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享年百岁的开国中将,毛主席戏称他为“孙行者”,军中赫赫有名的“孙胡子”


享年百岁的开国中将,毛主席戏称他为“孙行者”,军中赫赫有名的“孙胡子”

1904年5月,孙毅生于河北大城,由于家境贫困,高小未毕业即外出谋生,先后在福建李厚基部、直系军队和冯玉祥部任职。他目睹军阀混战导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人间惨状,逐渐产生了脱离旧军队、参加革命的进步思想。1931年12月,他参加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平型关、晋察冀边区反“扫荡”、平津等战役战斗,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一、和毛泽东相处十个日夜

1932年2月,赣州战役打响,中革军委增调红5军团赴赣州参战。孙毅担任红5军团第14军第41师参谋长,第14军是预备队,配置在赣州以北的赣江东岸一线,控制赣江并威胁、钳制增援的国民党军第18军罗卓英部,围城红军数次爆破攻城,两次总攻,但由于赣州城防坚固和国民党军增援部队的陆续到来,不但久攻不克,反遭重大伤亡。后孙毅竭力向上级陈请撤围,得到批准后,协助师长指挥部队,圆满完成了掩护红军撤离的任务。1932年6月,孙毅改任第13军第38师参谋长,军长赵博生。7月,红5军团接到歼灭乌径国民党粤军第4师的命令,8日下午,在水口以东的一个村庄,红5军团与粤军第4师的战斗隔河打响,孙毅部作正面进攻。阵地上,孙毅在战士们的厮杀声中不时走出掩体,通过望远镜观察敌情,当发现粤军后续部队开始撤退时,立即把情况报告给赵博生,赵博生立即命令部队发起猛攻,在凌厉的攻势下,粤军一败涂地,四下逃窜,红军趁胜猛追,直到将粤军赶入南雄城。

1934年2月,孙毅调到粤赣军区红军第22师任参谋长,第22师驻扎在江西会昌南30公里的筠门岭镇东北石山上,是坚守中央苏区南线的主力部队。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两广军阀陈济棠妄图打开中央苏区南大门,于4月初派重兵分进合击,同时出动飞机配合地面行动,而中央“左”倾领导者仍抱着“打阵地战”的错误思想不放,严令孙毅率部死守,后因众寡悬殊,阵地多处被敌突破,形势非常危急,在这种情况下,粤赣军区只得命令第22师撤出战斗。在总结筠门岭战斗的经验教训时,会场笼罩着一片沉闷压抑气氛,就在这时,刚刚到达会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打电话给师领导,询问筠门岭战斗情况及部队指战员情绪,并鼓励第22师“完成阻击,就是胜利”。毛泽东指示:现在应该把主力撤下来,抓紧整训,用小部队配合地方武装、赤卫队打游击,袭扰、钳制敌人。毛泽东的指示让孙毅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干劲。为了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在第22师的整训中,孙毅协助师长周子昆率领5个营,在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夜袭周田,一举歼灭自筠门岭方向延伸到周田的国民党军一个营和大批民团武装,迫使其龟缩在筠门岭,不敢轻举妄动。

1934年6月末,毛泽东从会昌的文武坝风尘仆仆来到第22师驻地视察,孙毅负责陪同,他们在一起相处了十个日夜。师指挥所楼上有里外两个房间,毛泽东住里间,孙毅住外间。晚饭后,毛泽东就来到外间,靠在孙毅的被子上,边抽烟,边同孙毅拉家常。毛泽东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孙毅感觉受益匪浅。几天后,部队准备转移,孙毅拟了一个部队转移的命令,恳请毛泽东过目,毛泽东接过稿子,当场挥笔改了起来。然后给他指正说:敌情说的不够。说完,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在上面作了一些补充。在具体任务的区分上,稿子写得啰嗦,次序也乱,毛泽东一一进行了修改。孙毅看着已被改得语言精练、内容充实、叙述清晰的转移命令,心里充满了无限钦佩之情。

二、“当不当参谋长我照样干革命!”

