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蒙古大汗的寶座是怎麼落到忽必烈手裡的?

於曉西


我認為說蒙古大汗的寶座落到忽必烈手裡是不合理的,忽必烈稱帝在先,北伐在後,而北伐的後果又是大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開元稱制是為了在政治上站穩腳跟,畢竟漠北的弟弟還在守家產,隨時有繼承汗位的“風險”。事實上忽必烈稱帝的合理性一直遭史學界詬病,但成王敗寇,忽必烈主導的蒙古內戰換來了蒙古帝國四大汗國的分裂,他也只是成為了統一中原的元朝皇帝!而忽必烈的成功奪位也可以說是“槍桿子裡出政權”。



汗位的派系轉移

蒙哥是成吉思汗嫡幼子拖雷的嫡長子,聽著有些繞口,但這個身份非常關鍵,忽必烈則是拖雷的嫡次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這是拖雷系的嫡子順序,蒙古民族是按照“幼子守灶”的規則進行父親財產繼承的,這與漢文化的“嫡長繼承製”不太一樣,所以這是蒙古汗位之爭頻繁不斷的根源所在。


蒙古帝國在不斷擴張下,一方面堅持“幼子守灶”,另一方面要對外征戰,故而兄長是要出去建功立業的,所以“長子軍”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組建起來的。長子軍的統帥名叫拔都,他是成吉思汗嫡長子朮赤的嫡幼子,繼承了朮赤的汗位後,在各系宗王中挑選年長者統兵西征,所以託雷的嫡長子蒙哥就參加了長子西征軍。

蒙哥不光是託雷的嫡長子,還是窩闊臺汗的養子,《元史》說窩闊臺收養蒙哥是因為昂恢二皇后無子嗣,我個人覺得是政治鬥爭的手段。因為窩闊臺是被成吉思汗親自選定的汗位繼承人,但拖雷又是蒙古舊制裡的合法繼承人,這裡本身就是矛盾的。窩闊臺隨軍西征時,拖雷還受命監攝國政,因此以託雷長子“為質”是最有效的制約手段。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顧慮是正確的,成吉思汗去世後,蒙古部落宗王以“庫裡勒臺製”拖延了窩闊臺兩年未繼汗位,即位當天還有恪守舊制,力推託雷的呼聲。但結果就是拖累系沒有繼承汗位,蒙古大汗的位置落到了窩闊臺系。

太宗嘗有旨以皇孫失烈門為嗣。太宗崩,皇后臨朝,會諸王百官於答蘭八思之地,遂議立帝。——《元史》

窩闊臺本來有意立三子闊出為汗位繼承人,但闊出在1236年2月在徵南宋時戰死,於是窩闊臺便要改立闊出的長子失烈門為繼承人,但在貴由的生母乃馬真後干涉下,汗位落到了窩闊臺長子貴由頭上。貴由戎馬一生,也是立下不少軍功,貴由繼承並不是壞事,並且仍舊是窩闊臺系掌握汗位。問題是貴由在1248年去世以後,並未指定由誰接班,其皇后海迷失後臨朝稱制,企圖重新立失烈門為汗。這時候拔都又跳了出來,因為拔都與貴由一直不和,貴由的葬禮都拒絕參加,又因為自己朮赤系建立了欽察汗國,且飽受爭議(朮赤的身世受質疑),無意大汗之位。於是插了一腳,憑藉自己的威信,邀眾宗王去其駐地舉辦“忽裡臺大會”,意在推舉蒙哥為汗,此舉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肯定不願意,因此拖延許久。後由蒙哥母親唆魯禾帖尼從中周璇,再辦大會,才推舉了蒙哥為汗。從此蒙古汗位又迴歸到成吉思汗幼子託雷一系。但也體現了皇族內部的分裂,為後來大蒙古國的徹底分裂,埋下伏筆。


正統之爭

蒙哥汗即位以後,對於幾個親弟弟的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忽必烈因推崇漢制,被授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也是攻伐南宋的計劃;旭烈兀則是安排為西征統帥,1253年六月開始從漠北出征;阿里不哥作為拖雷嫡幼子,則留鎮漠北哈拉和林祖業(蒙古帝國首都),這是託雷系權力架構的總體分配。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攻打釣魚城時離奇死亡,《史集》和《元史》都記載為病逝,但蒙哥病逝前沒有留下立汗的遺命,這一點也成為史學界爭議的地方,這也造成了後來更加混亂的汗位之爭。



蒙哥汗的死訓傳回漠北漠南時,就開啟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權利之爭。當然,在繼承汗位的問題上,二者也是要遵守祖制的,前有長者窩闊臺繼承汗位的先例,所以阿里不哥雖然留守漠北,但也未必有心裡踏實,所以他不斷誘騙忽必烈回漠北召開選舉大會,但忽必烈知道回去就意味著危險,因此以南征為由一直拖延不歸,此間二人相互遣使博弈。

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脫裡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燕都,按圖籍,號令諸道,行皇帝事矣。雖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獨不見金世宗海陵之事乎?若彼果決,稱受遺詔,便正位號,下詔中原,行赦江上,欲歸得乎?《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四十四》

