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對於這類說法你怎麼看?

清涼飄揚


  資管新規實施以後,市場上的保本類理財逐漸遞減,但並非都不保本。資管新規只是針對銀行的資管業務,即銀行的表外理財,對銀行的表內理財的保本保收並不產生影響,且該資管新規存在緩衝期,到2020年底資管業務都可以存在保本理財產品。

  那麼2020年以後,銀行能提供哪些保本理財產品呢?比如結構性存款之類。即銀行可以提供表內的保本理財產品(非表外的資管業務),而該類產品的資產投資主要包括四類: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應收款項類投資。

  而銀行的表外資管業務,本質為“代客理財”,產品類型也為淨值型產品,投資者盈虧自負,風險自擔。因為資管新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第二條有相關規定: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以前或者如今銀行的表外資管業務之所以可以保本保收,做法通常是採用資金池的方式,通過期限錯配,配置高收益的資產,將新募集的資金甚至自營資金剛兌給到期的客戶,實現流動性,也就實現了剛性兌付的保本保收。

  但這種保本保收存在極大的風險性,主要是資管部門隱藏風險(設置資金池),如同P2P理財。只要資金鍊不會斷裂,投資者都能拿到本金和收益,而一旦斷裂,新錢不夠歸還舊債,那麼隱藏著的風險就會暴露,這就是我們所見的P2P理財平臺破產倒閉或者跑路的情況,投資者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

  所以呢,表面看起來不能保本保收風險更大,特別是往後以淨值法計算。但是實際是在降低投資風險,使得資金的投向更為透明,可長期續存。其實呢,對於中低風險及以下風險類型理財產品保不保本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因為其本身風險就較小,發生虧損的可能性極小,非極端情況(比如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都不可能發生虧損。


三人聚眾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本人從事銀行工作近20年。根據我對2018年關於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新規的理解。

監管規定不準在發售新的保本理財產品,不得再做保本承諾。但是呢,對原來已經發售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可以有一個過渡期的。過渡期一直到2020年底。就是說大家在銀行看到保本的產品,不要以為這是假的理財產品。

還有不保本不等於一定賠。 客戶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理財經理會對大家做個風險測評。當大家的風險承受能力達到一定的等級的時候,才會為大家匹配相應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共分為五個等級,包括低級、低中級、中級、中高級、高級。一般中級及以下的理財產品,是不會出現太大的風險問題,是相對比較安全的理財產品。

根據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顯示 2017年發售的風險等級中高級和高級的理財產品規模共佔比0.16%,也就是說銀行的絕大部分的理財產品是很安全的。來看看2016年,高級和中高級的理財產品規模佔比是0.29%。也是相對很低的。如果大家還是不是很放心,可以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關注下相應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

從理財產品的風險來分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理財產品本身存在風險及投資方向出了問題。投資股市、基金等風險較高的方向,導致本金出現了問題難以收回。

第二是銀行的工作人員操作存在風險,即所謂的飛單、代客戶簽字、挪用客戶理財資金等等。這點大家可以放心,根據最新的監管要求,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以均已啟動雙錄,銷售的全過程都要進行錄音錄像。保證銷售的全過程都是合規的,進而保證大家的資金安全。

分析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還是放心的吧。

今天要分享的就這麼多。我是UncleCai。您身邊的財經顧問,歡迎點評和關注。


甲骨文傳奇


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落地以後,不允許銀行再發行保本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剛性兌付,也就是說保本型理財產品正在逐漸退出市場。但是也給銀行了近兩年的過渡期限,到2020年低。目前來看,中小銀行進度更快,基本已經全部停售保本型理財產品,而國有大行也處在逐步取締保本型理財產品的道路上。



近兩年還是能買到保本理財產品的。而且兩年後沒有保本理財產品了也不是說銀行理財產品就不安全了。只要是理財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高低不同。

