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聯是德國的對手嗎?

NL沒良心


當然......不是,因為美國可以不參戰,但美國卻不能不援助蘇聯,用寶強的話說:我真的控幾不住自幾啊!

蘇德戰爭作為二戰時期最慘烈的戰爭,一直以來都是後人爭論的焦點。很多人認為,納粹德國作為國土狹小的國家,只能以瘋狂的閃電戰橫掃對手,比如橫西歐北歐,而一旦遭遇了蘇聯這樣有著恐怖縱深的大國,德國就只能“再而衰,三而竭”了。蘇聯雖然在蘇德戰爭前期喪城失地,但是因為有將近10000公里的縱深,足以讓筋疲力竭的德國徹底被拖垮。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

納粹德國本土狹小不假,但是納粹德國在閃擊波蘭西部,拿下丹麥挪威,橫掃比利時荷蘭顛覆法國後,其國土面積已經達到了空前的500多萬平方公里,加上僕從國芬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以及豬隊友意大利,整個西歐除了中立國瑞士、西班牙等國,基本都是納粹德國的天下,控制的人口超過了16000萬人,這和蘇聯的19000多萬人的規模相差不多。

以這樣的體量進攻蘇聯,德國能玩的,不僅僅是先發制人的閃電戰。

而蘇聯一方,雖然國土縱深極其廣闊,但人口、城市及工廠等幾乎全部佈置在烏拉爾山以西,這是德國閃擊戰第一輪就能輕鬆拿下的,莫斯科身後的歐洲平原以及烏拉爾山以東,特別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雖然面積廣大,但天寒地凍人跡罕至,當年的白軍集團如高爾察克就是被西伯利亞的惡劣氣候要了老命,這樣的區域,蘇聯連游擊戰都玩不起來。所以斯大林向國民宣稱的,蘇聯在莫斯科已經無路可退,實在不是聳人聽聞。

所以,能夠利用烏拉爾山以西幾乎整個東歐的蘇聯,以及佔據了幾乎整個西歐的納粹德國,在體量上相差不大。

因為30年代席捲蘇聯軍政體系的“大清洗”運動,無數優秀的軍政幹部被處決。雖然此舉消滅了大量反對勢力,鞏固了斯大林的權威,客觀上增強了凝聚力。但是大清洗之後的蘇軍一線,連級指揮員平均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這樣的指揮官,治下軍隊的素質可想而知。

而德國一方,除了一戰後保留的高素質軍官儲備,以及龐大的後備力量,更重要的是德國從1939年9月1日開始,就一直征戰四方,戰鬥經驗極其豐富,這和在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中被打得屁滾尿流的蘇軍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希特勒雖然軍事指揮水平相對業餘,但外交方面堪稱不世奇才,迷惑英法、團結民國,爭取美國支持以及和蘇聯媾和,為德國在二戰前期的所向披靡打下堅實基礎。而斯大林雖然軍事水平也很業餘,但此時的朱可夫不在身邊,希特勒的身邊卻集結了一干猛將。

因此,如果沒有外力支持,蘇軍在德軍的鋒芒下,肯定是扛不住的。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除了蘇軍的破釜沉舟,更有英國的大量援助,美英等國對德國西部的空襲,這使得德國始終不敢將軍隊全部投向東線。再加上豬隊友日本的按兵不動,最終30多萬西伯利亞師萬里回援,蘇軍終於守住了莫斯科。

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此戰雖然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將戰爭節奏從閃電戰轉為消耗戰,但德國仍然實力強悍。

而蘇聯一方似乎並不樂觀,雖然保住了莫斯科,但北部的列寧格勒仍被團團包圍,南部的斯大林格勒仍是大兵壓境,最要命的是西部工業區和糧食產區幾乎全部被德國攻佔,連黑海港口塞瓦斯托波爾也被佔領,蘇軍仍然難以避免滅國的命運。

這時,美援紛至沓來。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最大的作用不是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不是鼓舞了蘇軍的戰鬥意志,而是讓美國看到了蘇聯的巨大潛力,所以莫斯科戰役結束後,比英援更龐大的美援到來了。

整個二戰期間,因為空運代價高昂,海運成為主要方式,美國從北線的摩爾曼斯克,遠東的海參崴以及南線的伊朗高原將大量物資運入蘇聯境內,幫助蘇聯在失去西部工業區的基礎上,在後方迅速恢復了戰時生產能力。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援助蘇聯的物資包括: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等等,另外還有:

