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dr259


长平之战可谓赵国国力大衰的重要节点。

这一战的导火索是韩国本欲将郡城献给秦国来外交妥协,然而该郡的守将不愿意将城池献给秦国,后来求援于赵国以抗秦,而赵国还接受了这颗烫手山芋,结果秦赵两国开战。

战中,秦国用王龁攻战,赵国用廉颇坚壁清野,在廉颇的坚守之下秦军本将无功而返,然而秦国一用白起秘密替换王龁,二用反间计激化赵王对廉颇的不满,所以后期的对阵主将成了白起和赵括。


赵括乃纸上谈兵之人,实战中不了解秦军实况而冒进,导致赵军被截断,再被围困。赵括手上四十万赵军主力在经历四十多天无水无粮的日子后,甚至开始杀人而食,最终残弱不堪,被白起所俘虏。   

然而,白起对这四十万战俘始终心有余悸。最终除了放回两百多年纪幼小的战俘回去散布恐慌以外,四十万降卒坑杀殆尽。在以人口为最重要生产力的战国时代,这不仅是诛心之举,更是重创国之元气。然而,白起把事情做的这么绝,却又从侧面证明了赵国即便对于虎狼之秦,也是一个相当强劲的对手。   


坑杀降卒绝其人口,赵国人究竟有多善战呢?

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今日河北及山西一带,与燕国并肩于北境,都处在抵御外族的前线。而赵国自从推行胡服骑射以后,经济上国家更趋于游牧经济,政治上有胡人精英加入权利高层,推动了国家的文化和政策转变,使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国传播开来,所以后代常言燕赵之地多义士。   

在经常为生存而作战的情况下,赵国从上至下都勇武善战。长平战败后,赵国与秦国长期就分地而争议不下,最终和谈破裂,秦国再次据全国之力破赵。

而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这些人当中,多是未满十八的弱、幼,还有四十岁以上体力衰败的老、残;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在内的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赵国这次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上述的拼凑军队就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   


这支赵国仅剩的男子组成的军队,面对秦国的三十万大军,坚守了两年。平原君四散家财鼓励士气,最后甚至连赵国的女子们都编制入伍,直到楚、魏两国援军到来,三国联军歼灭秦国三十万大军为止。国风尚武至此,赵国四十万精锐如果不杀,战国时代恐怕又还要延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结束。   

赵国土地上生长的名将也多如繁星。且不提长平之战前期、邯郸之战的大将军廉颇一生征战,战功显赫,放眼前后也难寻其二;赵国名将李牧正是带率赵国军斩杀十万匈奴骑兵的传奇人物。李牧生平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奇计百出;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多建战功,还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赵国全盛之时名将辈出,多次挫败秦国,甚至一度准备打过函谷关灭秦,声势无两,绝非戏言,而后期若非赵王自毁长城,对名将多不能善用,赵国绝不至于彻底沦落到只能与其他国家合纵抗秦的地位。   

白起在坑杀降卒以后还特地放人回去散布恐惧、震慑山东六国。当时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陷入巨大悲痛。

“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赵国居北,气候早霜,地域也影响了赵人强韧的性格,故长平之战后却是哀而后勇。

邯郸之战持续两年,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秦军腊月攻城,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守城战的最高指挥平原君在城内散衣散食,大将军廉颇日夜督战,将士轮换守城、安排突袭,而突袭出去的精锐多一去不回。

再之后邯郸城内断粮,又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

“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此时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往这里增兵五万,赵军援军粮草皆无,已是危急万分,却仍不屈抵抗。然而联军到来后,赵军却战力惊人,和援军一路反打追击,三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   

赵人善战之神魂,是在北御匈奴、东拒悍燕、西敌强秦的磨炼中淬炼出来的。若非坚韧至此,怎么会在长平一败后敢于再战于四周之敌,还存在到战国最后?又怎会在国力一落千丈后仍然战绩如此可观?   