根據產品的風險特徵,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PR1-PR5共5個等級:PR1該級別理財產品保本保息,風險比較低,屬於低風險產品;PR2該級別理財產品雖然不保本,但資金多投資於穩健的理財產品,風險相對較小,屬於中低風險產品;PR3~PR5都不保本,風險相對要高,屬於中高風險和高風險產品。



所以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應注意產品說明書中所標示的產品風險等級,根據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來選擇產品,不要盲目的只追求高收益。高收益伴隨高風險。 另外銀行理財產品還分自營產品和代銷產品,投資者最好選擇自營產品,安全更有保障。代銷產品只負責銷售,對收益不負任何責任,飛單比較多。


坤鵬論


1、2018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資管新規》)。9月,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理財新規》)。隨著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打破剛性兌付、產品淨值化已經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

2、按照有關規定,2021年起,就不會再有保本型的理財產品發售了,取而代之的應該更多是淨值型產品,以及參照目前P2P平臺發行的各類經過風險等級分類的產品。

3、那是不是保守型的投資者又回到只能投資國債、銀行定期的時代呢?個人認為不會的,將來銀行理財風險等級最低的產品,就近似於現在的保本產品,實際上現在如果大家注意看一些小銀行(地方農商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介紹,就會發現風險最低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基本只有2.5%,而風險高的4.6%,甚至5點幾的都有,這種產品設計方式將會成為主流形勢。

4、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投資者的專業知識缺陷、風險控制能力的弱點都會逐漸暴露,要麼繼續選擇容忍傳統的低利息,要麼選擇自己冒險嘗試然後像炒股一樣虧損連連,可能將來大家慢慢都會將自己的錢交給專業的理財機構去打理,而不是自己投資。聯想到前段時間有關部門發文讓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用意也應該就是在這裡。未來,理財規劃師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銀行不保本不代表一定就會虧本。對於銀行不保本的說法,並不能過分的解讀任何的理財產品都是存在著中高風險的,很多理財產品依舊屬於中低風險,對於本金來說沒有什麼損失。雖然自2018年4月份的資管新規的公佈已經過區了數月,以後不允許再發行保本理財,也不能再做保本承諾。但是,之前存在中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多數也並沒有給予保本承諾,絕大多數的中低風險才會做出保本承諾。換句話說,只是將事情進行了事實表明。當然,對於市場中未到期的保本理財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期。就此個人看法:

一、理財產品中分為最低風險、較低風險、適中風險、較高風險以及最高風險。而一般最低風險、較低風險、適中風險的理財產品中都是以債券投資為主。本身的風險係數很低,債券對應著的本金更多的是不受損失,“爆雷”的概率十分低。並且投資的債券可能並非一種,而是多種,這就需要看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

二、不保本不代表一定賠本。不保本的公佈,如果按照投資者分類的話,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並且不保本並不代表著一定會賠本。適當的還是需要看待理財產品的風險存在,以及投資標的在哪些項目上。

對於銀行不保本的議論,4月份剛公佈的時候還是議論紛紛,但現在來說應是平靜了。對應的風險係數不同對應的風險也就不同。風險越低,收益也就越低,風險越高,收益可能也就越大。


厚金說



大家好!我是龍門山客棧~~

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之路還能走多遠?這無疑牽動著投資人、銀行和監管層三方關切。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各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已經高達29萬億,龐大的體量,即使出現10%的風險,那也是2.9萬億,會牽涉多少個投資人?猶如巨人走鋼絲,稍有閃失,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01

普通投資人是如何看待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可以保本,然後再儘可能地獲取較高回報,當然是最好的期望,這符合我國廣大老百姓的投資理念。但是,在投資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無論是像餘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還是其他P2P理財,還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理財,“保本”並非獨有面孔,而是一直與“非保本”並存,並不斷地融入到百姓理財理念之中,只是不同投資人根據自身投資偏好,進行自我判斷和取捨而已。所以,可以基本判定,即使銀行理財產品“斷奶”,去“保本”為“非保本”,也不會對普通投資人傳統理財觀念產生太大沖擊。如果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都執行“非保本”規定,環顧左右,能夠留住“保本”的又有幾何?龐大的社會閒置資金,又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觀念的投資渠道呢?