商船:100艘,

魚雷艇:200艘,

小型獵潛艇:60艘,

AM掃雷艦和UMS掃雷艇美:77艘,

登陸艦:43艘,

“塔科馬”級護衛艦:28艘,

雷達:1196部,

聲吶:329部,

卡車和吉普車:420000輛,

拖拉機:8700多輛,

機車:1981輛,

金屬切削機床:44600臺,

防空火炮8218門,

反坦克炮5800門,

坦克和自行火炮:8200輛,

飛機:14000架;

槍彈:4.7億多發等。

這些援助總額相當於今天的1500多億美元,佔到了美國《租借法案》總金額的1/4以上。

對於蘇聯而言,美國在二戰中的援助是真正的雪中送炭,連蘇軍最高軍事指揮官朱可夫元帥都不得不承認,正是美國的巨大援助幫助蘇聯起死回生。

從蘇德戰爭的發展來看,美國可以不參戰,但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不可阻擋,而這顯然比參戰更讓德國絕望。

而當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雖然美國沒有迅速直接對德作戰,但美國對日本的吊打,使蘇聯在遠東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

可以說,沒有美國,就沒有蘇聯的最終勝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最先瘋狂起來的就是德國,用閃電戰快速拿下了大半個西歐,在進攻英國時,碰到了困難,於是,德國人方向一變,開始進攻東北方向的蘇聯。

最終,戰鬥民族擋住了德國人前進的腳步。

有人說,蘇聯人能勝利,全靠了美國支援。那麼,如果美國不參戰,不予支援,蘇聯人能把德國趕回去嗎?

蘇聯會很難取勝。

蘇聯在三大戰役中表現出色,但大多慘勝



蘇聯三大戰役,分別是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

當莫斯科保衛戰打響時,蘇聯沒有支持,沒有援兵,只有英國對德國的小幅度牽制。即使如此,蘇聯人還是頑強地啃下了硬骨頭,保衛了莫斯科城。莫斯科保衛戰,蘇聯傷亡85萬人,而德國的傷亡是50萬人,這是慘勝。

此時的美國有了支援的意思,其後,關鍵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戰爭的取勝主要還是靠了蘇聯人艱苦不懈的努力,美國前期的支援還是有限,當後來的支援量起來時,已經到了斯大林戰役的後半段了。這之後,美國的支援鋪天蓋地來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傷亡113萬人,德國傷亡104萬人。從數據看得出來,蘇聯戰勝得非常不容易,還是慘勝,而且是在美國的一定支援下獲得的慘勝,如果此時,沒有美國支援會怎樣?也許蘇聯就垮了,當時的勝和敗,距離非常近。

列寧格勒戰役,被稱為非常重要的一戰,它分擔了很多的火力,讓德國人沒有辦法完全支援莫斯科。列寧格勒戰役,1944年才結束。但是列寧格勒戰役中,面對德國人切斷糧食和水源的補給,導致了大量的蘇聯紅軍和百姓死亡。據統計,光是餓死的蘇聯人,就高達60多萬人。

從三大戰役看,蘇聯勝得很不容易,如果後期沒有美國的支援,蘇聯很難。

蘇聯到了中後期,很缺糧食,武力裝備也有點跟不上



蘇聯人,無疑是很厲害的,在艱苦的環境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只是,到了中後期,蘇聯面對的窘境是糧食不夠(1942年的糧食產量比前一年下降了60%左右,),武力裝備也有點不夠使。

當時,德國的工業產值雖然沒有蘇聯高,但武器的技術含量更高,所以德國的效率更高。德國人的強硬,讓蘇聯招架得不容易,特別是糧食不足和武力不足,困擾蘇聯人。



打仗不像平常,抗幾頓不吃就不吃了,你肚子吃不飽,頭暈眼花,不輸才怪。另外,武器裝備也有點緊張,這怎麼辦?美國人來了,美國從起初的少量支援到大量支援,解決了蘇聯人的後顧之憂。

說白了,人家美國出錢,你蘇聯出人,一起努力把德國趕出去。在共同發力下,德國終於潰敗了。如果沒有美國支援糧食和武器,蘇聯撐下去非常不容易。



雖然,決定戰爭的不僅僅是武器,還有人的意志。但,蘇聯如果沒有了美國的支援,很難走下去,因為耗費的糧食和槍支彈藥太過海量,而這些,當時的蘇聯是很缺的。


藍風破曉


說句大家不愛聽的,二戰如果沒有美國,反法西斯戰爭不可能勝利,是美國拯救了全人類。



不僅僅是蘇聯,大西洋端的歐洲戰場,美國也是絕對的主力!而對於日本,如果沒有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勝利和封鎖,以及物資武器對於中國的支持,咱們抗不了八年,更談不上勝利。