屡战、善战、不惧战,是长平一战后白起惧赵人的原因,也是赵国日后能歼灭秦军和匈奴骑兵的原因——自古以来,破敌必勇。


历来现实


秦军损失的三十万人是长平之战之后统计的伤亡!长平之战赵国是惨败,但秦国也是惨胜!长平之战以后虽然史书上说赵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战死了,但绝对没有那么彻底,赵国国内肯定还是有青壮年的!只是可能不多!要不然长平之战之后几十年的秦灭六国之战赵国应该早就无敌抵抗了!又怎么能继续抵挡秦军的进攻呢??

大战之后的赵国臣民对秦军那是一个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军对邯郸的进攻,再加上诸侯联军的帮助!秦军最终被击退,赵国总算化险为夷!至于这段时间秦军损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没有三十万那么多!

之后赵国的青壮年开始慢慢的恢复过来!才又在秦始皇灭赵的时候给予秦军沉重打击!歼灭了秦军十万!也歼灭了匈奴十万骑兵!这都是李牧的功劳!

最后李牧被秦国用反间计杀死,之后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赵国!

纵观赵国的历史发现他还是比较能打的!从之前的胡服骑射再到后来的长平之战!如果有一个成功那赵国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只可惜这两个最后都失败了!即便这样,它还是在最后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让秦国费劲才拿下的!这也对得起赵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个出在赵国这一桂冠了吧!





南宫雁门说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战国七雄里边,这体量最大,个头最壮的毫无疑问就是这秦国,没法子,谁让人家要名将有名将,要明君有明君的,君臣这都不是白给的人,再加上人家君臣合力想着法的要拍死其余六个。

那么剩下六个他也不是吃素的,但不借助其他势力,能够独立抗衡秦国就一个,就是这赵国。他是要名将有名将,要兵卒有兵卒的,至于这明君,还是算了吧,一个比一个包。

所以长平之战被秦国血孽,就逃不过这死结,一家伙就坑杀了四十万精锐。要是按照其他诸侯国来说,这口气吃下去,这就离完蛋也就差不离了。

但谁让人家是赵国呢?这底子也厚实,揍不过秦国,揍其他国家还是手拿把掐的。

您别说歼灭匈奴十万来人,人家好悬没把燕国给灭成了渣渣,让燕国成为七雄当中最先躺下的一个。

所以这事您要是想了解清楚,咱就得往细了说。

首先咱了解一下这里边的人。

赵国的灭亡是毁在了祖孙三代手上,爷爷赵孝成王,儿子赵悼襄王,孙子赵幽缪王,而成就这爷三成为包的,贯穿其中的就是一个叫做郭开的人,这人可是后两位的相国啊!

也就是说这爷三联合这郭开一举将赵国送上了断头台。

所以咱说这爷三是包,就是因为这爷三和赵国这帮子名将中间,隔了这么个喜欢发国难财到处祸祸事的郭开。

当年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使用反间计,花费重金请的就是这郭开挑拨,说着赵括是不出世的绝世猛将,他要是一出现在秦军面前,什么王翦呀,什么白起呀,这都的白给,压根就不用廉颇那缩头战法,就能打退秦军。

你还别说赵孝成王还就信了,着急忙慌的就把这廉颇给调走了,这就满心欢喜蹲在家里边等着秦军被血孽的消息。

结果等来的却是赵括战死,赵兵被坑杀四十万的消息。

这赵孝成王,他心里很清楚,这家伙下去,赵国想要翻身,没个二三十年这压根就不顶用。

而且现在也不用想啥翻身不翻身的了,要命的是秦兵那刀尖都要顶到脑门上了,先得把这事解决掉,才能想后边的事。

咋说呢?这赵国就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毕竟他是和这匈奴接壤的,要不尚武,早让匈奴给祸祸了。自古就有燕赵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

再加上,咱老话说的好,哀兵必胜。当时整个赵国家家举孝,户户有丧事,这还不是秦国坑杀四十万赵兵闹腾的,所以赵国瞅着秦兵那是目光都带着刀子。

当秦国举全国之力又来侵犯赵国的时候,邯郸城内聚集起三四十万人,这大多都是十八九岁,四十开外的老爷子,老的老,小的小,没法子,青壮这都被坑死了。

就这些人组成了抗秦的主力,这后来都杀红了眼,秦国围了邯郸两年,女子都上了城头,他们都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

第一秦兵这是仇人,第二秦兵可以坑死四十万,再来一次坑杀四十万又不是不可能,所以被逼到绝境中的人,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是相当的恐怖。

