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清史中姚啟聖、周培公、李光地,並非《康熙王朝》中的那樣

在《康熙王朝》裡面,我們看到了康熙的英明神武,在任用臣子上面,他也大膽的任用漢人,其中有三個人最為有名,那就是周培公、李光地和姚啟聖,可以說正是這三個人才幫助康熙完成了好幾件豐功偉績。

比如說在不削藩的過程中,康熙面臨的處境特別的艱難,整個清朝生孩子面臨著滅亡的危機,可以說你四面楚歌的一個境地。而關鍵時刻周培公一介書生,率領家奴組成的隊伍擊敗了察哈爾的叛軍,才穩定了局面。

清史中姚啟聖、周培公、李光地,並非《康熙王朝》中的那樣

在收復臺灣的時候,正是由於有著姚啟聖的的幫助,才在最後取得成功。而李光地則是在索尼和明珠這兩個黨派之間不斷地周旋,最後幫助康熙一舉拿下這兩個黨派。

可以說,在影視劇裡,這三個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儘管這樣,他們的結局卻都不怎麼樣,周培公被貶之後因病去世,姚啟聖倒是有自知之明,直接自動告老還鄉,選擇隱居,李光地則是被貶臺灣,終老在那裡。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們三個人又是一個何等的境遇呢?

首先說說周培公,他在真實的歷史上,沒有那麼大的功勞,只是勸降了割據一方的王輔臣。他是出生在明末時期,母親在戰亂之中而死,他也就從此無依無靠的生活,不過由於他讀過書,所以很幸運的被擋死的縣官看中,因此做了幕僚。

清史中姚啟聖、周培公、李光地,並非《康熙王朝》中的那樣

後來清軍入關,最後執掌天下,他被人推薦到內閣做了供奉。後來康熙由於政策失誤,導致吳三桂直接起兵叛反,在陝西的王輔臣也舉兵響應。一旦讓他們聯合在一起,那麼大清就會陷入到一種絕境當中,所以他和一席人就被皇帝派往陝甘地區進行阻擊。

但是當時不僅僅是這兩股力量在叛變,還有耿精忠等其他幾個實力也在造反,所以朝廷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軍隊交給他們,這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有些困難。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決定去勸降王輔臣,結果果然成功。而他也因此被封山東去做官,但是他卻和當地總兵不和,一怒之下辭官歸隱。但是沒過兩年,噶爾丹叛亂,他再一次上書獻計,以為內被康熙封為提督,鎮守邊關,最後病死在任上。

而姚啟聖就不一樣了,真實的他遠比影視劇裡的功勞大。當年的他,由於被當地的土豪鄉紳欺辱,他大怒之下投靠了清軍由於他比較有才華,所以就被任命為知州。但是他實在不是一個老實人,直接就將當初欺負他的那個人打死了,然後直接掛印而走,也是瀟灑。

清史中姚啟聖、周培公、李光地,並非《康熙王朝》中的那樣

後來沒過多久他又想當官了,就去參加鄉試,藉此做了香山知縣,但是他不老實的勁兒又上來了,擅自讓當地百姓去南洋做生意,結果被罷官。從此他開始自己做生意,結果沒過幾年,三藩之亂爆發,他拿著自己賺到的錢直接招兵買馬,開始主動加入了當地鎮壓負責人康親王的麾下。

也就是這個過程中,他屢建奇功,從而一路高升。他不僅逼迫耿精忠投降,還將吳三桂的手下大將收入麾下,之後協助康親王收復了不少失地,可以說就是一段傳奇的人生。正是由於這些功勞,讓他官居一品。但是之後他再一次擊潰叛軍,並且招降一萬多人,藉此收復了金門和廈門,進一步加升,成為了太子少保,被封爵位,後來在福州因病去世。

李光地的真是結局比影視劇還一些,官也比較大。他當年因為高中進士被選進翰林院任職。後來三藩之亂他拒絕藩王招降被進一步提拔。之後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為永州總兵,不久後回朝,成為了內閣學士,之後開始數十年的官場浮沉。但是最後他還是晉升為大學士,成為宰相,到了這個位置,他易筋經看透了很多,越是開始多次辭官回家養老,不過一直沒有被同意,最後病死在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