所以,蘇聯面對強勢的德國,如果沒有美國從中給他援助的話,他是很難戰勝德國的。



首先軍事上的直接援助:蘇聯在二戰時期前,有一場很值得一提的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同樣,這次戰役的雙方還是蘇聯與德國,德國屬於侵略的一方,蘇聯屬於守衛的一方。這次戰役蘇聯打贏了,號稱是二戰的轉折點,但事實上,這時候只能是讓蘇聯緩過來了,其在整體局勢上還是處於被動局面。



從一九四二年開始,蘇聯在戰爭中一直屬於被打的那一方,即使有打贏的時候,那也是極少數勝利。 克里亞半島也被敵軍佔領,局勢動盪不安,蘇聯的西南防守也出現漏洞。更因為戰爭初期,多個地方被敵軍佔領導致後備糧食不夠,工業人員減少,問題多樣化。 打仗需要什麼,需要的是糧食和勇敢的士兵,而蘇聯在第一個前提都無法完成的情況下,還想要戰勝德軍恐怕是難上加難。

所以打了勝仗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蘇聯人民卻高興不起來。



而這時候美國站出來了,幫助蘇聯解決了這一大難題,不僅供給了糧食,還給了蘇聯武器彈藥上的支持。 當時的斯大林還請求美國能夠開闢第二戰線,而美國對此表示愛莫能助,美國當時能支援蘇聯也不真正是保護蘇聯,而是怕愈戰愈勇的德軍在取得勝利後,會把廝殺的炮彈投向自己。

所以,打敗德國,美國功不可沒。



第二個是政治方面。美國和蘇聯一直也不是什麼友軍關係,兩個國家打過的仗也不少,蘇聯在與德軍交戰的時期,最不放心的其實就是英美了。至於遠東的日本,說實話,斯大林還沒有將其放在眼裡。

所以,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一直都心有防備,因為如果自己投入全部軍事力量,去與德國抗衡,英美在鶩蚌相爭,自己得利的話,那蘇聯真是前有猛虎後有蟒蛇,兩面夾擊。



這個時候,美國為了讓蘇聯相信自己,不會在他與德軍交戰時自己在背後搗亂,自己主動提出簽署大西洋公約中不與法西斯為伍的條約,才讓斯大林消除了顧慮,與德軍奮力一戰。

如果當時需要分神來一邊盯著美國,一邊與德國打仗的話,蘇聯一定力不從心,畢竟一心不可二用。 所以以兩個方面來看,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斯大林不依靠援助是很難戰勝當時勢頭兇猛的希特勒的。




其實,不管大家喜歡不喜歡美國這個國家,但是你必須要承認,在那場關乎人類命運的浩劫之中,是美國站了出來,拯救了全人類,這個歷史功勞誰也搶不去,更抹殺不了。

當然,對其的稱讚,我也僅僅是限於那個時代!


白話歷史君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一看二戰前幾個強國工業產能的世界佔比:

第一名美國,佔比38.7%,

第二名蘇聯,佔比17.6%,

第三名德國,佔比13.2%,

第四名英國,佔比9.2%,

第五名法國,佔比4.5%,

第六名日本,佔比3.8%,

第七名意大利,佔比2.9%。

在德國橫掃歐洲後,德國的工業產能達到了30%。



從這些數據能看出幾個問題:

一,在德國閃擊波蘭時,英法為何會向德國宣戰。

一方面是因為與波蘭簽訂的條約的義務,另一方面是在德國吞併了捷克後,其工業實力已經趕上了英法之和,但是,英法加上荷蘭比利時挪威等歐洲國家的話,工業產能對德國+意大利還是有微弱優勢。如果不加以制止讓德國繼續侵略,必將超越英法控制下的歐洲。

這個時候蘇聯,德國,英法及歐洲達到了一個恐怖的平衡。由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英法不惜禍水東引,希望德國在佔領了波蘭後去與蘇聯開撕,這也就能解釋雖然英法向德國宣戰了但是在西線並未開展積極作戰。

而蘇聯也希望禍水西引,讓德國去與英法拼個你死我活。這就能解釋希特勒和斯大林一拍即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軍與德軍在波蘭會師



其實,這時候的主動權掌握在元首手裡。擺在德國面前的難題是東西兩個方向都不好打。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偉大的法蘭西僅僅一個月竟然投降了。於是,德國的工業產能迅速的達到佔世界30%的水平。

