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閩南話,客家話在中原都找不到一絲蹤跡,難道是全家全村遷徙嗎?

纖閨


本來,中國漢族很大部分都是與外族融合而成的。比如東北人,陝西人,河南人,江西人,福建人,廣東人。所以,毛澤東說:“中華民族是融合的民族”。

但是,近年來中國社會民粹主義抬頭,在互聯網上大肆傳播民粹思想,否認民族融合的歷史和現實。正如題目所說,閩南話和客家話在河南山西中原地區找不到一點絲蛛馬跡,而當地史學界也不認可,卻被兩個民糸反覆強調源於河洛中原。這是件很好笑的事。

早在1996年,筆者創作和拍攝完成十五集電視片《中國客家人》後,邀請全國各地近200名客學專家參加對影片的評審。其中,華東師大客學研究中心主任李逢蕊教授認為,影片要增加客家人“衣冠南渡”的比重。但大部分專家不同意。原因很簡單,長江以南有六大方言包括客家方言。如果說只有客家人是中原當官人家南遷躲進閩西大山溝,那其他方言民糸沒有當官的,只有老百姓南遷?更為重要的是,客家首府的《汀州府志》和《嘉應州府志》及各縣縣誌都明確記載:客家人是當地土著畲瑤人和漢人(主要是南宋滅亡時逃亡宋人)民族融合體。如果一味強調客家遷徙說是說不通的,今後也難於自圓其說。

現在,閩南人和客家人都面臨“難於自圓其說”的尷尬。在中原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的情況下,又編造陝西,山西,河南大量胡化改變中原官話的歷史。從而形成更多的破綻。這樣的史學研究已經失去意義了。


嚴家慶


關於閩南話、客家話 在中原找不到一絲蹤跡的疑問,本人認為很好理解,中原的北方話的使用範圍,涵蓋了社會、家庭、學校、這種現象是具有絕對的統治威力。舉個例,四川話在北方就不能作為通行語言,在社會交往中,北方人一聽語速較快的四川活,頓時焦慮,會請你用普通話交流,即使說得結縳巴巴,北方人聽後如釋重負,所以現在"孤僻難懂"的客家話根本無法在北方交流、流行,是不是全村遷徒不是問題的關鍵,不予置評。

著重討論一下中原南下的客家人

"客家"在客家語和廣東方言中讀作"哈嘎"(HaKKa),用於自稱和他稱。

客家作為漢民族中一個很有特色的民系,追溯其形成和發展的源流,有五次大遷徙。原
(客家勤勞的婦女,攝於一百多年前)

來居住在中原的漢族人自公元四世紀的西晉"永嘉之亂"以來,由於戰亂和天災的驅使,從黃河和淮河流域不斷南遷,經歷了1000多年的漫長遷徙的歷史過程。

而進入四川的客家人則源於第四次大遷徙,時間為清代前期,東南部人口一次大規模的向"西蜀"一一四川的大移動,民間俗稱"湖廣填四川"。

這個中間的幾次南遷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話題回到遷徙南方的客家人是否是中原移民,我以我收集的族譜作為證據證明一一
這是從河南南陽經過幾次遷徙而最終定居重慶巴縣的岑氏家族宗譜,他們都是南陽後裔。


圖片中清楚寫明"南陽堂始祖遷徙四川(蜀)的記戴。
這是岑氏一族的宗祠,從建築風格上看是典型的中原風貌。

非常珍貴的是當年(民國29年)修譜後族人留下的一張照片,當年抗日戰爭正是艱難時刻,照片中人應該是在民族危難之際,舉全族之力修譜,建祠堂,我的考慮是這一族人為了預防戰亂的加深而作的一個族人體系的聯繫預案。照片中人的穿著仍然是保持清未民初的服飾習慣。
這是族人的墓葬地,本族子孫,無論你以後身居何處,擔任何職,祖宗的宗祠和墓地都是你記憶的一片鄉愁。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謝謝出題。


良人執戟2


潮汕話是唐朝發音,這可以從潮汕人讀佛教早晚課誦集的楞嚴咒為例,不熟悉佛教的普通潮汕人讀楞嚴咒,甚至比教內師徒相授的有的還標準。因為佛教咒語大量是在隋唐時期在洛陽、西安等北方地區翻譯的,按當時人們念文字的發音做音譯。這已說明潮汕話和古代北方話有很大聯繫。

