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没骨法与有骨气——共造华夏精神文明

没骨法是我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即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彩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

没骨法与有骨气——共造华夏精神文明

这种技法早在公元557年以前就由南朝张僧繇创始,其形式是用青绿重色画的山水画,并染出明暗部分,与西画的形式相似。这种画法打破了前代习用的“勾花点叶”法,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抒,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时代风格。张僧繇法后由唐杨升传习,擅没骨山水。花鸟画应用没骨法,传始于五代十国的黄荃,而徐崇嗣在北宋时期创造出新“没骨法”。“崇嗣创造新意……号没骨花”。实是将《没骨图》中所谓芍药之别称“没骨”错误理解所至。而今花鸟画科中所谓“没骨法”应始于恽寿平。

没骨法与有骨气——共造华夏精神文明

为什么从没骨法中提到了有骨气,这便要说到这位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恽寿平。恽寿平是清朝初期最负盛名的花鸟画家,创常州派,被称为清朝“一代之冠”。其画作多写生,人称“写生正派”;更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了没骨画。在恽寿平的影响下,常州画派被奉为“写生(花鸟)画派”,成为清代最有影响的画派之一。

没骨法与有骨气——共造华夏精神文明

而恽寿平的一生也颇为传奇,他出生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期。而恽寿平的祖上和父辈受过朝廷的恩泽,他的师傅也是堂伯父的恽本初曾做过明朝官员,父亲恽日初也是品学兼优的贡生。他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深受忠君爱国的思想熏陶。清朝入关后,恽寿平随父亲辗转多地,参加武装抗清运动。1648年清军围困建宁,年仅十六岁的恽寿平参加了守城之战。在坚守一百天后,恽寿平不幸被俘,他的父亲因出外求援逃过一劫,自此父子离散。

没骨法与有骨气——共造华夏精神文明

恽寿平虽然被俘但昏暗的牢房没有埋没他的才华。闽浙总督陈锦的夫人要打造一批首饰,她看了很多画家绘制的首饰图样都不满意,于是有人向她推荐了恽寿平。总督夫人见恽寿平画的金钗样式新颖漂亮,又见他相貌清秀俊朗,言谈举止从容淡定,愈加喜爱。正好总督夫人膝下无子,就收恽寿平为养子。从一个阶下囚一跃成为总督府的贵公子,别人眼中的锦衣玉食,对于恽寿平却有些无奈。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失散的父兄,怀念明朝故国。


四年后陈锦遇刺身亡,恽寿平陪着陈夫人在杭州灵隐寺为其做法事。机缘巧合,恽寿平在众僧人中认出有一人是自己的父亲恽日初,因人多不便,他不敢上前贸然相认。事后,恽寿平秘密与父亲相见,请求寺中主持具德和尚帮忙。具德和尚德高望重,感念他们父子情深,就破例对陈夫人打了一个诳语:你儿子寿元不长,只有皈依我佛才能保平安。陈夫人起初舍不得儿子,想带他上京承袭丈夫的爵位,可是恽寿平执意要留在寺中,他说:“富贵非我愿,终愿云水游。”陈夫人无奈,只得含泪答应儿子的请求。恽寿平宁愿舍弃唾手可得的富贵爵禄,也要与生父团聚,这既是一种孝道,也是忠义之举。因为在他心中一直以前朝遗民自居,觉得出任清朝官员就等于背叛。

没骨法与有骨气——共造华夏精神文明

所以不管荣华富贵还是加官进爵,在恽寿平的眼中不过浮云尘土。恽寿平之后跟随父亲回到常州老家,其父原是复社成员,品德高尚学问精深,他一边督促儿子研读经史子集,一边广交文友,教化乡里。而恽寿平则鬻文卖画贴补家用,支持父亲的文化事业。但他卖画绝不唯利是图。遇到投缘的平民百姓,哪怕润笔费不多,也会欣然作画。但若是遇到品行不端的小人,哪怕是肯出高价的达官贵人,也不会为他创作。

没骨法与有骨气——共造华夏精神文明

所以擅长没骨法的恽寿平正是这样一个有骨气之人。即便对现实社会不满,心中仍旧保持清净宽和,运笔清逸飘洒。这种洒脱凛然正是我们当代人应当承袭的,不光光是书画技巧,更是那种文人气质与精神内涵,才是我们应该代代相传的价值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