二,元首是否是因為頭腦發昏放著英國不打轉身去打龐大的蘇聯

說實話,元首頭腦很清醒。現在說希特勒愚蠢地搞兩線作戰那是事後諸葛亮。

元首去波蘭前線視察



德國工業產能雖然達到了30%,但是英蘇這兩個老冤家也因此而走近,這兩家加一起只是與德國有很小的差距。而且,大英帝國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還有一個牛逼的大表弟,只要假以時日,英國牛牛必定會超越德國。蘇聯雖然沒有海外殖民地,但是其龐大的領土,比德國多一倍的人口優勢,假以時日一樣會和英國一樣超越德國。

這個時候類似於二戰前,只是變成了德國,蘇英,美國三強鼎力。美國援助大表哥是血緣關係,援助蘇聯是利益關係,根本無關正義。而且,如果放任蘇英任何一家垮臺,德國工業產能將一躍而為世界第一強,那個時候,誰也制約不住。

不列顛空戰的王牌:噴火式飛機



在不列顛空戰後,元首推遲了登陸英倫三島,開始用潛艇封鎖英國海上運輸線,藉以逐步削弱英國實力。轉身向蘇聯發動了大規模攻擊。

他很清醒地判斷出,斯大林絕對不會坐以待斃,決不會等著德國佔領英國後再與德國扳手腕,那樣的話就是找死。蘇聯一定會趁著德國與英國持久作戰時,從背後向德國插一刀。



於是,蘇德雙方開始了搶時間。元首搶到了時間,搶先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三,不論美國是否參戰,蘇聯都能是德國的對手

很簡單,德國連英國都沒能打趴下,憑什麼就能把蘇聯打趴下。會有人說因為英國有大量的殖民地,有強大的海軍,那麼蘇聯有廣闊的國土,深遠的防禦縱深,對德國有巨大的人口優勢。不能只看到英國的優勢而看不到蘇聯的優勢。

蘇聯軍工廠



很多美分們會貼出來美國援助了蘇聯多少物資的清單來以此證明美國的援助起到了多麼巨大不可比擬的作用,但是,他們怎麼就不敢跟著貼出來同時期蘇聯生產了多少架飛機,生產了多少輛坦克,造出了多少機槍大炮的數據來跟美國援助的數據放一起比一比呢?讓大家看看蘇聯生產的是美國援助的多少倍。讓大家看看美援的數據與蘇聯的數據相比是多麼的渺小。既然不敢貼出來對比,只能說明那些人是選擇性忽視了蘇聯的工業產能。要麼他們是被英美話語權忽悠了,要麼就是跪久了,屁股決定了腦袋。要麼陰謀論一點,這種人就是別有用心的狗。

美國援助蘇聯的食品



不否認英美的物資援助對於幫助蘇聯抵抗法西斯德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對於蘇聯衛國戰爭來說,那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同時,要注意一個事實,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前期並不多,只是從1943年以3後才大規模增加了援助。而那個時候,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結束了,蘇聯已經開始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次大戰的轉折點,這一點連英美主流觀點都不得不承認。也只是這一二十年為了政治的需要西方才會有人偷偷地販賣阿拉曼戰役是二次大戰的轉折點。

57000名德軍俘虜莫斯科遊街



美國參戰是錦上添花,並不是決定性的。

前面說過,德國,英蘇,美國,三強鼎力。美國如果不參戰的話,英蘇將會很吃力地抵抗德國。這從前期英蘇雙方被動的局面就體現出來了。

前面也說過,無論英國還是蘇聯,相比德國都有各自的優勢,假以時日,經過長期抗戰實力會逐漸增長而與德國拉平甚至超越。但是那樣的話,會是一個痛苦和漫長的過程,會付出更大的犧牲。



如果美國不參戰,而元首又懂得妥協,那麼打到最後都精疲力竭的話不排除三家坐下來講和的可能。

美國參戰後,相當於兩強聯手打一家,同盟國工業產能兩倍於軸心國,已經立於不敗之地,戰爭勝利進程大大加快。怪不得在得知美國參戰後委員長會興奮的一夜沒睡,搶先向日本宣戰。

同時,連投降派委員長都能在大西南抵抗住小日本,憑啥說戰鬥民族就幹不過元首,難道斯大林比委員長的骨頭還軟嗎?



