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既然學歐陽詢的書法不能入展,為何還有如此多人學歐體?

郭暉


前些年楷書確實入展較少,後來中國書協採取了一些措施,在評選時要求兼顧各種書體,情況有所好轉。

但即使這樣,其實不獨歐楷,其他唐楷入展也是鳳毛麟角,入展的楷書多為魏晉楷書、寫碑一路或者明清小楷。

這種現象的出現,當然也是有些原因的。唐代楷書達到鼎盛,各種法度得以確定,我們雖然不能說唐楷限制了楷書的發展,但客觀而言,後世楷書沒能再超越歐顏褚柳等唐代大家。

前些年張旭光先生主持中國書協展覽時,曾提出“激活唐楷”的概念,但隨著張調任中國美協,而張的繼任者為懂業務,此事隧不了了之。

雖然說唐代楷書尤其是歐楷,容易讓人陷入呆板,但其森嚴的法度,卻是練習筆法的極好字體,故很多人還是願意以此入手學習書法。

當然,唐以後的大家,很多在以楷書入手掌握筆法後,將發展方向轉向了更為靈活多變的行草書。

如何讓唐楷重現輝煌,確實是個課題,這需要中國書協拿出辦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問題:既然學習歐體不能入展,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學習歐體?

雖然學習歐體的書家很多,但是相對於行草書和顏體,學習歐體的其實還是少數,當今大部分書家還是喜歡行草書,行草書才更符合當今的審美而不是歐體,標準的楷書在當今是不那麼吃香的。至於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學習歐體,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1、歐體本身是一本很好的書法範本,歐陽詢是初唐四家之一,也是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楷書非常的好,很多人學習他的書法也不足為奇了。

2、很多自學者初學學習歐體,歐體是用來打基礎的,一旦掌握一定的比筆法和筆力他們就會放棄,選擇行草書去學習。

3、歐體的字帖和資料非常的多,在市場上也很容易買到,這個對於歐體的推廣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個弊端,很多學習書法而不懂書法的人選擇學習了當代書法,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4、還有一批人是老師,因為教學必要,一定要練好歐體的。

5、最後說一下,歐體是可以入展的,上一屆的楹聯展,很多都是歐體。比入展,只能說明學習的還不夠紮實。

你覺得呢?


不二齋


01 歐陽詢和“歐體”

歐陽詢楷書碑版傳世的較多,主要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等。

歐陽詢(557年-641年),初唐著名書法家,與當時書法家虞世南並稱“歐虞”,唐初也是楷書書體日臻成熟的時期,後人又稱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為“初唐四大書家”。歐陽詢的書法藝術成就非常高,是“唐人楷書第一”,也是元朝後被稱“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之首。

歐體最初取法“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也刻苦研習過索靖的章草,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清代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

歐體骨氣勁峭,法度森嚴,乍看中規中矩、平平常常,實則平正中見奇崛、規矩中見險絕。力透紙背,世無所匹。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02 歐體中看不中學

常常有學員問我,他(她)就是喜歡歐陽詢的書法,喜歡的不僅僅是歐體楷書,還喜歡歐體的行書。

歐陽詢《九成宮碑》、《歐陽詢行書千字文》都寫得非常棒,楷書被稱為“楷則”,想想就明白,這是萬世受敬仰的作品,怎麼可能不好呢?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但我還是不建議他們學歐體,倒不是因為歐體不好。

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學習大書法家的作品,需要研習和理解歐陽詢其人其書,而初學“歐體”的人,領會不了歐體森嚴險絕的書風,常常寫得呆板纖弱,只得其“形”而寫不出“神”。 歐體線條結實有力,骨氣內斂;既不過於瘦勁,又不寫得豐腴。 如果沒有一定的學養和功夫,再去汲取歐體營養,很容易練成“書奴”。

這恐怕也是很少有人學寫歐體而選入“國展”、“省展”的主要原因。

其次,近現代研習歐體的書家也不乏其人。比如康殷先生:

康殷(1926.4—1999.6),別署大康,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書畫家,北師大教授,對甲骨文、鐘鼎文、碑石、秦篆等古文字均有研究,著作等身。楷書取法歐體。

康殷先生楷書作品

再譬如當代田英章、田蘊章先生:

田英章先生楷書作品

田蘊章先生楷書作品

學歐體到這境界,已實屬不易。學書一定要學歐體,值得借鑑以上“名家”,就基本可以看出自己一生的學書前景。

常人學歐,也只能亦步亦趨,逃不出歐體的“手掌心”,難有更高的建樹和成就。這說明學習歐體,路子偏窄,拓展不易。

03 能不能入展與那麼多人喜不喜歡學歐並無必然聯繫

社會上,不少人喜歡學習歐體,可能是受到“楷書四大家”這個定義的影響。只要在搜索引擎裡輸入“楷書四大家”五個字,就會出現大量介紹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生平簡介、藝術特色、筆法字法等內容。這是信息發達帶來的便捷,也使得這個“定義”更加深入人心。

再加上民間幾十年的書法教學實踐,初學楷書要從“歐顏柳趙”的某一家入手,幾乎成為學書“定勢”。

還有就是更多的人認為歐體“好看”,所以願意花精力臨習歐體。

從這個意義上講,那麼多人學歐體的出發點,與能不能通過創作歐體“入展”,並無必然聯繫。

當然,也有的成人學員練習了不少楷書,還是“無感”,後來試試“歐體”,倒也略有體悟。如果是這種情況,當然還是值得提倡和鼓勵,至少能把字練得端正秀美,這也跟參不參展的目的大相徑庭了。


手帳王羲之


現在很多的求發展,尤其是高規格,大規模的求發展,都幾乎見不到楷書的影子,不單單是歐楷,其他楷書也很少見,這毫無疑問,與當前書界,當前評委的審美有關,於是投稿的人也是投其所好,根據評委的喜好投稿,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獎,而只有獲獎了,才是榮譽的代表。

為什麼學歐楷的人不容易入展,但為什麼學習歐楷的人還這麼多呢?今天就這個問題,我們來討論一下。

第一,歐陽詢的楷書確確實實是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歐楷是“唐楷之冠”,被尊為“萬世法乘”歷來是人們學習楷書的範本,歷朝歷代也出了不少的學歐大家。例如姚孟起,黃自元,林則徐,王維賢等等。

第二,說了歐楷的影響力,再來說說就字體而言,歐楷的魅力,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的字體都是採用了歐楷,歐楷應用非常廣泛,而且歐楷無疑是非常漂亮的,深受人們喜愛的。



第三,不得不說歐楷的盛行,在當代來說,有田蘊章田英章兩兄弟以及盧中南等人的推廣。在這裡,尤其是田英章,據統計,現在國內有八九千萬人跟隨田英章學習書法,這是多麼龐大的數字!歐楷在這些人的努力下,已經成為當今書界最大的書法流派!


以上這幾點原因,我覺得就是寫歐不容易入展,但為什麼依然有這麼多人學得原因。


存希齋書法


學習書法,參展獲獎,能夠獲得榮譽,固然是好事。但不是學習書法的目的。

歐體楷書,做為書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學習的人歷朝歷代趨之若鶩。大家學習的初始,並不是為了去適應評委的評選標準,而是選擇優秀的範本進行學習。



一個人從學習之初,到能夠入展獲獎,最少十年,誰能預知學成以後,評委的選擇標準?

書法參展作品的選擇範圍,原本不應該存在障礙,擇優錄取。如何單單歐體字的入展難度高於其他的呢?不說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是是非非,本不是一個學習書法的人去關心的問題。大家學習歐體字,是因為歐體字符合大家的審美觀念。而參展的機會,十分渺茫。又有幾個人的學習目的是以奔著參展去的呢?而歐體字難以入展,也只是近些年來出現的現象,誰又能說歐體字永遠都不能參展?難不成不參加展覽就不學書法?