在此期間二人也沒閒著,阿里不哥不斷從漠南蒙古、漢軍中大量調兵,爭奪各地軍隊的控制權。正圍軍鄂州的忽必烈在重臣郝經的《班師議》中看清局勢,撤軍北上。至開平,忽必烈近臣廉希憲、商挺陳明被阿里不哥搶先稱汗後局面難以控制,因此忽必烈搶先一步在開平舉辦“庫裡臺大會”,即位稱帝。作為回應,阿里不哥“僭號於和林城西按坦河”,歷史是勝利者寫的,這裡所說阿里不哥以“僭號”作為回應是有意貶低阿里不哥的正統性。畢竟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國政,蒙哥汗諸皇子以及大臣都支持他即位,阿里不哥舉行的庫裡臺會議是在首都和林附近,參與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更多,也是符合蒙古祖制的。而忽必烈稱帝因為缺乏有力的理論和宗王支持,因而搶先“註冊”,也只是為了在政治上站住腳。



所以在蒙古帝國龐大版圖上出現了兩位大汗相抗衡的局面。雙方贏得的支持理應是阿里不哥更多,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中“雙向投資”的不少,也許是為了在站隊中獲得投機的機會。公開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在伊爾汗國形成對阿里不哥的制約,但其子藥木忽兒依舊留在阿里不哥陣營作戰,朮赤系的拔都后王別兒哥也公開表示支持忽必烈,但欽察汗國的錢幣卻刻著阿里不哥的名字。名義支持與心裡的歸屬的反差證明了阿里不哥在蒙古人心中的正統地位。

武力解決

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內戰拉開序幕,歷時四年之久。

1260年,阿里不哥先以“正義之師”兵分兩路,揮師南下。旭烈兀之子藥木忽兒、朮赤后王合剌察兒走東路,由和林出發直下漠南;阿蘭答兒走西路,兵向六盤山,意圖整編蒙哥攻宋時退居此地的舊部。東路軍由蒙古宗王掛帥,目標直指燕京,忽必烈御駕親征,拜大將移相哥與合赤溫之孫納鄰合丹為其前鋒主動出擊。移相哥一舉擊潰藥木忽兒與合剌察兒,進軍威脅和林,阿里不哥退至吉里吉思。忽必烈大軍順利挺進和林休整兵馬,阿里不哥假意謝罪,忽必烈又以漢地政局為重,留移相哥鎮守漠北,自己南返。


雖東路兵敗,但西路方面阿蘭答兒與正重裝北歸的渾都海相遇,合兵一處,兩軍整合之後向東進兵,一路招撫隴蜀諸將,兵鋒盛極一時,致忽必烈朝政有議“捐棄兩川、退守興元”。但忽必烈畢竟久戰漢地,他令合丹、哈必赤增兵馳援,整合汪惟良、八春等部,隨後“合兵復戰西涼,大敗之,俘斬略盡”,阿蘭答兒與渾都海也被擒殺,阿里不哥西路一線也宣告失敗。此間內戰稍有停息,忽必烈得以整改朝政,治理漢地,實力進一步提升,阿里不哥也于吉利吉思厲兵秣馬,等待再戰。

十一月壬戌,大兵與阿里不哥遇於昔木土腦兒之地,諸王合丹等斬其將合丹火兒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兒與合必赤等復分兵奮擊,大破之,追北五十餘里。帝親率諸軍以躡其後,其部將阿脫等降,阿里不哥北遁”。——《元史·卷四·世祖紀一》

1261年秋,阿里不哥再舉兵回攻。他遣使向移相哥偽稱投降,然後發動突襲,移相哥疏於防備而至兵敗,和林城失手。隨後,忽必烈再度北伐,與阿里不哥軍相遇於昔木土腦兒之西,阿里不哥前軍首戰潰敗,退軍待援,阿速臺所領後軍趕到後,阿里不哥再次返攻,鏖戰許久不分勝負,因此各自引軍後退,對峙於大磧南緣。時至冬末,忽必烈搬師南還,並“詔撤所在戍兵,放民間新籤軍”。阿里不哥也城中因糧餉不繼,故率眾西去,忽必烈所部趁機兵不血刃的又拿回了和林城。



兩位大汗真正的戰爭也接近尾聲,忽必烈不斷推行漢制,重用漢臣,發展經濟民生,實力一天勝過一天。阿里不哥遊戰於漠北,1264年春,其軍駐地阿力麻裡遭遇饑荒,軍心渙散,出於無奈,向忽必烈認慫,四年之久的汗位之爭就此結束。蒙古也至此只有忽必烈這一位大汗,阿里不哥被幽禁後不久死去。


這次內戰雖然確定了忽必烈的汗位,但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由於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因此在阿里不哥失敗後紛紛獨立,並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伊爾汗國雖是忽必烈的支持者,但隨著三大汗國的獨立,他也逐漸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並且旭烈兀雖然支持忽必烈,但也始終沒有承認忽必烈對於阿里不哥定性為罪人的說辭。蒙古帝國版圖雖大,卻再也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

忽必烈的奪汗之路其實很簡單,就是政治上搶先稱汗,取得理論支持,也可以說是形式上的支持,畢竟深受漢文化影響,在他心裡“庫裡臺”大會哪有槍桿子硬呢?其次就是他“經略漠南”以後,在漢地打下的軍事經濟基礎,以武力做為最強硬的手段,特別是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後,就更有底氣的向舊制發起挑戰。繼承權的合法性憑藉武力能夠彌補,這就是忽必烈的價值觀。而忽必烈的成功也是先進漢文化對於蒙古保守貴族的成功。