又有網友楊先員指出,他曾看過民國著名北伐將領張發奎回憶錄,張發奎曾在河南新鄉一帶的一個雨夜,老百姓不敢開門,張和部屬在屋簷下用廣東始興土話講事,門口了,老百姓說,你們是自家人,請進來吧。這說明,以前的河南一帶地方講話和客家方言相近。我本人就是新鄉人,新鄉土話有第五聲和第六聲,即:上(音讀賞)聲和入聲。這些是普通話(即以北京官話俗稱“京片兒”為基礎,整合北方方言為基礎)四個聲調裡沒有的。

英文說普通話為MANDARIN,音譯就是“滿大人”,也就是滿族人到北京和北京當地話融合的結果。事實上,到北京老城根聽聽當地老百姓所說的北京土話,音調也比普通話要豐富的多。北方方言在少數民族融入北方地區時不斷“胡化”有大量事實佐證。同樣,永嘉南渡、衣冠南渡乃至之後的戰亂大遷徙,北方漢人和南方當地民族發音的部分融入也是很自然的。

又例如,杭州話和周邊嘉湖紹寧波等地差別很大。音調和河南話看似不一樣,仔細一聽只是音調略有一些差別,而且這些差別非常的有規律,特別是兒化音沒法像北方把兩個音吞一起,所以生硬的單獨發出一個兒字。這說明南宋建都杭州後,來自開封等中原地區的北方上層士族影響改變杭州當地百姓的發音非常明顯。

音韻訓詁是門大學問,歷代音韻變遷,不要妄自菲薄。


超預期經營管理


在回答前先聲明一點:本人並非歷史學家,也非什麼專家達人。更不是閩南人客家人。只是針對一位姓嚴的作者的奇談怪論,忍不住要為客家人閩南人說幾句公道話。姓嚴作者稱"客家後生沒文化真可怕",因為不認可嚴的獨家觀點。試問嚴姓作者:你才是有文化的是嗎?不認可你的觀點就是沒文化?就憑你這句話就足以證明你的無知,已到了無畏境地。你是我在“頭條”見識的最荒繆,最無知,最無恥的作者。你汙辱了南方所有的客家人閩南人,汙辱了民族文化!無數史料實物研究證明,客家人(客家話)閩南人(閩南話)包括福州話,同源同宗,同樣發源於古代中原。至今在河南固始縣,仍有鄉村在使用。本人曾親往河南求證,在固始鄉間,居然聽到閩南發音類似的語言:福州話。與鄉民交流融洽,毫無薺隔之感,反而非常親切。當地同姓民眾更是直言,回來就好,你們是回到老家了。感嘆民族語言豐富多彩之餘,更感嘆中華語言的傳承歷久彌新源遠流長,這便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滅的火種!歷史上歷經多次中原大規模向外移民,這些移民就是現在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的閩南人客家人。國內國際許多史學家已指出:如今流行福建的方言,包括客家話在內,是古中原語言的活化石,對民族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屬性,對民族史學具有不可替代的深遠意義,是中華語言寶庫中未被拭塵的明珠,將來系統整理成緒完全可以申報世界遺產。這項浩大博遠的文化工程必將為中華復興增添無限光輝!最後正告姓嚴的那位作者,多學點民族文化知識,不要開口就罵別人沒文化,做個有才有德更有品的令人尊敬的人。另外補充一點,所謂南蠻,非指客家閩南人。這有許多文獻資料可考。甚至在福建沿海一隅還能見到,不過非常罕遇,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見到了一定會大吃一驚。好了,有機會再聊。


華華5261


客家人先不談,閩南人的祖先來自古代河南!什麼時候得不到專家認同了?什麼時候不能圓?閩南人的祖先來自古代河南這是事實不用圓謊!每個家族都有族譜,祠堂可以追查!晉朝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什麼是衣冠你懂嗎?古代只有士才能戴冠!晉朝的士子和政權都向南遷徙,文化人帶來了中原文化和風俗!留在當地的都是些平民百姓,文字語言是士子更能保留傳承下來還是平民百姓更能保留傳承下來?中原地區歷朝歷代經受戰亂,十室九空!現在河南地區的人又有多少是古代河南人的後裔?唐朝王審知入閩,陳元光入漳又一次的帶動了河南人入閩開發,古代河南還剩下多少原住民?這也就是現在河南找不到類似閩南話的語種而我們福建人來自古代河南的原因!這不存在矛盾!說什麼福建人是百越人的,這是沒讀書的人才會說的!漢武帝南征閩越,盡遷其民於江淮!留下士兵戊守,這期間中原人就在福建生活了,王審知,陳元光的入閩入漳只是有記載的大批次的遷徙,小股的沒記載而已!


