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戰爭新視界,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如果我們單獨提起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或者立陶宛,也許大家都沒什麼印象,但是如果我說起波羅的海三國,也許有些讀者就已經知道他們在哪了。波羅的海三國地處波羅的海東岸,毗鄰俄羅斯,如今取得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不約而同地採取了"親西遠俄"政策,在國際上,努力擺脫對俄經濟依賴,全方位與西方接軌,相繼如願加入北約與歐盟。同時,對俄屢翻歷史舊賬,一再要求俄政府"為蘇聯的吞併之舉道歉",這一切究竟是為何,而吞併之舉又從何說起?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三個小國的無奈——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的軼事。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了附有“秘密議定書”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確定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之時,愛沙尼亞政府是打算獨善其身的,不過,一個意外卻打破了他們的如意算盤。9月中旬波蘭潛艇“雄鷹”號突然造訪愛沙尼亞。這艘潛艇本來是打算去瑞典修理的,但因為潛艇指揮官科洛茨科夫斯基意外染疾,隨艇醫生懷疑他可能得了傷寒,於是便改道愛沙尼亞,為艇長治病。而此時,波蘭與德國已經開戰,在德國駐愛沙尼亞大使的壓迫下,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扣留“雄鷹”號。9月17日,國際局勢突變,蘇聯入侵波蘭。這一變化令愛沙尼亞政府始料不及,但更意外的是,“雄鷹”號潛艇副艇長格魯欽斯基少校竟然武力奪回了潛艇,並且逃離了愛沙尼亞。1939年9月19日,蘇聯為了向愛沙尼亞施加壓力,就拿波蘭“鷹號”潛艇事件為藉口,聲稱蘇聯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對其沿海水域擁有主權,它的安全將由蘇聯來保衛。9月24日,愛沙尼亞外交部長謝利捷爾為了解除危機親率政府代表團赴莫斯科,請求和解。蘇聯政府看時機來臨,要求籤訂互助條約。9月27日,愛沙尼亞政府經受不住蘇聯步步緊逼的強大壓力,不但接受了蘇聯提出的所有要求,而且雙方於9月28日訂立了《蘇愛互助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波蘭潛艇“鷹”號逃離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後,卻給愛沙尼亞帶來滅頂之災。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這只是蘇聯為了吞併愛沙尼亞找的一個藉口,即使沒有“鷹”號潛艇事件,蘇聯也能找到其他理由,也許,這就是小國的悲哀吧......

在《蘇愛互助條約》簽署後,充滿野心的蘇聯政府馬上把目光轉向拉脫維亞。拉脫維亞總統兼總理烏尼馬尼斯考慮到蘇德、蘇愛條約的簽訂,對東歐局勢產生的重大影響,原則上同意與蘇簽約,在蘇愛模式的基礎上開始談判。斯大林在談判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想達到對拉脫維亞的控制,拉方感覺很難接受。斯大林假意表示並無心侵佔他們,蘇聯駐軍只是一支預防性的兵力。經過持續、緊張、激烈的爭論,10月5日,雙方簽訂互助條約。條約內容與《蘇愛互助條約》類似。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野心勃勃的斯大林同志

蘇愛、蘇拉條約簽訂後,就輪到立陶宛了。按照蘇德秘密協定,立陶宛本屬德國的勢力範圍。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什斯到達莫斯科,斯大林以蘇拉、蘇愛條約為藍本簽訂一個互助條約,條約有效期20年,烏爾布什斯指出,蘇聯方面提出的條約草案實際上是對立陶宛的佔領。斯大林卻表示蘇聯無意威脅立陶宛的獨立,相反,駐軍是對立陶宛的真正保障。”在蘇聯的壓カ下,烏爾布什斯只有作出讓步,並且允許蘇聯在其國內駐軍不少於3.5萬人。後來,立陶宛就蘇軍進駐時機等問題提出新建議,但蘇方對此不感興趣,並利用維爾諾問題對立陶宛人施加壓力,威脅立陶宛人如不接受互助條約,就不能得到維爾諾。10月10日,立陶宛代表團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訂案,簽訂了《關於維爾諾市和維爾諾省移交給立陶宛及關於蘇聯和立陶宛互助的條約》,條約內容與蘇愛、蘇拉條約相同,蘇聯駐軍可達2萬人。

