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浙江麗水楊梅設施栽培試驗初報

浙江麗水楊梅設施栽培試驗初報

隨著水果花色品種的逐漸豐富和產量的不斷提高,供求關係也發生很大改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提高浙江麗水楊梅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麗水市農業部門於 2013年開展了楊梅設施栽培的試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供試楊梅品種為東魁,8~12 年生成齡樹。試驗設 5 個處理: 溫室大棚促成栽培、單株拱棚、單行大棚、連棟大棚和露地栽培。從 2013 年開始,分別在麗水市青田縣仁宮鄉孫前村,歐南街道南灣村、白浦村等地 3 個山地楊梅基地 (海拔 200 ~ 300 米)、3 個緩坡(海拔 50 ~ 100 米) 試驗基地進行,共 6 次重複。每試驗小區面積為 500 米 2 ,隨機排列。

溫室大棚肩高 5. 5 米,頂高 6 米,樹冠頂部與棚頂保持1. 5 米以上距離。每棟側頂部設通風口,便於通風降溫。上坡棚體基角線處築攔水溝,防止成熟期雨水滲入棚。

連棟大棚構造參照 “鳥巢溫室”結構建造,採用 8 條 6米長 DN20 熱鍍鋅管搭建,上下坡落差採用夾接方式補高,樹冠頂部與棚頂保持 0. 5 米以上、四周保持 0. 2 米以上距離,頂部增設 0. 2 米 ×0. 3 米的排氣天窗,用於通風換氣。

單株拱棚覆蓋 6 米×6 米薄膜,單行大棚覆蓋寬 6 米、長度根據行長定的薄膜。為防止葉片與薄膜直接接觸產生灼傷,在樹冠外層先覆蓋一層防蟲網,規格為 40 目。

溫室大棚 12 月底至 1 月初覆蓋厚 0. 07 ~ 0. 12 毫米的防霧聚乙烯無滴膜。連棟大棚採前 40 天覆蓋 40 目防蟲網與薄膜。單株拱棚和單行大棚在採前 40 天覆蓋 40 目防蟲網,採前 10 天覆蓋薄膜。

溫室大棚促成栽培採用智能化溫控操作,棚內溫度採用智能溫控系統,自動調控棚內溫度。溫度設計: 在 1 月至 4月上旬棚內溫度控制在 32℃以內; 超過 32℃ 智能化系統自動打開側頂膜通風降溫; 棚溫下降至 32℃ 以下時,重新覆膜保溫。4 月下旬棚外自然環境氣溫升高,除降雨天氣外,側頂膜晝夜開放,保持棚內空氣流通。棚內溼度控制按前中期適中、成熟期控溼的原則進行,具體為開花期 70% ~80%,幼 果 膨 大 期 80% ~90%,成熟期 60% ~ 70%。以自然授粉為主,適當輔以人工授粉,並適當增加花期通風時間,促進自然授粉。楊梅果實採摘結束以後,揭去大棚頂 膜,僅 保 留 防 蟲 網,利用自然雨水沖洗,淋走設施內土壤中部分殘留的肥料酸根等有害離子,以防止園內土壤鹽漬化。

單株拱棚、單行大棚、連棟大棚 3 個處理內溫度採用人工控 制,大 棚 內 溫 度 達 到32℃開啟大棚側門通風降溫。其他適當應用噴滴灌調節土壤水分、疏果控產、配方施肥、綠色防控及地膜控溼等配套措施,保持楊梅樹體和花果處於良好的生長髮育狀態,各處理間基本保持一致。對照的肥水管理、疏果控產、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措施儘量以慣例保持基本不變。

2 結果與分析

2. 1 不同設施栽培對楊梅果

實採摘期和採摘歷期的影響從表 1 可以看出,溫室大棚促成栽培東魁果實成熟採收開始 時 期 早,在 5 月 下 旬,2016 年在 5 月 26 日,2017 年在 5 月 22 日,採摘歷期長,20 天左右; 連棟大棚、單行大棚、單株拱棚成熟採收開始時期在 6 月下旬,2016 年均在 6 月 27 日,2017 年均在 6月 25 日,採摘歷期連棟大棚8 天,單行大棚 7 天,單株拱棚 6 天; 露地栽培 ( 對照)成熟採收開始時期 2016 年在6 月 25 日,2017 年在 6 月 24日,採摘歷期均為 6 天。

