03.05 《水滸傳》中,孫二孃戰死,武松為何痛哭流涕?文化小說如何描述的?

飛芸說史


小說中間是沒有這樣的描述的。

在《水滸傳》的原著的描寫裡。武松一共哭過兩次。

一次是心傷哥哥武大郎之死:

武松沉吟了半晌,便出門去,徑投縣裡來。開了鎖,去房裡換了一身素淨衣服,便叫土兵打了一條麻絛,系在腰裡;身邊藏了一把尖長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取了些銀兩帶在身邊。叫一個土兵鎖上了房門,去縣前買了些米麵、椒料等物,香燭、冥紙,就晚到家敲門。那婦人開了門,武松叫土兵去安排羹飯。武松就靈床子前,點起燈燭,鋪設酒餚。到兩個更 “哥哥陰魂不遠~你在世時軟弱,今日死後不見分明。次,安排得端正,武松撲翻身便拜道:你若是負屈銜冤,被人害了,託夢與我,兄弟替你做主報仇~”把酒澆奠了,燒化冥用紙錢,便放聲大哭。哭得那兩邊鄰舍,無不悽惶。那婦人也在裡面假哭。

一次是攻打方臘之時

數日之間,統制等官,各自分投去了。水軍頭領都回蘇州,訴說三阮打常熟, 折了施恩。又去攻取崑山,折了孔亮。石秀、李應等盡皆回了。施恩、孔亮,不 識水性,一時落水,俱被淹死。宋江見又折了二將,心中大憂,嗟嘆不已。武松念起舊日恩義,也大哭了一場。

———《水滸傳》一百三十回《混江龍太湖小結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

因為施恩隨同三阮攻打常熟時 ,被打落水中淹死。武松念及舊日恩義,大哭了一場。

至於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孃之死。施耐庵在書中只是略略交代一句,並沒有多用筆墨。

想來兩個親若兄姐的人死去,必定也是痛徹心扉。

心中的傷心難過並不會比哭武大郎的時候要少吧?


尹初一


孫二孃這個人,很重義氣,相貌打扮卻很粗獷:

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見那婦人如何?

這是武松和孫二孃第一次見面是的裝扮,那時武松還是個戴罪之人,和孫二孃不打不相識,加上自己的丈夫張青,三人一同結拜,感情好得不得了。

後來三人同上梁山落草為寇,感情也是十分要好,宋江帶梁山泊好漢被朝廷招安之後,孫二孃在攻打方臘的時候戰死,武松為何痛哭,其實原因很簡單,且聽我慢慢道來。

孫二孃是替武松死的

在舊版中,孫二孃和武松一同去攻打方臘,丈夫張青很早之前就戰死了,孫二孃報仇心切,和武松一同被敵人包圍。

在衝出重圍的過程中,中了陷阱,眼看武松要被上面的筏子打中,孫二孃推開了武松,自己卻被筏子打在背上,一名嗚呼。

孫二孃救了武松一命,他能不痛哭流涕嗎?他們認識這麼久,孫二孃對武松就如同自己的親弟弟一般,不僅幫他縫衣服,還給銀子,後來又要去救他,這份情意,早就超過了親姐弟。

孫二孃為了救武松而死,武松更多的是一份自責和感激。孫二孃為人極講究義氣,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新版中,孫二孃是和丈夫張青一起死的,其實我更喜歡舊版,把她和武松的姐弟情意描寫得十分生動,武松對這位老大姐也是十分的敬重,他倆性格本就相近,應了那句老話: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十點歷史君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孫二孃之死,武松慟哭落淚,筆者認為原因有四:

一是親情難捨。武松自幼失去父母,是哥哥含辛茹苦將其養大,武大郎死候,武松第一次落淚,這是失去親情後觸及心靈的痛。武大郎死後,孫二孃對武松的情,情同姐弟,孫二孃的死再無親人,悲痛萬分,所以流淚。

