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说武汉是中国第一个收回外国租界的英雄城市?

901z


武汉确实称得上是收回外国租界的英雄城市,但不是第一个。第一个收回外国租界的城市不是武汉,而是天津。

先说天津的事,再说武汉的事。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纷纷在港口城市设立租界,其中天津成为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最高峰时,共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比利时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了租界,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和掠夺中国资源的据点。这里面有八个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个国家没派兵参战,也乘火打劫在天津设立租界,这就是比利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居然答应了比利时的要求,送了一块地给比利时做租界。

(上图右下角悟空问答的“答”字处即为天津比利时租界)

别的国家租了界以后,多少还投点钱,用于租界环境建设,提高所租地面的现代化水平,带动周边繁荣,加速城市空间的变迁。但比利时租的这点地,是八国联军抢剩下的(俄租界以南,海河与大直沽村之间,直到小孙庄,面积约为740亩),地方偏僻,人迹罕至,比利时本国工商企业根本不去,连比利时领事馆都不设在比利时租界里。这门可罗雀的悲惨景象,连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人都看不下去了,象征性的在比利时租界里开了一家和记蛋厂以示友好,这才让比利时人好歹有了点收入。租了25年,比利时人除了借钱修了一条进出租界的马路,其它一点市政建设的迹象都没有,还欠下了9万多两银子的巨额债务。

到了1926年,素有爱国外交家之称的顾维钧出任北洋政府代总理。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维护民族利益做了一件好事,即在这年10月中国比利时条约已满60年之际,于11月6口,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的名义,决定废除1865年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的中比条约。外交部亦发表终止中比条约的宣言。

骑虎难下的比利时人正好借坡下驴,就汤下面,双方在1927年1月17 日改订新约,比利时驻华公使当场宣布,比利时愿将天津比利时租界交还中国,以示友好。但因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反对北洋政府和外国政府的签约资格,且北洋政府无力承担购买租界土地的费用,此事搁浅。直至1931年,才正式收回天津的比利时租界,同时,由中国政府偿还比利时因管理、建设租界欠下的9万3千两白银(包括利息)。

(外交次长凌冰与比利时公使举行租界交接)

也就是说,在1927年1月17日这天,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天津的比利时租界,引起了各国的极大关注。这比武汉国民政府在1927年3月15日收回汉口和九江租界早了57天,所以说天津是第一个名义上收回外国租界的城市。


说完了天津,再说武汉的事。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确实如此。从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到战天斗地抗击洪灾;再到自力更生,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首创精神和英雄事例。说得更远一点,自古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连秦始皇的暴政都敢推翻,更别提赖在自己家里不走的些许蛮夷了。

1861年3月21日,英国驻华参展巴夏礼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订立了《汉口租界条款》,英国人在汉口设立了第一个租界,英租界。根据《汉口租界条款》记载,中英双方实地“查勘,定准汉口镇市以下街尾地方,自江边花楼巷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量得共长二百五十丈,进深一带一百一十丈”为租界范围(约为458亩)。

其后,俄国、法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纷纷效仿,在汉口沿江地带画地而治,设立租界,一直从花楼街绵延到现在的武汉长江二桥沿江一带,都是外国租界。

(1876年武汉全图)

(汉口租界图)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话把古代楚国人对凤凰的崇拜,讹传成了湖北人难缠。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把湖北人说得这么狡猾呢?在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我茅塞顿开。清政府把洋人当爹供着,湖北人可未必,更何况是武汉人。

前文说到汉口的第一个租界是英租界,英国人是三月份划定江边区域为租界的,他们要是晚几个月来是一定不会选这里的。三月份正是长江枯水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景致甚是迷人,但再过三个月就是长江汛期,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了,那有人来管防汛这事?一到汛期,江边这一带就变成一片汪洋。当初签合同时,可没一个湖北人提醒一下,说这地方每年淹水,英国佬只能揣着租界条款看着这片泽国抹眼泪。

(汉口租界大水)

(汉口租界大水)

(汉口租界大水)

哭也哭了,但英国人也没有毁约要求换地方,事实上也没地方可换。当时的汉口还称为汉口堡,没有现在的汉口这么大,属于汉阳县的一块飞地。适合做租界的还只有沿江这一带,水上交通极为便利,从汉口驶出的外轮可直达法国马赛、德国汉堡和荷兰鹿特丹等国际港口城市。

