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为什么能够永久性的消灭来自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具体采用了哪些有效措施?

无根树花正孤


从周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以机动性强,骁勇好战著称,从秦汉开始骚扰内地,成为历代统治者头疼不已的心腹大患。为了防范游牧民族入侵,历代王朝甚至不惜消耗海量的资源来修建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入侵与反入侵,几乎成了中国北方两千年来的主旋律。

在南宋以后,蒙古部落迅速崛起,很快南下入侵中原。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国和南宋,建立了元朝。即使在元朝灭亡以后,退到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时常入侵中原,还一度俘虏过明英宗。几百年来,蒙古一直是盘旋在汉人政权上的一块云,久久不能消散


但当历史前进到了满清统治的时候,蒙古却好像突然变成了一个乖乖虎,服服帖帖被满清政府呼来喝去,跟随清军出征,再也没有敢掀起什么波澜。与之相对的,清朝也再也没修建过长城,对蒙古完全不设防。

那么,满清统治者对蒙古势力到底用了什么魔法,才能让桀骜不驯的蒙古人如此老实呢?

一、和蒙古斗狠、以毒攻毒。

满清统治者搞定蒙古势力,总的说来就是“两硬、一软、一分”。

两手硬就是,手段硬、以毒攻毒,还有一硬是洗脑硬、政治思想教育;一软是用和亲的办法把拉近彼此的距离,用温柔乡把桀骜的蒙古人彻底泡软;一分是分而治之。

蒙古人就像草原狼、攻击性强,野蛮好斗,跟日本人有点相像。跟日本人不能讲道德,他们什么都不服,只服强者,见到弱者,他比谁都凶残,见到强者,他们就死心塌地拜倒你脚下。美国人要不是在太平洋战争把他们打残,他们怎么可能对美国俯首帖耳像奴才一样?

古人所讲得“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是这个道理。



满清统治者出身蛮夷,也是天生的刀尖舔血的狠角色,比狠斗毒,蒙古人自叹不如。而且到了明末清初的蒙古人,虽然勇武,但不懂兵法,装备也不行,跟八旗兵较劲占不了便宜。

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金就对蒙古人多次发动战争,全力收拾蒙古,每次都打得蒙古军丢盔卸甲、鬼哭狼嚎。对于出尔反尔、采取“敌退我进”策略的蒙古人,康熙和乾隆的政策就是三光,彻底从肉体上进行灭绝,“全行剿灭”,斩草除根。

满清几代皇帝对蒙古都心狠手辣,毫不手软,以乾隆出手最狠。1959年,乾隆平定准格尔叛乱的时候,下令“一人不留”,尽情杀戮,该部落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几十万准噶尔人瞬间灰飞烟灭,千里大草原被鲜血染红,看不到一线生机。

经过多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蒙古族人口急剧下降,其它民族的人口相对增加;此消彼长,蒙古人沦落为少数民族,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中原的满清政府构成威胁。

二、联姻、泡软他们的斗志。

虽然满清从肉体上消灭了那些蒙古死硬部落,可是不可能把整个蒙古民族从地球上抹去;对那些不那么死硬的蒙古人,他们就采取拉拢的政策,束缚他们的手脚,瓦解他们的斗志,用联姻把他们变成自己人,用花花世界和女人,泡软他们的野性。



满清的联姻是实打实的,不像汉朝皇帝弄个宫女或者远房亲戚的女儿来冒充公主嫁过去。因为满清在没有入关的时候就有跟蒙古人接亲的习惯,再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因此满清皇帝联姻都是把亲生女儿、准公主嫁过去,而皇帝老儿也亲自把那些蒙古美女娶过来,给以名分,以显示满蒙一家不是喊口号的。

清军入关后,满清公主嫁给蒙古王公,满清皇帝和王爷娶蒙古贵族女人成了家常便饭,满清不少皇后都是蒙古人,皇后顺治的亲娘孝庄文皇后就是蒙古人,乾坤的女儿古伦公主就嫁给了蒙古贵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靠着和亲政策,蒙古贵族成为了清朝皇室的姻亲,被拉拢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己人”