二是知己難得。武松自十字坡遇到孫二孃和張青夫婦,共同結拜,志同道合,生死別離,知音難覓,不免淚奔。是一種人間大愛觸動了武松最柔軟的心。

三是恩情難報。張清死後,孫二孃隨同武松攻打方臘,苦戰中捨身救武松而死,情義難再,恩情難報,觸動真情,淚如雨下。

四是道義難成。梁山好漢中,武松和魯智深等是最不贊成宋江的詔安的,攻打方臘,明顯是被朝廷利用,昔日英雄眾星隕落,所有的夢想都在任人擺佈和陷害中破碎。英雄武松的淚,同樣是對梁山聚義徹底失敗的悲憤之淚。





積善承德


把武松在上山視為親人的人只有三位,分別是施恩、張青、孫二孃,而這三人皆陣亡於江南,只有施恩死的時候武松大哭了一場,而張青和孫二孃死的時候武松已經斷臂,這個時候的武松心態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頗有大徹大悟之感,什麼兒女情長,對他來說都已經淡漠了。

施公對於武松有著特別的照顧,但對於這三個“小跟班”施公給他們安排結局時就很湊合了。施恩在打常熟時不小心淹死,孫二孃死於杜微的飛刀下,張青更可悲,施公就用一句死於亂軍就把他交代了,簡直一點面子也不給啊。而武松在勝利前夕被包道乙斬斷胳膊,後來就一直在養傷,所以他也沒機會第一時間知道哥嫂的陣亡消息了,施公自然也沒必要去對武松進行心理描寫了。

施公口口聲聲說梁山頭領都是好漢,其實他在對一些“惡人”的處理上也絲毫不手軟,比如像以張青、孫二孃為首的黑店主人就不會給他們善終的結局。同樣的,朱貴、朱富得瘟疫病死了,李立在清溪縣重傷而亡了。而做正經買賣的孫新、顧大嫂則有一個不錯的結局。

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孫二孃的結局都不同。98版水滸中孫二孃為了推開險些中陷阱的武松,自己被南軍的頂板壓死;新水滸中孫二孃和張青則被方臘雙殺,要知道原著中方臘可不是什麼功夫高手,新水滸的編劇這是要上天啊;還有一部名字就叫武松的連續劇,這劇中把張青刻畫成了一個窩囊廢,並非孫二孃對武松一見鍾情,徵方臘張青死了孫二孃存活。在後來宋江等人被整死後,武松和孫二孃喬裝打扮殺了高俅,最終武松也沒出家,和孫二孃結為夫婦,從此不知所蹤。

這個改寫就有點太誇張了…

總之孫二孃不是什麼正面形象,害人無數的她也不配好漢之稱,無止境的明褒暗貶,這就是《水滸傳》的高明之處了。


你在孫二孃身上聞到的不會是香味,而是血腥味。


邏輯文史游


說實話,我一直不反對影視劇對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因為有時候的確改編可以讓影視劇更有感染力,邏輯上也更加說的通。但是改編這種事情,主要人物的精氣神不要動,可以在行為事件上進行擴充,但如果一個人的精氣神改編了,那樣的改編會讓人反感。

關於武松與孫二孃的曖昧關係,歷來就有很多說法,但其實都不足為信。很多人就會拿武松與孫二孃第一次相遇時候的情景來說事,但是這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首先來說,影視劇裡的孫二孃都大大美化了,哪怕是梁麗版本,最接近原著形象那一版,人物也要比書中描述的好看的多。原著裡的孫二孃又醜又壯,如果你樸素點倒也能看,偏偏又格外愛打扮,濃妝豔抹,坦胸漏乳,這樣的形象十個男人十個看了要噁心。這樣的孫二孃靠賣人肉包子過活,惡名遠播。武松路過這裡的時候,就想著教訓一下這個惡人。

果然,路過的時候,武松先是言語挑釁,後來假裝被迷暈,最後直接壓住了孫二孃。這裡的動作看起來似乎有些曖昧,實際上是生死相搏,如果孫二孃拼命反抗的話,她估計當場就被武松打死了。好在孫二孃是個識時務的主,一看苗頭不對趕緊求饒,張青也及時趕了回來,孫二孃這才僥倖逃脫。

