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歐陽詢《九成宮》如何臨習?

水墨江南2020


歐陽詢(557一641)唐代楷書四大家之一,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強峻,世無所匹,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其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是楷書的典範,歷來為學書者推崇。

那麼,怎樣臨習學好楷書巜九成宮》?主要是掌握好橫、豎、撇、捺、點、鉤、提、轉折的楷書永字八法。

(下圖)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即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學習好永字八法,臨習巜九成宮》事半功倍,就能掌握歐陽詢楷書精華的真諦。



古夫2


《九成宮》最主要的的特徵在三個方面:“勢”,“意”,“態”。

第一.《九成宮》的勢

筆法中的“斜切”

橫勢的“斜切”

具體內容如下: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73956813357318660/?app=news_article×tamp=1577198389&req_id=2019122422394901002607608732329F37&group_id=6773956813357318660


水墨江南2020


《九成宮醴泉銘》碑石建於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碑文記載的是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湧泉之事。此碑為歐公晚年奉敕之作,被歷代學書者奉為經典範本之一。

古人說唐代書法"尚法",而《九成宮醴泉銘》則是這種"法"的集中表現。其實,所謂的"法"就是一種規則——寫字的規則。古人云,"不成規矩,不可以成方圓"。《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結體都有明顯的規律,初學書法的人極易從中獲益,這也是許多老師把此帖定為學習書法的首選字帖的理由。

那麼,為什麼許多初學《九成宮醴泉銘》的人會覺得練習到一定階段,寫字基本能夠上手後就會出現"很難再進步"、"容易把字寫死"……的難題呢?這也是因為字帖中本身的"法度"造成的。如果不善學,就會被"法"束縛,導致寫出來的字毫無生氣、狀若算子,這就是不擅學"法"和用"法"的結果。

如何來臨習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呢?我認為基本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發現—臨習—記憶"。下面詳細說一下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方法:

一、發現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發現",可以理解為是"讀帖"的過程。讀帖是臨帖前非常重要的準備活動。自古至今學書者把讀帖視為最簡易的、最方便可行的學習手段。它並不是一般性的欣賞書法作品,也不是釋讀書法作品書寫的文章,而是一個"與古人對話"的過程和"與經典交流"的過程,也是專門對自己所選字帖的範字進行細緻的揣摩、觀察、分析、對比、研究、品味、記憶、理解、消化的過程。讀帖主要培養的是觀察能力。只有深入的讀帖,臨帖時才能胸有成竹。從某種意義上說初學書法讀帖比臨帖顯得更為重要。

我們以《九成宮醴泉銘》為例,說一說讀帖到底要注意些什麼。

1、要仔細觀察筆畫特點

從《九成宮醴泉銘》原帖上看,點畫藏頭護尾,筆意不十分明顯。雖用方筆居多,但筆畫含蓄均勻,取勢遞相顧揖,相互呼應。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在讀帖中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對比發現了這些規律,在接下來的臨摹過程中就可以抓住不同筆畫的變化,通過大量的練習寫出比較豐富的筆畫形態,為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要認真體會用筆方法

仔細觀察《九成宮醴泉銘》會發現,歐陽詢此帖用筆起止乾淨利落,點畫之間用筆勢來形成呼應。書寫時行筆速度不快,但果斷而不猶豫,這樣的用筆使點畫滋潤豐滿,觀之有清朗之氣。

3、要反覆研究結構特點

《九成宮醴泉銘》的字形相對其他楷書而言略微偏長。歐陽詢處理字的結體是因字成形——筆畫少的,字形略小,點畫粗壯;筆畫多的,字形略大,點畫稍細。仔細研究會發現,《九成宮醴泉銘》結字上另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縮左伸右",這也是歐書法度的一個表現。歐陽詢被譽為楷書的"結構大師",他在結字時一方面增加橫畫的左低右高效果,另一方面增加整個字的欹側程度,造成歐體字結構的險絕。

讀帖練習中鍛鍊的是眼和腦密切的結合,學書法要養成臨帖前認真讀帖的習慣。如果對範帖一點都不瞭解就冒然臨習,會造成對範帖中的"美"熟視無睹,臨摹時手足無措。我們應該通過"讀"發現範帖中的"美",這才是提高臨寫興趣的關鍵。

二、臨習

經過了讀帖的過程,我們馬上迎來了面對原帖學習的階段。這一步我們要做的是"理性的分析和逼真的臨習",把範帖中的筆法、字法最大限度的掌握起來,才能在以後的創作中運用自如。臨習可以分成兩步來做,先是"摹帖"然後"對臨"。

初學《九成宮醴泉銘》應先從"摹帖"上入手。"摹帖"是練習書法的基本功,是學習和繼承書法藝術的重要過程,也是初學楷書的"不二法門"。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摹帖法":

