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下焦溼熱”中的“下焦”指的是哪裡?吃什麼食物可以調理?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溼熱,我們都知道,但什麼是“下焦溼熱”呢?不少男女因為小便不暢、白帶異常去看中醫科後,都被診斷為“下焦溼熱”,這男女的難言之病與溼熱有什麼關係呢?這“下焦”又指的是哪裡?

“下焦溼熱”中的“下焦”指的是哪裡?吃什麼食物可以調理?

下焦溼熱,中醫病證名。是指溼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處,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為常見臨床表現的病證。臨床多見於溼熱痢疾、溼熱洩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溼腳氣感染等症。治療大法宜清熱利溼。

下焦溼熱主要有大腸、膀胱、胞宮這三種表現形式。

1.大腸溼熱

腹痛,裡急後重,下利黏液或便膿血:或暴注下洩,肛門灼熱,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或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並見發熱汗出,午後熱盛,胸脘滿悶,肢體沉重,納呆嘔惡,小便短赤,脈象滑數,舌苔黃膩。

2.膀胱溼熱

小便短數,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尿道口紅腫,並有穢物,伴口乾口苦不思飲,食慾不振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3.胞宮溼熱

低熱起伏,少腹墜脹疼痛,腰痠納差,帶下色黃,質稠臭穢,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中醫有何方劑,如何辨證施治?

“下焦溼熱”中的“下焦”指的是哪裡?吃什麼食物可以調理?

1.大腸溼熱

證候: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乾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治則:清大腸溼熱,解毒。主方:葛根芩連湯加味。方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銀花、茯苓、木通、車前子。

2.膀胱溼熱(初期)

證候: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乾,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則:清熱利溼。主方:八正散加減。方藥:扁蓄、翟麥、木通、車前子、滑石、大黃、山梔、甘草。

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必要時加用枳實,以通腑洩熱。若溼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知母、白茅根等以養陰清熱。

3.胞宮溼熱

證候:頭痛目赤,脅痛口苦,溼熱帶下、或下部溼瘡、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短黃、或淋濁,舌苔黃膩。治則:清熱化溼。主方:二妙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保健呢?

下焦溼熱為溼熱證的一種,日常保健同溼熱證。溼熱證因熱往往依附溼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少喝酒(溼熱之性最大)、不酗酒;飲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膩食品、甜味品、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溼內停或溼從外入,這是預防溼熱的關鍵。特別要戒除菸酒。多食祛溼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西瓜、綠茶、花茶、扁豆、薏苡仁等。

推薦食療如下:

1.燉乳鴿

“下焦溼熱”中的“下焦”指的是哪裡?吃什麼食物可以調理?

乳鴿、山藥、茯苓、枸杞、桂圓、蓮子、紅棗、薏苡仁。老火燉3個小時。功效:養心、健脾、補腎、益氣、祛溼。

2.茯苓蛇仔煲

土茯苓、水蛇仔、紅棗兩粒、姜1片。做法:水蛇切段,洗乾淨,飛水(用熱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後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紅棗、薑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盅,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3.鯉魚竹筍湯

鯉魚1條,鮮竹筍,西瓜皮,眉豆,生薑、紅棗各適量。竹筍削去硬殼,再削老皮,橫切片,水浸1天;鯉魚去鰓、內臟、不去鱗,洗淨略煎黃;眉豆、西瓜皮、生薑、紅棗(去核)洗淨。把全部材料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後,文火堡2小時,加精鹽調味供用。功效:祛溼降濁,健脾利水。適用於身重睏倦、小便短少、高血壓。竹筍是一種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素的食品,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4.綠豆冬瓜湯

綠豆100克,冬瓜(連皮500克)。將綠豆用涼水浸泡2小時,冬瓜(連皮)切塊,放入2片生薑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繼續煲至熟爛為度。食用時除去姜,加入鹽調味。

5.煲豬肚

“下焦溼熱”中的“下焦”指的是哪裡?吃什麼食物可以調理?

白茅根、玉米鬚、紅棗、豬小肚。特色:祛溼消腫。操作:將豬小肚洗淨切塊,用鹽、生粉拌擦,再衝洗乾淨。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鐘,取出在清水中沖洗。紅棗去核後,與白茅根、玉米鬚一起洗淨,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與豬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內,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可加入適量食鹽和少量生油。

6.車前草茶

車前草100克,加水800毫升,煮沸15分鐘,取汁代茶飲用。

如果你也是下焦溼熱的話,不妨調理一下吧!注意:以上所有藥材請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