联姻虽然有效,但只局限于对蒙古的上层统治者,对于大多数蒙古人,尤其是那些桀骜不驯、脑后长反骨,可能为患一方的好战分子,满清皇帝则采用了政治思想教育,进行驯化,把他们从“野生”变成圈养养。

三、磨灭斗志,思想驯服。

佛教早就传入蒙古,但影响有限,那些勇猛、斗狠的蒙古人没有工夫也不会去信佛。

但满清皇帝入关后,对蒙古人开始了大力推广喇嘛教的尝试,从康熙开始,把在蒙古推广弘扬喇嘛教当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来抓。19世纪时,蒙古共有喇嘛庙一千两百八十多座,信佛人数占蒙古人口的七成以上,平均每户都有一个青年或少年男子出家,而出家的人是不能生育的。

这样一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时,蒙古人的民族性格也得到了彻底改变。这就像把一头野外的小虎关进笼子里圈养,长大了放出去的时候,已经成为小绵羊了。经过佛教佛经的熏陶,好战好斗的蒙古汉子,个个都成了温顺的佛教徒,即使给他们一把刀,也连一只鸡都不敢宰杀了。

四、分而治之。

清朝统治者在思想腐蚀的同时,还没有放松对蒙古各部的管控,对他们进行分割统治,以防他们进行串联。

满清把蒙古部落共被分为了二百多个盟和旗,这些盟旗只能在自己地盘活动,不能来往不能合并。满清统治者在各区域还部署有一到两名特派员,一旦发现有联系,马上报告,立刻严惩。


在草原上,天灾经常导致草场退化,牧民们需要进行游牧才能养活人口和牲畜。而清朝的统治者实行的严格区域管控制度,事实上终结了游牧的可能。这让蒙古部落抵抗天灾的能力变的很弱,导致蒙古人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满清统治者为了搞定蒙古可谓是煞费苦心,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再没有对满清统治构成威胁。可是这种弱化其他民族的政策是落后的,错误的,是值得谴责的。在现代社会,蒙古族早就已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


小约翰


请您歇会!波仔来答!

在明末清初蒙古已经不再强大了,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实力大减,明朝大将李成梁几次讨伐将他们打的落花流水,而建州女真八旗统一女真各部后,实力倍增,软硬兼施,迫使蒙古结盟自然不在话下。
清朝建立以后,更是拥有了他们以前无法想象智慧以及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作为盟友的蒙古各部仍然是各自为战,所以虽有反抗,也成不了气候。

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彻底稳定了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具体如下:

一、称蒙古大汗,直接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法统;

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盟旗原则重新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直至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其中,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赐给旗主的世袭领地。旗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通过任命札萨克(执政官)而形成。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每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监督属下各旗等职责,但无发兵权。同时,清代严格限制各旗属民越旗游牧、耕种、往来、婚嫁。盟旗制下,蒙古诸部的经济基础实质上已从游牧制转变成畜牧制,实现了人口土地紧密结合,方便清廷统治。

二、奉喇嘛教,实施计划生育,遏制人口增加;

这招很歹毒,清朝变相的颁布了一个计划生育的政策,就是如果有人家的孩子生多了,多出来的孩子必须会去当和尚,这个和尚是不能结婚的,当然人口也不能增加了,人口用总数也不会增长了,在清朝三百年中,清朝还修建了喇嘛教,组建了许多的教堂,一户蒙古人如有三到五个男子,就必须有二到三个出家当喇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的,长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那么就没有更多的人来组织经济建设活动了,同时,经济也没有发展,什么都没有前进,如何能够对清朝构成威胁呢。

三、文化抑制、禁锢思想;

众所周知,蒙古族民风剽悍,善于征战,喇嘛庙从思想上禁锢了蒙古族的游牧思想,同时喇嘛庙的建立也更够能更好的管理和统治。喇嘛修行是禁止再结婚的,因此此举大大的降低了蒙古的人口数量,从侧面削弱了蒙古的即战力。

武力的统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抑制和思想禁锢,清朝统治者这招不可谓不绝,不过事情总有好快两面,但现在为止满族会写满文的应该也所剩无几了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权”这也许也是中国能后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四、对蒙古基层采取盟旗制,离散部落、齐民编户。