歐體字能代表書法。一個人那怕一輩子不參加展覽,而對於書法的愛好,對自己喜歡的書體選擇,卻不是參展獲獎可以左右的。誰又能保證歐體以外的書體就一定能獲獎?

放正心態,以學習尋道去對待。做自己該做的事,其他的東西,個人的能力抗拒不了。


子衿書法


歐體書法不能入國展,甚至不能入地方很多書法展,這也是近些年的現象。

書法能不能入展或者能不能獲獎完全是由評委來決定的,所以說書法的藝術價值受人為決定因素影響越來越多!

學習書法的目的和入展或者獲獎的因素本來不大,由於入展或獲獎更多的是利益驅動,因此很多人學書法就帶有嚴重的功利主義。

歐體不能入展甚至不能獲獎主要由幾方面原因:

一是由於歐體作為唐楷的巔峰之作,其嚴格的規範性和結體的嚴謹性,決定了歐體在書法史上高度很難突破,這是其一。當然柳體入展也不多,獲獎也很少。

二是當今社會由於欣賞水平更趨於多元化,對書法藝術更多強調了個性鮮明,更加突出了線條變化和章法多樣化。於是書法的藝術形式也更加豐富。

三是當代書法尤其是毛筆的使用不再廣泛而深入,大多數學書法也僅僅是為了藝術修養,其文化內涵相對薄弱,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較為普遍。所以書法欣賞也都重觀賞性而忽視藝術內在價值,顏柳歐趙容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四是由於受書法市場的影響,歐體過於嚴謹,大眾的欣賞眼光也決定了書法的高度,首先歐體更趨於當代印刷打印的楷體,寫出來的的歐體個性不夠鮮明,因此寫的歐體往往被貶損稱為印刷體和美術字。也是被國展拋棄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於近代以來以姚孟起、王維賢、林則徐及盧中南、田氏兄弟、陸啟成、楊涵之和田氏兄弟的弟子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書法愛好者,把歐楷推向了一個較為普及的新高度。

至於網上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田氏兄弟退出中書協,甚至在書法講座中罵中書協會員不會寫楷書,被集體抵制歐楷的現象,不可否認有這方面的因素,但重要的還是上面談到的這些因素。

西域刀客東方,行走絲路,執刀大漠,遊藝天山,結緣翰墨,淡泊明志,靜心修行,廣納弟子,志在傳承,詩書畫印,同修兼攻,教學相長,攜手同行!

東方老師始終告誡弟子,認認真真寫字,踏踏實實做人,要立志寫好字,不要立志當書法家!

學書法重要的是修身養性,不在乎是否獲獎,因此我們要堅持書法修養,是否入展或者獲獎不是學習書法的主要目的!

書法永遠在路上,學書法是一生的修行!


西域刀客東方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發表我自己的三點看法。


1.學習歐陽詢的楷書可以參加展覽。歐陽詢作為書法史上著名的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法是被歷史高度認可的。歐陽詢的楷書作為古代留下來的經典法帖,我們應該繼承學習,楷書是非常難的一種字體,想學好需要下一翻苦功夫。之所以沒有參加展覽,要多從自身情況尋找答案,是自己的水平不夠嗎?如果寫的好還是有機會參加展覽的!

2參加展覽真的能體現你的書法水平嗎?不一定。現在有很多書法隱士在民間,他們不追名逐利,不慕虛榮,只是默默地喜愛著書法。不見得他們的水平比書協會員低。其次就是對於楷書的誤解,認為楷書是最基礎的,最簡單的一種字體,認為是娃娃體,行草書才是真正的藝術!但凡有這種看法的人,大多都水平一般,只會吹噓自己。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參展什麼也代表不了!我們如果真正喜歡書法就踏實下心,學習就夠了。



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歐楷?我認為是大多人確實發自內心的喜歡,如果沒有興趣也不會這麼堅持。歐陽詢的楷書,挺拔秀麗,鐵畫銀鉤,非常能鍛鍊筆力,打好基礎。還有一點就是受當今著名書法家田蘊章和田英章兄弟的影響。二位都是當今學習歐楷的佼佼者,出於受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書法愛好者選擇學習歐陽詢的楷書!


