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諸侯國史話卷四:短短几年,齊國的都城不斷變遷,到底為哪般?

夷王召開的這次諸侯大會,本來是他了解下情、彰顯威儀的最佳時機,卻因為“烹殺齊哀公”的慘劇,讓整個大會變了味道。姬燮不僅沒能挽回自己的顏面,還讓齊、紀兩國結下世仇,讓齊國與王室產生了裂痕,讓天下諸侯與朝廷更加離心離德。之後,隨著齊哀公的慘死,夷王任命了哀公的弟弟呂靜繼承了齊侯之位,史稱齊胡公。那這位齊胡公有沒有給齊國帶來新的發展呢?咱們這就來說一說接下來發生的故事。

諸侯國史話卷四:短短几年,齊國的都城不斷變遷,到底為哪般?

比斬首還要殘忍的烹刑

也許有細心的朋友在看過文章的標題之後便已經猜到了,這位齊胡公想必是沒有給齊國帶來什麼發展,而且還慘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否則也不能被筆者稱作“弒君慘劇”了。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位剛剛被敕封的國君落得如此下場?又是誰這麼大膽,做出了弒君這樣有悖禮制的行為呢?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胡公呂靜在接受任命後,將本國的國都從營丘遷到了薄姑,這一行為引起了哀公同母少弟呂山的不滿(這就是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為什麼說呂靜並非哀公同母兄弟的原因。因為《史記》在記載呂靜時只說了他是哀公的弟弟,而呂山則明確說到是哀公同母少弟,顯然呂靜、呂山與哀公的關係有所不同)。呂山的不滿產生了怨恨,就帶著自己的黨羽襲擊殺害了齊胡公,並自己自立為新的齊侯,史稱齊獻公。

諸侯國史話卷四:短短几年,齊國的都城不斷變遷,到底為哪般?

《史記》中呂靜、呂山與哀公關係的描述

齊獻公呂山繼任後,自然要對他弒君的行為有所交代,便把都城從薄姑又遷回了營丘。並且,獻公還把都城營丘重新擴大修繕了一番,讓它的邊界臨近到了淄水河畔,遂改名為了臨淄(《史記》記作臨菑)。而他對胡公的後人也還算比較仁慈,並沒有斬盡殺絕,僅是把他們全部驅逐出境了事。這便是齊胡公被殺,而獻公奪位的整個過程,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因為胡公的遷都引發的這場慘劇,但細細琢磨會覺得事情似乎並沒有這樣簡單。比如齊胡公為什麼要遷都?獻公呂山真的是因為遷都才要弒君奪位的?齊獻公為什麼一定要把都城定在營丘(後來的臨淄)呢?都值得咱們好好分析一下。

諸侯國史話卷四:短短几年,齊國的都城不斷變遷,到底為哪般?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園區一景

1、齊胡公為什麼要遷都?

胡公呂靜之所以要遷都,大概與近鄰紀國有關。因為紀國國君在大會上告齊哀公的狀,目的就是要削弱齊國實力、挑撥齊國與王室的關係,從而達到讓紀國自己從容發展的目的。並且,通過這次告狀,紀國與夷王的關係變得親密起來,而齊國反倒是跟王室疏遠了許多。所以,在當時關係如此微妙的情況下,胡公將都城從緊挨著紀國的營丘向遠離兩國邊界的薄姑遷移,既避免了兩國立刻發生衝突,也是為了他自身安全的考慮。

當然,這看上去似乎體現出了胡公的懦弱,好像是齊國在害怕紀國一般。但是,結合胡公當時所處的立場不難發現,其實遷都也不完全是膽小而已。首先,胡公能得到齊侯的頭銜多少還得感謝紀侯的告狀,畢竟哀公沒出意外的話,他也成不了齊國國君,所以從主觀上來說他不想與紀國交惡。其次,正如前面一直說的,胡公與哀公並非同母所生,因此,哀公的慘死他也不是那麼傷心與憤怒,所以從情感上來說他也不必須與紀國翻臉。再次,胡公這個頭銜是夷王所封,此時夷王跟紀國關係正值蜜月期,所以從大局上來說他也不方便與紀國開戰。最後,營丘是之前歷代齊國國君的居所,他這位本沒有機會繼位的公子勢力範圍肯定不在營丘,所以從形勢上來說他也不適合留在營丘。綜合以上幾點,胡公選擇遷都,對他而言應該是無奈且必須的做法。

諸侯國史話卷四:短短几年,齊國的都城不斷變遷,到底為哪般?

青州齊胡公墓

2、獻公的弒君奪位真是因為胡公的遷都嗎?

這個問題相信大家應該都能回答,那就是獻公的奪位肯定不光因為這次遷都,這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至於他心中到底怎麼想的,相信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不過咱們既然要來看懂這段歷史,不妨也試著揣測一番。

據筆者推測:第一,獻公作為哀公的同母兄弟,哀公的慘死他最為傷心,他也最恨紀國,所以胡公遷都避仇的做法是要讓他放棄為大哥報仇,顯然不會同意。第二,從血緣上講獻公與哀公最近,哀公死後如果不傳位給子嗣的話,他這個胞弟本是最佳人選,現在偏偏讓異母兄弟佔了便宜,他心裡當然不會痛快。第三,獻公既然是哀公的同母兄弟,他的勢力範圍恐怕也在營丘附近,如果都城遷走了,獻公要不就是會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領地,要不就是自己的領地將從政治中心變成普通一地那樣沒有價值,這對他而言顯然是不想見到的。所以,藉著胡公遷都的由頭,獻公聯合了在營丘有利益關係的貴族、富商,搞了這次政變。

3、齊獻公為什麼一定要把都城遷回營丘呢?

這個原因在上一個疑問中已經回答了一方面,那就是獻公他自己的勢力範圍在營丘,現在他成了齊侯,當然要把都城搬回自己的管控範圍裡了。另外,除了方便獻公他自己控制以外,還有一點可能也是向紀國示威,告訴對方齊國不僅不怕他們,還就把都城留在邊境之上。這彷彿是一把利劍,一直懸在紀國人頭上,讓他們永遠不得安寧。

諸侯國史話卷四:短短几年,齊國的都城不斷變遷,到底為哪般?

姜太公廣場航拍圖

就這樣,隨著齊哀公的慘死,齊國內部也經歷了一場腥風血雨,最終還是讓“復仇派”掌控了齊國的大權,齊、紀兩國的仇恨從此便深深地紮了根。這也是繼魯國發生弒君事件之後,又一個重要的諸侯國發生了相同的慘劇。想不到周公、太公這兩位建立周朝的股肱之臣,他們的後人會最先向周朝禮法發起挑戰,真是禮制即將形同虛設的前兆。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齊國發生了這麼大的動盪,身為天子的夷王卻不知道跑哪去了,對此竟然不聞不問。那夷王到底在忙些什麼呢?咱們下次接著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獻公奪位、胡公呂靜、受命繼位、遷都薄姑、呂山弒君、回遷營丘、更名臨淄、慘劇三問解析。

諸侯國史話卷四:短短几年,齊國的都城不斷變遷,到底為哪般?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