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聖上墓碑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墓碑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王氏墓群碑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石人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石獅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石羊

萬曆和梁山河西王氏,萬曆搬磚建饗堂

萬曆皇帝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1563—1620年),六歲時立為皇太子,十歲時即位,年號萬曆,史稱萬曆皇帝。其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皇帝是封建時代地位最高、權勢最重的人物,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甚或一個家族的進退生死和榮辱興衰,因此,過去的人們都以得到皇帝的褒獎重用為自豪。據查,萬曆皇帝一生中親自為別人搬過三次磚,這種“有勞聖躬”的情況在封建時代非常罕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萬曆第一次搬磚,是為修建梁山河西王氏饗堂林。梁山縣黑虎廟鎮河西村王氏,明朝中期曾聯姻王室。據河西村《王氏族譜》記載,河西王氏祖籍直隸任丘,始祖王敬世襲千戶。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發起靖難之變,王敬任指揮職(中下級軍官),隨師南至壽張,遇有疾病,遂寄居黑虎廟。後在此安家立業,以農為生。至第三世時家聲始振,多人在朝為官。王敬之孫王致是個讀書人,可惜在科舉中一直沒有成功,於是捐了一個吏目。一日在家,有一南方舉人來拜見他。舉人言及赴京會試,途中被劫。王致將這舉人留居家中,對談數日,知其品學兼優,遂贈金與馬與他,令其赴京。這舉人會試得第,後被派為湖廣巡按,王致被其請去做幕僚。後來巡按“因有事朝魯藩王,王言及女未婚配,巡按公將王致之子諱訓極力薦揚,後遂聯姻王室。”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十二月,王致之子王訓娶樂陵王(郡王)的嫡生第二女封丘縣主為妻。《王氏族譜》載,“王訓,魯藩儀賓(《辭源》:明制,親王的女婿稱儀賓),封亞中大夫(三品爵),入縣誌。配朱氏,樂陵王嫡第二女,為封丘縣主。”巧合的是,王訓之妻封丘縣主乃朱翊鈞即後來的萬曆皇帝的姑母。

隨著社會勢力的壯大和地位的提升,從第三世起,王氏逐漸在村西北三里處修建林地(墓地),公元1566年,將林地擴至“約二十畝,遍植柏樹數百。立堂(饗堂)於中,設門(林門)於外,又於塋之東北隅建房二所,為典守者居之。一時塋墓煥然新矣。”饗堂通稱享堂,“謂供奉祖宗神佛之所,以其為祭享所在,故曰享堂(《辭海》)”。這片林地後人俗稱饗堂林。

據傳說,在修建饗堂林時,年僅三歲的萬曆正住在其姑母封丘縣主家中,曾為修建饗堂搬過磚。雖然萬曆當時尚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但七年後他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寶座,於是這段“萬曆搬磚建饗堂”的逸事便經年曆久地流傳了下來,成為河西村王氏族人引為驕傲的事情。另在河西村王氏家廟上,鑲嵌著一塊石匾額,上刻“聯姻王室”四字,相傳為萬曆皇帝手筆,萬曆與河西王氏的關係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