这也就是为嘛?咱兵法上总是在讲围城的时候,只能围三缺一,留一个口子给那些个还有想法的人做退路,然后在退路上弄死他。

那么那些个凑热闹的五个国家算是有了明白的,楚国和魏国赶来救援,三国联合这才将秦国这三十万大军给歼灭了。

对于秦国来说三十万人的损失,这可不是个小数,这也直接导致了秦灭六国的步伐减弱了不少。

这其实也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但赵国没有抓住,因为后边上来的这俩赵王,更加的草包。

那么咱接着说这事。

话说这赵国和秦国搁前边拼杀,那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弱小的燕国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吵吵把火的就要抄赵国的后路。

这一家伙下去,把个赵国人给惹怒了。

“这世上还有你这人,趁火打劫是吧!俺拿秦国没办法,拿你办法可就多了!”

于是赵孝成王,又重新启用了廉颇。话说廉颇打秦国那是没办法才采用的缩头战法,但打你燕国这真心用不着。

这就带兵可就干到了燕国的都城。这家伙把个燕王给吓坏了,这就割地求和。赵国从燕国哪里弄过来五个城池,算是给自己虚弱的身体,来了一次小补。

话说赵王感觉,这打别人,给自己回血似乎不错,于是又让廉颇带着大兵把魏国的繁阳给拿了过来补血。

就在这时间点上,赵孝成王死了,这上来的就是赵悼襄王。这人打心眼里的瞧不上廉颇,这一继位上来就把廉颇的所有军职给解了,让乐乘去接管廉颇。

廉颇那个气呀,大家伙也听过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这老爷子脾气也直,直接带着兵把个乐乘给打跑了。

但他已经失去了赵悼襄王的信任,所以最终他就离开了赵国投靠了魏国。

你说这事弄的尴尬不。

那么这个赵悼襄王挺傲气的,感觉这死了张屠户自己就得吃带毛动物吗?他手里边还有个李牧不是。

那么这件事中最得意的就是郭开,毕竟开头他就已经把廉颇给得罪了,这廉颇被挤走,他的心腹大患可就没有了,还能继续祸祸赵国,发点国难财啥的。

那么这个赵悼襄王感觉自己个挺牛的,啥事都能掰扯开。

毕竟李牧大破匈奴,杀十万匈奴人,这战绩搁那都是战神级别的人物。

话说这李牧也是命不好,他也是从赵孝成王手里边走过来的,当年打破匈奴的时候,他采用的战法其实和廉颇很相似。

开头匈奴人来了,李牧就让士兵回营守着,不仅守着他还犒劳三军,大肉吃着,小酒喝着,回回都这样。

那么赵孝成王这人性子也急,他就希望打匈奴快点,快点,再快点,李牧这么搞,让他很尴尬,最后把李牧撤了,换了一个遇到匈奴人,就冲出去掰手腕的家伙,没成想出去一次被揍一次,出去一次被揍一次,那叫个惨。

那么赵孝成王最后还是启用了李牧,而李牧还是用老法子,把个匈奴人给养的以为赵国人也就那样,就一个字怂,那叫个轻敌啊!但匈奴人也没啥收获,毕竟全躲起来了。

这把被李牧天天犒劳的三军,吃的膘肥体壮的赵国士兵逼的吵吵把火就想和匈奴人扯着玩玩,毕竟吃人的手段,这都吃了多久了,不干点事,这就不想回事不是?

李牧就是利用了士兵可战,匈奴轻敌的心里,来了诱惑兵深入,将匈奴人杀了个片甲不留,十万人就躺地上了,跟着李牧就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为赵国争取到了十多年的和平期。