1、從《九成宮醴泉銘》中選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100個範字,建立屬於自己的"臨帖字庫",再用複印技術逐個放大範字到約10cm大小;

2、用比較薄的宣紙蒙在已經放大的範字上,用很細的筆沿著範字的邊緣雙鉤下來,這個過程越精細越好;

3、採用國畫的硃鏢色將已經雙鉤好的字形像畫工筆畫一樣填滿(注意是"填" 不是"寫"),目的是讓書寫者在填色的過程中仔細體會原帖的細節,這種方法叫"雙鉤廓填法";

4、用毛筆蘸墨汁在自制的紅色範字上依樣描寫,我們俗稱"寫影格",在這一步中,為了節省宣紙,書寫者可以第一遍用比較淡的墨汁摹寫,待宣紙完全乾透後,再用比較濃的墨汁摹寫一遍。

在《九成宮醴泉銘》的初學階段,限於書寫者的眼力,直接對帖臨寫往往顧此失彼,先進行摹寫,目力集中,全神貫注,容易達到"形似"的要求。

當初學者通過摹帖基本掌握了《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字形特點與書寫方法後,可以根據"摹帖"時選擇的100個字,在原帖中找一些結構相近似的字,把自己的"臨帖字庫"擴大到400字左右,然後對這些字按結構分類,進行臨習,寫字的大小還是以10cm見方為宜。我們將臨習的範字置於桌前,最好放在眼睛可以同時看見範字和自己臨寫的字的位置,依照範字的結構、筆法、筆勢和筆意,在摹帖練習的基礎上,一一對照書寫。這個過程不能夠隨意行筆,必須專心致志,一筆一劃的對照臨寫,力求逼真!把這400字寫好,也就基本上掌握了《九成宮醴泉銘》的書寫特點和書寫方法了。

臨帖時,可以選擇使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回米格"等方格來確定筆畫的位置,及範字結構安排的方法,以此來糾正個人自發的不正確的寫字習慣,培養訓練有素的書寫意識和認真細緻的學習精神。正確掌握使用格子規範臨帖後,可以去掉格子進行對照臨寫。

臨帖需要用頭腦用心去琢磨、去觀察、去分析比較。通過"臨"達到"像"甚至可以"亂真"。因為只有像才能真正的學到方法,體會到古人書法的奧妙和真諦。也只有臨的像,才能使書寫者的觀察力、眼力得到提高,駕馭毛筆、字法、結構、墨法以至章法的能力越來越強,基本功越來越紮實。

三、記憶

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這就告訴初學者,臨帖有兩點必須要做到:一是準確,二是熟練。準確是質量要求,熟練是數量要求。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那就要靠記憶。在記憶原帖前提下的背臨,是走向意臨乃至創作的必經之路,也是臨摹學習過程中從摹帖到實臨的一個重要的階段。

《九成宮醴泉銘》整體規矩、陣法森嚴,在歐陽詢的筆下自出心機、意態百生,他能夠大膽的突破,在筆法、結構和意態的變化上,有著獨具特色的風格和體式。也正是因為歐體楷書的特點明顯,更容易讓初學者記住,因此為靠著記憶背臨此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書法的臨習中,"背臨" 是最能考察學書者記憶能力的方法。要努力達到不看原帖、不照範字也能臨寫的惟妙惟肖,做到臨帖"不走樣"的地步是"背臨"的最終要求。這主要鍛鍊和檢驗學書者對範字實臨的熟練程度。靠著記憶,默寫範字是臨帖的第一步飛躍。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背臨《九成宮醴泉銘》應該注意默寫與核對相結合,默寫是憑藉記憶將反覆臨寫過的範字寫出來,背臨之後的認真核對極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寫不像的筆畫和不準確的結構位置,進而去糾正。核對要嚴格,必須一絲不苟。

很多初學《九成宮醴泉銘》的人都說"臨帖難"、"寫不像",原因很多,其實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多寫、多練",這需要花時間、下功夫,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沉得下心境,穩得住情緒,經得起考驗。練習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當你能夠胸有成竹的準確分析出它的用筆、結構、章法和風格特點,並且能熟練的書寫出與範字相像的字時,就可以進行創作了。

學習歐體楷書,要研究歐體的法度,但又不能把"法"作為教條,不敢越雷池半步,須知學"法"是為了用"法",並且在日後的書法實踐中逐步破"法", 最終形成自己的"法"。蘇東坡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這"無法"是指他的作品已打破了前人的成法,"意造"則是按照自己的"法"來創作作品。


文化茗居


把堅挺險峻的骨感寫出來,還有他的結構法度很嚴謹。反覆練習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