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学数学的时候到底应不应该掰手指?

友应无用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孩子掰着手指头做数学计算,说明他的计算能力很差、不聪明等等。

​ ​而且,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很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朋友,都会掰着手指数数,有些幼儿园老师、家长担心孩子形成依赖,总是会及时制止。那么,对孩子来说,掰手指真的是不聪明,是不好的行为吗?

​ ​"证据表明:这种用手指头表示数的方法,对于学习和理解算数非常重要。"

​ ​其实,掰手指头学习数学,多数是出现在学龄前的孩子身上。我们都知道,数学中无论是代表量的数字,还是数学计算的符号,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的认知发展有限,对这些抽象的内容无法理解,是正常情况。

​ ​那么,孩子在学习数学时,必须通过借助实物帮助,才能真正理解数的抽象概念。而手指,正是孩子最熟悉、最容易接触到的。所以,通过掰手指学习加减法是每个孩子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家长无需过于担心。

​ ​我们都知道幼儿学前启蒙非常重要,尤其是3-6岁,是儿童形成数学思维的最佳黄金期。这个时期是孩子语言能力,认知能力,逻辑能力等初始发展时期。

​ ​了解3-6岁孩子学习加减法的发展规律,清晰的帮助孩子做好过度,也可以为孩子以后学习加减法打好基础。那么。对于加减法的学习,在不同年龄段,孩子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呢?

​ ​3-4岁:认识10以内数字,并能够用数词描述事物的动作和特征

在孩子3-4岁及之前,还没有具象的数字概念。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借助实物,帮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 ​通过实物操作,帮助孩子理解"数",并能够应用"数"描述基本的事物特征。

​ ​4-5岁:认识20以内数字,能够通过比较和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 ​数字是数量的抽象代表,在孩子对"数"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将"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比如:

​ ​√掰手指数数,2个手指比3个手指多1个;

​ ​√将1-10写在卡片上,在每个卡片上放置对应数量的小球。5个小球比4个小球多,5比4大;4就比5小;

​ ​√将3个小球的小盒子里;拿走一个只剩2个,2比3少,3比2多;

​ ​√吃饭时,让孩子帮忙拿5个勺子;

​ ​... ...

​ ​通过反复操作和练习,帮助孩子建立"数"和"数"之间的大小、多少等关系。

​ ​5-6岁:能够通过事物操作和其他方法完成10以内的加减,并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数"和"量"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家长可以顺理成章的对孩子引入加减法的计算。但是,这时候,孩子在计算时,一般还离不开借助具体的实物辅助。

比如:

​ ​√一只手张开有5只手指头,藏在掌心1只,还有4只,对应5-1=4;

​ ​√盘子里1个苹果,妈妈又拿来2个,一共3个,对应1+2=3;

​ ​√3个糖果,吃掉1个,还剩下2个,对应3-1=2;

​ ​√树上5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3只,对应5-2=3;

​ ​... ...

​ ​通过借助实物操作,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字符号的概念,同时,培养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计算的运用。

​ ​其实,随着年龄的提高,孩子会逐渐摆脱实物计算,从掰手指数数到心算,是孩子学习数学运算的自然过程,父母需要懂得,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教育。


布衣学堂


这两天刚在培训机构给两年里的小朋友上课,发现了部分小朋友确实存在掰手指的动作!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当初幼儿园老师为了方便教学,教给了他们掰手指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那时候把人掰弯,到了小学又把人掰直!



大家在平时生活听到过最荒唐的骗局就是,初中老师说,大家不慌,到了高中老师会讲。到了高中,高中老师又说,什么情况?这是初中的知识,你们初中老师没讲吗?

我就奇了怪了,你们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拿学生开涮吗?你们这又是踢皮球,又是掰直掰弯的,教育局是不是可以统一一下教学方法标准呀!

