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洛陽有一個沒有影子的地方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是一部有關佛教史的名著, 書中討論到古代怎樣測定時辰, 其中有“洛州無影” 一句話。

洛州即洛陽, 其位置在北迴歸線以北, 從天文的角度講, 一年之中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出現“ 無影” 的情形。這究竟是錯誤, 還是另有含義, 長期以來成為問題。本文作者曾經認為這是義淨書中的錯誤。但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本文作者發現, 在洛陽附近一處地方, 確實可以見到“ 無影” 的奇觀。

洛陽附近的一些歷史古蹟, 其中一處是有名的登封市告成鎮古觀星臺。古觀星臺院中,有一座“周公測景臺” 。臺用石造, 上立有表。就在這裡, 我驚奇地發現, 這座測景臺, 被當地人稱作“沒影臺” 。測景臺旁有一段說明文字:

洛陽有一個沒有影子的地方

“夏至正午, 表北之影長一尺五寸, 正與石座北面上沿長度相等, 所以看不出明暗差別, 故俗稱為‘沒影臺’ 。”

河南話的“沒影” , 就是無影。我還需要哪裡去找“無影” , 這不正是“洛州無影” 嗎

究竟什麼是“無影” ?

從天文學的角度講, 洛州在北迴歸線以北, 一年中的任何時候, 都不可能無影。這是常識, 不可改變, 也無需討論。但問題就出在這兒:即使是本來有影,但在唐代, 在洛陽的當地, 就是有“洛州無影”這樣一個說法。義淨不過是在他的《南海寄歸內法傳》書中講到“觀時” 的經驗時, 記載了這個說法而已。

洛中無影奇觀最佳的觀測事件是夏至這一天。

測景臺, 臺為覆鬥型。與地平相對, 臺的四個立面並不垂直, 而是呈現為不大的斜面。臺頂立有石表。臺附近有樹, 樹身頗高。樹陰不時可以遮擋住石臺前後的陽光, 但石臺和石表的大部分, 仍然在陽光照射之下, 各個方向的日影都很清楚。

原來以為, “無影” 應該出現在北京時間的12 點正。等至12 點正, 情況並非如此。在石臺正北的地面上, 有石臺的日影, 也有石表的日影, 日影稍微偏西。這時我們才突然想到, 從天文時的角度講, 北京時間的正午, 未必就是當地的正午。當地時顯然比北京標準時要晚。

日影逐漸縮小, 到13 點零8 分,不僅在石臺正北的地面上見不到石表的日影, 石臺自身的日影也完全消失。不僅北面如此, 其他三方的地面上也是如此。石臺旁邊的樹陰, 此時亦全部退開。以當地的天文位置為準, 應該說此時就是太陽運行一年中的最高點, 也就是夏至點。

這時仔細觀察, 陽光雖不是絕對垂直地射下, 但射下的角度, 剛好與石臺正北立面的傾斜度相同, 因此石臺的日影被掩藏了起來。不僅如此, 石臺上石表的日影, 這時也收縮至最短, 長度剛好到石臺北面上沿, 與上沿齊平, 因此原來映射在地面上的石表的日影也完全見不到了。

“無影臺” 為什麼稱作“無影” , 此時終於得到驗證。其中的道理, 說簡單也簡單, 但說它是一種巧思妙想, 也毫不過分。測景臺北面鐫刻的聯句:“道通天地有形外, 石蘊陰陽無影中。” 描寫的正是這種情形 。

“無影” 持續時間很短, 前後僅一兩分鐘。到13 點10 分, 日影重新出現,不過這時轉至石臺正東的地面上。石臺和石表,都是如此。

為何要建這個古觀測臺呢?

洛陽有一個沒有影子的地方

這與古代中國人以豫州或者說洛陽為“天下之中” 的觀念有關。中國自古以來以豫州即洛陽一帶為天下之中, 如果從建表觀天而言, 陽城則更被認為是中心的中心。正因為古人以陽城為“地中” , 陽城的日影一尺五寸, 土圭於是也就設計為同樣的尺度。但讓“測景臺” 在夏至正午整體看起來“無影” , 卻一定是要另費一番心思。

古代的中國人把自己所處的地方看作是天下的中心,為了證明是“天下之中” , 對做太陽觀測用的測景臺和測景表做出這樣特殊的設計, 由此造出“無影” 的奇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