棍哥觀史


首先,忽必烈獲得了大汗蒙哥的高度信任。當貴由汗去世以後,新的大汗選拔提上了議事日程。當時有資格當大汗的,有三股勢力:一是窩闊臺選定的汗位繼承人失烈門,二是貴由汗的兒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蒙哥得到了金帳汗國可汗拔都的強力支持,在忽裡臺大會上的呼聲最高。但是蒙哥繼位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窩闊臺還是貴由,都沒有說過讓拖雷系的人來繼承汗位。而且有人在會上直截了當地說,窩闊臺是指定了由失烈門來繼承汗位的,因此汗位應該給失烈門。這話誰也反駁不了,拔都派來的代表別兒哥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不過這時候,忽必烈站起來說道,窩闊臺是說過由失烈門來繼承汗位,但是貴由早已把這個規矩破壞了,現在的汗位不是在窩闊臺那裡繼承,是在貴由那裡繼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門繼位的問題。此話一出,如同拔雲見日,蒙哥死而復生,最後如願以償獲得汗位。

(忽必烈畫像)

其次,蒙哥把整個經略南方的大事都交給了忽必烈,讓忽必烈坐大。他先是派忽必烈拿下大理,作為從南向北攻擊宋朝的一個跳板。接著又讓忽必烈總管整個漠南事務。也正是在這裡,忽必烈打出了一片天空,身邊聚集了非常多的文臣武將,獲得了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隊伍。整個南方甚至都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

忽必烈的風頭蓋過了蒙哥,也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滿,他以調查忽必烈手下財務問題為由,想把忽必烈那些能幹的部下一個個拿下。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忽必烈的那些部下非常忠心,就是寧死也要維護忽必烈的尊嚴。這件事,由於蒙哥最後顧念兄弟感情,又由於蒙哥急於親自率兵攻打南宋,因此,最後不了了之。這樣,在客觀上進一步壯大了忽必烈的勢力。

第三,忽必烈在南方具有超高的人氣。蒙哥死後,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貴族的支持,本來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其實,那些支持阿里不哥的本土貴族們,都沒有什麼實力。沒有實力,也就沒有話語權。而忽必烈在整個漠南具有超高的人氣,蒙漢兩族對忽必烈都充滿期待,因此,從支持率來看,忽必烈是高於阿里不哥的。

(忽必烈的團隊)

第四,忽必烈雄厚的軍事實力是他成功的保證。當蒙哥發動全面戰爭的時候,他的軍隊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給旭烈兀去西征,一部分給忽必烈從北向南進攻南宋,一部分給兀良合臺由南向北進攻南宋,最後一部分他自己率領從西向東進攻南宋。留在國內給阿里不哥的,是非常少的。

最後,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戰的時候,阿里不哥手裡只有蒙哥戰死後,回國的一小部分軍隊,而忽必烈具有他自己的和兀良合臺的兩支大軍。而且,旭烈兀最後也表態支持他。雖然旭烈兀的大軍並沒有參與作戰。但忽必烈的軍隊已經足夠了。所以,忽必烈打阿里不哥,可以說打起來太輕鬆了。

(阿里不哥)

第五,忽必烈拉攏了最有實力的諸侯旭烈兀。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的哥哥,忽必烈一開始就看出旭烈兀力量不可小視,所以積極地拉攏他,並向他許諾,一旦自己獲得天下,將允許旭烈兀高度自治。旭烈兀因此同意支持他。雖然並不參戰,忽必烈至少保證了自己沒有後顧之憂。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簡單,那就是在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後,忽必烈與兄弟阿不裡哥爭奪蒙古大汗的寶座,獲勝後搶到手的。蒙哥是蒙古帝國的第四任大汗,史稱“蒙哥汗”,“元憲宗”。蒙哥生於公元1209年,被忽必烈追尊憲宗,諡號桓肅皇帝。蒙哥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孫子,拖雷長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哥哥,繼位前戰功赫赫,繼位後將蒙古國征伐的重點放在南宋、大理等國,1259年,蒙哥讓弟弟阿不裡哥留守大本營和林,命弟弟忽必烈在鄂州一帶進攻宋軍長江防線,自己則親率大軍進攻四川的釣魚城,久攻不克,不幸受傷身亡。

在得知蒙哥大汗身亡的消息後,為了爭奪蒙古大汗的寶座,忽必烈不得不終止進攻,暫時與南宋議和,好騰出手來北上爭取蒙古大汗的稱號。按照蒙古人的繼承傳統,拖雷的幼子阿不裡哥繼承蒙古大汗的寶座正當性最大,從蒙哥徵宋選擇讓阿里不哥留守主持朝政來看,蒙哥本人也有這種傾向,但蒙哥本人並未作出明確指示,這給了忽必烈爭奪汗位的藉口。

