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表揚與鼓勵,

有著天然的不同:

前者著相,

後者務實,

你將如何選擇?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嗨,你真棒!

嗨,你真聰明!

嗨,你好厲害!

嗨,你真是太漂亮了!

……

無論是違心的,還是真心的,如果你習慣用這種方式誇讚自己或者別人的孩子,請趕緊閉住你的嘴。

因為,你所說的這些滿溢讚美的語言,很可能會使他們變得更加脆弱,而不是強大。

你可能並沒有搞清楚,“表揚”與“鼓勵”到底有什麼不同,甚至會將二者混為一談。

但不可否認的結果卻是——

在你的這些言語之間,孩子價值觀的自我建構正在靜悄悄地發生變化。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只要你細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你對孩子日積月累不經意的“表揚”或“鼓勵”,足以改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決定孩子今後的歸因模式

假設,你剛上小學的孩子在校考中獲得了第一名,滿心歡喜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你。

於是,你有A、B兩種策略與孩子溝通——

策略A:

你的行為表現——你真是爸爸媽媽的驕傲,考了第一名,真是太棒了;

孩子的認識——這個結果很完美,我很厲害;

導致的結果——凡事通過結果來評價,看重旁人的評價,需要外部環境的認可;

長期的影響——依賴“結果比較”,依賴旁人的評價,擔心被超越,害怕競爭,適應能力降低;

未來預期——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建構起錯誤的比較認知體系,難以適應有人超越自己的社會環境,無法正確自我認知、自我接納、自我認可。

策略B:

你的行為表現——第一名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論做什麼你都很認真努力,爸爸媽媽為你的認真和努力感到驕傲;

孩子的認識——“結果”是認真努力的結果,認真努力比“結果”更重要;

導致的結果——凡事都需要通過認真和努力去提高,這將內化為未來評判自己的一個標準;

長期的影響——將自我努力的過程看作是成敗的原因,這是自信、自立的基礎;

未來預期——對待他人的成功更注重“內因”,從中汲取對自己有利的認知結果,能夠積極正確的看待自己,接納自己,認可自己,鞭策自己。

同樣是“第一名”,在兩種不同策略的引導之下,孩子將會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這是因為——

“表揚”側重於對結果的誇獎和宣揚,內含潛在的結果評價;

“鼓勵”則是對過程的鼓舞與支持,內含潛在的行為激勵。

“表揚”會讓孩子更看重“結果”,而“結果”只是結果,導致這種“結果”發生的原因才是事情的本質,才更為關鍵。

“鼓勵”會讓孩子更關注“過程”,要想得到某種好的“結果”,必然是某種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因素。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在動畫片《小豬佩奇》中,有這樣一段場景:

豬爸爸下班回到家中,豬媽媽問豬爸爸:今天工作怎麼樣啊?

豬爸爸自豪地說:我今天工作地很努力。

……

那天,我試著將這一場景搬回家,此言一出,在一旁“偷聽”爸爸媽媽對話的四歲的兒子立馬跑過來說:爸爸,我也要努力工作。

於是,他立即跑進書房,自己做題去了。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曾提出的“冰山原理”,對我們有效理解人的認識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做出了形象的說明。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個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建構起來的——

“本我”可以理解為本能的我,是各種慾望的綜合反映;

“自我”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因為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具有協調作用;

“超我”則是由認知、理想、道德判斷、價值觀等組成,是精神的我。

這三個“我”所構成的人格就像海里的冰山一樣,露出水面的僅僅只是極少的一部分,被稱之為“有意識層面”

人格冰山的絕大部分潛藏在海水之下,被稱為“無意識層面”

介於二者之間的水平面部分,被稱為“前意識層面”

事實上,若想使一個人產生自覺自願的行為,需要你影響到他冰山之下的部分。

換句話說,你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與之水面下的部分發生聯繫,便可能促成他心甘情願的行為

當然,弗洛伊德的這一理論仍有不足之處,有待科學進一步的揭示,但是潤物無聲、觸及本質的教育顯然是我們需要的

從“表揚”與“鼓勵”兩種教育方式上來說,“鼓勵”所起到的效用,顯然更有助於孩子建構積極的價值判斷體系,塑造積極的“無意識”行為

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禍害你的孩子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今做過一個有關“表揚”與“鼓勵”效用的認知心理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隨機將孩子分為兩個組,並且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讓他獨立完成一系列的智力拼圖。

測試任務非常簡單,第一輪測試幾乎所有孩子都出色完成。

完成之後,研究人員在把分數告訴每一個孩子的同時,會針對A組附上對每個孩子“智力表現”的表揚和誇讚;會對B組每個孩子附上對其“認真努力”的鼓勵。

隨後,A、B組的孩子們開始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

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些孩子被告知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自由選擇。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測試中因為“智力”被表揚的孩子,為了捍衛“榮譽”,維護顏面,大都不願再接受挑戰,而是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而在第一輪中測試中,因為“認真努力”而被鼓勵的孩子,絕大多數都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在後來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風險。

由此看來,對孩子來說,在“表揚”與“鼓勵”二者之中,“表揚”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而“鼓勵”卻應當是無條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