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你的孩子有圓圓的煩惱嗎?

圓圓很聰明,學習成績也不錯,可他有一個壞毛病——丟三落四。圓圓出去上學忘帶公交卡;約好和小夥伴們一起做手工,忘記買彩紙;和爸爸媽媽一起外出遊玩,忘記帶學生證。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你瞭解它的危害嗎?

1. 丟三落四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帶來消極的影響。有條理的、有秩序的生活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而丟三落四的生活習慣往往會對孩子的精神狀態、行為方式、心理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2.丟三落四會破壞孩子良好的生活狀態與節奏。丟三落四往往會影響生活中各項事情的正常進行,使人萎靡不振、無精打采。 這種生活狀態會打亂孩子原本應有的節奏,使孩子的生活軌道出現偏差。

3.經常丟三落四會對孩子的思維模式與認識方式產生不好的影響。丟三落四的孩子會距離“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周密穩妥”這些好名詞越來越遠,而“差不多、湊合、馬馬虎虎”等負面思維認知形式將成為這些孩子“人生詞典”中的常用詞。

4.丟三落四會對孩子將來的社會交往與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丟三落四的生活習慣不但會影響孩子當下的發展,更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社會交往與職業發展。現代社會是競爭激烈的社會,更是注重工作細節與個人實力的社會。一個微小的、不好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影響一個人職業走向,我們很能想象——一個經常出差忘記帶材料、開會記不清時間和內容的職場人士會取得成功。

為什麼會這樣呢?

1. 有的孩子有意記憶能力有限。孩子的記憶分為無意記憶與有意記憶,有意記憶是指有意識、有目的的記憶能力,這種記憶能力需要經過鍛鍊才能有良好的發展。孩子正處於身心成長期,關注的目標點多且容易分散,因此孩子的有意記憶能力是有限的。這是造成孩子丟三落四的一項重要原因。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2. 有的孩子物品管理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在一些家庭中,家長習慣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比如有的家長給孩子收拾屋子、整理書包,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對於家長的依賴。.這樣的孩子對於自己物品的管理能力非常弱,學習用具亂堆亂放、衣服隨手就丟。長此以往,孩子丟三落四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多。同時孩子的生活經驗是不足的。他們往往只關注當下的需要,根本想不到未來的需要。行動缺乏規劃與統籌,想到哪裡辦到哪裡,毫無計劃與章法,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丟三落四就漸漸成為生活常態了。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3. 有的孩子責任意識還不成熟,需要進一步培養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孩子正處於身心成長期,責任意識不成熟,在父母羽翼護佑下的家庭生活模式導致生活自理能力亟待加強。特別是一些家庭中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需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想當然地認為“養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的一切都管起來”,什麼事情都不敢放手,導致一些孩子成為“溫室中的花朵”,生活自理能力非常欠缺。所以這也是造成孩子丟三落四的重要原因。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幫你支招

1. 家長要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孩子管理物品的能力、生活作息能力、家庭生活能力和交際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在生活實踐中來鍛鍊與培養。家長應該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等一切場景與途徑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家長應該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屋子、自己管理學習用品與生活用品、外出前自己列出物品清單、出現丟三落四情況進行懲戒等等。

2. 家長要培養孩子有意記憶的能力。有意記憶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注意度,使孩子保持對該事物的記憶、關切與注意,也能有效阻止丟三落四。但是這種記憶能力需要在生活中努力培養。家長應該經常提醒孩子:東西都收拾好了嗎?書包裡的東西都帶了嗎?外出的物品清單列好了嗎?同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在學習中就要保持專注,使“集中有效學習時間”慢慢延長;讓孩子善始善終地完成好每一件事情;幫助孩子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等等。

3. 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責任意識與生活習慣。首先要建立有序的家庭的生活環境。家長要帶頭整理家庭的各項物品、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同時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務生活中來,比如讓孩子下樓取奶、買生活用品、倒垃圾、拿快件等。這種良好的責任意識與生活習慣需要慢慢地培養。因此家長應該保持耐心、愛心與恆心。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孩子丟三落四,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