租界建立后,外商陆续进入其中,租界内以国际惯例为统一经营标准,各类产业均取得良好发展。1865年,英国麦加利银行在英租界挂牌营业,其后英国汇丰银行 、美国花旗银、法国东方汇理银行 、俄国道胜银行 、德国德华银行 、日本正金银行 、比利时华比银行纷纷进驻汉 口。对传统钱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改变了汉口金融业的面貌 。同时,租界内的路政、水电、交通、通讯、医疗、教育、娱乐、治安、消防等方方面面,均参照西方近代文明的新要求建设,加速和提升了汉口整体的城市建设水平。

(左图:汉口英租界洞庭街。右图:汉口美国领事馆,现为武汉人才市场)


收回汉口英租界是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重大胜利


1927年元旦,武汉民众为庆祝国民政府迁汉和北伐胜利,连续三天举行盛大庆祝活动。1月3日下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来到临近租界的空场内进行宣传讲演,一群英国水兵见人越聚越多,竟蛮横地冲人华界,用刺刀驱离人群,当场刺死1人,重伤80余人,伤300多人,造成了“一·三惨案”。这终于激起了工人和市民的极大愤慨,连日自发地同英国水兵和巡捕进行格斗。惨案发生时,工会领导人李立三、刘少奇、林育南、项英、向忠发等闻讯,当即赴现场视察,决定通电各人民团体和各界同胞,声讨英水兵的暴行,决心领导全省有组织的工人兄弟与英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是夜,苏联驻华顾问鲍罗廷召集在汉的中共中央委员和湖北区委商讨对策,决定由鲍罗廷对国民政府和国共两党临时联席会议施加影响以贯彻中共的主张。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当晚即紧急召见英国驻汉领事葛福,表示强烈抗议英军暴行,限令其迅速撤退水兵及义勇队,租界由中国军警接防,以平民愤,否则将不能保证负英国侨民之安全。葛福自知事态重大,4日晨下令,英方将租界边沿及江汉关一带所设沙包电网全部撤除,水兵及英侨义勇队全部撤退,巡捕也撤走了。国民政府卫戍司令部即派三连精良军队入驻英租界,工人纠察队也随之到达维持秩序。

(民国外交部长陈友仁)

4日晚,中共中央临委在汉开会,讨论是否带领群众去占领和收回英租界的问题。经激烈争论,最后决定进入租界、收回租界。5日,由李立三担任总指挥,举行了有30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是日大雨滂沱,天气很冷,群众却是热气腾腾,会场“为死难同胞报仇雪恨”、“坚决收回英租界”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会后怒火熊熊的群众,包围占领了英租界巡捕房和碉堡,拆除军事设施,驱逐了英巡捕。其时,整个英租界内挤满了从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码头工人、海员、人力车夫和店员,反英口号响彻云霄。英国侨民不知所措,纷纷逃往停在江边的4艘英国轮船。英领事馆被重重包围,领事葛福不得不打电话求国民政府派兵保护。这一来,实际已造成收回英租界的既成事实。

当汉口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接管之际,1月6日,九江又发生了英兵殴伤工人和英舰开炮的事件,愤怒的中国民众冲入租界,奋起反抗。驻在九江的北伐军第二师当即向英领事抗议,并很快接管了九江英租界。

1月7日,国共两党临时联席会议和国民政府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决定成立“汉口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主持英租界行政事宜,由外交部长陈友仁为主席委员。陈友仁对英水兵的暴行十分气愤,但他明白要真正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绝不能感情用事,而必须通过正常的外交谈判。

1月15日,中英双方开始正式谈判。北京英使馆参赞欧马利自恃有英舰保驾,一开始态度强硬,公然要求国民政府归还租界。陈友仁当即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如果按英方的要求处理,必然会引起民众罢工,使租界根本无法生存,因此双方的交涉只能面对现实。首次会谈毫无结果。

(长江上的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

此后,双方又经16次谈判,至1月底才基本达成协议,即由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改为中国的市政特别区。但英国并不甘心,从本国和印度急调万名“中国远征队”向上海进发。同时,英国又照会美国政府共同出兵,暴露出坚持武力恫吓的真面目。国民政府断然决定中止谈判,拒绝在业已达成的协议上签字,向英方施加压力。1月30日,陈友仁发表宣言揭露英国调动军队的事实,“国民政府不得不视英国集中军队之行动,为一种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勒迫之行动。”。宣言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美、法、意等国认为没有必要对华出兵;日本和德国声称只要他们侨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就采取不干涉主义。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在英国内也引起轩然大波,伦敦外汇市场交易清淡,股票大跌。2月10日,英国政府终于决定让步,外交大臣张伯伦在伦敦宣布除自印度出发已在途中之军队即将在沪埠登陆外,其他调自地中海及英国本土的军队将改而在香港集中。19日,陈友仁和欧马利签署《汉口英租界协定》,翌日,复签署《九江英租界协定》。3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收回了汉口和九江英租界。

