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在一切的考辨之中,有一个基础的逻辑:文字是文明开始的标志,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因此对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要从最初的文字记载开始考证,随着文字记载的变化来考察其思想内容的变化。“阴阳学说”作为中华文化运行的基层逻辑,有人所说从伏羲时代传承下来的,有人说是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但是“三皇无文,结绳而治”是普遍的共识。因此这个时期的故事只能当作传说,而不能当作历史,最起码在考证学的逻辑之下,是不考虑这种没有切实根据的说法的。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考证学,一看文献记载,二看文物佐证,三还得看看是否符合发展逻辑。因此对“阴阳学说”的考证也要回到文献和文物上面,从现实的依据中找到其生成和发展的线索。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尔雅》、《说文解字》等材料的考察,以及对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著作的翻阅,“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介绍:一,自然的阴阳,二形而上的阴阳,三形而下的阴阳。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第一个阶段,属于古人观察大自然,认识阴阳,并造字来表示阴阳的阶段。

“阳”字由“昜”演化而来,昜表示日光照耀,后来演化成“暘”字。在金文中演化为“陽”,阜是“山地”的意思,从而表示受阳光照耀的山坡。由于中国处于北半球的地理位置,向阳的山坡为南坡。《尔雅》解释为:“ 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陽,高明也”,由阳光照射的高地引申出光明的含义。

“阴”字由“霒”演化而来,甲骨文中戊戌卜中说:“其阴乎?翌日,不见云。”这是直接对自然天气的描写,形态太阳被乌云遮蔽后的阴天。在金文中演化成“陰”,表示山地背阳的北坡。由此有了《说文解字》中:“水之南、山之北也。”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自然的阴阳,是分别用“阴”和“阳”来表示自然现象,具体涉及有天文、地理两个方面,主要时间是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早期的金文中有记载。商代并没有发现阴阳连用的卜辞,更没有发现谈及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西周的永盂上有金文曰:“锡失师永厥田阴阳洛疆”。据学者解释,“阴”字跟洛水有关系。从文字概念变迁来看,符合“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这一传统的说法,这个时期的阴阳出于“观察”阶段,并不具有哲学含义,丝毫没有形而上的意思。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在《尔雅》只有“阳”而没有“阴”,东汉的《说文》中,阴阳关系不是对称关系,阳是高明,阴是水之南、山之北。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的阴阳,即抽象的阴阳,玄学的阴阳,属于哲学概念的阴阳。

随着对概念抽象的发展,再晚一些的西周末年已经有采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说法。太史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当下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这种思想的出现,标着着“阴阳”不再天文现象、地理地形的名词,而是具有了自然哲学的深刻意境。

从自然出发来解释自然,这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一大进步,标志着智者先驱从蒙昧的原始信仰中解脱出来,不在盲目地相信自然现象背后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天神。而去从自然出发,去思考自然现象的原因。伯阳父是一位被低估了的智者,他生活在周幽王时期,还预言了西周十年后灭亡,并指点郑伯避难迁徙从而成就了郑国的春秋霸业。由于《国语》叙事带有很浓厚的迷信色彩,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遮蔽了太史伯的思想光芒。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再往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阴阳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关记载也多了起来,形成百家论阴阳的思潮。我们简要摘录几条:

《诗 • 大雅 • 公刘》中:“相其阴阳” 。

《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 • 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礼》 中:“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礼记》中:“ 阴阳合而万物得”。

《素问》中:“日为阳,月为阴。”

《荀子》:“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白虎通》:“阳数奇,阴数偶。”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第三个阶段,是形而下的阴阳,是具体的阴阳,是不同学术领域对阴阳的具体运用。

在阴阳思想的运用上面,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几乎都使用了“阴”和“阳”两个字。虽然他们的用法并不相同,有表示天气、有表示地理方位、有表示时间年月等,还有通假字的用法“阴”通“荫”,表示日光被树木所遮蔽,所以成阴,也不脱离自然现象描述的范畴。这些都是形而下的用法,在形而上的用法有三个代表,一是《易传》,二是《黄帝内经》,三是阴阳五行家的谶纬学说。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据学者考证,《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大约是由太卜对之前重要卦辞的整理和编纂,卦辞又是解释卦象的。其实当时算卦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以卜筮为主,《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更相信《连山》和《归藏》应该是另外其他形式、不同时间的卜筮卜辞的整理。《易传》的成书时间为东周至汉宣帝时期,以《杂卦》的编纂完成为成书标志,期间经历四百年时间,是不同体系易学家在集体创造,主要由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的易学博士执笔编纂,用阴阳思想系统阐述了天地人之道。比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有笃信黄老思想的医家所作,按其分篇考证,同样得出并非一人一时之作的结论,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在西汉博士整理经典著作时期形成早期的定本。从这一点看,《内经》和《易传》的成书过程大同小异,《易传》在时间上略早于《内经》。《黄帝内经》对阴阳概念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并且做了具体的规范使用,比如:“脏为阴 ,腑为阳;阳为气 ,阴为味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 。”

古史辨:“阴阳学说”的起源

在有就是运用阴阳思想结合五行说法,而形成的阴阳家。他们根据《尚书·禹贡》中“九州划分”的说法,提出“大九州、小九州”的概念。根据《尚书·洪范》中“五行”的说法,提出“五德终始说”。根据《老子》及《易传》等哲学著作,提出宇宙演化论。司马谈评价阴阳家精于天文历算,序四时之大顺;刘歆评价阴阳家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不过大部分著作均已失传,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在古代王朝更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