“左”的错误领导导致中央红军无法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部署,决定成立教导师,师长张经武,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孙毅。全师编为3个团,6000余人,负责为中央机关搬运武器、物资,为了确保行军万无一失,每到宿营地,孙毅主动要办三件事:一是派人侦察地形,寻找向导;二是绘制行军路线图,发出当日“口令”;三是写出宿营报告,派专人送达上级司令部。


享年百岁的开国中将,毛主席戏称他为“孙行者”,军中赫赫有名的“孙胡子”

◆1940年孙毅于抗大二分校留影。

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时,教导师负重行军,丧失了机动灵活性,妨碍了战斗力的发挥,在作战中伤亡惨重。为轻装前进,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提出的“甩掉坛坛罐罐”的意见得到落实,切实减轻了部队负担,加快了行军速度。同时,中革军委决定撤销教导师编制,孙毅被调到国家政治保卫团。行军路上,孙毅背着背包,跟随国家政治保卫团走了三天,团领导没人找他谈话,也没人给他分配任务。一天晚上,孙毅在团部办公室看到一份军委干部任命:“任命孙毅为国家政治保卫团参谋长”,仔细一看,“参谋长”的“长”字被毛笔圈了。看到这份任命状,孙毅明白了几分,但他坦然接受了。后来在向遵义进军的路上,团长姚喆对他说:“老孙,真对不住你,两三天以来没给你分配工作,我同邓发局长说了,你还是参谋长。”孙毅表态说:“这没有什么,当不当参谋长我照样干革命!”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顺利攻占遵义城,15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保障会议安全,军委把守卫城南的任务交给国家政治保卫团。遵义会议的第三天凌晨,月明星稀,寒风阵阵,孙毅带两个参谋在街上巡逻,遇到刚刚散会的毛泽东和张闻天,两人谈笑风生,“首长好”,孙毅赶紧上前问好,毛泽东亲切问候大家“辛苦啦!”张闻天问道“你们是哪个部队?”孙毅回答说:“我们是国家政治保卫团的”,张闻天伸手摸了下孙毅的单薄衣袖,关切地说:“夜间天凉,巡逻时要多穿点衣服”,中央首长的关心让孙毅倍感温暖。

遵义会议后,国家政治保卫团撤销,孙毅被派往红3军团司令部担任教育科长。一天傍晚,部队刚刚宿营,前方部队发来电报,报告小白龙江上的木桥被水冲垮,要求红3军团派工兵提前架桥,以保证后续部队顺利过江。红3军团参谋长叶剑英召集几个科长开会研究,孙毅主动承担任务,他带上30个工兵战士,急奔5公里,奋战一夜,天亮时把桥架好,受到军团首长的称赞。


享年百岁的开国中将,毛主席戏称他为“孙行者”,军中赫赫有名的“孙胡子”

◆ 1939年,八路军将领(自左至右)聂鹤亭、杨成武、陈伯钧、王平、舒同、程子华、孙毅合影。

1935年7月过草地前,红3军团到达物产丰富的黑水、芦花一带,彭德怀军团长要孙毅带人去筹粮,要求筹集人均7至10天的口粮,每人准备一件羊毛织的衣服。孙毅带队走街串户,公买公卖,发动群众,宣讲革命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主动把余粮献给红军,孙毅顺利完成了任务。

三、抗战时期主动要求办军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第115师随营学校改编为师属教导大队,大队长陈士榘调任第343旅参谋长,孙毅接任师教导大队大队长。接任不久,林彪让孙毅带教导大队和电台深入到河北阜平、行唐、灵寿、平山一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筹粮、筹款,扩大队伍,孙毅受命率领教导大队1300余人进至灵寿县陈官庄镇扎营。11月的冀西地区,已进入寒冷季节,孙毅带领教导大队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团结民间抗日力量,壮大抗日队伍。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嘴普济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几天后,师部令教导大队归队,孙毅主动提出:“我们要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现在干部缺乏,我是河北人,我个人能不能留在这里,办学校培养干部,扩大队伍。”着眼于晋察冀军区的发展、壮大,聂荣臻和第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同意孙毅留下来办学,由副大队长何德全代理大队长并带领教导大队全体人员归队。

12月中旬,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在阜平县普佑寺成立,孙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下属4个学员队,设置的军事课目有射击、投弹、刺杀和连以下的基本战术、战斗动作以及游击战术、夜间战斗等;政治课目有战时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发展史以及各种政策、形势教育等。招生布告发出不到20天,就有500多人报名,而且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初、高中生占了多数,还有大学生。看到群众如此踊跃报名,孙毅心里十分高兴。

军政干部学校办学初期,既缺经费又无校舍,还缺干部。面对困难,孙毅带领工作人员耐心做群众和寺庙住持的工作,借来寺院和农舍做教室。他还亲自跑到阜平县教育局,借来油印机和纸张,发动新来的学员刻蜡版,自己油印教材。在孙毅等人的努力下,军政干部学校如期开学。为了解决办学初期干部和教员奇缺的困难,孙毅令各队队长除兼任政治指导员,还要做兼职教员,他自己也兼了两门课。他还聘请一些党政领导来学校授课,如中共北方分局书记彭真讲授中共基本政策,晋察冀区党委书记黄敬讲解政治经济学和群众工作,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宣传部长潘自力讲战时政治工作,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讲哲学和国际形势,还有从延安来的几位知识分子也兼了课程,授课水平很高,受到学员的欢迎。到1939年1月,孙毅共主持了3期学员培训,为部队培养基层军政干部1600余人,其中大部分被分到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成为晋察冀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建设的骨干力量。孙毅办学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邓拓专门派人做了跟踪报道,并总结了十几条经验登载在晋冀鲁豫地区的理论刊物《太行山上》,得到第129师师长刘伯承的赞赏。