忽必烈北上後,在開平召開忽裡臺大會,得到部分宗王支持,於1260年5月自行登基成為蒙古帝國新大汗,但是忽必烈的"忽裡勒臺"大會只有部分宗王參加,其正當性和合法性受到質疑。留守蒙古大本營的阿里不哥聞訊後,得到了大部分宗王的支持,同年6月在和林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即大汗位。隨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展開了四年內戰,雙方都開始了對蒙古國的勢力的爭奪,在最初的階段,阿里不哥在實力和道義上佔有上風。為挽回劣勢,忽必烈積極籠絡蒙古東道宗王,並極力爭取漢軍的支持,史天澤、李璮、汪惟正、董文炳等所屬的漢人軍隊都歸於忽必烈帳下。

中統元年(1260年)七月,忽必烈親率大軍征伐阿里不哥,目標是阿里不哥的老巢和林城,忽必烈成功地截斷了阿里不哥的糧道,和林城補給困難,阿里不哥被迫撤離和林退至謙州(今葉尼塞河上游南),向忽必烈議和。忽必烈同意並率軍返回開平。1261年,恢復元氣的阿里不哥發動反擊,率部襲擊依附忽必烈的東道蒙古宗王先哥軍,阿里不哥重新佔領和林,並南下與忽必烈尋求決戰。忽必烈聞訊後,急派塔察兒等東道宗王調兵出征,自率張柔、王文幹、解誠等漢軍萬戶與蒙古軍主力,兵分三路迎擊阿不裡哥。十一月,雙方展開決戰。阿里不哥大敗,其部大多降於忽必烈。1264年,阿里不哥最終選擇投降。雖然忽必烈笑到了最後,但冷眼旁觀的窩闊臺汗國等三大汗國藉機變相獨立,上述三大汗國對蒙古國的離心力加速顯現,忽必烈實際上只是據有蒙古本部和漢人地區,徒有一個蒙古大汗的虛名。


滄海拾遺錄


蒙古帝國是部落聯合體,大汗,也就是君主,是由各部落首領聚會時選舉出來的,成吉思汗死後,在克魯倫河畔召開大聚會,選出了窩闊臺為蒙古第二代汗,修建了遊牧帝國首都,喀喇和林城,窩闊臺死後,選了他兒子貴由為第三代汗,沒多久貴由死了,選出了拖雷家族的蒙哥為第四代汗,蒙哥執政時,跟他同父同母的4兄弟共和執掌天下,分別是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其中旭烈兀遠征波斯,忽必烈接管著中原地區,蒙哥想徵南宋,將喀喇和林交給阿里不哥,自己出兵四川,和忽必烈對南宋形成合圍之勢,誰知1259年,蒙哥在合川死了。

喀喇和林,蒙古二代汗窩闊臺所建的首都,完全依託中國北方糧食供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汗位之爭時,忽必烈掐斷了糧食通道,使阿里不哥迅速陷入窮乏境地,圖為喀喇和林遺址。

蒙哥在前線戰死,這個影響在今天看來,改寫了歷史,他延緩了南宋20多年滅亡時間,阻止了蒙古繼續向阿拉伯進軍的計劃,也遏制了蒙古軍隊向歐洲擴張的趨勢。蒙哥死後,蒙古大汗之位空虛,正在湖北鄂州用兵的忽必烈迅速班師回到北京,此時在哈喇和林監國的小弟弟阿里不哥,迅速得到各派勢力的擁護,不但有蒙哥的皇后和兒子們,還有察合臺系諸王、拔都的部落、欽察草原別兒哥等,等於說蒙古幾個汗國,像欽察、窩闊臺、察合臺都支持他,一時之間這麼多人支持,阿里不哥幾乎成了蒙哥的合法繼承者,就差各部落大聚會選舉走個形勢了。

曾有個部落叫衛拉特忠於阿里不哥家族,戰敗後蟄伏於深山密林中,忽必烈死後124年衛拉特部的也速迭兒奪得蒙古汗位,這個衛拉特部就是後來滿清最大的敵人,準噶爾部,圖為阿里不哥畫像。

此時在外的還有另一股勢力,就是忽必烈,擁有左翼萬戶精銳部隊、漢人軍閥和幕僚,拒不執行阿里不哥發出回到喀喇和林的命令,忽必烈知道回去就是個死,當年蒙哥即位時,把貴由的勢力屠殺乾淨、軍隊和領土盡數瓦解,自己回去就和當年貴由一個命運,自己掌軍在外堅決不離開大本營北京,而遠在波斯的旭烈兀也明白其中道理,也不回喀喇和林,同時支持自己兄弟忽必烈爭汗位。不參加部落大會不代表不選舉新大汗了,忽必烈身邊聚集了一批漢地的謀士,擁立不成咱就自立,這種事中原王朝最擅長,於是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城召開忽裡臺大會,自立為蒙古大汗。

1264年,武力奪得蒙古汗位的忽必烈,改年號中統為至元,大力興建中都,晚年忽必烈暴飲暴食,因肥胖而去世。

一看忽必烈自立為大汗了,阿里不哥馬上在喀喇和林召開忽裡臺大會,宣佈自己為第五代蒙古大汗,其實阿里不哥是按照蒙古傳統即位,是正統,而忽必烈的自立大汗說白了,就是政變,結果可想而知,爆發了二汗相爭長達4年的蒙古內戰。忽必烈佔據了富庶的中原以及北方地區,南宋的求和又送上了大量的歲幣,阿里不哥曾1260年、1261年兩次大舉進攻忽必烈,都被打趴下,忽必烈又切斷了其物資通道,1262年陷入窘境的阿里不哥在各盟大肆掠奪,人心渙散,四分五裂,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解甲認輸,承認其汗位正統性,隨後阿里不哥被囚禁,2年後神秘死亡。


圖文繪歷史


忽必烈,全名叫做孛兒只斤·忽必烈,是蒙古國監國託雷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元憲宗蒙哥的親弟弟,成吉思汗的孫子。他統一了中原,開創了元朝,是蒙古國最後一位可汗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或許很多人會有疑問,封建社會王位繼承多是嫡長子繼承,而忽必烈只是元憲宗蒙哥的弟弟,當時也是被蒙哥封了王的,按理說他是不應該繼承可汗的寶座的,那麼他的可汗寶座是怎麼得到的呢?