比如喀尔喀原来是三部三十七旗,后来增为五十五旗,雍正时分为四部七十四旗,乾隆时又增为八十二旗。又如青海和硕特蒙古,原是个统一的部落。雍正二年(1724),清廷以其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将它编为二十一旗,并长期不设盟长,连同其它各部蒙古,共二十九旗,统归于西宁办事大臣辖领。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蒙古由欧洲伏尔加河下游回到伊犁后,清廷又将其部编为新旧二部,分归两地进行游牧。

康熙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大批内地民户流迁到关外东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对于内地民户,清朝政府都用设置府州县厅的办法,与蒙古等盟旗制度,分别进行治理。象热河设承德府,察哈尔地区设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丰镇等厅,在土默特归化城地区建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等厅,新疆有镇西府、迪化州,等等。清廷的此种做法,根本意图还是想要严格区别移居汉民和原住民族,隔绝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致互为影响。

五、禁止蒙古人学习汉人文化礼仪;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蒙古人学习汉文化,会对汉有好感,这样蒙古人跟汉人就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怕汉人与蒙古人联合起来造反。还不准蒙古人跟汉人经商和通婚。不准蒙古人使用汉字名字,这样做的就是为了蒙古人跟汉人直接有距离,不让他们靠近防止交流,防止造反。就这样,蒙古人与汉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汉人还有其他族的人来交流,汉人在前进,然而蒙古人仍旧是跟原来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蒙古人就这样落后了。

六、不让蒙古人和汉人来往;

为何制定这个政策,当初满清能入关,就依靠了汉人吴三桂,要是蒙古人造反的话,要入关,蒙古与汉人入关是最大的隐患,如何不让蒙古人与汉人来往?毕竟在表面上蒙古与清朝是友好的关系的,清朝就开始了设立关卡,每个重要的进去清朝的道路上都设关卡,每次关卡都盘点人数,发现少了人,都认为是偷渡,必定给捉回来,每次进去还有时间的限制。就这样,蒙古人与汉人的交往越来越少。蒙古独自在一个地方,渐渐落后了。

满清通过这些严格的法律来隔离蒙古与内地汉族地区的交往,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从而使蒙古人民无法获得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始终处于游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们印象中满族和蒙古族一直是处于很友好的状态,其实不然,两族基本上一直处于征战状态。初步取得政权的清朝在也施行了一个新的政策,这个政策堪称冠绝古今,不仅很巧妙的减缓了蒙古人的野心更是最大程度上的削弱了蒙古的实力。

但同样也就是这些的措施,让蒙古族逐渐落后了,成吉思汗打下的江山磨灭了,也让蒙古人的凶猛,血性的性格给变得柔和了,没有了反抗的心思了,清朝就这样当心的统治清朝了。清朝的这几招真的很高超。

综上所述,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十分强悍的蒙古族,曾经一度征服过欧亚许多国家,建立过一个近百年之久的蒙古大元王朝,在经过满清三百年的统治后,人口由清初一千多万下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一百多万,整个民族被制服成了一个一蹶不振,不相统属,人口下降,贫穷落后的弱小民族。

这才是满清对蒙古政策的真相!


关注【波仔谈历史】,讨论中华大地不一样的历史趣闻!


波仔谈历史


我说九歌,给你不一样的视野。

按理来说,历史上对被占领地的有效统治无非这么几种方式。先以屠杀、人口迁徙的方式,降低原住民的比重。

再从统治核心地区迁移大量人口填充进被占领地区,这是对落后地区的处理办法。

历史上有这么做的,有美国的西进运动。当时杀了一大批的印第安人。1812~1852 年美国人口从 725 万增加到 2200 多万,而到 1913 年,美国的总人口更是突破了 1 亿。

这些都是移民的成果。

而满清对蒙古的政策却有点儿相反,相对较为温和。

对关内的蒙古族人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使他们不能与关内进行有效的经济文化交流,始终处于落后的游牧经济生产方式。