这场声势浩大的收回汉口英租界斗争,由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起,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积极参与,采用工人运动和外交斗争相结合的方式,显示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强大威力。这也是八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外交斗争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史馆


当时武汉最早的租界是英国租界,设在汉口。从清末时期,英法两国对我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俩国迫使中国签订“ 天津条约”,这种条约明显的就知道是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需增设汉口等十个通商口岸。也就是这个时候,英国人的兵舰疯狂的闯入武汉的汉口,然后胁迫当时的清朝湖广总督官文(官文 满州正白旗 1855.6—1867.2 )历史上湖广总督比较出名的几位有:林则徐,张之洞,李鸿章,最厉害的应该是蔡毓荣(1672—1678 汉军正白旗人 荡平三藩之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拓展下,查找历史资料。

(早期汉口租界)

书归正传,英国人找到官文后就是抢地,史书是有记载的,自"汉口镇市以下衙尾地方,沿汉口江边花楼巷(今江汉路附近)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迪卡东角(今合作路)止,量得共长250丈,进深一带110丈(至今郡阳街)……共合地基458亩零80弓"(弓,旧时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五尺)。可见,英国是当时武汉的第一个外国租界。

由于清朝末期腐败无能,导致国内很多城市有外国租界,例如上海、天津、武汉等这样的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那武汉这座城市后来不断被外国人侵略割地,导致俄国、法国 、日本、比利时相继在汉口割地成立租界,当时统称叫汉口租界。

1911年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领导者发动了以武昌起义,并取得了辛亥革命的成功,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清朝虽然终结了,但是各国的租界都还在。当时革命虽然成功,但是各方势力并未统一,而是军阀混战称霸一方,当时在1926年以蒋介石为核心领导者发动了北伐战争,成功的击溃了吴佩孚、孙传芳俩个大军阀,自此中国革命区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汉口租界)

以上是当时整个大背景,为什么费了这么多笔墨呢,就是为了铺垫,那什么时候武汉开始收回租界呢,答案是北伐战争胜利结束后,当时1927年为了庆祝北伐胜利,以及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同年的1月3日中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在汉口江汉关前临近英租界的空地上讲演,吸引了众多群众,但秩序井然。用非常喜庆的词语说就是普天同庆,举国沸腾。

当时的汉口租界,各个国家对这种情况是持恐慌态度的,害怕国人闯入租界,所以立马派遣巡捕和侨民义勇队手持枪械,沿街布防。可见对方有多担心。所以在中午的时候又着急忙慌的把当时驻汉口的英国海军长江分舰队司令卡梅伦找来, 派兵以及军舰支援。卡梅伦随即将英水兵和陆战队全部登陆驱逐中国民众。当时的场面已经比较混乱了,随着演讲活动的结束,群众也进行了后撤。就在群众队伍后撤之时,英国租界的士兵疯狂的用刺刀向群众冲击,刺伤30多人,2人重伤,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汉口“一·三”惨案。但愤怒的民众,毫不畏缩,以砖石抗击英兵暴行。

(汉口租界,1927年,中国收回第一个英国租界)

惨案发生以后,当时的武汉国民政府正在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获悉事件后,徐谦(民国政治家)主张率领军队包围汉口租界进行警戒。由于当时事件闹的很大,所以民众自发的组织起来游行,并且各种贴标语,例如“收回汉口英租界”、“打倒英帝国主义”等标语,强行捣毁租界电网,和路障沙袋等。第二天傍晚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全部接受各界代表要求,并随即派军警开入租界,维持秩序。

(今武汉市江汉关博物馆,位于江汉路尽头,英租界遗留建筑)

第三天也就是1927年1月5日,李立三任指挥,率领武汉30余万市民举行对英示威大会,愤怒的民众冲进英租界,要求(1)立即收回英租界;(2)立即收回海关;(3)立即收回英轮内河航行权;(4)立即撤销英人领事裁判权。自此英租界迫于巨大的压力,将治安管理事宜交国民政府负责。随后国民政府立即决定设立以陈友仁为首的汉口英租界临时管理委员会,开始接管租界。


每日有点料


历史上本没有武汉这个地名。之所以称之为武汉,其实是武昌、汉口汉阳的简称(或统称),就像华中华南华北一样。


楼上九头鸟


这些西方欧美式房子都在,目前中国只有上海外滩(南京路一带),汉口江汉路,原天津租界才有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