這裡讓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

公元1259年8月11日,當時的蒙古可汗蒙哥也就是忽必烈的哥哥忽然病逝,當時的蒙古國朝堂一度混亂,許多人為了可汗的寶座互相殘殺。

當時的忽必烈並不在蒙古國國都,他在前線調兵遣將,準備進攻南宋。而這時,在四川作戰的忽必烈同父異母弟弟末哥派來使者向忽必烈宣佈哥哥蒙哥病逝這個消息,並請忽必烈北歸繼承帝位,以重整朝綱。

不過忽必烈並沒有被權力衝昏頭腦,馬上回蒙古。他明白如果馬上回去,可能不僅繼承不了可汗的寶座,反而會丟了性命,他自認為還需要通過戰爭建立威望和威信,所以他當時的回覆是“吾奉命南來,豈可無功遽還?”回覆完之後繼續進攻南宋,屢戰屢勝,使其在軍隊中樹立了極高的威望。


後來,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報忽必烈,和林眾臣密謀立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為蒙古國可汗,而且阿里不哥已經派阿藍答兒在開平附近調兵,並在燕京附近徵集民兵,以圖謀可汗的寶座,鞏固自己的勢力,所以使者催促忽必烈早日北還,不然為時已晚。

忽必烈這時明白了事情的緊迫性,於是他做好兩手準備,一邊調兵遣將繼續進攻威脅南宋,一邊準備退兵被歸奪取可汗寶座,在南宋割地賠款後,忽必烈迅速撤兵北歸。

公元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領軍隊抵達燕京,收服了阿里不哥在燕京徵集的民兵,忽必烈在燕京大施仁政,得到了燕京及其附近地區的民心。


除此之外,忽必烈還派遣使者聯繫蒙古貴族和各部落首領,鑑於忽必烈手中掌握著大量軍隊,蒙古部落首領大多選擇屈服。

忽必烈明白需出師有名,所以他乘阿里不哥地位並不穩固,自立為可汗,以阿里不哥政權不明為由,發起了對阿里不哥的進攻。阿里不哥不敵,最終向忽必烈投降。

這時忽必烈已經掌握了蒙古國大部分的勢力,但是他依舊不放心,他重新召開忽裡臺大會,確立了自己的大汗地位,並借大會扼制蒙古帝國分裂趨勢。大會之後,忽必烈徹底掌控了大蒙古國,真正登上了蒙古可汗的寶座。


夏目歷史君


蒙古大汗的寶座是怎麼落到忽必烈手裡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字——搶!



鐵木真去世之後,他的嫡出第三子窩闊臺成為了新任蒙古大汗。按照彼時蒙古的制度,新任大汗必須由“董事會”(忽裡臺大會)予以正式確認才算合法。但是,由於部分宗王尚在對外征戰之中,甚至遠在歐洲,忽裡臺大會無法湊足法定人數。窩闊臺並沒有立即成為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而是由鐵木真嫡出的小兒子、也就是忽必烈的父親拖雷監國(監國一詞是《明史》根據中原王朝的制度使用的說法,蒙古人沒有這個說法,但大致是這麼個意思,由拖雷代理蒙古帝國大汗)。同時,因為蒙古舊俗有幼子守灶的傳統,其他兒子在父親在世時分家另過,父親去世後財產由小兒子繼承。因此,鐵木真雖然把蒙古大汗之位傳給了嫡出第三子窩闊臺,但是鐵木真直屬的軍隊、百姓、財產全部留給了嫡出幼子拖雷。換句話說,拖雷彼時既是代理大汗,實力也是最強的,這就為後來窩闊臺系與拖雷系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



忽裡臺大會召開之後,窩闊臺算是正式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合法大汗。但是,拖雷仍然是實力最強的宗王,深受窩闊臺忌憚。雖然後來窩闊臺借巫師之手除掉了拖雷,而且利用手中的權力分掉了拖雷原屬的部分軍隊、百姓、財產。但是,拖雷的兒子們依然分得了拖雷的大部分軍隊、百姓、財產,實力依然不容小覷。窩闊臺去世後,他的兒子貴由繼承了汗位,由於貴由在外征戰,他的生母乃馬真後先下手為強,開始“臨朝稱制”,製造了既成事實,也堵死了拖雷係爭位的可能性。幾年後,經過忽裡臺大會確認,貴由成為了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兩年之後,貴由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三歲。



這時候,貴由的第三皇后海迷失後開始“臨朝稱制”。此後,朮赤系、察合臺系、窩闊臺系、拖雷系開始了爭權奪利。最終,拖雷的兒子蒙哥在叔伯兄弟兼表兄弟拔都的支持下,逐漸佔據了上風。但是,要想成為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就必須由忽裡臺大會予以確認。而此時彼時察合臺系與窩闊臺系的宗王以各種理由拒絕參加忽裡臺大會,拒絕承認蒙哥的合法地位。這時候,蒙哥、忽必烈的生母唆魯禾帖尼出場了,利用自己的老面子、老關係到處“拉票”,勉強湊夠了忽裡臺大會的法定人數,蒙哥得以成為“合法”的蒙古大汗。同時,因此舉也最終造成了察合臺系、窩闊臺系與拖雷系的分道揚鑣,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開始走向分崩離析!



