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農民出身,卻有著常人所無法比擬的軍事和政治才能,十分聰慧,當然並不僅僅是這種先天的智力優勢才讓他建立了王國,登上了一統天下的大位,他的心胸也遠遠比一般人寬廣,就說明朝征服納哈出這一政治事件中就極大地凸顯了他的豁達胸懷。

因為本身納哈出本人就曾在出徵元朝時被俘,但是明太祖感念他是一代名將,放他一馬,釋放了他。但是他在逃回北元之後,不僅官至高位,而且再次率領軍隊攻打剛剛建立的明朝,並且經明朝招降多次,一次次地拒絕。

但是明太祖未曾放棄,也沒有惱羞成怒,最終成功招降他,並賦予他高官厚祿,讓他安度晚年。同時更重要的是征服納哈出是明朝初期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件,這代表著明朝終於在損失較小的情況下,終於重新奪回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權,是明朝擴大疆域的一大壯舉。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在元朝昏庸的統治之下,朱元璋積攢力量,起義成功,建立明朝,但部分元朝的殘餘勢力在東北地區駐紮,負隅頑抗

1367年金秋飄香的十月,朱元璋終於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其他的強大敵人如陳友諒之流也都被消滅或者招攬,因此此時懷揣著國仇家恨的朱元璋正式發文書公告天下,稱他要“驅除胡虜,恢復中華”,號召北方百姓和他一起反抗殘暴元朝的統治。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這時的元朝已經統治了中華大地96年,在這片大地上施行“種族歧視”的政策,元朝統治階級將人分為四個等級,蒙古人自然是第一等人,其次是色目人,再是漢人,最低等的是南人,即原南宋朝境內的人們。

漢人和南人地位極其低下,他們不能打獵,也不能學習武術,武器像是刀具這一類更是嚴禁物品。殺死蒙古人,殺人者就必須得償命,殺死色目人賠償黃金就能免除刑罰,但是如果一個漢人死去了,殺人者只需要一頭牲畜毛驢就能毫髮無損。

漢人在軍中的升遷也有很大限制,大部分漢人只能擔任小官職。漢人自己無法擁有馬匹,因為發生戰爭時首先徵收的就是漢人的馬匹,並且是全部徵收。

與其他征服中華大地的遊牧民族不同,蒙古人似乎根本沒想過好好治理這片土地。他們任意地將農民從田地上驅趕走,不考慮是否適合,就改變耕地成為牧場來放牧。

元朝的賣官現象也是非常嚴重,因為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國庫長期處於空虧的狀態,所以統治階級不再考慮買官的人的絲毫才能問題,只管斂財收錢。甚至在國庫無以為繼的情況下,元朝朝廷下令提前向百姓收取了幾十年的賦稅。最終這一切將元王朝推向毀滅的深淵。

元朝本來就處於崩壞的邊緣,一呼百應的起義活動再次為它的滅亡添磚加瓦。因此在朱元璋所率領的軍隊的猛烈攻擊之下,元軍節節敗退,最終攻陷通州,元朝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被推翻。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朱元璋默認元朝統治者惠帝已經不再是皇帝,在他心裡元惠帝已經死去,就給他起了個諡號順帝,因此在1368年建立明朝,確立都城南京。

而此時的順帝元朝統治者惠帝則倉皇逃竄,從北京一路向北,抵達東北地區,然後在北方和林區域和明朝相持,建立了脆弱的政權北元。同時還有部分元朝的殘餘勢力也在東北地區駐紮,負隅頑抗。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明朝在東北地區建立定遼東衛,對殘餘勢力勸降打擊,納哈出作為元朝貴族對明朝打擊奮力抵抗,數年後派出馮勝前去征討納哈出,成功將納哈出招降於明朝

朱元璋在面對剩下的元朝勢力,採取了兩種方法。對於勢力比較強大的北元政權,他決定派出大量軍隊進行軍事打擊。

而對於零散的殘餘元朝勢力,他則頒佈安撫政策對其進行勸降,這樣就讓元朝朝不保夕的殘餘力量內部出現了不同意見,原本仇視元朝的心理逐漸開始動搖。明朝為了對付東北地區的勢力,專門成立了遼東衛這一機構,後來改名為定遼東衛,最後定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這一機構讓東北地區元朝勢力逐漸歸順明朝,在奪回東北地區控制權這一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以納哈出為首的元朝殘餘仍然不願意臣服明朝。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納哈出曾經是元朝貴族,是他的先輩跟隨一代傳奇人物成吉思汗立下汗馬功勞,曾經被俘於和朱元璋的戰役中。

被釋放後,回到東北,手下兵力超過二十萬人,企圖光復元朝的統治,後被北元予以重任,立為宰相。他是明朝收付東北失地的最大障礙,因為他手下物資豐富,牛羊等牲畜數目龐大,武器充沛,兵力充足。