孙毅办学军政一起抓,育人成才的任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还要应付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使他面容憔悴,身体衰弱,肠胃病时常发作。聂荣臻听到孙毅的病情,非常牵挂,强令孙毅休假一个月,并于1939年1月16日,将孙毅调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在军区参谋长的岗位上工作约一年半后,孙毅受命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长。

为统一教学思想,贯彻落实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学方针和校训,孙毅在全校干部大会上倡导“苦、严、行、正”精神。“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孙毅十分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为提高学员指挥作战的能力,抗大二分校实行了学员见习、实习制度。在全校组织的野外大演习中,把即将毕业的学员全部带出去,轮流担任班、排、连长,指挥部队在敌占区活动,武装袭击、扰乱日伪军。演习将教学与实战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


享年百岁的开国中将,毛主席戏称他为“孙行者”,军中赫赫有名的“孙胡子”

◆1952年11月,解放军第六高级步兵学校老校长孙毅(中)、新校长杨勇(右)、副政治委员谢良合影。

孙毅在教学中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在作风养成上也一丝不苟。抗大二分校高上科学员都是团以上领导干部,不少人在入校时带着马匹和饲养员,一些营职干部带着勤务员,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为此,孙毅当众宣布:到学校学习的干部都是学员,同样要过学员集体生活,不管什么人进入校园都要下马。后来,他和其他校领导研究后,把学员带来的马匹送到后勤,统一编制,成立运输队驮运军粮,以减轻学员背粮的负担。孙毅对学员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严。在抗大二分校整顿军容风纪时,为符合战斗要求,孙毅要求男学员一律剃光头。会后有学员给孙毅提意见,说校长蓄着胡子也不符合军容风纪,而且还质问孙毅带的什么头,尖锐的意见使孙毅陷入沉思:1925年,那时他才21岁,在旧军队患重病后,为显得精神,听人劝说留起了胡子,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剃掉吧,确实舍不得,不剃吧,如何向学员解释?“这个学员提的意见对”!孙毅自言自语地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晚,孙毅一狠心,把蓄了多年的心爱胡子剃掉了。几天后,孙毅到聂荣臻司令员那里汇报工作,进屋后,聂司令员一眼看到他的胡子没了,惊奇地问:“孙毅,怎么没有胡子了?”孙毅如实说明了情况,聂司令员听后微笑着说:“你这胡子已出名了,没有胡子还怎么叫孙胡子呢?还是留起来好。”就这样孙毅又把胡子留了起来。

四、解放战争率部驰骋冀中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抢夺胜利果实,撕毁《双十协定》,不断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动进攻。1946年5月,国民党第11战区长官部调集平津地区约5000人兵力,由94军军长牟廷芳统一指挥,对大清河以北、平津铁路西南的胜芳镇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胜芳镇位于天津以西40余公里,距北平、保定均为100公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国民党企图夺取并控制这一战略要地,作为固守平津的外围阵地。为打破敌人的战略图谋,担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的孙毅率领冀中军民积极应对。战前,孙毅亲临胜芳镇察看地形,那里水网密布,敌人机械化武器装备难以施展。察看后孙毅对随行人员说:“胜芳可守,把工事修好。”针对敌人的进攻部署,他提出“内线近战防守,外线迂回进攻”的作战方针,派一部兵力在镇内固守,派另一部分兵力在外线迂回,同时要求侦察科长密切注意国民党军动向。

5月24日,国民党军第94军121师师长朱敬民指挥4个营兵力,配置坦克、装甲车,在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的掩护下,从东、北、东北三个方向发起冲击,企图一举攻克胜芳镇。防守胜芳镇的冀中军区部队,依托坚固工事和有利地形,多次打垮国民党军的进攻。三天激战中,国民党军几次增派飞机、坦克,变换战法,仍无法攻破胜芳镇的坚固防线,屡遭失败的国民党军遂于30日趁夜暗全线撤退。至此,胜芳保卫战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共毙、伤、俘国民党军1500人,击毁坦克3辆,缴获轻机枪32挺、子弹14800发,炮弹130发。6月3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副政委刘澜涛通令嘉奖冀中军区胜芳保卫战参战部队指战员。