拿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一段描寫的確有點情慾的意思在裡面,但是如果結合整部水滸來看,實際上就是單純的武松想要教訓孫二孃罷了。水滸裡面有個論調,就是好漢無妻。像最頂級的好漢是武松魯智深,他倆一個和尚一個行者,儘管吃酒喝肉,但是算半個出家人,不近女色。老大宋江老二盧俊義雖然有過女人,但是都不放心上,所以都被綠了,後來殺女人上梁山。老三吳用老四公孫勝終生不娶。梁山以前的老大晁蓋為了修煉武藝,不近女色。也就說,梁山上有頭有臉的好漢都是跟女色絕緣的。只有像王英那樣猥瑣沒志氣的角色才會見了女人拔不動腿,被人瞧不起。武松顯然是作者最中意的角色之一,被後人評價為天人,這樣的好漢如何能夠女色扯上關係呢。

有人說不對,武松雖然拒絕了嫂子潘金蓮,但是武松還有個個女人叫玉蘭,當時張都監要賜給他,武松不是也沒拒絕嗎。其實那個時候武松是戴罪之身,剛剛從風光的武都頭變成了殺人犯,武松特別憋屈,他特別渴望翻身。這時候突然受到張都監的眷顧,自然十分高興,張都監說什麼就是什麼,要給他美女他也不好反駁,就算那時候都監給他一個醜八怪,他也絲毫不會在意的。後來武松知道自己被張都監所騙,還不是一個不拉的把他們全殺了,哪有半點情意。武松對於女人,可以說是鐵石心腸的。

但是呢,拋開男女關係,武松對對他好的人,絕對也是掏心掏肺的。自打第一次不打不相識以後,武松就與孫二孃夫婦結為兄弟,這張青倒也罷了,拿武松就是親弟弟一般,那孫二孃對武松也特別好,在對待武松的問題上,她甚至表現出她少有的女人的細心。比如在武松血濺鴛鴦樓以後,武松被高價懸賞,孫二孃怕他敗露行蹤,把他好好打扮一番,從一個殺人武松變成了一個頭陀,對於孫張二人,武松是很感激的。

然而,水滸裡面對於次要人物,在招安之前,有些人描述還蠻多的,比如說張青孫二孃有大量動作語言描寫,但是招安以後存在感就弱多了。最後他們的死僅僅半句話就交代了。至於武松對於他們死後的反應,作者真的沒空交代啊,痛哭流涕啥的就更沒有了。

老版水滸電視劇對這個進行了改編,裡面孫二孃為了替武松擋排刺而死,武松自然悲痛萬分,畢竟人家為他而死。這樣的改編我倒覺得還蠻合理的,在原著裡,孫二孃的確對武松表現出親姐姐一般的關愛,而且武松年齡上雖然是小弟,但卻是英雄,是他們在梁山的靠山,孫二孃有孺慕之情不足為奇。你為我死,我為你哭,這裡表現的更多的是兄弟義氣,是親情,而且讓電視劇情節更有張力,這樣的改編是不錯的。

但是在有一版電視劇武松裡面,最後張青死了,孫二孃武松走到了一起,那就是太扯淡了,這樣的改編看了讓人尷尬難受。



一覽眾河小


《水滸傳》第九十八回:寫宋江征討方臘,宋軍大敗,亂軍中折了菜園子張青。孫二孃見丈夫死了,著令手下軍人尋得屍首燒化,痛哭了一場。

也就在這一回,女將孫二孃,被杜微飛刀傷死。

在原著中沒有孫二孃死了,武松抱著痛哭的描寫,只有孫二孃抱著丈夫痛哭的描寫。

可能拍電視劇的人為了好看,給武松又虛構了一場哭。


好風讀書


《水滸傳》中,孫二孃戰死,武松痛哭流涕,是電視劇中改編的情節,是為了突出武松與孫二孃的結義之情,是編劇趁機跟鬧新房時似的要把他們“湊一對”,其實原文是沒有這麼一回。原著就是張青跟盧俊義打歙州時亂軍中死了;孫二孃則跟宋江打杜微時被飛刀殺了,武松雖在軍中,但沒有任何感情表現,因為死的人太多已經麻木。