熱血不會冷切


客家人是山畲漢化,客家大遷徙是假的,跟中原沒有關係。但客家話較接近普通話,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語言也接近普通話,客家話的旁支與壯語是相通的。閩南人源於中原有史有據,主要是唐初與唐未的兩次河南光州大移民,至今陳元光及王潮家族的墓都還在泉州漳州,閩南語文讀與古中原音完全對應,但口語大相徑庭。


keisuku2


在陝西商洛關中,河南部分地區能找到部分與客家話詞彙相對應的。客家話能夠對應古漢語韻書切韻,就已經證明了客家話漢語的屬性。

至於閩南話,一般來講,閩南話含上古漢語層比較多。

遷徙當然是舉家或舉族遷徙,人多才能互相照應。

客家話很多現在日常用語還在《呂氏春秋》找得到,客家話人物稱呼在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找得到(父親“阿爺”,父母“爺孃”,姐妹“姊妹”)!客家話的一二三人稱你我他(客家話“爾ngi吾nga其gi”)則全部對應韻書!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0ded9d14235dd070f107db9aff057f18\


南國觀察


福建山巒疊嶂,在古代非常適合難民逃難。所以福建的方言體系也是全中國最複雜的。中國其他大部分的省區都是成片成片的城市,講一種方言。但是在福建每走過一個村就會講不同的方言,就算是同一個城市的不同的村,都有可能講不同的方言。最少都是同一個方言的,不同的口音。

有一些方言沒有辦法找到是從哪一個地方來的,比如福建的永安話,有很多的閉唇音,在其他的漢語方言中就找不到相類似的來源。

客家話和閩南話在福建算是比較大的語種,但是應該不是最古老的語種。

先從閩南話說起吧,閩南話的發音有很多詞彙和日語接近。假設日本人真的是從秦朝從中國大陸遷徙過去的,那麼閩南話基本上就和日語處於同一個時代。

但是福州話比閩南話還要早,福州話的區域僅侷限在福州市和周邊一帶。如果懂閩南話的人,可以聽出福州話和閩南話的一定親緣關係。有很多詞彙,把閩南話中的元音轉化成福州話的發音規則,就可以被聽懂。

假設閩南話是秦朝的中原語言,那麼福州話可能比閩南話還要再早個幾百年。

和閩南話平行的語言還有廣東話和蘇浙一帶的吳越方言,它們的分佈符合中原難民從中原逃往沿海的趨勢。也比較符合戰國爭雄的那種狀態,在當時可能這些語言就分屬於戰國時期的各個小國家。

客家話肯定是在閩南話之後,在福建的人員分佈上,客家人也偏閩西北,廣東東北部也有分佈。風俗和方言與閩南話差別比較大,而且沒有過渡性。本人有懷疑,客家人是屬於被漢化的一個古代的少數民族。但是在這一點上我不能夠百分百確定。

從這幾個方言的分佈和過渡上可以看出越古老的語言,它所分佈的區域就越靠海。或者越接近山區縱深處。

可以這樣理解,每打一次仗。就會有中原難民往這些山區和沿海靠攏。他們進入這些山區,必然會搶奪一些山區的土地和資源。那麼原來在這些山區分佈的早期的難民,就有可能被迫在繼續往山區的縱深遷徙。

客家話之後,可以有跡可循的就是廣西北部,四川地區,還有貴州地區說的方言(學名西南官話還是北方官話不太確定),他們基本上屬於同一個語系,在腔調上已經非常接近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了。由於宋朝被元朝滅的時候,在四川地區的人基本上被當時的蒙古人給屠殺完了。所以可以判定,現在在四川地區,廣西北部,還有貴州說的同一種腔調的各種方言,可能是在元朝之後。最大的可能性是清軍入關的時候,這些人往南遷進入了這些地區。