在二戰中,德軍70%是被蘇軍消滅的,就算這些年西方為了政治需要一再製造新數據,比如把可愛的意大利軍隊與德軍劃等號,反正都是法西斯嘛。但是也沒有敢把英美盟軍消滅的法西斯人數改成比蘇軍消滅得多。


我淡如菊


先說歷史。二戰,美國本來是沒有打算參戰的,是日本人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把美國人捲入二戰的,而且美國進入二戰,也只是對日宣戰,而沒有對德宣戰。

之所以對德宣戰,是因為納粹德國對美宣戰了。德國對美宣戰是日本人的請求,德國軍方不能是不同意對美宣戰的,但是希特勒感受到了美國通過經濟援助英國和蘇聯,讓德國的對外戰爭遭遇到了很大阻力,所以才對美國宣戰,這樣就可以派潛艇襲擊大西洋上的美國運輸船了。

再說如果。如果美國不參戰,或者說美國參戰後,德國不對美國宣戰,那麼美國會大發戰爭財,就跟一戰時期一樣,銷售大量軍火、生活物資給英國和蘇聯,而蘇聯這時候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歷史上,美國與德國宣戰後,對蘇聯的很多物資是無常援助的。如果美國不參戰,那麼這些物資就會完全以銷售的形式來運往歐洲。蘇聯在獲得這些物資後,會以其他形式來支付。

因為德國進攻蘇聯是不可能戰勝的,實際上,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是有漏洞的,因為這個計劃並沒有消滅蘇聯,而只是佔領伏爾加河以西的地區,蘇聯會繼續在伏爾加河以東存在,這樣的話,蘇聯早晚會轉入反攻。

比較合理的方案是這時候至少要推翻蘇聯政府,讓蘇聯內部爆發革命,就像一戰時,沙俄先後發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此外,德國還應該在蘇聯境內設置緩衝國,而巴巴羅薩計劃也沒有這樣內容。

因此,巴巴羅薩計劃是有一個有不完整的計劃。


——————————————————————————————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蘇聯結局很難想象,根本無力扭轉蘇德戰場的局面,恐將成為“法國第二”。理由:

一、從美國方面來講:1.美國參戰,直接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改變以往反法西斯大國尤其是蘇、英、法等國互不信任的局面,大大推進反法西斯戰場勝利的進程。2.美國的參戰,一方面給蘇聯提供大量的武器和軍用物質的支持,另一方面又直接停止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武器等戰爭物資供應,一方面幫助蘇聯,另一方面又打擊德國。3.最直接的是美國大量兵力的投入,直接牽制了德國,客觀上減輕了蘇聯的壓力。

二、從蘇聯方面來說,美國參戰之前,蘇聯節節敗退,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蘇聯形勢都很嚴峻。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都是在美國參戰以後的事,乃至針對德國西面的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離開了美國,靠英國?蘇聯?還是流亡海外的法國?蘇德戰場乃至歐洲戰場的扭轉,美國居功至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蘇聯和蘇聯人民的堅韌的毅力和團結抗戰。

三、從英法方面來講,當丘吉爾聽到珍珠港事件後,終於睡了一個安穩覺,美國的參戰對哪些深處法西斯蹂孽的國家來說,首先是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勵。沒有美國,法國能那麼快光復?英國能從廢墟瓦礫中迅速站起來,給德國於有力的還擊,結束北非戰場,迫使意大利首先投降,使法西斯聯盟出現破裂。

四、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直接投入大量兵力,從最初的失利到取得太平洋戰場的勝利,極大打擊小日本的銳氣,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步伐。

你可以有一千個理由不喜歡現在的美國,但你抹殺不了美國對於二戰勝利的重大貢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因為美國的參戰,直接改變二戰反法西斯的不利局面,大大加快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



元芳看教育


如果美國不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922年正式出現的蘇聯(cccp)也能打敗德國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是毫無疑問的。蘇聯獲得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原因只能是通過自己的艱苦的以及傑出的鬥爭,只能通過蘇聯自己的綜合能力勝過德國。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人口方面說。

以俄羅斯族為主的蘇聯人口約有1億9000萬,而德國的本土居民約有7000多萬。德國的人口遠少於蘇聯人口。也就意味著德國可供利用的人力資源,與蘇聯相比存在極大的劣勢。雖然德國在征服西歐以後,人口上升到了1億6000萬左右,但是被征服的人口是不可能完全為德國服務的。實際上在被德國佔領的西歐很多地區,都存在激烈的反抗行為。

第二,從動員的兵力數量上來說。

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參戰,而蘇聯動員了3440萬人參戰。甚至到了二戰結束以後,蘇聯的兵力仍高達1280萬。德國的軍隊數量與蘇聯相比整整差了1700多萬。就算蘇聯紅軍的軍隊人員素質稍差,但這數量是可以彌補質量上的差距的。所謂的戰爭實際上就是人多打人少。我們中國的領導人常說打仗要集中優勢兵力。蘇聯對德國的兵力優勢是非常大的。