武松與孫二孃是嬸與弟的關係,也猶如親姐弟的關係

1、武松殺潘金蓮,但在潘金蓮的影響下明白了什麼是愛情

在《水滸傳》原著中,孫二孃對武松也是相當的好,所謂不打不相識,兩人在十字坡酒店相遇,天雷勾動地火,武松調戲孫二孃差點把孫二孃法辦了。

武松的舉動明顯跟與潘金蓮相處時完全不一樣,如果說武松在潘金蓮面前還是個情場初哥,那麼這時候完全已經是個高手。也許是在與潘金蓮相處的那段日子,武松的慾望被打開,恪於禮教武松不敢逾越叔嬸的關係,但其實是很享受嬸子的關愛。

潘金蓮是武松的愛情啟蒙老師。

初遇,潘金蓮設酒迎接武松,覺得武松是個高大上的漢子,這心花就開了,所以一雙眼只管盯著武松看,想要看出花來。武松“吃他看不過,只低了頭不恁麼理會

。”

武松搬到與潘金蓮一起住,吃住在一起,自然也要送點禮物給嬸子,“武松取出一匹彩色段子與嫂嫂做衣裳潘金蓮”,但這個舉動讓潘金蓮誤會了,心思也就活泛開來,由好感變成了挑逗,“頓羹頓飯,歡天喜地”,武松這個愛情白丁其實讓潘金蓮墮落明顯是有責任的。

潘金蓮打定主意要和武松要有點風花雪月的故事,大不了自己主動一點:我今日著實撩鬥他一撩鬥,不信他不動情。

武松呢?“武松有八九分焦躁,只不做聲”“自家只把頭來低了”,這三次低頭不語,不懂及時拒絕愛情,讓潘金蓮一條黑路走到底,徹底把靈魂放蕩,在得不到武松的愛時,最終投向了西門慶的懷抱。

潘金蓮打開了武松的愛情觀,錯在了選錯了倫理道德的目標;武松同時挑動了潘金蓮的春心,不懂果斷拒絕也造成了潘金蓮最終的沉淪。

不懂愛情,讓武松造成了自己的大哥枉死,也成就了潘金蓮的千古罵名。

2、武松懂了愛情,沒有道德束縛,便與孫二孃有了愛人與姐弟之間矇昧的感情

武松在遇到孫二孃時,沒有了道德束縛,所以才顯得張狂,因為武松在拒絕潘金蓮說的理由就是“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當武松遇到孫二孃時,被潘金蓮調教好的愛情就發酵了,主動出擊,調戲了孫二孃。

孫二孃在十字坡開店,也算是二龍山的前哨戰,做的是無本生意,實打實的黑店。看到武松一行人到來,孫二孃倒是沒有要害武松之心,但偏偏被潘金蓮撩動了心扉的武松要作死,一定要戲弄這個老闆娘。

喝酒吃肉,武松說肉是人肉,還是鞭鞭之類的,這滿滿的挑逗,孫二孃一個婦人哪不明白其中道理。

武松又問人家老公去哪裡了,“你獨自一個須冷落”,吃個飯查戶口也該是官差的職責,跟你一個犯人有什麼關係?

武松決定戲耍到底,“你看我且先耍他”,所以要混酒,還要放蒙汗藥越混越好的那種,孫二孃被武松調戲本就不爽,老虎不發威,你當是景陽岡上的小貓嗎?因此立馬成全了武松,端上藥酒麻飯了差人,武松自然裝死。

等孫二孃脫了衣服準備收拾武松,武松開始佔便宜了!