好,这是题主的第二件事,以及李牧发迹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的事

那么这新上台的赵悼襄王感觉自己也要有一番作为,其实说真的他比赵孝成王差远了。

他依然采用对外战争,来进行回血,让李牧揍燕国,又下两城,总之在赵悼襄王在的时候,李牧对燕国攻打了两次。

这打了齐国,又打魏国,天天的找人闹事,扩地盘。

这不他又一次让李牧去揍燕国,又准备搞一城,其实这当中间秦国早就憋坏了,趁着这空档就开始进攻赵国。下了赵国九个城,哎这事弄,就这么一战开头补血这都废了。

那么这当中间,赵悼襄王想起那个自己一上台就被自己个废掉的廉颇,想让他回来再继续对抗秦国。

其实廉颇很乐意,但中间有那郭开使坏,他就怕廉颇回来得势之后修理自己个,这就买通了赵悼襄王的使者。

一个廉颇老矣!廉颇算是彻底走出了赵王一系的眼睛里了,本来他就瞧不上廉颇,得咧,这句话算是给廉颇定性了,那么至此廉颇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当中了,可惜的恨。

这不后来李牧就成了赵国的顶梁柱了,他抵抗秦国还是很不错的。

但当秦国真真来犯的时候,那赵悼襄王死了,上台的是一个更是草包的赵幽缪王。

他这人把郭开当做老师,你比方说啥喝酒不醉,赌博不输,咋收拾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还有就是咋和那啥对哇!

所以这赵幽缪王把个郭开当做知识渊博的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说了:“这不就是标准的昏君吗?那么赵悼襄王咋就选了这么个儿子?”

喜欢呗!赵悼襄王太喜欢这赵幽缪王的妈了,是真心的喜欢,是那种掏心挖肺的喜欢,所以就想把最好的全给了她,就算这赵幽缪王名声不咋好,他就是想把最好的给她。

奇怪不?尴尬不?要不说这赵悼襄王不行呢?

这不这赵幽缪王一上来,立马就让这郭开做了相国,那信任不是一星半点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那么秦国发现打李牧太费劲了,而且还打不动,他们又想到了这老伙计郭开,得,两万两黄金郭开可就揣兜里了。

郭开这就开始诬陷李牧私通秦国,那么这赵幽缪王啥都听郭开的,立马就罢了李牧的兵权。

把他们赵家早就想取代李牧的赵葱给替换了上去,变成了赵国的主帅。

赵葱一拿到帅印和兵符,这就想着一劳永逸的坐下去,成为永远的赵国主帅,成为铭记史册的主帅。

这就乘着李牧到酒馆喝酒发泄郁闷的时候,一下砍掉了李牧的脑袋,算是除掉了他继续当主帅的心腹大患。

这还不算,他为了牢牢掌控赵军的精锐部队,这就想到了利用恐惧来胁迫这些悍将兵卒,他把李牧的脑袋带到了军营里边。

您就说吧,李牧跟着这帮子老哥们生活了多久,他们一瞅自己的老帅是这么死的。

结果让赵葱没有想到,这五万北地边军,实力最为精锐的边军,居然跑了,跑了,是真跑了,一夜之间跑了个精光,就剩下他这光杆司令了。

而秦始皇听说李牧死了,那不用说了,发大兵进攻赵国。

得咧,这赵葱压根就不是一盘菜,他这辈子都没打过几次像模像样的仗,让他和秦国掰腕子,这不找死吗?

但赵葱压根就没有想到这个,这就领着大兵,匆匆忙忙的去接战了,估计是感觉自己个比李牧还牛,有那么两下子,这就跑到阵前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过招,结果让老将军一枪就干到了心口上,挑到了马下,就这么死掉了,他的元帅梦就这么完了,成了历史上一大笑柄。

赵军算是败了。

秦兵这就达到了邯郸城下了。而赵幽缪王听到自己的大将,塞李牧的赵葱死了,这慌的都懵圈了。

这个时候,掐着点的郭开又来了。

“这秦军势力太大了,您压根就不是对手,分分钟钟这就得破城,要不咱投降?”

那赵幽缪王那是最信任郭开的了,他都说了守不住,那就真的守不住了,投就投了吧,也许秦国看在投降的份上,还能优待一把不是。

而郭开自己个代替赵幽缪王就写了投降书,这就投了。

之后郭开就被秦国请到了咸阳做了上卿,富贵依然。而赵幽缪王因为投降,本来是要被治罪的,那就流放吧!

赵幽缪王总算是留了一口气在,当他到了流放地房陵的时候,这才转过弯来:“原来郭开是个奸臣!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啊!我咋就上他的当了呢?”

