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阿提拉犯下了哪些戰爭罪行,屠殺了多少無辜平民?

王超行俠仗義


阿提拉作為匈奴王(英文名稱Hun,一般這個詞被翻譯成匈人,以示區別於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然而,現代DNA祖源技術顯示,這個匈人跟當年的匈奴人還真是有一定關係),自然是通過征服劫掠,讓當時羅馬帝國各個民族聞風喪膽。

他曾有這句名言:被我戰馬踐踏過的土地將寸草不生!

也憑著這股狠勁,阿提拉從哥特人手裡搶來了“上帝之鞭”的稱號。這個稱號最早是羅馬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送給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的。

公元375年,到達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開始大規模擴張。他們先向西攻滅阿蘭人和東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國家,然後向南攻克亞美尼亞,一直打到波斯和敘利亞。匈奴人以兇殘聞名於世,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燒殺擄掠的機會,而走後往往留下一片廢墟,一地白骨。多瑙河南岸富庶的耐蘇城(Naissus)後來被匈奴人攻陷,因為他們將城市燒得如此徹底,以至於幾年後羅馬的使者經過這裡時不得不在城外宿營,而這時河邊仍然能見到累累白骨。

公元440年,阿提拉派軍隊頻頻襲擾多瑙河北岸的商業城市,反而指責東羅馬帝國未履行和平條約,更聲稱東羅馬的馬古斯主教褻瀆了多瑙河北岸的匈奴皇家墳墓,要求對方交出此人,否則便威脅要再次進攻。東羅馬人不肯輕易將自己的主教交出,阿提拉便率軍橫渡多瑙河入侵東羅馬。匈奴軍對一路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伊利里亞地區和色雷斯地區被徹底摧毀。

公元443年,經過精心準備的阿提拉再次沿多瑙河沿岸發動大規模進攻,先是攻陷了東羅馬一座軍事重鎮,隨即包圍並攻佔了尼斯城。再之後匈奴人軍隊橫掃巴爾幹半島,沿著尼沙瓦河依次攻陷了謝爾迪卡、菲立普波里斯、留萊布爾尬茲等大城市,最後直到君士坦丁堡城下。雖然阿提拉已經消滅了城外所有的東羅馬軍隊,但因攻城器械不足,面對高大堅固的君士坦丁堡城牆仍然是無可奈何,只好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

最後君士坦丁堡城內糧食斷絕,東羅馬人與阿提拉達成協議:賠償匈奴6,000羅馬鎊(約1963公斤黃金)作為毀約的懲罰,每年的歲幣增至以前的三倍,而每個被俘的羅馬人贖金也增加到12個金幣。隨後匈奴軍隊連續擊敗了哥特人、巴斯克人。

公元447年,阿提拉率軍再度來襲,由默西亞行省侵入東羅馬。匈奴人繞過了對方的一些主要軍事重鎮,橫越巴爾幹半島徑取皮萊獈口,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潰那裡的守軍後直取君士坦丁堡。但還是沒能拿下城市。

在此之後,在東方已沒有多少施展餘地的阿提拉將擴張的矛頭又轉向了西方。

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和焚掠巴爾幹不過是一個前奏,向西擴張、徹底佔領高盧甚至西羅馬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公元451年3月,阿提拉的部隊從多處地方搭浮橋渡過萊茵河以及支流,並在過河之後匯聚成一支大軍,一路勢不可擋的向高盧地區殺來。高盧行省的城市一座接著一座淪陷。4月7日,阿提拉大軍攻陷高盧名城梅茲,整座城市遭到了空前的燒殺搶掠,最後被徹底夷為平地。根據教會文獻記載,阿提拉在屠殺之後宣稱自己是奉神諭來懲辦世上的罪人的,即“上帝之鞭”。緊接著是盧特提亞(巴黎的前身),但主教派遣一名七歲小女孩出城和阿提拉談判,這座城市才倖免於難,到此時高盧北部城市除了軍事重鎮奧爾良外,全部宣告淪陷。最後西羅馬人依靠哥特人,終於在沙隆會戰中擊敗了阿提拉。

而僅僅在沙隆之戰的一年後,阿提拉又集結起一支大軍,繞過阿爾卑斯山,從東面攻入意大利北部。和以往的無數次侵略一樣,匈奴軍隊將他們的野蠻本性發揮到了極致,亞得里亞海西岸的阿奎利亞城幾乎被從地面上抹平,括米蘭、威羅那和巴度阿等波河流域地區的其他城市全部遭到了洗劫。只有阿奎利亞抵抗的比較激烈,匈奴軍連攻三個月也沒能拿下,最後阿提拉通過觀察發現了城牆的弱點,這才攻克這座城市然後夷為平地。