武松攏住孫二孃雙手,來個了貼胸熊抱,兩隻腿挾住其大腿,用自身重量一下孫二孃壓在了身下。孫二孃哪吃個這麼大虧,因此大叫起來,向武松討饒:好漢饒我。

這時還好張青及時回來了,冰釋前嫌,結義兄弟。

孫二孃說是武松的錯,“怪伯伯說起風話,因此一時起意。”

武松卻不肯認錯,把罪責都推在孫二孃身上道:“何肯戲弄良人……特地說些風話,漏你下手……嫂嫂休怪。”

武松佔便宜也說得如此堂皇,可見早已不是那個不解風情的小叔子,而是敢對喜歡的人下手了。當然威武的這一刻也讓孫二孃情動,但間於姐弟和喜歡之間,誰都會被把握自己的人所折服,因此孫二孃對武松的確有好感的。

孫二孃還為武松打點好了後路,送其上二龍山,隨後也放棄了十字坡酒店生意,也上了二龍山,前去尋找武松去了。孫二孃對武松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一方面是崇拜的敬意,一方面是對武松的喜歡,但這種喜歡也因為是有夫之人變成了姐弟之情。

在電視劇中,編劇對武松、孫二孃這種姐弟之情做了延伸,孫二孃為武松擋板而死;換做武松,也會為救孫二孃而死,這種情節也算符合原著人物性格,給招安後的梁山多了點人味。武松痛哭流涕,是因為這個視自己為兄弟的姐姐為救自己而死,是感恩,也是後悔,在這梁山又少了一個為數不多的真心好友!


西遊夢紅樓


武松與孫二孃感情很深,這完全是姐弟感情。自從孫二孃與武松在黑店相逢,也算是不打不相識,孫二孃就認定了武松這個弟弟,敬重武松的俠肝義膽,在生活上也對武松無微不至的關照。在梁山好漢被招安後,再也不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這時,孫二孃在武松身上就體現了女性母愛的一面,自己本身好喝酒,卻把酒肉省下來讓武松吃,真所謂老姐如母。武松也打心眼裡認定了這個姐姐。由於武松從小失去父母,缺少母愛,受到孫二孃的關愛,自然心存感激,把孫二孃既當姐又當母,內心深處當作親人。所以,武松在孫二孃戰死後自然傷心,是那種痛徹心肺的傷心,也就不奇怪了。


車工00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強的人也有權利去疲憊。就算下雨也是一種美,做人何必撐得那麼狼狽!


武松聽到孫二孃戰死的消息後大哭一場,是他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情感終於爆發出來的緣故。

武松看上去冷酷無情,是一個心狠手辣,殺人無算的狠人,甚至說翻臉就翻臉。在梁山泊組織的第一屆菊花大會上,當他聽到宋江又在唱起招安的調調時,第一個站起來反對,說話不留一點面子: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

要知道,武松可是第一個讓宋江主動有意要結拜的人,兩人原來的關係很不一般。可武松該翻臉時還是照樣翻臉。

但是,他恩怨分明,對於自己真正的兄弟,朋友,幫助過自己的人,又是是飽含著深情的。特別是對於孫二孃,更有一種別樣的感情。

這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第一次在十字坡相遇時的情景。


那時的孫二孃敞胸露懷,濃妝豔抹,就像個生活作風隨便的風騷老闆娘,還撩撥武松。武松知道她店裡的貓膩,一時興起,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的捉弄起孫二孃來。到最後,兩人還有了肢體接觸。

幸虧菜園子張青及時到來,化解了兩人的尷尬局面,然後互感義氣深重,武松,張青結拜為了兄弟,孫二孃自然而然的成了武松的大嫂。

這個大嫂可是真大嫂,不像潘金蓮那樣心術不正,總想和小叔子之間玩點兒曖昧。孫二孃對武松噓寒問暖,關懷備至,而且在形象上畫風突變,也忽然莊重起來。這讓從小父母雙亡的武松感到心裡暖烘烘的。