当然他是明白过来了,但又能怎样呢?赵国都被他卖光了,就他除了吃喝拉撒睡方面有点才能,其他就没有了,这不后来据说是悔恨交加的给病死了。

至于郭开呢?当了自己的上卿,心心念念的想着他埋在赵国家里边的财宝,那可是他卖赵国得来的心血啊,这就想着回去取。

于是就和秦始皇打了招呼,带着一百来人还就回去了,挖出来装了整整四大车。

瞅着这大半辈子的心血,郭开很高兴,这四大车的东西,足够他在秦国铺路的了。

他也不想想,这可是原来赵国的地,恨他的人海了去了。

于是在郭开兴高采烈回去的路上,遭遇打劫的了,一百多家奴捎带他自己个被人家包了饺子,而郭开被绑到了树上,据说上千人每人割一刀,活活给割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这个时候的赵国再也不具备跟秦国进行一场生死大战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面对秦国都是以防守为主。其实秦国在长平之战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坑杀40万降卒,是因为秦军损失也在数十万之多,白起这么做是为了给那些死去的秦军将士们报仇。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件事,促使赵国有了短暂的崛起迹象,当然只是短暂的。

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

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所以李牧这个时候能够跟秦军正面交锋并且击败秦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此外李牧与此同时,也击败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土地,为赵国带来了重振声威的大好机会。

总结:奈何赵悼王不信廉颇,赵王迁怀疑李牧,赵国终究灭亡。

赵国到了末期,连续出现了两个昏君,这才是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通过廉颇、李牧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足以将危亡的赵国重新拯救回来。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江湖小晓生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曾经一度强大,也成为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和秦国抗衡的山东大国。本来赵国可以在战国末期拥有更多话语权,但是在长平之战中前后损失了45万大军。这45万大军可以说是赵军的主力精锐部队,损失45大军之后,赵国年轻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此时如果武安君白起一鼓作气,极有可能一举灭赵。由于秦国丞相范睢害怕白起的地位超过自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议和要求。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也避免成为第一个被灭的战国七雄。

长平之战前的赵国虽然非常强大,但是国土面积和人口在赵国七雄中并不占优势。当时全国人口大约2000多万,赵国人口大约300万—350万,刨除比较弱小的韩国、魏国和燕国,赵国的人口并不算多。如果根据正常的10个人养1个兵,赵国合理的兵力应该在35万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的话,赵国确实应该已经垮掉,整个国家的合理存在兵力被全国消灭。长平之战后,赵国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多次打败了秦军进攻,而且击败了匈奴、燕国等。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再一次进攻赵国,并且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秦军的总兵力达到了50万,绝对不亚于长平之战。秦国以30万大军进攻邯郸,剩下二十万牵制赵军。如果赵国顶不住秦国的这一次攻势,那么赵国也会提前亡国。最终赵国击败了保卫邯郸的30万秦军,造成秦军超过10万伤亡。

赵孝成王时期,赵军还击败了燕军,并包围燕国首都;击败魏军,攻占魏国城池。赵悼襄王时期,赵军还联合别国进攻秦国。后来秦国大将军蒙骜率领10万大军进攻赵国,被赵国击败,死伤3万多人。李牧戍守北部边境时期曾经率领军队打败匈奴,一战击溃10万匈奴军队,匈奴从此不敢侵扰赵国。

按道理说赵国应该一蹶不振才对,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还能迸发巨大能量,击败30万秦军,击溃10万匈奴军队呢?

我们一般认为10个人养1个兵的负担已经非常重,但是战国时期由于常年打仗,所以每个国家都是超额征兵。当时最弱小的韩国,总兵力也超过了30万。赵国的人口远远超过韩国,总兵力也不止45万。长平之战中损失的45万是赵国的精锐部队,也是赵国最适合当兵的人数。这些士兵损失之后,赵国也会征伐更多士兵。所以赵国即使遭受了巨大损失,仍有几十万大军。赵国戍守北部边疆的士兵即使在长平之战激战正酣的时候,也没有前往前线。从长平之战到赵国灭亡,中间又有三十多年时间,赵国有可能哺育近两代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队的压力。