4綜上所述,我們學習書法不要貪圖名利,只要自己內心喜歡,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參不參加展覽於我如浮雲!!


清涵書法


書法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因為喜歡才學習書法。

並不是為了入國展,才學習書法的。

尤其是歐體楷書,是我們不能邁過的一座高峰。


歐陽詢是結構的大師,他的書法筆畫瘦硬,結構險峻。尤其是他的楷書作品裡,隸書的韻味十足。使我們學起來便愛不釋手。

當代的書法大師田英章和田蘊章,他們的書法學的就是歐體,但是他們改造歐體,缺少了歐體楷書的瘦硬和險峻。

學習歐體楷書可以從田氏兄弟的楷書入手,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必須去臨寫歐陽詢的《九成宮碑》,只有去和古人交流,才能懂得他們的用筆之妙。


水電工老路書法


從歐體進入書法的,十個人裡面大概要六七個。

而且這六七個裡面,至少九成學的都是九成宮。

這種現狀,讓歐陽詢被模式化、片面化,甚至有人認為九成宮就是陽詢,歐陽詢就是九成宮,歐體其他著名楷書,如皇甫誕、化度寺知名度遠遠不夠。

至於行書的夢奠帖、張翰帖、千字文,更讓很多人看了以後覺得神奇。

儘管字帖滿天飛,但絕大多數人的閱讀瀏覽還是少得可憐。

許多學九成宮入迷的人甚至認為學到九成宮的形狀就是掌握了歐體楷書的精髓,這是何等的妄自尊大、坐井觀天。

學歐陽詢不能入展,很大程度上源於學歐者的片面和無知,更有甚者將歐陽詢模式化、工藝化,以寫美術字的方法寫歐,最終把字寫俗寫死(你知道說的是誰嗎),這樣的審美水平,不入展是正常的,入展才不正常。

而之所以那麼多人學歐體,把歐體學成那個奶奶樣,是大眾學識不足、審美不足的結果。

這與歐陽詢無關,是這個時代不學無術的具體症狀。


書法日課


原因如下: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我想發表我自己的三點看法。

1.學習歐陽詢的楷書可以參加展覽。歐陽詢作為書法史上著名的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法是被歷史高度認可的。歐陽詢的楷書作為古代留下來的經典法帖,我們應該繼承學習,楷書是非常難的一種字體,想學好需要下一翻苦功夫。之所以沒有參加展覽,要多從自身情況尋找答案,是自己的水平不夠嗎?如果寫的好還是有機會參加展覽的!

2參加展覽真的能體現你的書法水平嗎?不一定。現在有很多書法隱士在民間,他們不追名逐利,不慕虛榮,只是默默地喜愛著書法。不見得他們的水平比書協會員低。其次就是對於楷書的誤解,認為楷書是最基礎的,最簡單的一種字體,認為是娃娃體,行草書才是真正的藝術!但凡有這種看法的人,大多都水平一般,只會吹噓自己。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參展什麼也代表不了!我們如果真正喜歡書法就踏實下心,學習就夠了。

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歐楷?我認為是大多人確實發自內心的喜歡,如果沒有興趣也不會這麼堅持。歐陽詢的楷書,挺拔秀麗,鐵畫銀鉤,非常能鍛鍊筆力,打好基礎。還有一點就是受當今著名書法家田蘊章和田英章兄弟的影響。二位都是當今學習歐楷的佼佼者,出於受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書法愛好者選擇學習歐陽詢的楷書!

4綜上所述,我們學習書法不要貪圖名利,只要自己內心喜歡,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參不參加展覽於我如浮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