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马步芳让被俘红军受尽磨难,撒拉族母亲为让红军有口吃的上街讨饭

马步芳让被俘红军受尽磨难,撒拉族母亲为让红军有口吃的上街讨饭

提示: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是一支被俘的西路军战士在荒滩上开辟的村庄。作为战俘,年轻的红军战士曾在这里饱尝饥饿与屈辱,但却把忠诚写满这片大地,诠释着理想信念的崇高伟大……时隔80年,他们在荒芜处开辟的庄园,变成一处1400多人的美丽新村。红光村,每一个家庭都珍藏着一段红军记忆。

马步芳让被俘红军受尽磨难,撒拉族母亲为让红军有口吃的上街讨饭

红军身影留在了村里头

红光村,是红军创建的村庄,也是一个以撒拉族同胞为主的聚居村。全村现有1400多人,街巷整洁,庭院美观,人们用青砖葺成的院子安着红色的大门,每家门楣上都嵌有红五星。这里每一个家庭都是红色文化的宣传点,每一户主人都能讲述红军故事。他们用一杯清茶,一碗面片,朴素而热烈地招待着到访的人们。

当下,村里一面鼓动年轻人外出发展“拉面经济”,一面在乡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同时结合村里的资源禀赋,打造红色旅游。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与红军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红军没来之前,当地是一片荒凉的沙滩。那时,它的名字叫赞布呼。“赞布呼”是藏语,意谓强硬或险要。红军开启了村庄的历史,也让这片土地有了生命的气息。

马步芳让被俘红军受尽磨难,撒拉族母亲为让红军有口吃的上街讨饭

1937年,河西战役结束,马步芳把400多名红军战士编为工兵营,派兵把这支红军押解到青海循化县充当苦役。1939年到1946年,这支被俘的红军战士在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居民的赞布呼,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凿渠引水,修路架桥,垦殖荒地1700亩,打制水车5架,修建住宅60多处,学校一所,清真寺一座。

被俘的红军战士,把对革命的无限热情与憧憬倾注在新村的角角落落。修建学校和清真寺时,他们就把镰刀、铁锤、工字、领章和红五星,雕刻在屋顶的瓦片和砖头上。他们垦荒的第二年,国民党官吏在这里陆续迁来贫苦的撒拉族人,充当佃农。1946年,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国民党部队又把这支被俘红军押往他处,继续从事苦役。红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了老百姓耕种,老百姓又向官僚家族交租。

马步芳让被俘红军受尽磨难,撒拉族母亲为让红军有口吃的上街讨饭

飞鸟也逃不出去的工兵营

逃离工兵营,是每一个被俘红军的梦想。

长征过来的红军都很年轻,普通战士平均年龄只有19岁。工兵营里,受难的红军日夜渴想逃出高原。开发赞布呼荒滩时,他们受到严密的武装看押,一边忍饥挨饿,一边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有3个年龄很小的红军,不堪忍受繁重的苦役,决心逃出工兵营。深夜,他们趁着看守松懈,悄悄潜出营地。朝着东北,摸索寻路,出了村子,横在面前的竟是滔滔的黄河。身后追兵枪声越来越近,他们不惜涉险强渡,不幸溺水身亡。

3个年轻红军的坟茔,就坐落在不远处的黄河岸边。罹难几天之后,他们的尸体被撒拉族老百姓发现。人们偷偷掩埋时,在他们的坟茔上做好了标识。红军坟,那3个年轻的四川娃子,成为了当地几代撒拉族人心中的挂念。

后来,人们逐渐知道了,穷人的军队,是为被压迫者打仗。县城的撒拉族和回族百姓,从25公里外,用马车给荒滩工兵营的红军送来米面和蔬菜。他们知道,保护红军的最佳方式,是把红军招为女婿,上门入赘。

于是,循化当地出现了很多入赘的红军战士。有个叫李必明的红军,成了撒拉族的上门女婿。类似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在循化县至少有50多例。

多年来,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用心用情,四处奔走,广泛收集红军资料。他说红军建村时,就与陆续搬来的撒拉族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撒拉族百姓一搬进村子里,红军战士就帮助他们改进生产技艺,制作劳动工具。军阀的看守凌辱红军时,撒拉尔老百姓从来不为难红军,反而保护着红军。”

马步芳让被俘红军受尽磨难,撒拉族母亲为让红军有口吃的上街讨饭

一位撒拉尔母亲对红军的爱

这是我们坐在撒拉尔人家的炕头上采访来的故事。

和3个年龄很小的战士一样,王文书也迫切地想逃出去。1940年的一天,在荒滩上搞基建时,他秘密串联起8个战友。趁敌人不备,他们想要逃离兵营,但刚刚出逃,就被工兵营的士兵发现。士兵骑着大马,手里捏着步枪,不紧不慢地跟着他们跑了120里,最终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张沙村截住了他们。他们先被打了背花——打背花,是用沾过水的马鞭在人的后背上抽打,直到被打者的背部布满横七竖八的血印子。

王文书主动交代,说自己是领头的,结果被打得最重。打完了,他们被送进循化县城的监狱,负伤最重的王文书奄奄一息,不死不活,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巧的是,监狱有个姓白的狱卒,是白庄的撒拉族青年。姓白的狱卒,认为被打成重伤的王文书是条汉子。虽然并不理解伤者的心中信念,仍然表示出了同情。

马步芳让被俘红军受尽磨难,撒拉族母亲为让红军有口吃的上街讨饭

白姓狱卒回到家,对母亲说了红军的遭遇。白家母亲,是个善人,很想救助这个落难的红军。可是,白家的家境并不乐观,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白家母亲思来想去,最终舍下了自己的面子。她每天中午吃饭时间,两手捧着一只海碗,跑到街上的富户门前去乞讨。只要一讨来馍馍和饭菜,她就一刻也不耽误地送到监狱门口,让儿子带给重伤的红军吃。十几天之后,王文书逐渐恢复了起来,最终活着走出了监狱。

……

一杯清茶,一碗面片,我们在撒拉尔人家的炕桌前聆听往事。那时,黄河正从村外奔腾而过,大河的波涛仿佛在欢唱: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解放了全中国,一群撒拉尔人过上了幸福生活。历史告诉我们,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人民和军队心连心——土地记住了,河流记住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

向勤劳的撒拉族同胞致敬!向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致敬!(文/特约作者 樊前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