短短几個月時間,整個北意大利幾乎被匈奴人徹底焚燬,飽掠之後的匈奴軍隊開始向羅馬城進軍,而羅馬城自從上次被汪達爾人焚燬之後一直未能恢復過來,根本沒有能夠抗敵的軍隊。

但屠殺也給匈奴人帶來個惡果,成千上萬的人被屠殺,因這些屍體無人掩埋又爆發了可怕的瘟疫。匈奴軍中不僅嚴重缺糧,而且也傳染上了瘟疫。最後,阿提拉只得從意大利撤軍。這兩次征戰讓匈奴帝國元氣大傷,從此以後,直至公元453年在新婚之夜暴病身亡,阿提拉再也沒對外發起過大規模進攻。


冷兵器研究所



上帝之鞭——匈奴人阿提拉(公元406-453年),是匈奴最後也是最強大的首領。從434年到去世,他一直統治著當時歐洲最大的帝國。他的帝國從中歐到黑海,從多瑙河延伸到波羅的海。在他統治期間,他是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最可怕的敵人之一:他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第二次入侵時包圍了君士坦丁堡。他穿過法國一直行進到奧爾良,然後在查倫斯被擊退。452年,他將西方皇帝瓦倫汀三世從他位於拉文納的首都趕走。儘管他的帝國在他新婚之夜因鼻血窒息而與他一起死去,他也沒有留下什麼非凡的遺產,但他已經成為歐洲歷史上的傳奇人物,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在西歐大部分地區,他被認為是殘忍和貪婪的象徵。



很難確定阿提拉的匈奴人殺了多少人。一個猜測是25萬。也可能在一個世紀內屠殺了825000人。沒有考慮他們獲得的奴隸數量。

歐洲匈奴人通常被認為是被漢朝趕走的遊牧部落。這些人通過他們的戰備狀態、驚人的機動性和匈奴弓這樣的武器,取得了超越對手的軍事優勢。



簡而言之,阿提拉淹死在自己的血泊中。歐洲後人評論他“一生光榮,死時不可戰勝,是人民的父親,是敵人的禍害,也是世界的恐怖”。匈奴人把他埋在一個三重棺槨裡——一個鐵的外殼,裡面套著一個銀棺材,最裡面是一個金棺材。並且在晚上秘密埋葬了阿提拉,將埋葬阿提拉的囚犯全部滅口,這樣就永遠不會找到阿提拉了。



阿提拉的軍隊不會再威脅羅馬了,他的帝國隨之崩潰。羅馬人說得很好:“野蠻人剪掉了他們的一部分頭髮,用不恰當的傷口劃破了他們的臉,為他們勇敢的領袖哀悼,這是他應得的。不是用女人的眼淚,而是用戰士的血”。

在許多令人難忘的評語中,匈奴人阿提拉因其強大的統治而被銘記:“他走過的地方,草永遠長不出果實。”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阿提拉犯下了哪些戰爭罪行?屠殺了多少無辜平民?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曾經給歐洲造成極大真真震撼。但這個問題是很難給出具體數字的,因為當時距今已經超過1500年,本身那時的文明發展水平就不足以提供精確的平民傷亡統計,而能保留到現代的記錄就更少了。但從阿提拉給歐洲人留下的深刻陰影來看,當時他給歐洲帶來了極大損失是沒有疑問的。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一戰期間英國的反德宣傳畫——“匈人這樣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國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紀,“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還曾一度復活,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的政治宣傳裡,德軍曾經長期被稱為“匈人”,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被稱為阿提拉再世。不過威廉二世被稱為阿提拉再世其實是有點自找的,因為他在1900年曾經在一次講話裡讚美過阿提拉的軍隊,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講話竟然是針對中國的,因為這次講話是為來中國鎮壓義和團的德軍送行時說的。當時他曾經這樣說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傳統與傳說中為自己留下了無比強大的威名一樣,你們也將為德國在中國建立持續千年的強大威名……

他的這次講話事後被稱為“匈人講話”,而其中的觀點在一戰期間也被協約國宣傳機器翻了出來,成為了“證明”德國及威廉二世兇殘本質的有力武器。而這種將阿提拉等同於野蠻或者毀滅的用法直到二戰之後也經常被人採納,比如在1948年,德國《明鏡》週刊在談到處於危機之中的奧地利時,就說“阿提拉之劍”當時正懸在奧地利的頭上。

一戰期間加拿大的反德傳單——打敗匈人是我們的責任

阿提拉和匈人究竟做了什麼?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大軍能在20世紀的歐洲還被用作宣傳用途,當然要歸因於他們曾經對歐洲造成的破壞了。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的軍隊究竟做了什麼呢?