话再说回来,学数学掰手指完全可以,手指完全是一种现成的工具呀,很多人觉得反对掰手指无非是觉得不美观,影响做题速度等等,那既然是学数学,既然是现阶段的教育,我想问,是不是考了高分就可以了!既然是为了考高分,那你管人家用什么方式算,掰手指不算作弊吧!人家断奶还有个过程中,何况掰手指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大家太过于看重外表了,以为这孩子这么大了还掰手指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大家路上看到过算命的吧,人家搁那也是通过掰手指来计算问题,那是不是也应该去骂他,你个渣渣,算个命还掰手指,行不行哦,你这样算出来会不会不行,要不拿个计算器在边上吧,这样算起来会准一点!

而且我也不建议强制性的让孩子去戒掉掰手指算数的这个习惯,我看到过相关人士说掰手指会影响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一些大数无法用手指去解决!确实,但孩子成长有一定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家长老师需要耐心的等待和引导,当孩子发现掰手指越来越不实用,越来越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时候,或者学到了更方便的方法时,自然而然就会抛弃这个方法。就像你用着某个品牌的手机,体验感越来越差的时候,而你用了另一个品牌的手机,发现流畅的飞起,你会怎么选择,当然,回答情怀的绕道!



最后,家长和老师也别太在意掰手指这个问题,顺其自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能干!

有不同看法的也欢迎评论,关注,私聊!


幼儿园最乖乖


看孩子的情况而定,其实对于孩子学数学掰手指这类情况而言。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刚开始教一年级时,我看到很多小孩子算数学题目时掰手指,我就在班上强调说不能用手指算数学题,强调过后,孩子不当着我的面算题目,可是他们还是会在课桌下面偷偷掰手指计算。所以我特地去查了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身心发现规律。在我学习教育心理学时,学习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象运算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要借助外物来计算,比如说手指,小棒。等他们的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也就是等他们到了形象运算阶段了,就不会用手指算了。有些家长肯定会说,为什么邻居的孩子就不用手指算。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速度不一样,有些孩子发现快,有些孩子发展比较慢。所以家长不用着急,对孩子放宽心,慢慢来。



定来生263


数手指本身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错误,数手指在本质上讲,是做计数。比如说1+2=3,数1个指头,2个指头,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是3个手指头。

而数是有进制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来进行的。有二进制、有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像时间采用的是六十进制......数还有分类群组的概念,比如说乘法、除法。

例如:计算30+50,如果你有群组的概念的话,3个10+5个10,这是8个10,你心中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但是数手指头这种,一个个数出来,就失去了对数的群组感觉。

数在本质上先是一个对量的抽象,这个量可以表现为长度、重量、体积、时间的长短、甚至声音的大小等等,首先表达的是量感上的区别,然后把这个区别进行量化,形成了数。

形成了数以后,孩子需要做的是建立数量、数名、数字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这个联系以后,孩子需要认识连续的数,就是到了10以后,一直认识11、12、13后面连续的数。在认识连续的数的过程中,会建立一个概念就是十进制,什么是十进制,这个概念会深刻的印刻在他的脑子里,印刻在他生命的感觉里。

认识了十进制以后,孩子才能够真正去进行理解数量的相加和数量的相减过程,你比如说12+21,不再是两个数字在进行相加,孩子有了十位和个位的感觉。

所以数手指不是说它多可怕也不是说是错误的,而是数手指根本没有办法展现人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认识的规律。