赵国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北,常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赵国也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大力发展军事。赵国骑士在战国中算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部队,将战国骑兵部队的作用发展了顶峰。即使赵国在长平战败,赵国的军事建制和建军根基还在,赵国依然可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士部队。此外“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赵国的悲壮之士要远远多于燕国。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民风都非常彪悍。秦国民风彪悍,很大程度上和军功爵制度有关;而赵国的彪悍则是来自骨子里的彪悍。赵国、魏国、韩国、楚国都和秦国交界,其他三国都以割让土地的方式“侍奉”秦国,唯独赵国宁死不折。只有赵国强悍的民风,才能造就强大的赵国骑士。秦军围困邯郸之时,赵国几乎全民皆兵,用尽一切力量和秦国周旋。面对民风如此彪悍的赵国,秦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其他各国则更不敢赵国的对手。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辈出,赵国也一样名将辈出。赵国不缺乏名将,只是缺乏提拔名将的君主。长平之战前赵奢曾经多次击败秦军,廉颇也曾经击败秦军。长平之战如果是廉颇为帅的话,赵国可能还会败,但不会败得如此惨。廉颇被从长平撤换,却参加了邯郸之战。廉颇之后,赵国一样名将辈出,庞煖、李牧、司马尚都是非常出色的将领。庞煖曾经击败了秦国名将蒙骛,李牧曾经一战击溃10万匈奴大军,并且多次打败了秦国。司马尚也曾经多次击败了对手。赵国有这些优秀将领的扶持,并没有在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而是继续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如果不是赵王迁逼死李牧,弃用司马尚,赵国的国祚还可以继续延长。这些将领不仅在对抗秦国和匈奴的时候立下战功,还帮助赵国进攻其他国家。在这些将领的帮助下,赵国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兴”。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可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国内13岁以上的男子都拿起兵器走上了战场。如果赵国此时不拼命,估计以后也就没有拼命的必要了。被逼到墙角的赵国只有殊死一搏才有可能在绝境中求得生存。长平之战后,赵国哪一家没有丧子、丧夫、丧父,整个赵国同仇敌忾。邯郸之战中,赵国几乎前面皆兵,连妇女和孩子也都走上了战场,承担属于自己的任务。困兽之斗之时,即使是死亡,也有可能在临死前,咬猎人一口。殊死一搏的赵国,就成功地击败了秦军,赢得了难得喘息机会。

秦军进攻邯郸的时候,赵国刚刚经历长平惨败,此时仅凭赵国一国肯定很难抵挡得住秦国50万大军。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之后,战国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山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和秦国抗衡。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极有可能提前掀起统一六国之战。赵国不保,其他国家也有可能跟着一起遭殃。所以其他各国不会坐视秦国灭掉赵国。秦军进攻邯郸之后,赵国也派出多路使臣,向其他各国求救。最终魏国和楚国发兵救赵,赵魏楚联军的人数已经和可以和秦军抗衡。秦国的军事主将也不是令人生畏的白起,联军一方的主帅则是廉颇、信陵君等优秀将领。最终三国联军击败了秦国军队。

赵国的灭亡确实非常可惜。赵国有亡国之君,而无亡国之将,也无亡国之民。如果赵孝成王不临时撤掉、并猜忌廉颇,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如果赵王迁不猜忌杀掉李牧,赵国也不会快速灭亡。李牧被杀之后仅几个月时间,赵国就灭亡。


依稀说史


长平之战,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大军。但是根据现代史学家的考证,长平之战不过是一场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普通大战,远远没有达到决定国运之战的激烈程度。其提出的理由是,首先这场战争是秦赵之间为了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的军事行动,并不涉及双方本土利益,赵国不可能为了一块得到大赚,丢掉不亏的地区倾全国之兵去和秦国厮杀,同样秦国也不会;再者,所记载坑杀赵国士兵的地区,被证明是一处狭窄的地区,根本不具备容纳四十万人的条件。

因而,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同样,秦国的胜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赵国毕竟是当时的军事 大国。既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并没有到元气衰竭的地步,则其大国地位自然是没有被太大动摇的。长平之战之后两年,秦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结果楚国和魏国派兵前来救援,虽说此过程中是三国联军共同抗击秦国军队,但就赵国军队的表现来看,还是不错的,俘虏了秦国将领郑安平带领的两万秦军,楚国和魏国军队到来之前,赵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将秦军击退三十余里。可以说,赵国依旧不弱。

