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不許出現地名,如何用一段話或詩詞說明你來自哪裡?

秋之奈百變劇場


燈火樓臺一萬家。

蘇東坡

燈火樓臺十萬家全詩

《過都昌》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春風吹老碧桃花。

千年之前,北宋男神蘇軾就寫過一首《過都昌》。在東坡居士眾多流傳千古的篇什中,這首小詩也許並不出眾,卻為都昌增添了許多光彩與神韻。

萬家燈火的都昌縣城,籠罩在一派安樂祥和的氛圍中,置身於煙波浩渺的鄱陽湖上,讓人有如臨海上蓬萊之感。有了這首詩,都昌人是可以頗為驕傲的。

其實,都昌是有文化底蘊的。鄱陽湖人的祖先,在古代是一個集群式的少數民族部落,也就是所謂“番邦”,有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字、服飾、宗教、習俗等文化。西漢初年,“析番縣地立鄡陽縣”,被劃入了漢文化圈子。

說回《過都昌》一詩,歷史上有不同的解讀。

一個版本為:“碧桃花”是觸景思人。清人王文浩在《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中說:“王之泉以差至都昌,並見《都昌志》稱,時公南遷,遣侍妾碧桃於縣,因此為詩”。說的是蘇軾被貶惠州時,為了讓侍妾碧桃少受罪,途經都昌時,將她留在那裡自謀生路,頗為傷感地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個版本為:“碧桃花”是寫景寄情。清人黃有華寫過一首描寫都昌景緻的《古南寺聽琴》,詩中就有“片片碧桃花,家家流水村”。可見,古時候的都昌,是個碧水環繞、桃花掩映的美麗水鄉。

“鄱陽湖上都昌縣”,蘇軾一語道出了都昌人與鄱湖水的親緣。然而,自明代始,都昌人除了在水上討生活,還有一個去處,那就是景德鎮。不知是誰牽了個頭,都昌到景德鎮燒窯做胚的人,如過江之鯽、源源不斷。至清代中葉,景德鎮就成了都昌人壟斷的碼頭。全鎮大小千百家窯戶,有八成是“都昌幫”。當時有詩人嘆道:十里長街半窯戶,迎來隨路喚都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