美妈陈小泉育儿号


一提到孩子学数学的时候掰手指,有些家长,老师,感到非常头痛,觉得这是非常幼稚的行为,感觉孩子不聪明,这么简单的算数,还得掰手指,肯定是学习不努力,算术方法没掌握对,其实家长们应该重视孩子数手指的行为,并鼓励孩子数手指。阻止孩子数手指的行为,实际上是阻碍了孩子学数学的能力。经常看到一些家长指导孩子学习,说3+2=几?孩子赶紧掰手指头算,家长就说,不能掰手指头,用脑子算,用心算。孩子吓得赶紧把手放下,又一会儿半会儿算不出来,家长说,怎么回事儿?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算。孩子一脸的委屈。其实我是非常赞成孩子数手指做数学的,得看孩子的年龄来区分:1~3岁之前幼儿对于数字一点认识都没有,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去认识数字。3~6岁,要学会查数,进一步认识数字代表的意思。6岁以后就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难免不会出现掰手指做数学的现象,简单的手指算法,只是为了加强幼儿对数的直观印象,随着孩子长大,必须要学会更快的计算方法,只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掌握不同的算术方法。年龄要大一点的孩子,他的算术已经非常熟练了,你让他掰手指头算,他还嫌麻烦呢,这只是孩子一个学算术的过渡过程,想想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


planet172


教育方法论问题,不是不能掰手指,是一般人根本不会掰手指来教育孩子

手是人类最方便的工具之一,最开始学数学,在没有其他辅助工具的情况下,手指是最容易借助的工具。为了解决决十以上的计算问题,老师教我们做高粱棍串。等学到了乘法,便又开始学算盘。

但是,这此方法只是为了便于对世界和数学概念处于无知状态的初学者理解。并且不难看出这个家长只会用手指做加减法。

一只手可以用来计算多少,全靠一个人的思维方法论。

我们试下另一个方法:

1、把十个手指表上序号,从左到右就行。

2、十以下的加减不看序号,直接数手手。

3、超过十的加减法,如7+8=15,先数到7标记下,再数到10标记下,然后从8开始数1数到8再标记下。这样,10的数在左大拇指上画个勾,表示这个十位数是1,然后再从10数到最后一次标记,得到5,这样子,整个数字就是十位数为1,个位数为5。

同样,如29+28,按如下步骤计算:

1、十位数2+2=4,在第4指做个十位数标记

2、数到9,标记下。

3、数到10,标记下。

4、从9起数1数到8,最后标记。

5、从个位10数到最后标记,得7。也就差不多做出了9+8=17了。

6、十位数相加,4+1=5.

7、十位数写5,个位数写7.

看上去很麻烦,但教孩子本来就麻烦。为了方便,发明几个记号就行啊。

比如个位数记号画个三角形,十位数画个方块,数数记号画个圆圈。比如表示个位9的记数,在第九指画个三角形和圆圈,表示十位9的数字画个方块和圆圈。

全靠大人用耐心引导。

别说手指没用,掐指一算你八字三亲六戚十二宫,可观察到你个人大部分人生境遇。你以为手是用来干嘛的?

很多计算方法都可以直接用手,包括微积分,关键是你不会用啊。


慕颜歌41319


掰手指的方法,孩子是怎么学会的呢?!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家长的急躁,没有耐性。

接触到数学后,想必没有哪个老师会教孩子掰手指,而是教孩子一些计算的方法,孩子刚开始接触不熟悉,学不会很正常,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帮助他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然而在家长辅导孩子时,看到孩子不得其所,就非常着急,然后就会让孩子借助手指,以直观的方式计算,然而,很多家长会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被教会的,与此同时,他们忽视了如今的教育方法,因而形成了教育差异。

让家长也学会正确的方法以便更好的辅导孩子,和让孩子尽量在有老师正确的辅导下完成作业,都可以比较好的避免这些问题,但是,这两件事也都有相应的弊端,家长有工作,不可能重新学习;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要完成的教育任务;怎样解决协调,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古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正确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并不是单单一道数学题这么简单。


11小豆包11


儿童在学习方面方法是很多的,学前班的儿童他们的幼儿老师就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了诱导。带领孩子以游戏.儿歌.绘画.手工等带动幼儿进行兴趣学习。

当幼儿进入大班后,他们对学习就有了充份的兴趣,随便的学一些图片,数字和数手指。特别是认数字和数手指,这一关是最重要的,在学前学会这一步很重要,这些都是启蒙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学前这是主要的前期知识。

