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項羽為什麼不定都關中?

秦長彬


這裡是芒果論史!

秦國從關中走出,一路向東橫掃六國,平定天下;劉邦在關中建立大本營,再次橫掃東方,建立西漢。由此可見,關中確實是一塊寶地,它有著秦嶺之險,也有著百里秦川,嬴政和劉邦因此不必擔心來自背後的偷襲,可以一心一意於東方作戰。

可西楚霸王項羽卻選擇了放棄關中,這件事為我們留下了幾個成語,如“沐猴而冠”、“錦衣夜行”,這些成語無不在嘲諷著項羽目光的短淺。當時光回溯前年,西楚霸王最終放棄關中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目光短淺嗎?


其實不然,關中適合劉邦稱王,卻並不適合項羽!

關中人心盡失

最早進入秦關的起義軍首領並非項羽,而是劉邦。在樊噲、張良的勸誡之下,劉邦不為財富、美人、宮殿所動,反而與民約法三章。秦王朝嚴苛的律法被劉邦通通廢除,只留下了三條律令,“殺人償命,盜竊、搶劫者抵罪”。

據史書記載,起義軍入關之後,除了蕭何急著去收集秦王朝留下的書籍之外,其餘人等大多去搶劫財物,就連劉邦也被金碧輝煌的宮殿迷了雙眼。在這樣的情況下,關中百姓莫不誠惶誠恐,因為他們不知道在起義軍的統治下,他們的命運是好是壞。

劉邦的約法三章針對的並非關中百姓,而是針對自己的士兵。起義軍中趁亂作惡者都得到了相應的懲罰,這一幕是關中百姓難以置信的,劉邦因此獲得了他們的愛戴。劉邦此舉無疑有一種“不拿百姓一針一線”的思想覺悟,這正是他超脫低俗趣味的體現。

“約法三章”之後,劉邦在關中的聲望達到了一個頂點,關中人民巴不得劉邦做關中王,可是項羽的到來給關中人民澆上了一盆冷水。

項羽入關之後,首先殺掉了秦王子嬰,隨後火燒秦宮,大火久久不熄,關中人民稍稍安穩的心又變得誠惶誠恐起來。項羽是楚國舊貴族,他的祖父,叔父皆死於秦人之手,他對秦的恨是劉邦所不能感受的,於是他對秦始皇留下的這片土地進行了瘋狂的糟蹋。

等到項羽冷靜下來之後,他已經和關中百姓結下了怨恨。王關中以據天下,聽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可是關中之人能對項羽心服口服嗎?他們在項羽面前唯唯諾諾不過是因為項羽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罷了,商鞅變法的那一套讓秦人習慣了屈服於強者,可是屈服並不是心服口服,統治也不能僅依靠威壓。


劉邦得了關中的人和,關中百姓人人都愛戴他,項羽在關中行兇,關中百姓都害怕他。僅憑這一點,項羽就不能封劉邦做關中王,同時,他自己也不能做關中王。前者得人心,得關中可君臨天下,後者失民心,佔關中不過自取滅亡。

項羽的“舊”思想

失了人心是項羽不能定都關中的客觀原因,而他腦子中的“舊”思想則是他不願定都關中的主觀原因。

“錦衣夜行”和“沐猴而冠”的典故正是來自於此,有人對項羽說,關中之地擁有天險的同時土地肥沃,如果佔據關中,那麼就可以稱霸了。可是項羽看著被燒得破破爛爛的秦宮,心中又思念著自己的家鄉,於是他說,“富貴了如果不還鄉,那和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有什麼區別?”

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出,項羽其實是一個愛炫耀的人,他腦子中的老舊貴族思想讓他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他愛名義勝過錢財。秦末的條件和現在沒法相提並論,那個年代一個普通的消息想要從西方傳到東方是很難的。

項羽想要炫耀,想要衣錦還鄉,那他就不能夠待在關中。其實項羽的這種舊思想非常普遍,他的老對手劉邦其實也被這種舊思想所束縛著,但劉邦與項羽的不同之處在於,劉邦能聽得進去他人的勸誡,而項羽不行。

劉邦滅項羽之後,也在斟酌在何處定都,他也想衣錦還鄉,也想將西漢的都城定在自己的老家。但在張良的勸誡之下,劉邦最終選擇了關中。由此可見,這種舊思想在當時是普遍的,並非項羽獨有,只不過項羽被這種思想束縛得更深罷了。

項羽為什麼不定都關中?