八年之後,率軍南征的蒙哥命喪巴蜀。又一場血腥的汗位爭奪拉開了序幕。隨蒙哥南征的忽必烈在部分宗王的擁戴下繼任蒙古帝國大汗。同時,在哈拉和林的部分宗王又擁戴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為大汗。不久,雙方為了汗位正式開打!最終,忽必烈擺平了阿里不哥並召開忽裡臺大會,正式成為了合法的蒙古帝國大汗。但是,這個時候,察合臺系和窩闊臺系早已與拖雷系分道揚鑣,忽裡臺大會也早已不是原先那個忽裡臺大會了。說白了,忽必烈的這個大汗就是搶來的!



在此之後,察合臺系、窩闊臺系事實上已經獨立,隨著拔都的去世,朮赤系也與拖雷系漸行漸遠。最後,連拖雷系自己建立的伊兒汗國(忽必烈同母弟旭烈兀所建立)也與元王朝分道揚鑣。元王朝的皇帝只剩下一個蒙古大汗的虛名,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名存實亡,不復存在!很多年以後,清太宗皇太極滅蒙古察哈爾部,末代蒙古帝國大汗林丹汗兵敗後因病去世,其子額哲向清太宗投降。自此,蒙古大汗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農民工歪說歷史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個兒子(幼子)拖雷的第四個兒子,蒙古大汗的寶座不是落到他手裡的,是他搶來的,而且是自立為汗,並沒有受到廣泛支持。

汗位短暫空懸

蒙古汗位的傳承,要從成吉思汗說起。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汗位竟出現了空懸。根據成吉思汗的遺囑,汗位應該由他的第三子窩闊臺繼承,然而事情卻出現了波折。

因為蒙古汗國的繼承製和中原王朝不同,並不是前任君主指定來就可以的,還要通過“忽裡臺大會”的確認,只有經過此會確認,汗位才是合法的。

但此會遲遲無法召開,因為此會需要多方大佬齊聚參加,可此時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已經去世,其次子拔都不願參加,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也表示不去。

這兩個實力派的反對導致窩闊臺遲遲無法上位,只能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規矩加以綜合,由拖雷監國,汗位空懸。

窩闊臺上位

兩年後,在各方力量的斡旋下,成吉思汗的兒子們終於在克魯倫河畔召開了“忽裡臺大會”,又在耶律楚材等人的運作之下,推舉窩闊臺為新的大汗。窩闊臺這才正式登上大汗之位,主導蒙古大軍的軍政大事。

窩闊臺等了這兩年,對這幾位兄弟可是面和心不和,他先把察合臺遣回其封地察合臺汗國,然後把拖雷留在了自己身邊,因為繼承了父親絕大部分軍隊和財產的拖雷是四兄弟中實力最強的,窩闊臺要把他留在身邊,慢慢奪權。

四年後,拖雷離奇死亡,據史書記載是因為窩闊臺病了,託雷效仿周公旦願以身代兄長,結果窩闊臺好了,託雷暴斃。

託雷的死很蹊蹺,這一點,他的妻子唆魯禾·帖尼看得出來,所以她依靠丈夫留下來的軍隊,既在窩闊臺的威勢下保全了孩子們,也為他們日後爭奪汗位奠定了基礎。

窩闊臺死後的亂局

窩闊臺也指定了繼承人,原本是他第三子闊出,結果闊出戰死了,窩闊臺又改立闊出的兒子失烈門。然而失烈門太小,窩闊臺死後,政權被其皇妃乃馬真掌握,乃馬真掌權五年,立自己的長子貴由為汗。

貴由經過忽裡臺大會確認後,成為新的大汗,然而他只在位三年。貴由汗死後,他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把持朝政。

託雷系崛起

海迷失掌權時,貴由的死對頭拔都跳出來反對,說前面有一個乃馬真已經亂了制度,現在海迷失又要亂搞,不行!