至于赵国痛击匈奴,则是常规操作。这并不奇怪,虽然后来匈奴在白登山围住了汉高祖刘邦,并且在大汉朝立国六十多年中一直令汉朝皇帝束手无策,但战国时期的匈奴还不是草原霸主,当时北方草原上活跃着诸多的部落,绝对实力远强于匈奴的便有东胡和大月氏,更不必说林胡等其他部落。赵国的骑兵部队,便是针对北方游牧民族而专门建立的。以赵国军队当时的实力,打赢北方的一个部落还是问题不大的。

至于匈奴,到了秦朝建立时期,依旧只是一个小部落,秦始皇统一之后,派蒙恬为大将出兵北征,夺取匈奴最为肥沃的土地——河套地区,匈奴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继续向北逃窜。直到秦朝灭亡,楚汉相争之际,匈奴的冒顿单于积蓄力量,励精图治,趁着中原内乱重新夺回河套,并且收拾掉了两个邻居——东胡和大月氏,自此,匈奴才真正成为草原强国。

因而,战国时期的赵国击败匈奴,并不令人惊讶。


庭州行者


歼灭秦军30万的数据从哪来呢?战国史料我基本都读过了,秦军伤亡基本上都没有数据可查。在长平之战后,赵国还存活了三十多年,就算消灭30万秦军,平均每年也不过1万多,似乎并不足为奇。

以下试分析之:

第一,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战力犹存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45万精锐部队,约占所有军队的四分之三,为什么还能保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呢?这主要得益于赵国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也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留给赵国的遗产。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赵国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激发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得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顽强存活三十几年。同时,赵国拥有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包括廉颇、李牧等,尽管军事能力逊于秦国,然而较其他国家,仍然要强大许多。


第二,长平之战后,赵与秦的几次重大战事

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长平惨败后,赵国仍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若干胜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如下几场战役:

其一,邯郸保卫战。邯郸之战打了三年,后来信陵君窃符救赵,才打败秦军,拯救赵国。当然,赵国自己顽强的抵抗是获胜的基础。在此役中,秦军伤亡惨重,但是史书中有具体数据的,只有郑安平的两万秦军投降。我的估算,秦军在邯郸之役的损失超过10万人。

其二,李牧一败秦军。公元前233年,李牧率赵军在赤丽、宜安一带打败秦将桓齮,重创秦军。秦军损失惨重,大将桓齮在战败后,不敢返回秦国,他只身一人逃到了燕国。此役秦军损失,我估计至少在10万人以上。因为之前桓齮曾歼灭10万赵军,倘非损失超过战果,不至于逃亡。

其二,李牧二败秦军。公元前232年,李牧第二次打败秦军入侵。《战国策》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李牧与秦军大战四场,艰难取胜,但代价巨大,赵军损失至少超过二十万人。秦军损失多少呢?史料也没有写,我想秦军的伤亡,不会低于赵军,否则不致于败退。我估计秦军伤亡不低于20万。

第三,赵国为何能歼灭10万匈奴人?

在赵国最后30年,战果还是很辉煌的。除了与秦国的战争外,赵国还与燕国有旷日持久的战争,赵国以13万兵力大败燕军60万人入侵,并反客为主,攻入燕国,迫使燕国割地求和。为了弥补对秦失利的损失,赵国还先后攻打过魏国与齐国,均获得胜利。

当然,最辉煌的胜利,是李牧歼灭10万匈奴人之战,这是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由于匈奴是清一色的骑兵,来去如风,理论上说是很难全歼的。李牧为一战而解决匈奴,连续十余年示弱于敌,造成匈奴的麻痹大意,最后设计围歼之。是役李牧动用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五万名步兵及十万名弓弩手,总兵力超过十六万人。李牧只有一万多骑兵,却歼灭十余万敌骑,这在华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胜利。


君山话史


长平之战虽赵国战败,四十万军队覆灭,但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实力犹存,再加上在三大将的带领下,竟险些中兴。