02

去“保本”,實則削弱了銀行理財產品優勢。眾所周知,在進入餘額寶、理財通和銀行理財三雄爭霸的今天,銀行理財產品的優勢已成昨日輝煌,風光不再。據最新數據顯示,僅餘額寶一家的理財產品規模已經高達1.58萬億,用戶數超過3億人,而這一神話的創造,支付寶公司僅僅只用了4年時間。在這4年裡,從銀行流出的資金是無法估量的,也是銀行系不得不經歷的歷史性陣痛。留住“保本”這根救命稻草,對他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然而,銀行作為經濟的血脈,也不得不努力的去適應和服從監管。要想再次贏得市場,必將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03

社會資金的過度聚集,或將誘發風險,這是監管的關切。正如餘額寶這4年的一路走來,隨著社會資金的蜂擁而入,當其理財規模超過萬億時,“如何更好地防範風險?”不僅僅是監管的高度關切,也成為支付寶公司高層值得操心的問題。作為一個平臺,募集的資金其實也沒有全部放在自家的“保險櫃”,說拿就拿那麼方便。而是在保留小部分備付金外,大比例資金還是用於再投資,以獲取利差,賺取利潤。再投資也不是100%絕對安全,況且一旦投資人出現大規模集中贖回資金(擠兌),資金池只算杯水車薪,引發群體性風險就會成為大概率問題。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聯合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管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式發佈,並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不僅是進一步規範金融理財市場秩序,確保經濟安全穩健運行的需要,而且也是保護投資人利益的需要。不僅廣泛徵求社會各方意見,而且留下過渡期,給金融機構和投資人逐漸適應和調整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慎重的。

好了,今天分享到此。持續關注【龍門山客棧】,每天分享精彩財經知識。喜歡我,請留下你的關注~評論~點贊👍


龍門山財經


2018年4月的資管新規頒佈已經好幾個月了,銀行自新規頒佈以後不允許再發行保本理財,不得再做保本承諾,但是對目前市場上存量未到期的保本理財產品是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期的,此類產品仍然有保本承諾,過渡期持續到2020年底。所以題目上這句話並不嚴謹,目前市面上仍然還存在保本理財,只是不會有新增了。

資管新規的重要內容

1.理財新規中還對公募類理財產品的起點做了進一步下調,由5萬元降低至1萬元,未來投資者將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到理財投資中來。

2.資管新規還要求了風險匹配原則,要求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風險評估的制度,對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不得購買高於風險評級等級的產品,這樣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權益,防止投資者盲目跟風造成風險損失。

3.對理財財產的資金投向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投資於國債、地方政府債、中央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公司信用類債券,也可以投資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的企業資產支持證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等,不得直接投資於信貸資產

理財不剛兌、不保本不等於一定賠本

上面已經提到,銀行的理財產品要按照資產投向,嚴格地進行風險評級,不僅對投資者自身的風險偏好,也要對產品本身的風險程度進行分級,目前商業銀行一般對理財產品按照風險性由低到高分為5級,R1\\R2\\R3\\R4\\R5,一般R3以下的銀行理財底層資產都是債券為主,R3的理財產品可能會配置一部分非標資產信託資產,這三類產品風險程度都比較低,適合大部分投資者,基本上不會發生賠本。而R3等級以上的理財產品因為多為掛鉤型產品,風險程度較前三類有大幅提升,需要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才可以投資,所以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後雖然不保本了,但是依然可以選擇一些低風險的理財,虧本也基本不會發生,不保本不等於賠本