这种政策执行了长达300年,而与之明显的是蒙古族人落后了300年。

清朝政府设置抚州县厅的办法,与蒙古等蒙旗制度分别进行治理。并在重要道路节点处设置关卡,严禁蒙古人不经审核出关,与汉人接触。

并不准接触汉文化,这是在防止蒙古族人与汉族人联合起来,对清朝统治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康熙帝还对蒙古诸部积极利用当地盛行的“转世”风俗和对“黄金家族”——即成吉思汗家族血统的崇拜,在取得了当地精英和喇嘛教高级僧侣在文化风俗上的认同后。

建立了一个有别于其对汉族的、双轨式的管控,即对喇嘛管理和世俗王权管理的并行操控系统。

用句大白话来讲就是用宗教统治和束缚人心。把他们圈定在牧场上。同时用一些经济文化的特权,与蒙古族的上层权贵做交换,换取他们对满清政权的支持。另外还不断打压蒙古族中下层人民。

加上与蒙古族人的和亲联姻政策,这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当然这只是上层。而对于下层牧民来讲。则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户人家若有三个男子,则必须有两个人出去当喇嘛。喇嘛就是和尚,和尚是不能娶亲的。这种近乎是独生子女的政策,造成蒙古族人口数量进一步下降。

这些都是不怎么流血的阴毒招数,满清政府玩得很溜。


@萧中九歌:一个学新闻的历史板砖持有者,这里有现象背后的故事。关注我,给你新视野。


参考文献:《康熙中叶文化政策与大一统政治之研究》


萧中九歌


清朝解决北方蒙古威胁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软硬兼施的过程,至于永久性,这倒没有那么绝对。

满洲人对蒙古的征服

  说到蒙古,不得不提他们和满洲人的恩怨。

  自从14世纪,蒙古人被赶出中原之后,他们在北方草原就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公元17世纪初叶,蒙古分为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喀尔喀部、科尔沁部、喀喇沁部等部。

  而其中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最为雄心勃勃,他妄图重新统一蒙古。他在蒙古内部采取高压政策,导致其他各个部落的反感。

  1624年,科尔沁部脱离林丹汗的统治和当时的后金汗国努尔哈赤结盟,林丹汗大怒,立即率兵攻打科尔沁部。

  作为科尔沁部的同盟,努尔哈赤二话不说立即率兵救援并且击退了林丹汗,这使科尔沁部从此对后金死心塌地感激不尽。

  随后在西辽河流域的喀喇沁部也脱离林丹汗投靠后金,紧接着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也先后向后金投降,而林丹汗被击败之后逃亡到青海,其残部后来也投降了后金。

  至此,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后金称其为内蒙古,相对于更北的喀尔喀部所占据的漠北则称为外蒙古。

  而在更远的漠北,正处于喀尔喀的统治,此时满洲人改国号为清,并已入主中原。蒙古诸部中,占地最广人口最少的喀尔喀部,主动归附清政府。

  这一来彻底激怒了漠西的另外一支蒙古人——准噶尔部,因为此时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汗,其野心勃勃,妄图吞并喀尔喀部。

  1688年,噶尔丹趁着喀尔喀部的内乱,发起了对喀尔喀部的进攻。

  这就由此开启了清廷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对准噶尔部数十年的进攻,并最终彻底征服准噶尔部,解决了蒙古人的威胁。

对蒙古的怀柔和拉拢政策

  满洲人入主中原,是首先征服了内蒙古,再和蒙古同盟者一道南下征服中原。加上满洲皇帝多信奉喇嘛教,大家有着天然的共同信仰和亲近感,满洲人对于归附的蒙古人特别怀柔,如同兄弟一般对待归附的蒙古人。

  清朝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取消过去的部落制度,盟旗制度的特点其实就是八旗制度的特点。

  蒙古人被纳入盟旗之后,就局限于一块狭小的区域,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牧场,改变了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习俗。