再回到這個問題本身,當年中原一旦發生戰亂,很多時候是人民大批量的死亡。饑荒或者是屠殺,會造成平原地區整村整村的從無人區和墳場。逃難的那些人往南遷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原來就在南部生活的本地人。所以,要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是非常難的。只有在山區未被開墾的土地,才有可能生存下來。

這種屠殺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世界大戰並沒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更加的殘酷。一場戰爭下來,一個地區的方言口音發生很大的變化,都是有可能的。在古代農耕社會,獲得土地才能夠統治國家。要獲得原有居民所擁有的土地,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驅趕和屠殺。特別是當外族侵略,近來發生的這種戰爭,對於中原方言口音的變化,肯定是影響最大的。

唐宋的口音是混了鮮卑的,元朝直接通過屠殺改變了中原的口音,明朝又把口音改變了一次,清朝又變成了滿漢混合的口音。

由於古代沒有錄音設備,所以具體古代人的口音是什麼樣,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慶幸的是,中國的文化是由象形文字漢字連接的,所以儘管古代的屠殺那樣的慘烈,我們的中華文化還是保留下來了,即使是外族侵略建立的國家也會被我們逐步漢化,成為我們民族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不管操什麼樣的口音,都可以用漢字,把自己說的話記錄下來。讓不同口音的人融合成現在的漢族。


外語那點事


相關我駁斥六南方言是古漢語的問答答題有很多了,有興趣的翻一下我以往的頭條問答,相信絕大多數吹捧六南方言的人,都無從反駁(不服來辯)。而這次我換個角度來駁斥。

1,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戰爭的目的是統治和奴役,而絕非屠光原住民。如果中原漢人在某個時期死光了——

魏孝文帝何必全盤漢化?直接退耕還“牧”,全國放羊就好了。只能是漢人數量太多,全盤漢化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

隋唐皇帝又何必自認血脈傳承自漢初?(割了項羽大腿被封赤泉侯的楊喜、飛將軍李廣)。直接全盤鮮卑化不就好了?只能是他們本來就是漢人。隋唐科舉制之前,只有門閥世家才能當高官。

忽必烈這種連文天祥都一度想要啟用的皇帝,元朝能把漢人屠光?漢民都屠光了,要這些漢人官員幹什麼用?

啥?金朝北方漢人就死光了?那辛棄疾不是漢人嗎?難道辛棄疾沒受過基本的教育,跑到南宋就立刻學會詩詞了?從辛棄疾這裡,最起碼證明金朝南宋並立的時期,金朝控制之下,漢人還是有起碼的文化教育的。辛棄疾可不是突然就直接想奔赴南宋的,而是起義失敗之後才奔赴建康。北方若無漢人,拿什麼起義?

還一個,朱元璋。朱元璋生於鳳陽,可是比南宋滅亡還早很久就被蒙元統治了的,而且這裡是江淮官話區,如果漢人在蒙元時期就死光了,朱元璋也不是漢人嗎?

還有,清朝。某些人直接說清朝時期發生了漢語鉅變,說什麼普通話源自清朝。我就奇怪了,清朝有這麼大本事改變六南方言區以外的整個中國的方言,居然推行不了滿語。當今滿族都沒幾個會滿語,滿人卻能顛覆漢語?要這麼有本事,東南各省很多城市都有八旗駐軍,並不比中原北方少多少,六南方言,又受了多少滿語影響?

2,漢人在中原,甚至包括關外的整個北方,從未有什麼死光。以當代科學分子人類學論證的漢族各省父系y基因,都有60%左右的O3基因。說南北差異很大,說少民顛覆漢語的,都是蠻不講理。

六南方言在中原找不到什麼痕跡,只能是因為方言的入鄉隨俗,就如同山西洪洞移民,僅僅只有600年曆史,而京冀魯豫等被移民地市,也並無山西晉語的痕跡。


淡藍色榮譽02


古音看【唐韻】【廣韻】,北方話能套得上嗎?看看下面拼音客家話讀音。【鵝】牛ng何o切,五ng何o切,都是讀鵝ngo。(牛、五、鵝聲母相同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