因此朱元璋幾度拉攏他,先是寫了好幾封信件,勸他放棄抵抗,歸順大明,但是他置之不理。朱元璋再度派遣招降官前去招降,想要勸他回心轉意,但是他直接將官員抓了起來,都沒有放回去,而且他還向南出兵,挑釁明太祖的神經。

“駐師通州,遣人觀其出沒。彼若在慶州,宜以輕騎掩其不備。既克慶州,則以全師徑搗金山,出納哈出不意,必可擒矣。”

為了對抗他的進犯,朱元璋第四次將遼東都指揮使司改為定遼東都指揮使司,表明安定遼東之意,並且派遣兩員大將馬雲、葉旺前去對抗。

兩員大將智勇雙全,自然一點點地佔領更多的領土。但是蒙古族是遊牧民族,憑藉著出色的騎兵,可以快速進攻和撤退,可以頻頻出擊,卻也在情況不妙時抽身離開,滑不溜手,沒辦法徹底擊敗。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因此在徵得朱元璋的同意下,兩位大將加強了城池的防禦,讓元軍完全沒有辦法攻進城內,同時搜刮進野外所有糧食和有用的物資,逼迫元軍。

另外他們根據地勢的險要伏擊元軍。但是戰事仍然維持了好幾年,直到納哈出再次向南進攻,戰局才發生了改變。

兩位大將設下埋伏,成功地將納哈出騙進陷阱裡,納哈出的兵力損失慘重,他自己只能找準時機偷偷逃離戰場,但是因為這次的挫敗損傷了太多,因此納哈出不敢再挑釁,因此東北地區一度恢復了平靜的局面。

又過了近十年,朱元璋命手下大將馮勝前去征討納哈出。這一次馮勝大殺四方,所向披靡,很快進向納哈出的老巢前進。

當納哈出得知明軍已經抵達金山,他恐懼萬分,立刻向北撤退。而此時馮勝則派遣原本納哈出旗下但已經投降的將領前去勸降,這一次納哈出為了留出喘息空間因此假意投降,但是被馮勝識破,馮勝再次在出擊,納哈出潰不成軍。

在這個檔口,大軍壓境,元軍敗勢如山倒,馮勝就又派遣之前的那位降將前去說服,這一次納哈出將信將疑。在雙方和談之時,又出爭端,因為明朝派來主持和談的將領也不相信納哈出,因此彼此試探間又引出誤會。

明朝將領常茂傷到納哈出,納哈出受驚逃開,他的妻子得到消息之後,率領族人軍隊再次倉皇離開,勸降失敗。直到另一位將領藍玉狠狠處罰常茂,納哈出才真正放下心來,招降於明朝。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在招降之後,納哈出被授予海西侯,旗下二十餘萬人也被妥善安置。次年在跟隨明朝大將出徵雲南的途中,不幸死去,最終葬在皇都南京。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結語:成功征服納哈出給明朝帶來了非同一般的意義,完成了明朝擴大疆域的一大壯舉

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是內憂外患的狀態,因為元朝的胡亂折騰留下來一個滿目狼藉的中華大地,而北元還佔據著東北和雲南兩大塊地區。雖然元朝是不復存在,但是北元還是擁有巨大的兵力,在遙遠的北方對中原地區躍躍欲試,蠢蠢欲動。

再說本身北元掌控的領土就是富饒之地,這樣大的土地沒有人會隨意放棄。而政府納哈出是這個幾乎最大的元朝軍閥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第一,頭號反明勢力納哈出投降了明朝,這自然提供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風向,就連擁有龐大物資和兵力的元朝貴族最終也被迫選擇了投降,那他們那些微小的殘餘勢力又怎能抵抗得了明朝的攻勢。

再者納哈出多次反抗明朝的招安,挑釁明太祖,最終仍然能平安地嚮明朝投降,並且獲得了較好的待遇,這自然也給其他勢力投降的信心,因此征服納哈出促進了其他殘餘勢力的投降。

第二,本身納哈出投降明朝,交出自己的權利,意味著東北屬於之前元朝的勢力範圍全部歸於明朝,明朝的疆域再一步擴大,並且解決了最大的外患。

第三,這有利於彰顯明朝的強大力量。最終納哈出選擇投降的其中一個重要緣由是他在與明軍交戰時的屢屢戰敗,明朝的強大的軍事力量讓他在未來佔不到半點好處。

征服以納哈出為代表的北元勢力,穩定明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而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背後支撐著的是繁榮的社會和經濟,數十年的安養生息使得大明朝已經從元朝時期的千瘡百孔中緩過氣來,社會生產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但是拿北元相比較,元朝的剩餘勢力鬆散不堪,連年的交戰使得勢力範圍也不斷縮小,經濟也沒有辦法發展。從長遠來看,對待這樣一個大國,納哈出是完全不可能勝出的,因此納哈出是向強盛的明朝投了降。

參考歷史文獻:

《明史》

《明實錄》

《元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