  同时清朝的满洲统治者,还用婚姻控制蒙古人,双方的统治阶层进行大量的通婚,无形之中使得蒙古的上层阶级对清朝皇帝有着天然的向心力。

  另外满洲人还在蒙古人当中大力鼓励和推行喇嘛教,用宗教的精神来降低蒙古人的战斗精神。

  在软硬兼施、多管齐下之下,蒙古人彻底降服了清朝。



善发历史说


1,政治稳定,清朝与准格尔蒙古的交战史持续了超过70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陵三朝,而这一时期是清朝的康乾盛世,政治十分稳定经济发达,国家有能力支持西北持续用兵。如果发生大规模内乱,例如唐朝正与吐蕃角力把吐蕃打压得差不多了时,突然发生安史之乱西北领土即全部丧失,清朝十分幸运,康乾盛世自平定三藩之乱后,没有大的内乱,而且康熙和乾隆这两位雄主主政时间加起来超过120年。反观准部其内部远没有清朝稳定,内部变乱不止。

2,策略得当,康熙时期,团结内外蒙古共同对抗准格尔蒙古,雍正时期消灭青海西藏地区准格尔蒙古势力,逐步压缩准格尔蒙古生存空间,尽管雍正时期因为政治清理(杀了年羹尧,抓了岳钟琪)造成清军一度惨败于准格尔,但是乾隆时期没有再犯此类错误,乾隆在对准部战争上用人十分英明,并密旨兆惠大将军传入天花霍乱等准格尔无法预防治疗的疾病以求根除准部种族,这一战略十分成功,清军对准部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今日准格尔成为一个地名,而没有种族,据清史记载准部蒙古人最后被屠杀得已经彻底丧失抵抗意志,居然排队默默接受清军砍头,这是一个民族彻底意志崩溃的后果。

3,愚民弱民,这一政策是中原统治者用于统治中原的秘诀,具体措施例如八股取士,崇文抑武,保甲连坐,一般难以用于边疆地区,但清朝做到了,乾隆对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术钻研极深汉学功底深厚,将其成功推广于内外蒙古和新疆青海西藏地区,具体措施:

第一,推崇喇嘛教,给喇嘛以政治经济特权,诱使加强迫蒙古西藏青壮年当喇嘛,一家五个儿子,三个得去当喇嘛,喇嘛不事生产,空空消耗这些地区的经济资源,拖累和愚昧当地人民,这是一招相当阴险的谋略。

第二,种族隔离,强制不许蒙古族藏族人民直接与汉地人民交流,先进的文化科技不能传入边疆地区,一直保留愚昧状态,例如汉地人民已经知道治疗预防花柳病了,蒙族和藏人得了只能请喇嘛念经,喇嘛最后也传上了花柳,这种疾病一度造成蒙古高原人口大幅度降低,清朝近三百年,内地人口空前膨胀,但是蒙古高原人口一直衰减,直到新中国才治愈了蒙古高原的花柳大规模传播,这更是比金朝的残暴减丁政策阴险多了。

第三,分而治之,将蒙古西藏地区分成若干小的领主统治,众建诸侯少其力,他们不能集结成大的统治集团就不会对中原政权产生威胁,将这一政策制度化,并派驻将军监视之,这一政策也是非常成功的,蒙古高原被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的盟旗,从此再也难以聚集形成大的政治军事团体,对周边地区的威胁消失于无形。

第四,上层联姻,下层征兵,通过满蒙联姻笼络控制蒙古上层,大量征招蒙古底层充当四处征战的炮灰,这又是一个消耗蒙古高原青壮年的高明或者阴险政策,大量蒙古族青壮年丧命于与汉人,尼泊尔人,缅甸人,大小金川,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的持久战争中,蒙古最后一支的骑兵军团就是被征调剿捻时被北方捻军一次运动战给杀光了,最后的蒙古枭雄僧格林沁亲王兵败之后藏在山东一麦田,被一捻军新兵搜出砍了脑袋,蒙古族青壮年更有大量死于与太平天国,八国联军的死磕之中,通州之战,大清七万蒙古铁骑对阵两千英军,仅剩七骑逃走,而英军伤亡在个位数,蒙古族炮灰是很惨烈的。


军都弩


清朝之所以能消除了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主要是政策应对得当:

1,清朝用武力震慑了蒙古反叛势力。

2,清朝采用谋权术,平衡了蒙古各部的利益,不让蒙古有势力能一家独大。

3,清朝也注重维护蒙古上流社会的利益,懂得利共而不独。

4,清朝也注重与草原各部的利益交集。①维护蒙古贵族的世袭富贵。

②加强草原与内地交流,极大的保障了草原的生活物质供应,促进了草原的安定祥和。

③,在草原推广文化交流,鼓励草原民众读书,鼓励草原民众参加科举考试。

④,在人才任用上一视同仁,对于为清朝建功立业的草原人士,也委以重任。

总之,清朝在民族政策上的操作,是历朝历代中最为成熟老练的。既注重防范,也注重团结。

其实,以前中原王朝在很多方面,做得的确不如清朝好。倘若在中原王朝一统天下时,大力促进文化交流,大力促进经济交流。推行文化融合,推行民族融合,也许草原与中原的战争,就会少很多。


鬼影147951010


这个问答问的很好,接下我们来看一下原因:

蒙古作为一个曾经征服过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强悍民族,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能力。

一、分而治之,将其细分为很多小部落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相统属,不能统一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对满清的统治构成威胁。满清一朝对蒙古,有所谓三大国策:“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

一方面笼络利用蒙古贵族,不断派遣宗室女子和亲,甚至包括皇帝亲生公主在内,以所谓满蒙联盟共同压制汉人,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我们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和硕公主的外嫁蒙古应该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吧。

康熙《大清会典》规定:“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猎。越境游牧者:王罚马十匹;贝勒、贝子、公罚马七匹;台吉罚马五匹;庶罚牛一头。”。

这就是“分封以制其力”

满清分内蒙古为四十九旗,外蒙古为八十六旗。在王朝的统治过程中,分割的越来越细。 比如喀尔喀蒙古部落,原来是三部三十七旗,在康熙朝增为五十五旗,雍正朝时分为四部七十四旗,乾隆时又增为八十二旗。又如青海和硕特蒙古,原是个统一的部落。雍正二年(1724),清廷以其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将它编为二十一旗,并长期不设盟长,连同其它各部蒙古,共二十九旗,统归于西宁办事大臣辖领。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蒙古由欧洲伏尔加河下游回到伊犁后,清廷又将其部编为新旧二部,分归两地进行游牧。因为既不能越界游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抢劫,所以清时蒙古对天灾的抵御能力,竟为历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灾荒只能活活等死。

二、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帝国控制南西伯利亚后,不但阻截了草原部族北上迁徙躲避天灾的可能,同时再也没有源源不断的游牧民南下进入蒙古草原,作为新鲜血液补充,造成了草原人口大幅度减少。

康熙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大批内地民户流迁到关外东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对于内地民户,清朝政府都用设置府州县厅的办法,与蒙古等盟旗制度,分别进行治理。象热河设承德府,察哈尔地区设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丰镇等厅,在土默特归化城地区建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等厅,新疆有镇西府、迪化州,等等。清廷的此种做法,根本意图还是想要严格区别移居汉民和原住民族,隔绝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致互为影响。

满清还规定蒙古人到内地只能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六处入关。入关时登记人数,出关时仍照原数放出,而且除以上六个关口外,不得从其他关口出入。汉商到蒙古地区经商,设有关卡,必须持有官方发给的证明,并限制时间和地点,对汉商还要征收各种税。严禁蒙,汉民族联姻。

三、禁止通婚,并限制了劳动技术的传播,以及划定了活动范围

满族统治者明文规定“禁止民人出边”,“禁止蒙,汉通婚”。如果汉人娶蒙古妇女为妻,必须离异,不准取蒙古名字。(古代汉人是可以娶三妻四妾的,不像现在一夫一妻制。)并对汉人依法治罪,对主婚人和介绍人(蒙古人)各罚牲畜三九(马两匹,公母大小牛七只),甚至官旗的扎萨克,台吉(相当今天的县长,乡长)也要受到处罚。一度汉族女子如果进入蒙古地区,要处以死刑。 同时,禁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文化。如道光年间规定:蒙古人只准以满州蒙古字义命名,不准取用汉人字义,而且还规定,蒙古王公台吉等不准请内地书吏教读,或充书吏,其公文量词也不得擅用汉文。而且还禁止内地人出关种地和经商,内地出关经商者必须持有理藩院发的票证,而且限定一年期限,不准滞留各部娶妻生产,不准取蒙古名字等等。

