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的這個青字,是筆誤還是故意為之?

魯濱信


歐陽詢的楷書,最明顯標誌便是險絕瘦硬,中宮結緊,屬於內掖法。與顏真卿正好相反。單從這個“青”字上看,的確讓人疑惑,一般的“月”中間兩橫是連接左邊豎撇,怎麼會連接右面的橫折鉤了?

說它是筆誤,是否對歐陽詢這樣一位大家,不太恭敬,因為這樣的大書法家,不太可能筆誤。如果說是故意的,那麼就去找找歐陽詢書寫過的其他碑,找“青”,找帶“月”字的文字,那麼就比較清楚了。如果說所有相關字,都沒有這個“青”的這種寫法,很可能就是故意的嗎?

這也未必。因為寫碑非常嚴謹,除了文字的校對,對書法的要求也很高。為何流傳下來的都是大書法家的書法,其他書法家就真的很差嗎?可見古人對文字,對書法,是非常較真的嚴謹。所以都不太可能是故意的。

需要注意一點,歐陽詢的楷書好像都是碑刻,墨跡真跡好像沒有。因為筆者不是研究歐陽詢的,所以只能說是“好像”。一般碑刻,經過數百年,上千年的風吹雨打,或埋在地下等原因,會出現一些漫漶,很多碑刻文字都有不同程度損傷或缺失,這就導致碑刻文字的正確性受損了。魏碑與漢碑,都出現過這些問題。很多當代書法名家,指出過這方面的問題,讓學習書法的愛好者多注意留心,辨不清楚的碑刻字,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要繞過去。

除此外,書法家是寫,而雕刻石碑的事情是石刻藝人的事。許多書法字被石刻藝人刻在碑上,有時會走樣,背離原來的書寫。

綜合以上見解,我覺得最恰當的辦法是繞過去,不要在某一個字上“吊死”了,浪費大好的學習時間。如果真要弄清楚一點,那就把歐陽詢的全部楷書作品找來,對照一遍,就自然清楚了。這是明智的做法。


歸真的書畫與文字


歐楷的青字是故意為之的!

青字中間的兩個短橫有幾種寫法,最為常見的是貼緊左邊,右邊就出空白!還有把兩個短橫處理成不同角度的,也有兩邊都留白的。這種左邊留白,右邊貼緊的最為少見!

為什麼寫成這麼多樣呢?因為變化的需要,越是大的書法家越是注重變化,而越是變化豐富的越能體現書法家的能力,所以有王羲之寫一篇《蘭亭序》,二十幾個之字沒有相同的!

歐陽詢的這個青字就是這個道理!


一笑貫長天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歐體楷書的特點。

歐體楷書歷來被評書者認為是古今楷法第一。這是說它點畫精確、結構謹嚴,長短、位置不能增減、移動一分,毫微處見規矩,細小處見匠心。楷書最容易失去生動,最難於具有神韻,而歐書以險勁的結構在端正中寫出奇麗的面貌,以潤澤的筆法在瘦硬中寫出生動的丰神。端正與奇險這一對矛盾,在歐體中又達到了高度和諧的統一。秦篆的頎長,漢隸的穩健放逸,魏碑的方整險勁,歐體兼而有之。

而歐書結構上最大的特點則是在向背顧盼中而生險絕之勢,在透視中產生變化之勢。筆畫上則鋒利秀美,挺拔勁峭,稜角分明配合結構上的參差向背更顯字體險絕勁健。

如此看來這個“青”字的結構安排必是有意為之,而絕非筆誤。其實我們還可以在歐陽詢其他字的寫法中找到答案,因為類似這種結構安排還有很多,比如勝字的“月”部等等,如果確是筆誤,不可能同種筆誤不斷重複出現。由此可知,此“青”字的結構安排斷然是有意為之,而正式這種結構上的巧妙變化,讓歐楷在變化中生奇麗,在險絕中顯平衡。這正是歐體楷書的精妙絕倫之處,怎麼會是“筆誤”呢?

下面整理一些歐楷中類似“青”字的結構安排實例,供大家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