拔都提出的理由是窩闊臺系的人太差,總是讓女人掌權,還是別當大汗了,於是,拔都擁立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其他人紛紛贊同,蒙哥成為新的大汗,汗位轉到了託雷系手中。

蒙哥在位八年,意外地死在了南宋的釣魚城下,由於蒙哥根本不信自己會在這座小城下折戟,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汗位之爭就此展開。

汗位爭奪

蒙哥死後,最有實力繼承汗位的,是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忽必烈本人極度沉迷和推崇漢文化,因此遭到了不少他蒙古貴族的嫌棄,這些人認為他不那麼“蒙古”了,而阿里不哥向來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所以那些貴族都倒向了阿里不哥那邊。

雖然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貴族的支持,明面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最重要的軍隊,他反而是佔劣勢的。

忽必烈當時正在長江攻打南宋,手握重兵,在得到阿里不哥要與他爭位的消息後,忽必烈匆忙與南宋訂立了和約,率軍北返。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軍抵達燕京(今北京市),解散了支持阿里不哥的脫裡赤所徵集的民兵。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擁立下,在開平自立為大汗。次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貴族推舉為大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

1261年,忽必烈佔領哈拉和林,隨後再次發兵進攻,大敗阿里布哥軍。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將他幽禁,蒙古汗國內戰結束。

內戰遺留

這次內戰以忽必烈的勝利告終,但卻導致了蒙古內部的巨大分裂。內戰時蒙古各大汗國中,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都支持阿里不哥,只有有伊利汗國支持忽必烈。

阿里不哥失敗後,三大汗國紛紛獨立,伊利汗國也獲得了忽必烈許諾的高度自治權,蒙古汗國名義上雖然以忽必烈為主,但實際上忽必烈所能影響到的只有他自己統帥下的土地,也即後來的元朝。


平沙趣說歷史


1259年7月,元憲宗蒙哥在進攻南宋合州(四川合州)時,十分不幸死於釣魚城下。由於蒙哥英年早逝,想都沒有想過選擇繼承人,或者像成吉思汗那樣做過分家產的明確安排,因此,蒙哥死後,在蒙古王室內部就發生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繼位之爭。

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理由是,也就是他自己說的,蒙哥安排忽必烈和旭烈兀在外征戰,而唯獨把和林及附近諸地的大兀魯思委託給阿里不哥,這明顯就是比較器重阿里不哥,所以他更有繼位的法理。

蒙哥確實曾把蒙古本土的大兀魯思託付給阿里不哥,讓他“統領留下的蒙古軍隊和斡爾朵”。這確實給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他在蒙哥死後,便依仗這個權力,以當然的監國身份,遣使於諸王貴族來蒙古本土,為蒙哥舉哀發喪,加緊籌辦選舉大汗的忽裡勒臺,極力利用支持他的宗室大臣選舉他為大汗。

阿里不哥的軍事實力其實不止擁有守衛和林的蒙古軍隊,同時,他還派阿藍答兒發兵漠北諸部,脫裡赤括兵於磨難諸州,同時還控制了在秦蜀的徵南諸將。

但當時,有一個十分重要地方,也就是關隴卻沒有兵備,作為漠南重要的財賦重地,關隴地區的歸屬,對於汗位的爭奪十分關鍵。然而,阿里不哥派系的渾都海部(在南征軍中駐紮於六盤山)沒來及北返控制關中,忽必烈由此贏得了寶貴時間,調兵遣將,加強了對關隴地區的控制,基本穩定了關中地區的局勢。

當還在南征前線的忽必烈獲得察必(忽必烈後來的皇后)的密報後,馬上召集隨軍諸王、大將和謀士商議,最後按照謀士郝經的《班師議》制定了策略,也就是先把長江江面攔截,跟南宋議和,為了議和能夠成功可以割讓淮南、漢上、梓、夔兩路、劃定疆域並要求歲幣,而在這個時候,主力放棄輜重,輕騎而歸。

忽必烈由鄂州前線北還至燕京後,立即將脫裡赤所括之民為兵者,“皆縱之”。接觸了脫裡赤企圖搶先控制燕京一帶的軍事威脅。接著他在1260年3月,由燕京趕到開平,召集當時在開平的親王四十多人以及各藩侯伯選舉大汗。在事先商量好的情況下,塔察兒等忽必烈的親信擁護忽必烈為汗。

實際上,這次大會支持忽必烈西面諸王中只有合丹(窩闊臺兒子)和阿只吉(察合臺孫子),忽必烈有點遲疑(畢竟支持率不高),最後還是手下一票汗臣勸進“先發制人、後發人制”,“時機一失,萬巧莫追”,這樣忽必烈才搶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了汗位。

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搶先為汗,於是也匆忙糾合一批附己的宗王大臣,在漠北和林城西按坦河,宣佈自己為汗。

於是,蒙古本部同時間出現了兩個汗,雙方之間為了爭奪真正汗位的歸屬,展開了四年的殊死爭奪,最終以阿里不哥的失敗而告終,那麼阿里不哥是怎麼敗的呢?

首先,擁戴阿里不哥即位於漠北的,主要是企圖將政治統治中心定在和林,而不是定在中原的蒙古諸王貴族,而這些諸王們能夠收刮為兵的,主要是“威脅”下的西域大大小小的部族,主要是的斡亦刺部。而這些王工之所以支持阿里不哥,還是因為不認同忽必烈將要對大蒙古的改革,也就是政治中心遷移中原,由此就會導致諸王在本部的影響力逐漸降低,這不符合他們的政治利益。而這些王爺們糾集的軍隊奴隸僕從甚多,侷限性很大,所以失敗再說難免。

而與此相反的是,忽必烈賬下擁有很多人才,軍隊也主要是來源自蒙古南征的精銳,而作為在軍中威望甚高的旭烈兀,此刻大概還在從埃及回返的過程中,同時忽必烈也有著東道諸王的支持,西邊也有察合臺孫子阿只吉的支持。蒙古打下來的中原諸地,也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中,忽必烈在漢人中的聲望高於阿里不哥。

