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

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

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它們從不同側面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益。很多時候,不是教師說得越多、做得越多,課堂效益就越高。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及任務的前提下,要時常換位思考,既考慮教法又考慮學法;不僅注意教法的改進,也不忽視學法的指導,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學質量一定能提高。

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

備課,教材可以捨棄一些枝節內容

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

很多老師認為教科書上的內容必須逐章逐節地講,生怕哪一點捨棄了,沒有講到,學生就學不會,考不出,那就是做老師的失職。思想上有這樣一個誤區,就老覺得教學時間少,每個知識點都不敢去發揮,去深化,去啟迪。於是不必教的內容說得太多,需拓展的又沒有認真進行再創造,講課沒有跌宕起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

因此,備課時教師首先要肯定必須捨棄一部分課本知識,節約課時。當然捨棄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捨棄要先理出頭緒: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必須講的;哪些是學生自己可以看懂的,哪些可以通過習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搞懂;哪些是可以在今後結合某個內容補講的,哪些可以引入一道綜合性習題不必專列一節去講,哪些可以通過課外學生相互請教或者找教師輔導答疑解決;哪些屬於學生將來應用中才需要去把握的知識細節。實踐告訴我們,可以大膽地捨去一些課程中的枝節內容。其次,對有探究價值的知識進行拓展,在教學中抓住那些可以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內容,挖掘一下,對課本知識重新整理,實施啟發探究式教學。這樣的備課儘管費心、費時、費力,但效果恰恰是最好的。

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

課堂,老師可以講得少一點

課堂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多極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在這種交往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著頻繁而密切的聯繫。這種師生間、學生間的廣泛交往與聯繫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得以發揮的前提,是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一定意義上講,學生課堂教學活動需要的滿足遠比純粹的知識、技能的習得重要得多。

但有時候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很多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問有答,或討論或交流,課堂“熱鬧非凡”,學生“興趣盎然”,但檢測學生實際掌握知識和形成能力的情況卻並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熱熱鬧鬧的背後缺少探究思考。在這一點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探究本能和個性,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自學方法教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變厭學為愛學,由愛學到樂學、會學、善學、巧學。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給學生留空白,不是教師把現成答案先和盤托出,而是讓學生思考後講,營造問題意識和探究氛圍。在教學設計中改變以往以標題引領板塊的做法,代之以問題引領板塊,形成一堂課的問題鏈。問題設計是優化教學過程重要的一環。問題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激發思考、提高教學針對性、形成互動。

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

作業,學生可以做得少一點

儘管教育主管部門一直提倡要實現“愉悅教育、成功教育”,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和諧的主動發展。但現實社會依然存在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考分,各種評優活動也只看重教師所教學生的升學率有多高,培養的“狀元”有幾個,使得教師間為學生的考分高低而展開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以致一些教師不顧教學的客觀規律和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在如何爭佔學生的時間上你追我趕,廣泛運用不科學的加班加點與題海戰術,來實現所謂的“大面積豐收”。目前,中小學中出現的“教師越敬業,學生負擔越重”的怪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保障。因為在學生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必然先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後,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只有經過知識建構的必要環節,學生所學的知識才會紮實,學習才會事半功倍。而這些必要環節是需要比“書面作業”花費更多時間的。所以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引導學生思考:今天學的這些知識之間有何聯繫?我的解題途徑是否最佳?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為”與“不為”

評價,試卷可以出得容易一點

考試是教學質量過程管理的重要環節,一張合格的試卷,一次公平公正的考試,不僅能有效幫助教師瞭解教情與學情,診斷教學問題,監控教學質量,改進教學工作,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對待試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的教師認為,試卷出得簡單,平均分高,可以提高學生的信心,於是有了所謂的“信心考”;也有的教師認為試卷出得難,才能引起學生對本學科的重視,於是又有了所謂的“打擊考”。其實,試卷的難易都可以提高學生的信心,也可以使學生喪失信心,都可以引起學生對本學科的重視,也可以使學生失去興趣。關鍵在試卷是否科學,是否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否能充分體現教學目標和大綱的要求及所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同時具備可信度、區分度和實用性。

誠然,學科成績可以客觀評價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卻不能顯示其過程,顯示其進步還是退步。這時,教師對成績的態度決定了學生今後的學習去向。所以試卷分析課應上得有針對性,體現人性化尤為重要,因為好的分析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不斷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