客觀原因在於他丟盡了關中民心,要在關中立足實屬艱難。

主管原因在於他想要衣錦還鄉,想要在自己的父老鄉親面前炫耀,這種舊思想束縛住了他。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實行帝制郡縣制,然而二世而亡,郡縣制自商鞅變法後在秦國不過不過經歷了幾代,推行全國也不過數年,而分封制自周朝八百年在六國故地相對更有影響,更受六國貴族的推崇。

項羽作為楚國貴族,是想做諸侯的霸主而非帝國皇帝,當時這種思想在很多人心理還是很有地位的,比如韓信也是這種思想的附庸者,他取代了齊國的貴族成了新的齊王,但是他既不想做賢臣良將,也不想做統一的帝王。

另一方面,項羽個人更在意的是自己在家鄉的好名聲,才會有“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樣的話,他想要的是得到大家的擁護而非絕對的權威服從,所以楚漢談判鴻溝為界,而不是消滅劉邦一統天下。談判結束後他回彭城和虞姬快樂去了,留了一些諸侯制衡漢中王劉邦,結果肯定是失敗了。

還有一方面,關中是秦國故地,秦國幾代經營。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入關前坑殺秦軍,入關後殺子嬰燒宮殿,關中父老很是厭惡他。他自己對秦人也很是沒有好感,更不可能定都關中,所以瓜分三秦,東去安逸了。


Andy145340767


項羽是兵家兵形勢的代表人物,他在鉅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主力,讓秦朝無力在戰,秦朝也基本名存實亡,也因為此戰奠定了項羽在諸侯間霸主的地位。同時項羽勇猛過人,也被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本來劉邦先於項羽攻入關中,但因為劉邦懼於項羽的勢力,所以劉邦退出關中,後來項羽攻入關中,秦王子嬰被殺,秦朝正式滅亡。但項羽卻沒有在關中定都,而是定都於彭城。項羽自從鉅鹿之戰大破秦軍後,名聲大噪,諸侯們都對他刮目相看,紛紛要求與他一起攻打秦軍,於是項羽率領諸侯聯軍一直追著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結果把章邯打得沒有脾氣了,章邯才率領20萬秦軍向項羽投降。

最後項羽終於率領諸侯聯軍打到了咸陽,項羽在咸陽城到處搶劫殺人,火燒阿房宮,簡直就是屠城,都說先入關中者為王,但項羽為什麼沒有定都關中呢?真實原因主要有3點。

第一點,已失去關中的民心。

項羽自從接受了章邯的投降,項羽的軍隊就沒有一天安寧過,整天折磨那些投降的20萬秦軍,那些秦軍沒有辦法,他們密謀準備聯合起來反抗,結果被項羽知道後,把他們全部坑殺殆盡。那些秦軍都為秦人之兄弟之侄,幾乎每個秦人家庭都有親人被項羽軍隊坑殺,可想而知,他們肯定對項羽恨之入骨,如果這些秦軍都是戰死沙場,估計這些關中秦人的恨意不會那麼大,可是偏偏是投降之後被坑殺,那樣就更容易激起秦人的憤怒。就像白起當初坑殺了40萬趙國降軍之後,他就再也不敢領兵攻打趙國,最後寧願自殺,也沒有聽從秦王的命令攻打趙國。

第二點,火燒阿房宮,失去了居住之所,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之後,他的眼裡只想著報復秦國,項羽給士兵們下令,只要是秦國人,看到一個殺一個,若是美女就帶走,金銀珠寶全部裝上車,等到項羽的軍隊快把秦國人殺完之後,項羽帶著無比憤怒的心情點燃一把火丟進阿房宮,燒了三個月,火都還沒有滅。有人覺得關中土地肥沃,據險可守,於是建議項羽在關中稱王,項羽突然覺得確實是這樣了,但看看身後的咸陽宮,已經是廢墟一片,沒法居住,項羽只好作罷。

第三點,無稱帝野心,只想做王,項羽曾經說過一句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意思說他現在已經是一個王了,就應該讓鄉親們和祖輩們都知道,況且楚軍也想呆在自己的家鄉,這樣他們可以免去思鄉之苦。於是項羽帶著勝利者的心情回到了楚國,並且定都彭城。定都關中真的是很重要的政治舉措,劉邦稱帝后,就是因為正確選擇定都關中長安,才能有力地控制諸侯,無論諸侯安定或叛亂,關中都是能攻善守的戰略要地,比如當時的七國之亂,漢朝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如果項羽定都關中,從關中出兵,自西向東,太遠了,而且關中又不服他,相反,彭城是自己家門口,四通八達而且又在東邊,往來行軍很方便,在他看來,搞定了這個大頭,那麼其他小諸侯也就不足為慮了,定都彭城,四戰之地,卻很符合項羽戰略。

