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趙括用事實證明,別人的評價正確無比“他的確不是一個將才”

戰國後期的秦趙之爭,最終在長平爆發,此戰雙方投入了巨大的兵力,用時長達三年,最後秦軍全殲趙軍,並斬殺趙軍20萬降卒,一戰掃平了東出的障礙。作為趙軍的大將,趙括在不被人看好的情況下上戰場,而他的表現也的確驗證了別人評價的正確。

在歷史上有三個人對趙括做出了評價,這三個人分別是趙括的父親趙奢,趙括的母親,以及趙國的丞相藺相如,這三個人對趙括擔任大將都持否定態度,而事實證明他們正確無比。

趙括用事實證明,別人的評價正確無比“他的確不是一個將才”

首先是趙括父親趙奢對趙括的平價,他在家的時候曾經與趙括討論過軍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奢的評價總結一句話就是趙括對戰爭不慎重,輕視戰爭。

歷史上趙王決定將趙括任命為將軍的時候,趙王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趙括的回答中木空一切,說的輕描淡寫。

到戰場之後,對待戰爭不慎重的情況的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不對敵情加以瞭解的情況下,就先調動兵馬,甚至連當時秦國更換主將的事情都不知道,他就一改守勢,直接率領大軍進攻秦軍,結果被秦軍40萬人的大軍,被白起2.5萬人就截斷趙軍的後路。

趙括用事實證明,別人的評價正確無比“他的確不是一個將才”

怎麼解釋趙括軍隊出現的這種情況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況,應該是秦軍先去引誘趙軍決戰,然後佯裝失敗,趙括看到秦軍失敗,就率領大軍追擊秦軍,而趙軍是一個以騎射強大的軍隊,趙括率領的騎兵在前面追擊,後面是步兵,並且由於騎兵與步兵速度的差距,兩軍出現了斷裂,最後都進入了白起的埋伏圈。

趙括的輕率大軍出擊,一方面忘記窮寇莫追的道理,一方面又不能防範後方脫節的問題,這不正體現了他對待戰爭不慎重的態度嗎?也就是這種態度加上趙括的自以為天下無敵(“對待白起還要考慮對付一下,打敗王齕不在話下”這話說的何等狂妄),最終落入了白起的包圍圈。

趙括用事實證明,別人的評價正確無比“他的確不是一個將才”

趙括在被包圍的時候,也印證了藺相如對趙括“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的評價。當趙括在被白起少量人馬切斷分割之後,趙括一開始並沒有發現是中計,等到發現之後趙括也沒有稱秦軍立足未穩發動攻擊,而是被包圍之後安營紮寨,之後被餓的不行,才發動攻擊。

趙括用事實證明,別人的評價正確無比“他的確不是一個將才”

趙括母親對趙括的評價是不能恩賜補下,私心很重,不能籠絡人心。這種情況在趙括得寵的時候自然體現不出來,趙括剛上任就對人馬進行了調整,實際上就是將廉頗的人換下去了,將自己的人換上來了,所以前期指揮軍隊還比較順利。,但是圍困之後就不一樣了,當他處在困境中還有人聽他的就需要個人的威信和恩惠。那麼趙括在戰場上的情況怎麼樣呢?

第五次衝鋒的時候,趙括已經是要自己上了,作為主帥的趙括為什麼要親自衝鋒呢?他選擇自己帶隊,原因要不就是沒有人了,要不就是沒有人願意衝鋒,所以趙括才必須自己帶隊上。從趙軍最後投降還有40萬人的情況看,趙括當時應該手下有兵,所以趙括當時的情況更有可能是手下人在前面幾次衝鋒失敗之後,不想在繼續衝鋒,這種情況下趙括只有自己衝鋒。造成這種情況的結果就是趙括不能籠絡部下,部下自然不會為他拼死效力。

趙括用事實證明,別人的評價正確無比“他的確不是一個將才”

總體而言從趙括在戰場上的表現而言,趙括不能算是一個出色的將領,而他的輕敵和大意,最終讓趙軍陷入包圍,在包圍圈中趙括又不能突圍。這些都正好驗證了當時人對他評價,所以說趙括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將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