第三,從軍事將領的指揮能力上來說。

以朱可夫為代表的蘇聯將軍們的指揮能力是相當高的。否則也不可能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德國將軍們的指揮水平雖然也很高,並且首先提出了集中使用裝甲集團的閃電戰戰術。所以我們可以說,德國將軍在理論上是勝過蘇聯將軍的。但在實際的戰役指揮中,德國將軍與蘇聯將軍並沒有形成代差。德國進攻蘇聯並不像德國閃擊波蘭、滅亡法國的時候,德國是用二戰時期的能力打英法一戰時期的水平。




第四,從蘇德兩國人民的戰爭意願上來說。

德國人民之所以要進行戰爭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要進行民族復仇,報復英法一戰時期對德國的掠奪與羞辱。另一方面是擺脫1929年經濟危機對德國的影響,獲得工作崗位,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這兩方面的要求實際上在希特勒征服了西歐以後,就基本解決了。一戰期間,當時的俄羅斯並沒有對德國有過分的掠奪行為,所以德國人民對蘇聯人民並沒有極端的仇恨情緒。然而蘇聯人民進行的卻是一次反侵略的生存戰爭。戰爭失敗,蘇聯人民會大批死亡,戰爭勝利,蘇聯人民就會生存下去。顯然,蘇聯人民取得戰爭勝利的慾望勝過德國人民。




第五,從蘇德兩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上來說。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德國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工業生產能力極其強大。佔世界工業生產能力的20%.尤其是作為戰爭基礎資源的鋼鐵,德國的生產能力是3460萬噸。但是蘇聯在實施了斯大林模式以後,重工業生產能力迅速上升,1937年前後,蘇聯變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超越了德國。雖然蘇聯的鋼鐵產量是1870萬噸,看起來比德國鋼鐵產量少,但實際上除了鋼鐵,蘇聯在重工業的其他方面都是超越德國的。所以總體上,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與德國相比佔優勢。尤其是戰爭後期盟軍對德國的空襲,嚴重摧毀了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擴大了這種優勢。

第六,從蘇德兩國戰略迂迴空間上來說。

蘇聯的領土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左右,德國的領土面積是64萬平方公里左右。就算加上德國征服的所有歐洲地區,其面積也才600萬平方公里左右。與蘇聯相比整整差了一天6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積。所以蘇聯的戰略迂迴空間遠遠高於德國的戰略迂迴空間。也就是說,德國引以為豪的閃電戰,在蘇聯的作用是極小的。





第七,從蘇德兩國的戰略思想上來說。

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實行的是速戰速決的戰略,而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實施的是長期戰爭戰略。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說:我們應當準備進行長期的戰爭……。也就是說蘇聯的戰略是類似於我們中國的持久戰,即以蘇聯廣闊的空間以及漫長的時間來拖垮資源不豐富的德國。事實證明,蘇聯的戰略思想勝過德國。

第八,從蘇德兩國坦克操作的難易上來說。

德國的坦克無疑是先進的,科技含量非常高;但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的坦克士兵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熟練的使用坦克作戰。而蘇聯因為各種原因簡化了坦克的操作,使坦克的操作變得跟拖拉機差不多。以至於蘇聯數十萬集體農莊的拖拉機手,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便可駕駛坦克與德軍作戰。蘇聯t-34的數量遠多於德國虎式坦克的數量。



第九,從蘇德兩國的氣候差異上來說。

蘇聯地處北極圈的氣候異常寒冷,有的時候甚至能達到零下70度。這麼低的溫度是生活在地中海附近的德國人所忍受不了的。更重要的是當冬天來臨的時候,德國士兵並沒有過冬的物資;因為德國政府想要在登天之前結束戰爭。也就是說,喝著伏特加的蘇聯人更能忍受寒冷。

第十,從戰爭的正義性上來說。

蘇聯進行的是正義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生存戰爭,而德國進行的是非正義的法西斯性質的侵略戰爭。世界人民支持正義的蘇聯,反對邪惡的德國。所以後來美英蘇中等國,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蘇聯獲得了美國的大量的物資援助。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以上這些就是蘇聯能夠最終戰勝法西斯德國的原因與保障。

綜合上述,戰爭並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比拼,戰爭實際上是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與消耗,是整體能力的對比,是人民意志的對抗。

由此對我們的啟迪是: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我們要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反對霸權主義和侵略戰爭。和平共處才是主流。


歷史緯度


關於美國對蘇聯幫助的重要性,很多人一直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有的人覺得美國對蘇聯的幫助極其重要,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蘇聯絕對很難在德國的入侵下支撐下來。