当孩子进入了正规的学龄入学一年级时,他们就开始了正规的习了,特别在学数学时的初期,掰手指是孩子早期学数学的最好方法,在没有掌握好十以内的分成式时,掰手指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方法。

一但孩子们在某一解段中掌握了十以内和二十以内的加减分层式,老师就可以约束掰手指的方法了,不能使之成为习惯。掰手指只能是数学的先期解段,是必须要给孩子发挥的,一但掌握了加减的分成规律之后,孩子们在老师的要求下就会自动放弃掰手指了,对于脑力发达迟缓的孩子相信老师会进行帮助指导的。


星空揽梦


其实大多数小孩子刚刚接触数学都会掰手指算数,这也是人性反应之一。到底该不该扳手指算数我说一下个人的观点。

在我们掰手指数数是每个初次接触数字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反应,外国人也不例外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也是喜欢用手指算数,而且有些厉害的的孩子用手指可以很神奇的使用超级算法,也就是心算加肢体辅助。

但是现在幼儿园老师、家长担心孩子形成依赖,总是会及时制止,我感觉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俗语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同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以孩子的运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辅助工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孩子的学习也有阶段性特点,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掰手指这样的行为方式是正常的,以前那么多小孩子都在掰手指算数也没有见到长大了还在用手指算数呀。

手指算数要看是谁,大神级别的孩子长大了有手指默算,跟计算机一样精准。所以掰手指并不是坏事儿,慢慢的都会改掉的。手指也是辅助工作,难道你敢保证老师跟自己小时候没有掰手指算过数。没有人能敢保证。


狼君说事儿


应该掰手指。

孩子学数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数学计算,是抽象的运算,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①孩子,最早只能从具体的事物开始:一个苹果,两个苹果…成年人知道,苹果是名词,一个是数量词,数量词还可以细分:一是数词,个是量词。层次非常清晰,组合非常清晰,当然,这个情况也是长期发展,学习的结果。孩子不可能的,他们看来,一个苹果,就是左边那个,右边还有一个。两个苹果是逐一数出来的。可见,孩子最早的计算,实际上就是数数,看得到,摸得着,完全是感性的,一点不神秘,所以才能接受,理解,运用。

②孩子学计算,第二个阶段。仍然是感性的阶段,但是进步了,实体可以被转化,被代替。最早用来代替的,就是人的手指,最早是指着苹果说一个苹果,现在是掰着左手拇指说一个苹果,用手指代替了苹果,!指头可以代替所有实体,不是完全的感性。已经是一种抽象了。

中国古代的成语:屈指可数,古人就是掰手指计算的,这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一个阶段,手指,就是最早的计算器,就是最早的算盘。用手指代替实物,是计算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浓缩得到成语,可见,屈指可数对古人计算的重要程度。有趣的是,今天珠心算,从具体的算盘开始,后来完全脱离算盘,但是心目中有一具想象的算盘,按部就班的博拨动算盘珠计算,还能快过计算器,没有实际计算过程,直接书写出答案。古代的现代的,恰好相反,真是辩证法规律里否定之否定啊。

③孩子学数学的第三个阶段,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已经变成了1+1,实体苹果不需要了,左手拇指,食指…也不需要了;因为只有数字,所以量词;个,也省略掉了,只剩下孤零零的1,和加号。显然,这是完全的抽象思维,已经和成年人一致了。

由上可见,掰手指,用手指代替实物,手指人天生的算盘,这是孩子学数学的一个阶段。有的明显,有的不太明显;有的经历很长时期,有的短暂。

一旦孩子成长,完全抽象了,他们也不会继续滞留数指头。所以,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大人也经历过,也许,比孩子还笨,何必耿耿于怀,怒气中烧呢?既伤害自己身体,又打击孩子,使孩子胆战心惊,万分恐惧,不能集中精力,更容易出错。惹得父母进一步的狂怒,扼杀孩子学习的愿望,后果,完全超出了父母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