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从逆转到逆转,马刺为什么总能跟火箭合演一场悲喜剧?

  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发生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对火箭队来说,由黑格尔和马克思两位哲人共同写就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他们和马刺的两场逆转大戏——

  第一场他们手握16分的优势进入第四节,然后被马刺的防守反击和朗尼·沃克的三记三分拖入加时,以至于要往回找到那记被裁判吹掉的扣篮来抒发大比分被逆转的愤懑。

  第二场马刺一度领先到20分,布林·福布斯三分球6投全中,而哈登的前15投2中又仿佛上一场的6818惨案重现人间。然而当火箭学起上一场第四节的马刺,提升防守强度、打起防守反击的时候,马刺却打成了上一场第四节的火箭:面对强势汹汹的对手攻防失措,上半场6中6的福布斯下半场6中0,眼睁睁让对面蚕食掉所有的领先优势。

从逆转到逆转,马刺为什么总能跟火箭合演一场悲喜剧?

  到这个时候,才想起来领先十几二十分的时候,自己投丢的一个底角三分、被漏掉的两次罚球,才明白这两分对整场比赛有多重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波波维奇在赛后表示:“每一次被逆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像是最可怕的梦魇。你很快领先到20分,但你知道在某一时刻这种情况就会改变,而你只能去期望这一切不要发生,这就是比赛。”

  说得太对了,上一场的迈克·丹东尼和15年前被麦迪秀一脸的你自己也是这种感觉。

  具体到这场比赛,在哈登前15投2中的时候,威少正沉浸在“一打马刺就来劲”的优良传统中,以(相对他本人来说)出色的效率砍下全场最高的31分,拖着火箭队等来了哈登后14投8中的光明。

从逆转到逆转,马刺为什么总能跟火箭合演一场悲喜剧?

  “有时候,我们比其他球队更渴望胜利,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打法或者投篮的调整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威少牌鸡汤固然醇香浓郁,但真正让马刺陷入“半场只得35分”窘境的,还是他们突然觉醒的防守——

  上半场予取予求的福布斯突然陷入火箭的挡拆夹击,缺乏持球能力的他只能跳起甩锅;德琼泰·默里和德罗赞的挡拆进攻被火箭坚决绕防,于是马刺的老问题就像换季时节的感冒一般如期而至。

  在三分球的新船上逛了一圈的德罗赞看着三分线外的大好风景,只甩下一句“这些都是极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就施施然下船。

  在比赛最后时刻,马刺宁可摆上三分球4投0中的贝里内利,也要撤下德罗赞:“这是一段艰难的时光,我想上场为球队赢球,当你无法上场时,你的心情会很糟。”

  当你上场却无法拉开空间时,你的心情会变得更糟。

从逆转到逆转,马刺为什么总能跟火箭合演一场悲喜剧?

  历史因其漫长稳定的周期和频繁激烈的冲突而诞生荒诞讽刺的巧合,火箭和马刺也不例外。不到十天的工夫,相似的剧本就以悲剧和笑剧的形式来回上演了两遍,更不用说近几年来马刺和火箭的种种戏剧情节。

  自从哈登加盟火箭、和丹东尼一道把“三分+篮下”的魔球体系练到几乎走火入魔,火箭在冥冥中就和马刺榫卯相接。进攻端追求极致效率、防守端追求换防五小外线压迫的火箭,和乘坐中距离的小舢板逆水行舟、掐三分守篮下追求纪律性的马刺,形成了攻防互搏的鲜明反差。

  火箭(哈登)的三分+篮下进攻模式正好陷入马刺布下的防守阵图,而马刺以阿德为代表的高大内线又成了双方博弈的焦点(阿德昨天这场开局三投连中,我一度以为他又要上演教训卡佩拉的好戏)。2017年的季后赛次轮是马刺和火箭两种篮球理念最有针对性的较量,也是“无限放大对方短板”的最极端体现。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如今的马刺已不复往昔,防守效率联盟倒数第九的他们也没了当年死掐三分线的外线强度。默里和德里克·怀特无法覆盖整条外线,更何况马刺还得把这两人拆开使用。

  不过有趣的是,就算马刺的外线防守水平大幅跳水,只要把防守强点摆在哈登面前,哈登就有一定几率陷入“打铁、较劲、强行出手”的谜之循环。昨天这场比赛打完,哈登一共只收获了4次罚球,莱尔斯在内线补防哈登的时候,双手舞得像好斗的螃蟹,却愣是不靠近哈登身体半分。

从逆转到逆转,马刺为什么总能跟火箭合演一场悲喜剧?

  但在调侃之余,我们依然要注意——以马刺现在的防守资源,哈登连续两场的低迷并不能说明马刺防得有多出色。更何况当马刺把为数不多的防守强点甩在哈登脸上,那威少就成了捅穿马刺的另一把尖刀。

  “我并不担心15投2中,就算20投0中我依然有信心出手。”不愧是得分后卫的伟大传承,在对待打铁的态度上,哈登也和科比一脉相承。希望马刺的后卫们在三分线外也能学习这种宝贵的投篮乐观主义精神,争取早日实现“全面拉开进攻空间”的伟大目标。

  否则,对马刺来说,余后的历史事件就只剩下悲剧了。


  (撰文 / 潘志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