有的人則覺得美國對蘇聯的幫助雖然有一定用處,但並沒有那麼重要,即便沒有美國的幫助,蘇聯最終也能支撐下去。


在我看來,我比較認同第一種說法,那就是美國人對蘇聯的援助確實非常重要,沒有美國對蘇聯的幫助,蘇聯想戰勝德國非常困難。

美國給蘇聯提供援助的重要性

在1941年到1945年的時間中,美國向蘇聯提供了許多援助。

這些援助包括了14000多架飛機、22000多輛坦克及裝甲車、1萬多輛鐵路車輛、50多萬輛運輸汽車、3萬輛摩托車、10萬挺衝鋒槍、1500萬雙軍靴、近8000門高炮、普通炸藥13萬噸、無煙火藥13萬噸、石油262萬噸、鋼鐵250萬噸、鋁26萬噸、汽車外胎560萬件、金屬切割機床38000臺、肉罐頭73萬美噸、租借艦艇600多艘。


對於巔峰時期的蘇聯來說,這些援助物品雖然微弱到不值一提,但是在蘇聯處於蘇德戰爭頹勢早期的時候,這些援助物資給蘇聯帶來的影響卻是無可比擬的。

意義就如同在一個人即將面臨餓死結局時,給他送來了充足食物一般的道理。

正是因為有著這些物資的援助,蘇聯這個飢餓者才在德國人的猛烈攻勢下撐過了最危急時期,在慢慢恢復了體力後,擁有了逆轉蘇德戰爭局勢的機會、擁有了反殺德國的資本。


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援助,蘇聯很有可能就會如同一個瘦骨嶙峋的飢餓者一般,在德國這個強壯的肌肉男面前撐不了太長的時間。

蘇聯元帥索科洛夫曾經說過,要是沒有美國等國家提供的援助,蘇聯根本贏不了早期的衛國戰爭,也無法生產出足夠保證戰爭進行的軍事物資。

由此,可見美國對蘇聯的幫助巨大。

蘇聯本身的底蘊

當然,蘇聯後來之所以能贏得戰爭,跟他們的自救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整個二戰時期,美國等西方國家給蘇聯提供的物資僅佔到了蘇聯戰爭所用總物資的10%,其餘的90%,都是由蘇聯人自己生產出來的。

在獲得了美國人資源的生產機床以及各種輔助物資後,蘇聯通過他們雄厚的底蘊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產出了剩下來的90%戰爭物資,如果他們沒有自己生產出這90%多的物資,即便他們接受到了美國的援助,他們也終將如同扶不起的阿斗一樣難以扶持。


還有,德國的入侵也沒有波及到整個蘇聯,當時德國人僅打到了蘇聯的東歐地區,除了東歐地區,蘇聯還有著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中亞地區沒有遭受到戰火的波及,在這龐大地區的支撐下,蘇聯本身就擁有了不錯的戰爭資本。

另外,蘇聯當時在其他地區也保留著不小的力量。

比如在和我們東北接壤的遠東地區,蘇聯就派駐著不少部隊把守,在1941年的時候,派駐在這裡的軍隊就有70多萬人,在和德國爆發戰爭之後,軍隊人數更是增加到了100多萬。

在蘇聯最危急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抽調這些軍隊去回援,可見蘇聯當時並非完全處於絕境之中,在這種種條件下,蘇聯還是有希望憑藉自己力量戰勝德國的,只不過幾率比較渺茫罷了。


畢竟一旦核心地帶的東歐地區徹底淪陷,以蘇聯各加盟國的凝聚力,他們很有可能會在接下來被德國各個擊破。


孤客生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如果美國不幫蘇聯,德國也不會完全佔領蘇聯。

就像,19世紀初拿破崙遠征俄羅斯時,沒有任何外援的沙俄,照樣將拿破崙折戟。所以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蘇聯不同於任何國家,在二戰中,蘇軍有諸多優勢,下面列舉幾點。

1 五年計劃,雄厚的重工業基礎

對的,蘇聯在二戰初期確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但僅僅是因為戰略反應問題。在1924年斯大林上臺後,蘇聯就搞了兩個五年計劃。重工業得到很大發展,像鋼鐵石油等戰略資源都可以自給。


2 高冷的天氣

蘇聯地處高緯度地區。大部分地區都在北緯60-75度,且深處歐亞大陸,溫帶季風很難吹到那裡。所以,當德軍原本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後,就陷入了缺衣少糧的境地。

3 戰略縱深寬廣

蘇聯巔峰時期2240萬平方公里,從最西邊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到白令海東西跨度13000公里,如果德軍佔領莫斯科是有可能的話,那麼徹底消滅整個蘇聯的抵抗基本沒有可能。



這裡是交流的舞臺,歡迎大家討論。任君暢談!