如果項羽當時真的定都關中,那劉邦還有機會出漢中嗎,也有可能出漢中,但肯定是異常艱難,估計楚漢戰爭會打得更久一點。最後肯定還是劉邦取得勝利,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

總的來說,在做什麼事情之前,你要想清楚為什麼做這件事情,否則你後悔都來不及。除了這個因素外,項羽本身也是有著自己的無奈的,他一開始帶著諸侯進來關中了,他自己手底下的人還有這些諸侯就都摟不住火了,把整個關中給禍害得夠嗆,這些鍋都扣在了項羽的頭上,那麼他要繼續留在這裡,估計很快就到處有人來反對他了,因此他是沒有任何可能選擇在關中建都的。











Zh上善若水W


讀史明智,蓮子來了。

蓮子認為項羽不定都關中是人之常情,試想一下誰發達富貴了,不回老家顯擺的?何況還是當了霸王的項羽,項羽自己也說過:富貴不歸故鄉,正像穿著繡花的衣服走夜路,誰知道啊。

咋們的霸王項羽擺在現在,估計也就是個喜歡發朋友圈炫富的狂人,人生的追求也就是求大家多點贊,看著也不像是個能幹大事的人。

不過項羽除了以上的一個原因,以下三個方面也有可能是他不定都關中的原因。

已失去關中的民心,關中的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關於獲得民心這塊,劉邦明顯比項羽做的優秀,劉邦首先進入的咸陽,卻不殺不搶,而聽從張良的意見不享受一時的富貴,繼續回到霸上處理關中的事宜,並且召集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第一,殺人償命;第二,打傷人的辦罪;第三,偷盜的辦罪。辦罪的輕重按照犯罪的輕重而定。並且除了這三條以外,其餘的秦國法律,禁令一律廢除。

老百姓聽了劉邦的約法三章,都高興的不得了,心裡也願意把劉邦當做關中的王,但就怕劉邦在關中待不長,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劉邦的十萬大軍抵擋不住項羽的四十萬大軍,最後還是伏低做小,態度誠懇的把關中讓給了項羽。

對比之下,項羽對關中百姓來講就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傢伙,鉅鹿之戰中,秦軍主力被項羽大敗,精銳盡失,項羽因為此戰名聞諸侯,全身自帶霸氣,聽說諸侯拜見無不跪著前來,都不敢仰視。秦軍大將章邯眼看著打不贏,也帶著20萬大軍投降於項羽。

關鍵是這20萬大軍軍心不穩,而楚兵之前受盡秦兵的虐待,這下秦軍好不容易落到楚兵手裡,自然也就一報還一報,秦軍暗搓搓的都想造反。項羽迫於無奈,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這些個秦軍無不是關中百姓的丈夫兒子的,這一下子把家裡男人趕盡殺絕了,關中百姓自然恨透了項羽。而且項羽軍隊進入咸陽後,燒殺搶虐,無惡不作,更是火燒阿房宮,這兩點就已經讓項羽盡失民心了。

燒了居住的場所-阿房宮

項羽和他的軍隊也是恨透了秦國人,所以才在攻入咸陽後,殺了僅僅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嬰,還殺了秦國貴族八百多人,文武官員四千多人,殺的咸陽城街上都是屍首和血汙,蓮子表示:太殘忍了。

軍隊也是見了美女就搶,金銀財寶也都裝車帶走,等到值錢的東西都被搶沒了,為了發洩歷年積壓在心頭的怨恨,項羽還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整個咸陽城都籠罩在火光和濃煙之下,聽說大火燒了三個月都沒熄滅,真是暴殄天物。

由此可見項羽也是個殘忍的性子,就不能為自己的後人積點德,好吧,他沒有留下後人。

想效仿周天子下的諸侯霸王,只想做一方霸王

項羽和諸侯們滅了秦國後,諸侯們都希望項羽能夠封他們爵位,項羽也把自己當成了皇帝,對他們按照功勞大小分封諸侯。

項羽封了十八個諸侯,都稱為王,而立他自己為西楚霸王,拿彭城(在江蘇徐州)作為都城。類似於春秋時代的霸主,霸主是諸侯的首領,在他頭上可還有個掛名的天王。項羽稱為霸王,就是十八個諸侯王的首領。他尊楚懷王為義帝,讓他就好像周天王這種掛名的天王一樣。