其實由於年代的久遠,關於阿提拉和匈人軍隊在歐洲所進行的屠殺等行為,現代能看到的記載並沒有存在特別細緻描寫的內容。但從一些相對比較概略的描寫裡,我們也還是能從中看到一些當時的情況的。比如一些親眼見過匈人劫掠的人都描述說匈人在劫掠時會高聲狂叫,然後從馬背上大肆砍殺。有時還會用類似套馬索的武器將敵人或平民套住,然後再將其砍死。而其行軍時,馬韁繩上都會掛著敵人的首級。

描繪匈人之兇殘的古畫

而在阿提拉作為匈奴王的差不多20年時間裡,他曾經多次沿多瑙河入侵東西羅馬帝國,而歷史記載曾經多次提到他所率領的匈人軍隊劫掠過的城市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比如多瑙河沿岸的納伊蘇斯和塞爾迪卡(今天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以及今天法國境內的梅茲和蘭斯,還有意大利境內的阿奎萊拉等城市,甚至連今天法國首都巴黎的郊區也曾被其劫掠。而記載中他率領匈人軍隊曾經劫掠過的地區涵蓋今天的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法國、希臘和土耳其等地,而與這些劫掠與破壞同步的,當然肯定會有大規模的屠殺。

阿提拉形象之一

所以雖然具體死於阿提拉軍隊的平民人數目前並沒有具體數字,但可以想像數字絕對不會少。阿提拉的入侵可以說是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伴隨著人口暴降的。比如根據現代估計,在公元元年前後,歐洲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400萬左右,但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過了1000年之後,歐洲的人口還是隻有4000萬左右。而一些歷史資料也表明,在羅馬帝國滅亡前後,其實歐洲人口是到達過一個低谷的。雖然這個低谷跟當時發生過的一些瘟疫有很大關係,因為戰爭所造成的傷亡也包括許多其它日耳曼部落入侵的原因,但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跟阿提拉及匈人的入侵有關應該也是沒有疑問的。

文明滅亡陰影難除

而阿提拉對歐洲人產生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也跟它的軍隊當時那種類似無敵的存在有關。當時匈人軍隊很少與歐洲軍隊展開肉搏,而是經常利用地形將自己的軍隊埋伏起來,一旦對方軍隊進入其弓箭射程之內就立即用密集箭雨大量殺傷敵軍,在對敵軍造成比較嚴重的傷亡之後則會用騎兵傾巢而出,迅速全殲因為應付箭雨已經暈頭轉向的殘餘敵軍。因為匈人騎兵行動極為迅速,所以在其征戰過程中很多時候歐洲人根本無法提前組織起防禦,而這種情況在阿提拉親自領軍攻克梅茲城的過程中體現的尤為典型。當時匈人軍隊突然出現在這座城市周邊,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佔領了城市,之後屠城劫掠,然後迅速離開,而此時真正的羅馬軍隊都還沒出現,但一座城市已經被在地圖上抹去。

阿提拉形象之二

匈人軍隊在當時這種明顯的軍事優勢可以說一度使整個歐洲都臣服於其鐵蹄之下。無論是東羅馬還是西羅馬,很長時間都只能通過向其納貢來減少被其入侵的次數。比如在公元435年,阿提拉迫使東羅馬帝國答應每年向其輸送歲幣700磅(225公斤)黃金。但沒過幾年這點錢就已經無法滿足他的胃口,他以東羅馬未按履約為由再次入侵,並圍困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終迫使東羅馬將歲幣數量增加了3倍,達到2100磅(675公斤)黃金。這個事例雖然是東羅馬帝國的,但西羅馬帝國在當時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阿提拉形象之三


所以西羅馬帝國面對以阿提拉為代表的匈人帝國可以說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多方面受到了全方位的輾壓,經濟和政治秩序都陷入崩潰,最終無以為繼,被日耳曼人滅亡。而日耳曼人正是在匈人驅趕之下才進入了羅馬境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阿提拉才會被稱為“上帝之鞭”,即代表著人力無法抵禦的災禍。而無論阿提拉和匈人軍隊是否真有羅馬人所描述的那麼殘忍,他所代表的匈人實實在在地在西歐導致了羅馬文明的滅亡,而這是之後任何入侵歐洲的外敵所沒有做到的,因此他被視為歐洲歷史上最令人恐懼的人物也絲毫不奇怪了。


桃花石雜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