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碉樓,雷州半島人也叫炮樓。

在雷州半島的個別村落裡,現在都依然保留著碉樓,它挺立村中,無聲地見證著歲月的滄桑,回憶著往昔歷盡劫難的歲月,還看今朝依然挺立村頭。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碉樓的作用、建造與分佈 碉樓建造,最初是為防賊、躲避土匪,雷州半島山賊、土匪、海盜橫行四起,燒殺搶掠。後來碉樓在抗日、解放等戰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碉樓建造時間,最早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有清朝光緒年間的,民國時期的也很多。它的分佈趨勢越往南就稍多一些。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碉樓的構造 碉樓有的是村中富有之家出資自建;有的是私人捐款部分、村出資部分合建;有的是村出資建造。一般使用紅磚、青石、木材給合建造。四方柱形往上稍有收縮,牆基底層一般由青石砌築3—5圈,全高分3-5層,裡面每層用木樑、木板分隔,設有門和樓梯。每層四面設有瞭望口、槍支瞄準口投彈口等。最頂面是硬山頂形設計。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廬山村碉樓 廬山村的碉樓是最具有特色的,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廬山村碉樓建於清乾隆年間,整個設計“回”字形三層石磚、木結構,硬山頂。面寬23.98米,深21.54米,佔地面積516.5平方米。

“回”字形碉樓樓外面的大“口”圍牆有1.2米厚,牆基用青石築造,圍牆用紅磚構砌,牆四周佈滿槍支瞄準、射擊孔,可以從裡面向外開槍射擊。圍牆的頂部也有炮孔,四角構建一座四層高的碉樓,碉樓高約12米,人可站在上面居高臨下抗擊。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裡面的“小口”佈滿房子,是住房。該碉樓位於全村最高點,遠遠就可以看到村外的兵、賊情況,及早提醒村民做好防備。它又可以守住巷尾,防止兵、賊從後面進入村莊。

“回”字形總共建了樓房32間,裡面有水井、馬房、儲糧室、廚房、雜物間等,情況危急時,可以容納幾百人在碉樓裡度過一個月。該碉樓布局科學,結構合理,防衛功能齊全。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遂溪縣城月鎮陳家村碉樓 陳家村原有碉樓4座,由於年久失修現存2座,建於民國年間,因山賊橫行而建。底基由青石圈砌,4層高,硬山頂。現牆體外觀完好。陳家村碉樓,不但在防抗山賊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解放等戰爭中發揮不可磨滅的功牢。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嶺北鎮合水村碉樓 該碉樓高的12米,分為三層,青石、紅磚、木結構,門框採用玄武石條構砌。雖然歷經歲月沖刷,個別紅磚出現衝空現象,滄桑不掩英雄氣慨,猶記當年誅寇時。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太平鎮南夏村碉樓 南夏村現存的碉樓有兩座。碉樓建於清代,高三層約15米,佔地面積有40平方,建築面積共120平方。第二、三層有投炮孔和支槍瞄準孔,具備防守還擊功能。當時是為了打擊盜賊、劫匪作用,在抗日、解放戰爭中保家衛國也起很大作用。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麻章坡塘村碉樓 該村碉樓建於民國初期,現作供銷門市、郵電通訊使用。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那柳村碉樓

那柳村碉樓建於光緒年(1898年),正方形磚木結構硬山頂,邊長約3.5米,高14米,佔地約12平方,紅磚砌築,二、三、四層四周設有槍孔,鎮守瞭望孔,有防禦盜賊功能。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追憶艱難歲月,重溫光榮歷史。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感受浴血奮戰,一以繼往、大公無私奉獻的碉樓精神。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一座碉樓凝碧血,全村生命得保全。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沿著碉樓的歷史痕跡,尋找雷州半人在那段艱難時期的團結奮鬥精神。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在這佈滿大大小小槍炮彈孔的碉樓四面,可見當時戰鬥的慘烈。耳邊彷彿又響起了槍聲齊鳴,子彈呼嘯的場景。耳邊又彷彿傳來村婦、孩童的悽號啼哭聲。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雷州半島的碉樓,展示著民族錚錚鐵骨、永不屈服的魂魄和英雄氣慨

可惜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風雨的沖洗,農村建設基地的緊缺,加上人們保護意識的普遍差以及修茸資金的潰泛,有的碉樓無奈地被毀,有的自身崩潰變成殘牆斷壁,令人扼腕嘆息

保護碉樓、保護雷州半島的歷史紅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雷州半島歷史紅痕——碉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