這是一場漠北蒙古與漠南蒙古之間的權力爭奪,而雙方之間開戰之後,兵力上大致不相上下,忽必烈由南征精銳,阿里不哥也有和林的大兀魯思。而雙方之間的爭位之戰在關隴、秦蜀地區打起來以後,蒙古宗室諸王和漢人、汪古、女真、畏兀等族諸將,同心協力,迅速平定了阿里不哥““ 浸亂關隴”。阿里不哥的兩員大將阿藍答兒被斬殺,渾都海所統帥的六盤山南征精銳,也在不山丹戰役中被成功阻擊。

事實上這場戰爭的關鍵,還在於經濟實力,阿里不哥據有的漠北蒙古相對忽必烈的中夏之地,無論是人口,還是糧食都貧瘠得多,中原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北邊作戰的前沿地區,而阿里不哥卻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同時忽必烈有意識在在進行制度改革,將蒙古相對原始的部落制度逐漸漢化,過渡到帝國政權,整合了各部的力量,從而能夠諸個擊破支持阿里不哥的諸王們,最終與阿里不哥決戰而取得勝利。


江畔初見月


準確的說,蒙古大汗的寶座不是落到忽必烈手裡,而是忽必烈自立為汗。也就是說,忽必烈的蒙古大汗的位置是自封的,並沒有普遍受到所有蒙古貴族的認可。



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國後,他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將只有草原的蒙古擴充成世界第一大帝國。在征討西夏的過程中,成吉思汗因病去世。他的第三個兒子窩闊臺繼位,成為蒙古帝國的第二位大汗。


窩闊臺繼承成吉思汗的遺志,繼續南下滅金,並派拔都遠征歐洲,將疆土擴展至中亞,中原及東歐地區。窩闊臺死後,他的長子貴由繼位,成為蒙古帝國的第三位大汗。

只當了三年蒙古大汗的貴由暴死,由於貴由未指定汗位繼承人,在西征中屢立戰功,有極高聲望的蒙哥宣佈繼承汗位,蒙哥則跟忽必烈一樣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兒子。蒙哥的地位遭到了窩闊臺子孫的反對,但蒙哥將他們一一鎮壓,穩定了自己的汗位。


蒙哥在征服南宋過程中,在釣魚臺身受重傷,不久就死亡。看到機會的忽必烈放棄了與南宋作戰,在他黨羽的簇擁下自立為汗。忽必烈擊敗了親兄弟阿里不哥,穩定了自己的汗位。

但由於按照成吉思汗的規定,忽必烈自立為汗的行為並未受到蒙古貴族們的普遍認可。因此雖然忽必烈就任蒙古大汗,但並不為其他蒙古勢力所承認,龐大的蒙古帝國也正式分裂為大元和四大汗國。


鳶飛九天2018


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七月,忽必烈的哥哥元憲宗蒙哥在攻宋時病死在釣魚城,他的突然死亡,使剛剛平靜了幾年的蒙古帝國,又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上圖元憲宗蒙哥

憲宗八年(1258)春,蒙軍分兵三路同時發動對南宋的進攻。蒙哥親自統帥兩路軍馬,斬將奪關,勢如破竹,大敗宋軍,直至長沙城下。憲宗九年(1259年)七月間,蒙哥在指揮攻打釣魚城時,頭中飛石,回到營中不久即死去。蒙哥出征前,對汗位承繼未作任何安排。蒙哥一死,爭奪汗位者竟起。最具竟爭實力的當屬蒙哥的兩個弟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

當時,忽必烈正指揮東路軍攻打鄂州,兵強馬壯。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近水樓臺,佔盡地利。忽必烈部下慫恿他迅速揮師北上,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

元憲宗十年(1260)春,忽必烈回到開平,立即召開忽裡勒臺。忽必烈被擁立為汗,是為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按漢制,頒佈了即位詔書,改可汗稱皇帝。此後,忽必烈以開平為基地,囤糧集兵,為與阿里不哥進行殊死的汗位爭奪作準備。

蒙古選汗,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選汗的忽裡勒臺必須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之地舉行;另一個條件是,必須有各系宗王參加。具備上述兩個條件選出來的汗,才被人承認。忽必烈在開平召開的忽裡勒臺,顯然與傳統不合。

上圖元世祖忽必烈

不久,留守都城和林的阿里不哥,也在其支持者的擁立下,於按坦河(今阿爾泰山一帶)稱大汗。自蒙古建國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兄弟並稱大汗的局面。

然而,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二虎相爭,勝者為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只能以武力來加以解決。激戰的結果,阿里不哥於至元元年(1264)秋,率眾向忽必烈投降。他的親信不魯花、禿滿、脫火思等人被處死。隨從叛亂的諸王,因為同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得赦免其罪。歷時五年的爭奪帝位之戰至此結束。

上圖據說是阿里不哥

經過殘酷激烈的戰爭,忽必烈奪得了汗位。忽必烈深感蒙古傳統的選汗方式弊病太多,於是採取漢人王朝預立皇太子的辦法來確定皇位繼承人。但是,歷史事實證這種辦法也沒有能避免日後元朝皇位繼承中的激烈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