表 1 2016—2017 年浙江麗水不同設施栽培及對照楊梅成熟期及採摘歷期

浙江麗水楊梅設施栽培試驗初報


2. 2 不同設施栽培對楊梅果實品質的影響

從表 2 可以看出,溫室大棚促成栽培等 4 個處理東魁果實單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青素含量、可食率、優果率等均明顯高於露地栽培(對照),其中以溫室大棚促成栽培最高,果實果形端正,肉柱飽滿,著色良好,風味純正,品質穩定。設施內病蟲害發生明顯減少,採前 40 天不用噴藥,採摘早中期無果蠅,有效保障了果品安全質量。露地栽培楊梅果實因受高溫、梅雨等不利因素影響,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風味淡、色澤暗淡,品質不穩定。

表 2 浙江麗水不同設施栽培及對照楊梅果實品質

浙江麗水楊梅設施栽培試驗初報


2. 3 不同設施栽培對楊梅效益的影響

從表 3 可以看出,溫室大棚促成栽培東魁畝產量、商品果 率、 售 價 均 高, 畝 收 入50000 元; 連棟大棚、單行大棚、單株拱棚畝產量、商品果率、售價均低於溫室大棚促成栽培,而高於露地栽培,畝收入 20000 元; 對照畝產量、商品果率、售價均最低,畝收入5000 元。

表 3 浙江麗水不同設施栽培及對照楊梅畝產量和畝收益

浙江麗水楊梅設施栽培試驗初報


3 小結

(1) 溫室大棚促成栽培可大幅度提早楊梅果實成熟期。據初步測算,冬季設施內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 10℃以上的有效積溫每增加 30~50℃,楊梅果實成熟期可提早 1 天。

(2) 適 宜 的 光 溫 條 件,有利於楊梅葉片的光合作用。設施栽培楊梅果實外形規則,肉柱飽滿,著色良好,風味純正,品質穩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青素含量、可食率比露地栽培明顯提高。試驗結果表明楊梅樹具有一定的耐陰性和喜散射光、漫射光的特性。

(3) 設施栽培楊梅疏果後留果數基本一致,單果重增加,畝產量增加; 樹體營養生長也明顯加強,夏梢新梢抽發數量增加 20% ~30%,新梢平均長度增加 50%左右,葉片大小、厚度和葉面積係數均有所增加。設施栽培楊梅樹體營養生長明顯轉旺,所以需適當增加肥水供應[吉山花瑤]。

(4) 設施兼具避雨和防蟲等多重作用,明顯提高楊梅的經濟效益。薄膜等材料可連續使用 3 年以上,設施栽培楊梅產出投入比高,溫室大棚促成栽培產值增加 9 倍,產出投入比 4~5 倍; 大棚栽培產值增加4 倍,產出投入比 2~3 倍。

4 討論

(1) 設施栽培中遮陰物對延長楊梅採摘期的定量關係有待進一步研究。延長楊梅果實的採摘期,對提高楊梅的經濟效益十分重要。試驗中所採用的遮陰物為白色防蟲網和白色薄膜,對光照的遮蔽作用有限,對延長楊梅果實採摘期的作用不是十分顯著,僅 1 ~ 2天。2 個海拔的試驗小區,楊梅成熟期差異不顯著。

(2) 覆膜時間有待進一步探索。為了避免大雪壓壞大棚,連棟大棚、單行大棚和單株拱棚都選擇在氣溫穩定通過10℃、不會發生雪害的清明前後覆膜。鑑於楊梅樹對光溫敏感的特性,可在查閱當地氣象資料的基礎上,適當提前覆膜時間,提早楊梅成熟期。何時覆膜效益最高有待進一步試驗探索。

(3) 設施栽培對楊梅果實採摘後期果蠅發生控制作用下降。試驗發現,設施栽培對楊梅果實採摘後期果蠅發生控制作用下降。分析認為,設施內的果蠅由楊梅樹盤土壤中越冬代果蠅蛹出土羽化而來。建議設施內地面覆蓋薄膜,阻止越冬代果蠅出土羽化,或在果蠅越冬代蛹 5 月出土羽化高峰期,採用糖醋毒餌誘殺成蟲。

(4) 建設適宜山地楊梅栽培的集成高效栽培技術。浙南山區楊梅基地以山地為主,適宜大型智能化連棟大棚等現代化水平的設施推廣應用的基地數量有限。要進一步摸索適宜山地楊梅園應用的集成栽培模式和高效栽培技術,不斷提高山地楊梅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