這麼一來國家就又好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其實項羽如果當時順勢而為當皇帝,大家迫於他一時的霸氣,可能就讓他當了,可他不僅燒了宮殿,還跑到了離關中老遠的彭城,立彭城為首都,這個作為就有些搞不懂了,哪有人皇帝不當,非得跑去當一方的霸主,還分封諸侯,這是打仗打傻了麼。

小結

綜上,項羽根本就不想當皇帝,所以才不定都關中,作為全國中心的關中,三面都是天然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更是孕育出了周秦兩個偉大的朝代,簡直就是首都的最佳選項,可項羽自己遠離關中,反而傻傻的把劉邦安排在關中旁邊的漢中,這一安排不就鼓勵劉邦造反麼,呵呵。

注:蓮子不是歷史學家,喜歡以通俗簡單的語言講故事,所以有不對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蓮生說史


根據《史記》,項羽是思鄉所以選擇不定都關中而回到家鄉。其實更重要的是項羽稱霸的時候各大軍閥勢力已經開始逐鹿中原,很多前朝戰國後人紛紛起戈,而因為火燒阿房宮,項羽已經在關中一代失去了民心。項羽走的是閃電策略,急攻,所以讓他守城還是不如攻城,而舊時代的攻城往往伴隨著屠城,畢竟物質短缺,這也是為什麼劉邦約法三章得民心,因為各大軍閥都屠城,而劉邦不屠城,廣積糧緩稱王。雖然項羽不定都關中,但他同樣也不讓劉邦得逞,而是選擇讓劉邦去當時貧瘠的巴蜀,而讓諸侯分割關中地區。也算得上是還不錯的選擇,畢竟家鄉的人還是更傾向於自己的,也得到更多民心,看他自刎烏江得到漁夫愛戴就知道。


大大大怪先生


個人認為有三點。

第一、項羽作為楚人,當在楚國都城定都

滅秦成功後,將士們軍心思歸,實為人情之常。項羽如果拋棄自己在楚地的根本,選擇作為客軍以關中平原為根基,必大傷這些將士之心。

項羽一直是身先士卒、每戰必前,極得軍心的主帥,也不能不顧及麾下將士的意願。進而直接影響自己的軍隊戰鬥力。所以他才會有“富貴不歸故鄉,猶如衣錦夜行”之嘆,選擇還軍彭城。

第二、項羽西屠咸陽,火燒阿房,廢墟一片

項羽不是不想定都關中,而是因為當時做了一件事,讓他後悔有些來不及了。情況是這樣的,項羽率兵入咸陽後,便火燒咸陽宮,三月不熄。燒完以後,然後又大力搶劫,將美女及珍寶都打包準備運走。這時,一書生"韓生",向項羽獻策說關中有山河為屏障,四塞為險阻,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定都稱霸。項羽抬眼望去,對方說的對哦,可是三月前自己放火燒了咸陽宮,整個關中已經一片殘敗,如果留下來還要重修,這多麼不值得呀。於是,項羽想想就算了。

第三、項羽只想當西楚霸王,無皇帝之志

項羽作為楚國貴族後裔,深受楚國傳統政治影響,那就是諸侯制治理天下。楚國為天子,其它諸侯國臣服於楚國。也就是說項羽只是想當霸王,並沒有想當皇帝,他甚至認為當皇帝是嬴政乾的事,作為取代者當有新名號,於是項羽也創新出了千古之下只有他一人有的稱號——霸王!

其實這就是考驗歷史人物的戰略眼光了,他項羽爭不過劉邦是有原因的。且不說沒有定都關中是戰略眼光欠缺。為了發洩無端破壞燒殺,他殺掉的俘虜,很多都是周邊百姓的親屬;他破壞性的發洩,也讓周邊百姓生靈塗炭。這是把民心往外推。這樣也是戰略眼光欠缺。


三農天下185


項羽據關中後,有韓生獻計給項羽說:“關中地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業。”項羽因為秦國的宮殿都被他搶掠一空,又一把火燒了,就想早日回到江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到故鄉,就像穿著錦繡衣服在夜間步行,誰能知道呢!”

然後就帶兵回去,把關中地區分封給了秦國的降將

韓生背地裡跟人說:“人都說楚國人像獼猴戴帽子,雖然看起來像個人物,其實不是,果然如此。”項羽知道了,便將他烹死。

項羽目光短淺,而且生性殘暴,沒有治國眼光,後來兵敗自殺,也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