满清通过这些严格的法律来隔离蒙古与内地汉族地区的交往,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从而使蒙古人民无法获得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始终处于游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进一步的发展。

四、文化禁锢

此外,满清更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对喇嘛给予种种优待,即“崇释以制其生”;同时禁禁止蒙古人接触先进汉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内,也不允许聘请汉人书吏学习汉语汉文,收藏汉文书籍,以此愚民政策来稳定自己统治。

五、部分屠杀

对反叛的蒙古部族,满清更毫不客气严厉镇压,而且大量派遣亲附清廷的蒙古部族与之对战,也变相起到了“减丁”效果。满清对蒙古可以称得上“部族灭绝”的行径,便是屠灭准噶尔部。

经历康雍乾三代帝王数十年战争,攻灭准噶尔汗国这个大敌后,因为之前的带路党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并得到准部各部族广泛响应;因此清廷对准噶尔蒙古,改变了之前类似内外蒙古那样分而治之的既定策略。除部分忠于清廷之准部王公的部族得以保留外,乾隆帝下令将其余各部的男丁尽数屠戮,女子和幼童分赐给有功官兵,“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卫拉特草原“数千里内,遂无一人”。

六、疾病传播,医疗有限

本来准噶尔各部就因那几年爆发天花,人口因疫疾减员惨重,再经此番大杀戮,数十万部众被处死,仅一小部分逃逸至邻近的哈萨克汗国,为哈萨克人同化。“准噶尔”也变成了一个今天仅代表准噶尔盆地的地理名词。满清乾隆帝下令屠灭准部的动机,当是数十年对准战争消耗钱粮无数,担忧其反复,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之前清朝攻灭准噶尔汗国,收取天山南北两麓,客观说当然是一大历史功绩;但随后这次大杀戮,即使不以道德因素评判,仅以纯利害角度,也是弊远大于利的。乾隆帝想从此一劳永逸幻想,随即被黑水营之围狠狠打脸。

七、满清和亲

满蒙联姻。清朝政府为了同蒙古贵族结成巩固的持久的联盟,使其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支柱和理想的塞外屏障,与蒙古实习联姻。这项措施的实行长达300年,在这300年中,共联姻559次。清朝的满蒙联姻政策与前代相比,具有制度性、大规模、多层次与持续性的特点。满蒙联姻作为清代的基本国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首先,在建立全国统治和巩固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清入关前,蒙古王公贵族成为清进取中原的牢固同盟,入关后,蒙古的强悍骑兵 为满洲在平定三藩、准噶尔部和青海罗卜藏丹津等数次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次,满蒙联姻是维护和巩固边疆的重要保障。联姻以后,这些皇室姻亲形成了蒙古牢固隶属清朝的一股强大向心势力;最后,清朝皇室贵胄和蒙古王公血统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蒙两民族之间的融合。由于两民族之间的长期通婚,繁衍了更多的具有满蒙民族乃至有汉族学分的混血后裔,对于民族融合,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在满蒙 联姻的促进下,两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有了广泛的交流,加速了社会进步。

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鉴史以明志


黑白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跟你说满清永久性消灭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

听说抗战期间,有个伪蒙疆自治政权吗?

这就是内蒙古的蒙奸实力,勾结蒙古,攻击中国。

早在1933年,内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栋鲁,联合西蒙古各王公,宣布成立蒙政会,要求自治。

随后干脆勾结日军,通过日本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经费,酝酿成立伪内蒙古国。

1935年,伪军头领,蒙古族的李守信在日本支持下,占领察哈尔省东部的张北县、宝昌县、康保县、尚义县、沽源县、商都县、化德县、崇礼县等8县,并控制了察东的正蓝旗、镶白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太仆寺旗、明安旗、商都旗等8旗。

德王和李守信合作,在1936年建立了伪内蒙古政权,以察哈尔部的蒙古人8旗为核心。

随后,他们大局进攻绥远,妄图吃掉绥远后连同察哈尔省一同建国。

然而晋绥军领袖傅作义,在百灵庙战役中重创伪内蒙古伪军,暂时保住了绥远省。

但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德王、李守信仗着关东军主力的援助,侵入绥远,

10月14日侵占了归绥(呼和浩特),1937年10月17日侵占了包头。9月13日侵占山西省大同市。

1937年10月27日,伪蒙古军政府迁入归绥,更名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以归绥为首府。