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尚且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随后,赵国有了短暂复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机之时,对燕国的落井下石的进攻做了很好地反击,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第二,危难之际的赵国还惊人的占领了很多齐燕的土地;第三,面对宿敌秦国的多次进攻,赵国不但坚持住了,还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这些战争中,三大名将廉颇、庞煖、李牧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复兴。

首先,邯郸之战打败秦军后,燕国乘势出兵攻打衰弱的赵国。廉颇率领为数不多的赵军去抵抗燕国,大败燕军,并包围了燕国的都城。之后,廉颇率领赵军攻占了魏国的繁阳。南征北战,形势一片大好。但赵王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廉颇被迫逃到了魏国,后客死楚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廉颇离开赵国后,合纵家老将庞煖带着赵军去攻打燕国。他他陈兵于燕国边境,并在常山大破燕军,夺燕国数城。赵悼襄王在位时,十万秦军攻打赵国。庞煖又率兵十多万,杀了秦军三万人,并率联军打到咸阳东大门,但无奈各国心怀鬼胎,没有形成合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草草收场。


战国四大将之一的李牧的作用更加显著。长平、邯郸战役之后,李牧带领军队左右开弓,东攻占了齐国的领土,西又在在宜安战役中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被封为武安君。但在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谣言,处死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


青風徐来


在长平之战之中,秦国的著名名将白起坑杀了赵国几十万大军,从此以后白起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杀神,这个时候,其他6个国家都对白起是非常的害怕,秦国已经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了。

按理来说,赵国应该是快要死亡了,所有的青壮年都被杀死,已经是毫无抵抗力了,但是最后还是被抵抗住了,这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将能够和白起相比。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绝对是一个非常厉害大将,而秦国已经是对白起不信任了,所以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白起是厉害,但是在七国之中并不是天下无敌的,赵国也有一些厉害的名将,比如是廉颇。廉颇当时已经是年纪非常大了,但是武功还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带军打仗方面,可以说是很多人都比不了,从战场上这么多年几年混过来,早已经是战神了。

当赵王听到国外传来的消息的时候就非常的害怕,已经准备好要投降了,但是在很多大臣的反对下,最终赵王还是坚持了下来,尤其是廉颇说自己可以了,并且上马表演了一番,最终赵王是没有选择,只能选择了廉颇,如果按照这样下去,廉颇这样的战神,当然是可以防止秦国攻打过来。



可是昏庸的赵王听到了其他的消息,并且是在秦国的反间计作用下,很多人认为廉颇是不可以的,最终赵王换人了,然后用上了赵括,而赵括是只会纸上谈兵,最终是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至于匈奴更加简单,当时秦国都那么强大,匈奴根本是没有什么力气的,而且四分五裂,赵国可以抵挡住他们,尤其是赵国的势力,虽然弱小,但是匈奴更加不值得一提。


汪公说


这个算起来是两个原因引起的,一个是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并没有那么惨,一个是匈奴并没有那么强。

长平之战时,赵国实际上出动的部队是60万人(所有14岁以上的人都被算进去了),这分别是战斗部队15万人,后勤部队45万人(主要负责粮草运送)。在赵括出击的时候,由于粮草运输的特点(有些人肯定是还在后方挑粮草的),这些人根本就不在战场上。所以呢,被秦军包围的赵军并不是全部的人员,大约有15万的漏网之人。

秦军包围赵军之后赵国总共还组织了大约十几次的突击,试图从外面打破包围圈。但是呢,由于这些后勤部队并不是战斗部队,打不了硬仗,赵军在这个时候大约又损失了2万多人(也就是说,长平之战赵军的实际损失应该是47万人)。之后,赵军上党守将拒绝再次出击营救(没有武器,人员也不精锐),他把部队带回到壶关,做好邯郸保卫战的准备。所以呢,赵军在长平之战后大约还剩下13万男丁(14~45岁之间的男子)。其中,由于上党守将的正确指挥,其中有8万是14~16岁的孩子,这些人在几年后便是赵军的主力。

其次,长平之战是在国门外御敌,这使得国内的平民伤亡少,尤其是14岁以下的孩子成长不受影响,他们长大以后便加入赵军,使得赵军在前251年的时候便恢复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