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宜安之戰,本該是長平之戰的正常結局

公元前233年,秦軍大將桓齮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趙王遷急命北部邊防名將李牧為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趙軍主力抗擊秦軍。

宜安之戰,本該是長平之戰的正常結局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

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李牧與桓齮對峙,採取高壘深溝“大縱深防禦”戰術與連戰皆勝的秦軍相持。桓齮大軍“千里而會戰利在速決”,陣地攻堅戰不能攻破李牧大軍的防守只好轉而移兵進攻肥下引誘李牧大軍脫離堅固的防禦陣地。李牧畢竟不是趙括,不僅不為所動,而且在桓齮大軍主力調走後趁機偷襲桓齮大營,迫使桓齮回救,然後以逸待勞消滅桓齮大軍主力。

宜安之戰,本該是長平之戰的正常結局

公元前260年,王齕大軍也是連戰皆勝直逼廉頗防守的長平,廉頗指揮趙軍憑險據守。在廉頗大軍高壘深溝“大縱深”面前,王齕大軍始終無法突破,戰爭陷入僵局。秦國宰相范雎實施反間計,趙孝成王臨陣換將,沒有軍事經驗的趙括接替老將廉頗擔任趙軍主帥。趙括一改廉頗堅守戰術,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主帥白起命令秦軍後撤憑藉大營堅守,趙括一方面猛攻秦軍大營不克,一方面從大營向前方增兵。白起立即派出2.5萬人的“突擊隊”切斷趙軍主力與大營之間的聯繫,派出5000騎兵切斷趙軍後方聯繫,從而趙括大軍頓於秦軍防守森嚴的大營與突擊到趙軍後方的秦軍突擊隊之間,最終陷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隨後,秦昭王“全國總動員”,派出援軍攔截趙軍援軍與糧草,困死趙括大軍。

趙括短期內攻不下白起大營,就應該移兵“向後進攻”殺回趙軍大營,畢竟2.5萬名秦軍突擊隊與5000騎兵難以阻止數十萬趙軍主力全線突擊。等到秦軍完成包圍,趙軍覆滅也就在所難免。淮海大戰時粟裕也說,如果不是蔣介石留住杜聿明集團則解放軍只能眼睜睜看著杜聿明

30萬大軍逃走,一方面解放軍還沒有完成對杜聿明大軍包圍,另一方面杜聿明大軍可以邊打邊走。

廉頗大軍在長平明明可以組織一場“防守反擊”經典勝仗,卻因為趙孝成王誤中范雎反間計而“臨陣換將”。此外,趙國不是利用力量遊說齊魏楚等國出兵支援,而是派出使者與秦軍講和,反而被范雎利用製造秦趙友好的局面麻痺齊魏楚等國,使得秦國可以集中全國力量進行主力決戰。魏公子無忌影響國家決策、楚公子黃歇本就是國家執政大臣,兩國空有十萬精兵卻不能襲擊秦軍後方,坐等秦軍消滅趙軍主力後各個擊破魏軍與楚君,“戰國四君子”之短見讓人汗顏。等到趙軍主力損失殆盡後,魏軍、楚軍參加邯鄲保衛戰,雖然殺退了秦軍,但趙軍已經元氣大傷,再也無法與秦軍主力相抗衡。至於齊國,田單之後執政者再無進取心,只能坐等滅亡。

宜安之戰,本該是長平之戰的正常結局

秦軍攻趙,五國圍觀。曹操與袁紹決戰,劉表等人觀望。李世民進攻王世充,竇建德等長期觀望。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張士誠等觀望。蔣介石進攻李宗仁,馮玉祥等觀望。甚至林彪進攻衛立煌,傅作義等觀望;粟裕進攻劉峙,白崇禧等人觀望。這些觀望著難道不清楚這些強者一旦騰出手來,自己就是下一個目標?曹操進攻劉備,孫權沒有觀望,這才有保存江東基業。

可惜當局者迷,歷史留下太多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