德王和李守信做着建立伪内蒙古国的美梦,可惜日本人却不是傻蛋。

日本人随后开始削弱德王和李守信的权力,将他们逐步架空,还强迫他们派兵进入长城作战。

由此这个伪内蒙古国徒有其表而已。

即便如此,这也不能改变绥远和察哈尔省建立了伪内蒙古政权的事实,而伪内蒙古军也确实入关作战。

至于所谓消灭蒙古人的威胁,不是归功于满清,而是归功于马克沁老先生发明了重机枪。

自从重机枪诞生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不再是烧杀淫掠了。


萨沙


清王朝是古代封建政权的巅峰


一直认为,清王朝虽然是封建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但他却是古代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顶峰。同时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处理上也是最好的一个。毕竟满族自身也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体系中的一员。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游弋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开始四分五裂,实力和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一统天下的时候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了,但他们的实力仍然很强,对于当时还未立国的满族来讲也是一个绝佳的拉拢对象。


联姻与分化管理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对于后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明朝却对蒙古各部汗施行优待政策,使蒙古能够起到牵制后金的力量。为了瓦解明朝和蒙古的联系,削弱他们之间的影响力。努尔哈赤对蒙古采取了联姻的政策,和蒙古族化敌为友,不仅是与蒙古上层通婚,民间百姓也互相通婚,而且非常广泛,这样就使得后金与蒙古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政治联盟关系,蒙古不再是后金与明朝战争的牵制力量,减小了作战的阻力。

努尔哈赤对于那些愿意与后金共创大业的蒙古贵族和经过征战但愿意归顺的蒙古被俘官兵给与优待笼络政策,而那些和明朝一起与后金为敌的蒙古部族坚决打击和消灭。同时也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内讧对其进行分化和打压。

对信仰的肯定和扶持


逐步降服了漠南蒙古。皇太极继承和发展了努尔哈赤的恩威并施政策,加强了对蒙古的控制,多次攻打林丹汗,实现了漠南蒙古的统一,使对蒙古的政策由“化敌为友”演变为“收为己用”。他通过利益诱惑、情感笼络使蒙古各部逐渐归顺,转而合力攻打明朝,还推行了蒙古八旗等制度,对蒙古诸部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满族原本是信仰萨满教,但处于政治上的考量,和拉拢蒙古各部的战略考虑,考虑到蒙古自元代以来信奉藏传佛教的现实情况,于是采取利用和发展藏传佛教的政策。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规定不准毁坏寺庙,不准庙内拴马,违抗者立即问罪。

结束语

不仅是蒙古,在整个清朝时期,对待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策上都坚持“因地制宜,“以夷制夷”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对于蒙古并不向明朝那样进行简单的防范和少量的金钱诱惑,而是真正的将实实在在的政策,适合蒙古的政策用到了他们的身上。清政府笼络了各蒙古族上层人士,增强了蒙古各部族对清王朝的向心力,客观上也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春秋乱舞


这个题目表述不准确。

清朝从来没有消灭蒙古势力的威胁。一直到清末,蒙古骑兵还是清军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剿灭捻军、抵抗太平军北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格林沁带领的蒙古骑兵,几乎是清廷唯一可堪使用的军事力量。

反过来讲,这些蒙古骑兵,也可以威胁清廷。

实际上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开始,清兵与蒙古就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斗争,时间长达百年以上!

清廷通常是两种手段。一是拉拢,通过和亲,建立满蒙同盟。化敌为友。因此,清朝皇室有很多蒙古妃子。康熙他奶奶孝庄皇后就是蒙古人。二是打击。对那些不臣服的蒙古部落,清廷毫不手软,持续开展军事打击。比如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长期战争,从康熙一直打到乾隆年间,双方都动用了强大的骑兵、炮兵和火绳枪部队。战争之激烈残酷,在当时的东亚地区无出其右。

其后,由于八旗兵的腐朽堕落。蒙古骑兵又重新崛起,成为清廷最依赖的军事力量。直到清廷开始编练新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