大家在購買理財時,一定要注意不要陷入兩個誤區:1,目前仍然有保本理財的銷售,只是之前的存量產品,過渡期截止2020年底,不要看到保本理財就視為騙子;2.理財不保本一定不要理解為賠本,和之前一樣,淨值化理財只是讓大家更直觀的瞭解理財的收益變動情況,底層資產沒有變化,風險程度和之前一樣,不要誤解。


不立而立


 2017年11月,“一行三會一局”聯合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俗稱為資管新規。裡面對於理財產品有一項重要的規定,即推動產品向淨值管理轉型,明確資管產品不允許承諾保本保收益。

所以,“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實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就有保本保收益型、保本型、以及不保本型的產品。未來在政策引導下,保本的產品可能會慢慢減少,直至最終消失。要理解國家為什麼出這樣的政策,我們可以簡單從下列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剛性兌付”一直以來就是整個行業、以及監管的最大痛點,雖然它的確讓我們普通小老百姓獲得了一點點心安理得的小確幸收益,但是從本質上它抬高了整個社會的“無風險利率”,影響了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並且對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具有抑制作用,加劇了資金“脫實入虛”的傾向,使得整個風險在金融系統中不斷累積,給整個金融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為什麼這麼說呢,隨著國內經濟進入結構調整期,企業經營效益下滑,經營風險上升,但是因資管理財隱形剛性兌付要求的存在,無法或者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錢也就無法為實體經濟提供動力,大部分資金都集中用於所謂的金融創新、多層嵌套運作進行監管套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提升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更進一步加劇了實體企業的經營困難。


我們都知道,沒有實體經濟增長支撐的“收益”或者“財富”都是空中樓閣,風險會(在系統中)逐漸累積,如果不打好“根基”,遲早有一天“樓閣”會崩塌,風險會集中爆發,到時候承擔的是整個社會的普通小老百姓。


如何打破剛兌,讓資管理財行業迴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正確的投資軌道,讓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讓我們普通小老百姓享受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這是整個行業轉型的關鍵。

所以,規則、制度透明,投資者瞭解、匹配、適當無疑是資管理財的重中之重。"賣者有責”、"買者自負”共同構成了現代金融的根基,誠信原則與契約精神。當然“買者自負”的前提必須是“賣者已盡責”,這個需要國家通過法律、法規、行業自律以及國家機器進行強有力的保證。公募基金髮展的20年史就見證了一個行業如何由餛飩走向清晰。當然我們買者也必須自己去學習投資理財相關的知識,瞭解自己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去投資“適合”自己的產品,並且充分了解產品的風險或潛在的風險。如果產品發生風險時,賣者已盡責,則買者也需要負起相應契約精神,自己選擇的怎麼也得自己去承擔。

只有這樣,金融體系才能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才能持續的為我們普通老百姓創造“收益”,我們才能夠一直享受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財富效應。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也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我們,你們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度小滿金融


打破剛性兌付,並不是銀行理財產品沒有保本產品了,而是對市場的一種約束,使市場投資更加透明、清晰。並不是把風險轉嫁到投資者身上,而是市場淨值化,每天或每星期定時公佈本款理財產品的盈虧,使投資者更能明白、放心投資。銀行淨值申購理財產品,可觀看本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來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風險也就越大,同理收益可能就越高,風險與收益是並行的。

PR1級理財產品,最低風險,也就是目前的保本保固定收益產品。

PR2級理財產品,較低風險,也就是目前的保本浮動收益產品(預期收益)。

PR3級理財產品,適中風險,也就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率產品。

PR4級理財產品,較高風險,非保本浮動收益率產品。

PR5級理財產品,最高風險,非保本理財產品浮動收益率產品。

通過以上介紹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就能看出理財產品保本或非保本的位置,通過銀行系統的風險測試和評估,可以找到自己合適的產品,所以說“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這句話是有瑕疵的,理財產品在銀行系統中業務比重很低,銀行不會因為一個產品而砸了自己招牌。




職場老油子


誰會去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