六菠蘿說歷史


蘇德戰爭開始的時候,蘇軍被德軍打得潰不成軍,西部戰區的340萬守軍損失殆盡,但這並沒有讓蘇聯失去反擊的資本,他們依然家大業大。即便美國不參戰,蘇聯照樣能收拾德國!

1943年7月9日,美英為主的盟軍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美軍正式加入對德國的作戰當中。美軍登陸西西里島之前,美國對於歐洲戰局的影響僅限於他們對英國和蘇聯等國家的援助,這些援助對於英國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對蘇聯來說,真的非常有限。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和英國一共資助了蘇聯18865架飛機和12537輛坦克,數量非常龐大,但是與蘇聯自己生產的飛機和坦克數量一比,那真的不值一提。

1941年6月6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深入蘇聯腹地的同時,他們也破壞了蘇聯的工業體系,斯大林果斷讓工廠往烏拉爾山區轉移。到1943年的時候,短短兩年時間內,烏拉爾區建起了2000多個新工廠,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再次恢復起來。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生產了11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還有13萬架飛機,這個數量比美英兩國支援的數量要多很多。實際上,美英兩國在二戰期間確實對蘇聯支援了坦克和飛機等重武器,但是在德國海軍的攔截下,真正能夠交到蘇聯手上的不到一半,如果蘇聯靠這些支援的武器來抵抗德國的話,那蘇聯早就滅亡了。

蘇聯對抗德國,主要還是靠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二戰的時候,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成為影響戰場勝負的關鍵,蘇德之間戰爭的勝負主要由坦克和飛機來決定。雙方剛交戰的時候,蘇聯的BT-2坦克和T-26坦克確實不是德國坦克的對手,這也是他們被擊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蘇聯很快就調集了新發明的T-34坦克,這種坦克讓蘇軍有了與德軍坦克周旋的資格。特別是1943年蘇聯坦克使用空心射彈後,他們連德軍最強的“虎式”坦克也不怕,他們在庫爾斯克會戰上,壓下德國坦克裝甲部隊的囂張氣焰。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7萬輛T-34坦克,而德國所有的坦克產量才4.2輛,戰場上的實力一下子就拉開了。

蘇聯能夠打敗德國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奪取了制空權,德國的坦克裝甲部隊得不到空軍的大力幫助後,等待他們的只有失敗而已。德軍突入蘇聯腹地的時候,坦克數量從戰爭初期的22600輛損失至2100餘輛,20000架飛機損失至2000餘架,112800門火炮損失至12800餘門,而他們的生產能力根本跟不上這樣的損失速度。德國整個二戰期間生產了8萬架飛機,蘇聯卻生產了13萬架飛機,數量相差太懸殊了。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蘇聯不僅飛機性能輸,連飛行員的經驗也輸,但是到了1943年的時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蘇聯採用新型氣冷式引擎M-82來設計新的飛機,拉-5戰鬥機引起德國飛行員的重視,與此同時蘇聯飛行員的經驗慢慢漸漸追上德軍飛行員。1943年春天,蘇軍的王牌飛行員伊凡·闊日杜布駕駛拉-5戰鬥機打下了62架德國飛機,自己一次都沒被德軍飛機擊落。7月5日-7月7日,伊凡·闊日杜布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與德國空軍進行了一次大決戰,他們順利奪取了制空權,為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後德軍再也不能在空中任意轟炸蘇軍。

蘇聯除了軍工生產能力以及武器性能追上德國外,他們部隊人數也是碾壓德軍人數。蘇德戰爭開始階段,蘇聯西部守軍幾乎被全殲,但是他們一下子就動員了500萬的預備役,整個蘇德戰爭的過程中,蘇聯的軍隊人數不低於600萬人,到戰爭末期更是達到了恐怖的1200萬。德軍在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會戰上,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他們到後期都讓十幾歲的孩子上陣了,這樣的部隊不輸就是怪事情了。


美軍參加西西里和諾曼底登陸作戰的作用是拖住德國在西線的部隊,實際上美軍不參加戰鬥的話,英國也能拖住德軍西線的部隊。1944年6月盟軍登陸的時候,總兵力是287萬,美軍出動了153萬,也就是說英國和其他盟國兵力達到了134萬,這樣的兵力只要放在英國沿岸,德軍西線部隊就不敢去東部增援,蘇軍必勝!

打虎還需自身硬!蘇聯戰勝德國靠的是自身的實力,與美軍是否參戰無關。即便美軍不參戰,英國也能牽制住德國西線的部隊,蘇聯戰勝德國是必然的事情,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