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恩威並施、通迫他們簽訂互助條約的行徑敢怒不敢言,他們對斯大林領導集團缺乏信任,對波羅的海三國未來的前途憂心重重,在互助條約簽訂後的一段時間裡,由於西歐戰事的發展尚不明朗,蘇聯政府採取謹慎的觀望政策。蘇聯政府嚴禁軍政領導人干涉波羅的海國家的內政,由於蘇聯嚴格遵守互助條約所承諾的義務,採取了不干涉內政的政策,波羅的海三國在簽訂互助條約之初的膽怯恐懼心理逐漸消失,對蘇聯政府的信任感也不斷增強。雙方的關係趨於平緩。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立陶宛人慶祝加入蘇聯

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10日,盧森堡不戰而降,15日,荷軍投降;28日,比軍投降;英法軍隊連連受挫,在敦刻爾克面臨絕境。斯大林想通過吞併波羅的海應對德軍的順利西進,以保護自身的安全。為了製造進攻的理由,5月25日,蘇方聲稱,“在立陶宛政府機關的庇護下”,出現紅軍戰士失蹤事件,照會立陶宛政府立即停止挑釁,否則蘇聯將採取特別措施。蘇聯政府不斷促使衝突升級,堅決拒絕與立陶宛調査機關進行任何合作。蘇聯方面還製造謠言,聲稱波羅的海三國締結軍事同盟以反對蘇聯。然而三國1934年9月12日訂立的同盟條約,原來不僅曾被蘇聯政府視為集體安全的一部分,而且當時蘇聯也無任何反對保持這一同盟的要求。立陶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在蘇聯最後通諜到期前15分鐘,烏爾布什斯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為了不斷達到自己的目的,蘇聯政府又故技重演,於6月16日向拉脫維亞公使科鐵什和愛沙尼亞公使列伊遞交了聲明,指責兩國簽署的波羅的海協定,要求兩國成立新政府並同意蘇聯駐軍,限令在6個小時內作出答覆。兩國政府勢單力薄,在規定的時間內接受了蘇聯提出的條件,原政府宣告辭職。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準備保衛的拉脫維亞軍隊

三國政府被迫讓步,蘇聯政府向原定目標不斷邁進,開始在三國制定特定的候選人,組成親蘇政府。新政府的成立和蘇軍相繼進駐各國。三國政府在實行任何一項重要措施時都須秉承莫斯科的指示或莫斯科代表的旨意行事,實質上使三國完全喪失了獨立性。

7月14日,三國同時進行議會選舉,宣佈成立蘇維埃政權。1940年8月初,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七次會議決定吸收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為蘇聯第14、第15、第16個加盟共和國。波羅的海三國正式被蘇聯兼併。蘇聯的人口和領土都不斷得到擴張。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蘇聯軍隊開進波羅的海三國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蘇聯海軍開進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港口

那麼在蘇聯舉行這些大張旗鼓的行動的時候,國際上別的國家都在做什麼?為什麼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出來進行干涉呢?當時德國忙於西線作戰,無暇東顧,而且也不願過早與蘇聯割斷聯繫。所以當波羅的海三國請求德國居中調解時,德國的態度是“這純粹是蘇聯和波羅的海國家的事”,“德國無意干預波羅的海國家的政治事務”。英法兩國在與德軍作戰中屢戰屢敗,既無力也無暇顧及遠在東歐的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在波羅的海三國的行動也只能聽之任之。其他國家當時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的成功。此次行動極大增強了蘇聯的實力,為以後的進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蘇聯一系列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的舉動最後也造成了三國民眾對於蘇聯的敵視態度,而在不久之後的蘇德戰爭中,三國民眾也不約而同地站在德國身後,加入到了第三帝國中去,即使,面對他們的,依然是無盡的深淵,也許,這就是小國的悲哀與無奈吧......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拉脫維亞民眾支持納粹保護波羅的海三國以威懾蘇聯可能的侵略

小國的無奈——二戰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之軼事

●納粹德軍士兵在拉脫維亞受到熱情歡迎

想了解更多近代戰爭的相關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吧!如果有任何建議與疑問,也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