最讓武松感到家庭般溫暖的情境是他血濺鴛鴦樓後,誤打誤撞下再一次來到十字坡張青,孫二孃的酒店。孫二孃不但為其制定了周密的跑路計劃,併為武松設計了伴隨其後半生的行者形象。當孫二孃親手為武松披上那件行者的皂布直裰時,武松那顆冰冷的心肯定瞬間也被融化了……

孫二孃陣亡時,正是宋軍和方臘之間的戰鬥進入白熱化之際,此時,幾乎每天都有梁山好漢陣亡,每個人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

直到消息真真切切的傳到武松耳中,就像一根針扎到了他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一樣,即使他志如鋼,意如鐵,再也支撐不住了,嚎啕大哭起來 ……從此,世上可能還有朋友,兄弟,但是再也不會有親人了……


而武松自己也斷了一臂,他心灰意冷,正式遁入空門,在六合寺出家,安然度過餘生,直到八十歲壽終正寢。

(以上內容是根據電視劇的劇情作答)


田獲三狐


施耐庵先生的《水滸傳》不寫愛情;水滸英雄看重的是友情;武松除了友情,還有親情。武松和張青、孫二孃夫婦之間是濃濃的親情。親人過世,武松當然痛哭流涕。

武松的親情。

武松是個快意恩仇的人。為朋友兩肋插刀;快活林,給施恩出氣。桃花山,為李忠出頭;少華山,為史進出力。這是友情。對朋友,我送從不馬虎。對親人,尤其看中。血緣親人,只有武大一人。武大被潘金蓮毒死。武松處理的極為冷靜。先是準備好人證、物證,讓縣令公斷。縣令不同意。

武松殺潘金蓮,殺西門慶,看剮了王婆,為兄報仇才算畫上了句號。

對於孫二孃、張青夫婦,武松是當親人看待的。第一次到十字坡,武松和他們是朋友。第二次到十字坡,他們已經成了親人。

武松離開十字坡,張青就料到武松會回來。就吩咐手下的夥計只能帶撓鉤套索,不得帶刀杖。是怕他們下黑手上了武松。這是張青的細心。張青關心的是武松的生死。官府搜捕,張青安排武松去二龍山找魯智深,卻沒想到路上的安全隱患。孫二孃心細,想到武松路上不安全,就給武松精心打扮了一下,變成個行者。夫妻二人思路不同,關心卻是相同的。都把武松當成了親人。而且。隨後燒了酒店,到二龍山追隨武松去了。

武松從小打架滋事,哥哥武大關心他。武松打暈機密,躲到柴進那兒,武打替他背黑鍋。武松到陽穀縣後各種補償。兄弟情深。本來以為武大死了,親情與他無緣,沒想到,還有人細心的關心他。所以,得到孫二孃夫婦的細心照料。武松心中孫二孃夫婦是最讓她感動的。

導演的腦洞。

其實,武松應該還有個親人的。那就是宋江。在柴進莊上宋江的表揚,在分手時的表情動作。武松深為折服。要不是後來的表演過於不真實,武松也醒不了。

這樣一來,武松的親人,也就是張青孫二孃夫婦了。親人一死,武松必然會嚎啕他哭。因為他沒法解救,也沒法報仇。仇人要麼死了,要麼給皇上收走了。

那麼武松到底哭沒哭?我覺得肯定是哭了。情感這麼深,武松在張青夫婦的墳前,想想他們對自己的照顧,自然會熱淚盈眶。

這麼經典的場面,原著中到底是怎麼描述的?答案是沒有。真的沒有。哭訴的鏡頭來自導演的腦洞。這其實是導演的創造,是導演的用心之處。因為施耐庵先生不談情的。而現在人需要感情宣洩的。所以導演補了這麼一個鏡頭。這樣的話,孫二孃這個人物形象就有了張力。電視劇也就成了經典。

導演對名著的改編,其實是件很難的事。搞得不好,會被罵的狗血淋頭。只有用心了,他的作品才能成為經典。像潛伏。龍一很薄的幾頁紙,被導演豐滿了細節。這就是導演的水平。

所以,武松哭是情深。施耐庵不寫是故意忽略。導演改變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