6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孙毅为冀中军区司令员。当月,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调动30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12月上旬,驻守在华北的国民党军第94军军长牟廷芳再次率1万余官兵进攻冀中北部要地固安县城。孙毅制订缜密作战计划,做好准备严阵以待。9日11时,国民党军从固安城的北、西、南三面实施包围,不断以强大炮火向西门猛攻,连续17次冲锋,都被守城部队用刺刀和手榴弹顶了回去,经过7天的激战,守城部队抗击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军民团结奋战,毙伤国民党军1000多人,牵制了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完成了坚守任务。孙毅报请聂荣臻同意,在国民党援军赶到前,迅速将守城部队撤出固安城。固安保卫战,为冀中区保卫战赢得了时间,国民党军以重大代价仅换取了一座空城。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相继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略进攻取得节节胜利。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1948年2月,孙毅任晋察冀军区第7纵队司令员。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进行平津战役。为了迷惑和调动敌人,便于东北野战军入关和华北军区主力兵团的行动,第7纵队奉命迅速向保定靠近,尽快做好围攻保定的各项准备工作。11月13日晚,孙毅、林铁统一指挥第7纵队、第8纵队第23旅和第9、10军分区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保定城下,从几个突破口向国民党守军发起猛烈进攻,经4天激战,毙伤国民党军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并占领四关。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从全局出发,指示第7纵队缓攻保定,以调动国民党军,驻守保定的国民党军刘化南部,在第7纵队的围攻下像热锅上的蚂蚁,频频向北平告急。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派飞机多批次向第7纵队扫射、轰炸,并急派大批部队南下接应刘化南部。调动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中央军委遂于18日电令第7纵队停止战斗,撤围保定,刘化南残部在北路援军的掩护下,弃保定缩回北平,保定解放。孙毅、林铁率部队进驻保定,成立了保定军事管制委员会,孙毅任主任。1949年1月,在东北野战军攻打天津时,孙毅通过地下情报系统得到了天津城防工事图,立即将其送到平津前线指挥部。为确保平津战役的后勤供应,冀中军区组成50余万人的支前大军,动员大小车辆32万辆、牲口25万匹,为解放天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毛泽东赞誉“文武双全”

新中国成立后,孙毅担任华北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为把各类学员培养成部队建设的合格人才,他提出了“教书育人是军校的根本任务”的口号,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学好规定的课程,一旦回到部队岗位上,能把学到的东西很好运用,带动部队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1951年3月,华北高级步兵学校改称第六高级步兵学校,上级指示学校训练一个方队,参加国庆阅兵式。孙毅在动员大会上要求参训的干部、学员以优异的训练成果向党和人民汇报。10月1日15时整,阅兵式开始,站在队列前的孙毅发出“前进”口令,队伍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行进在长安大街上,顺利通过天安门,受到首都国庆阅兵指挥部的好评。


享年百岁的开国中将,毛主席戏称他为“孙行者”,军中赫赫有名的“孙胡子”

◆孙毅老将军生前心系河北这个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1998年95岁高龄之际为《党史博采》创刊十周年题词。

1953年6月,孙毅担任军委军校部副部长。他主张抓好教学第一线的工作,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带领工作组先后到长春军事师范学校、汉口第一高级步兵学校、石家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等军校,听取校领导的工作汇报,听教员讲课,课后当场点评,鼓励教员安心教学岗位,勉励学员努力深造,完成学业以报效祖国。孙毅后相继担任训练总监部外训部副部长、军事出版部部长,总参军训部副部长等职。1960年9月14日至10月20日,孙毅以军事出版部部长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接见会议代表时,指向在场唯一留着胡子的孙毅,高兴地说:“你姓孙”,“是”,孙毅高声回答。毛泽东当众诙谐地说:“哦,孙行者!”在场的将军们都笑了,毛泽东接着说:“你这个孙行者不简单,能文能武!”不寻常的见面让孙毅心潮澎湃,伟人的接见和亲切赞语激励着他在事业上奋发前进。但“文革”使他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被剥夺了军事教育领导权,但他矢志不移,不顾年高体迈,在训练、考核中仍以身作则,冲在最前面,甚至在实弹射击中,来回跑着报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参党委为孙毅平反恢复名誉并被任命为总参顾问,他以74岁高龄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1985年3月,中央军委根据孙毅的多次请求,免去他总参顾问的职务,但他晚霞似火,余热生辉,刚卸任总参顾问职务,又参与到青少年教育工作中,为青少年作报告,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1988年,孙毅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7月5日,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事业的孙毅老将军,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旅程,享年100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