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焦墨繪畫筆墨論【二】

焦墨與水墨的用筆、用墨既相同,也存在明顯差異,中國畫強調的“骨法用筆”、“墨分五色”等理念,在焦墨畫中更得以體現。圍繞著焦墨山水畫的滋潤感和層次感,簡述焦墨技法的幾個特殊性質。

焦墨繪畫筆墨論【二】

山水的紋理、陰陽向背在水墨畫中使用渲染,以達到水墨酣暢淋漓的層次之趣。然而焦墨法不使用水,所以皴擦替代了渲染,要使畫面達到“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效果,皴擦成了焦墨技法的關鍵。水墨的擦使用在畫面的局部,以增強畫面局部渾然一體的效果。焦墨的擦使用在焦墨山水畫的大部分畫面,要求擦出線條筆跡。焦墨的擦關係到進一步加強山岩的結構、紋理、陰陽向背,關係到畫面的滋潤感和層次感,以及畫面渾然的統一。在皴擦中突出線條筆觸,用筆力求穩健、雄渾、含蓄、古拙和自然,通過線條筆觸的變化表現蒼潤的山體和層次豐富的山石肌理。如果用筆劍拔弩張、妄生圭角、浮薄柔弱,以及全無彎曲的直線平塗,非但沒有層次,也毫無筆法而言,則筆枯墨死,形成“火燒秸稈”之象。用焦墨勾勒、皴擦的線條,尤其是長線條,要做到濃淡變化盡在一筆之中。筆鋒含墨多,下筆重、緩顯得濃;筆鋒含墨少,下筆輕、疾顯得淡,這完全是用筆功力所致。

焦墨繪畫筆墨論【二】

焦墨線條完全不同於以水調墨色,以水求墨色濃淡變化的水墨線條。焦墨的性質決定了用筆方法,即以渴筆為主,尤以半乾半溼為宜,如果蘸以溼濃墨行筆,容易產生沒有層次變化的一團死墨,畫面難以深入。焦墨作畫忌諱時常蘸墨,要善於把握筆鋒由溼到乾的應用過程,直至筆鋒中最後一絲墨跡也能予以使用,正如黃賓虹先生在其畫作中題識:“用渴筆法,最宜腴潤”。渴筆行筆中會產生幹中起“毛”的線條,“毛”主要體現在線條的邊緣,焦墨的起“毛”線條顯得蒼潤。渴筆在輕重緩疾的行筆軌跡中,線條會自然產生絲絲點點,形態各異的白痕,即飛白。飛白產生了線斷意不斷的虛實相生,產生了靈動的韻律,在一波三折的線條中表現出形態美和自然美。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贊曰:妙哉飛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潤色斯文,絲縈箭激,電繞雪雰,淺如流霧,濃若屯雲,舉眾仙之奕奕,舞群鶴之紛紛。”水墨技法雖也能產生飛白,也是在水墨渴筆的前提下產生的,水墨的飛白遠不及焦墨渴筆豐富與多樣性。飛白豐富了焦墨層次,產生了水墨無法比擬的視覺效果。起“毛”的線條與飛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焦墨畫中產生重要的蒼潤作用。焦墨山水畫是以線條為主體構成的繪畫,因為使用焦墨就自然失去了墨法的渲染、暈化,唯有強調筆法。用長短、粗細、濃淡、乾溼形態各異的線條將山岩、樹木、流泉的結構、紋理、陰陽向背的層次予以體現,需要對線條有極強的掌控能力。可以認為,水墨山水畫的墨法之妙,也全從筆法中產生。缺失了水的作用,怎樣體現焦墨山水畫的滋潤感、層次感是焦墨技法的核心問題。正因為缺失了水的媒介,才產生了焦墨山水畫的獨特性、特殊性。焦渴下筆,但不失潤澤,以渴求潤,以幹求溼,以筆代墨,將濃化淡,化繁為簡。焦渴中見渾厚華滋、蒼茫深秀、古拙簡樸,體現水墨之外獨特的筆墨個性,是運用焦墨技法的最終目的

焦墨繪畫筆墨論【二】

李民華焦墨 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