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張獻忠寶藏有了重大發現!四川人為何對他恨之入骨?

隨著江口沉銀遺址的重大發現,張獻忠“千船沉銀之謎”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但是關於這個亂世梟雄的種種傳聞,還有很多尚待揭曉……

2018年4月20日,據《成都商報》報道,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再出水一萬兩千餘件文物,這一考古發現,為解開明末清初時張獻忠“千船沉銀之謎”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很早以前,成都當地就流行過一句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當年清軍入關,四川混戰,張獻忠敗退出川時,傳說他將“大西國”的無數金銀財寶藏了起來,等待他日東山再起。可惜後來沒過多久,張獻忠便在抗清鬥爭中身亡,他雖然死了,但是卻為後世留下了無數奇聞逸事。

張獻忠寶藏有了重大發現!四川人為何對他恨之入骨?

圖為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現場

張獻忠寶藏有了重大發現!四川人為何對他恨之入骨?

圖為本次出水的部分文物

張獻忠是陝西人,出身貧苦,但據記載,他小時候也讀過書。後來他跟隨著自己父親做過小生意,當過捕快,又在延綏鎮當過兵,這些經歷為他日後能當上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明朝末年,天災頻發,陝西境內赤地千里,餓殍遍地。當時明政府財政匱乏,中間又有貪官汙吏層層剋扣,所以賑災只是空談。老百姓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陝西境內大大小小的起義軍多如牛毛、數不勝數。後來讓明政府膽寒的張獻忠與李自成,當時也混雜在這些農民起義軍當中。

張獻忠寶藏有了重大發現!四川人為何對他恨之入骨?

圖為影視劇中李自成的形象

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明政府不得不派出大軍長年累月的圍剿。許多頭領在圍剿中紛紛敗死,但這只是大浪淘沙,死掉了一批頭領以後,更加厲害的頭領冉冉升起,張獻忠就是後起之秀中的一個。張獻忠當時在別人手下時,就展露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他的軍隊是當時王自用手下“三十六營”中最強勁的一個營。張獻忠的指揮,就類似於游擊戰,他的部隊機動性強,轉戰千里、忽東忽西,令明政府軍隊頭疼不已。崇禎八年,張獻忠軍隊更是攻佔鳳陽。因為鳳陽是朱元璋的祖籍,所以明政府將鳳陽命名為中都。張獻忠佔領這裡以後,不僅殺光了當地的達官富商,而且還挖掘了朱元璋家的祖墳。崇禎皇帝聽聞以後,披麻戴孝,在太廟裡嚎啕大哭。

張獻忠寶藏有了重大發現!四川人為何對他恨之入骨?

圖為電視劇《江山風雨情》

後來明政府啟用楊嗣昌,開展“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戰略。農民起義軍死傷慘重,張獻忠被迫在谷城投降,後來經過休養生息,又重新舉起義旗。為了逃出楊嗣昌的圍剿,張獻忠率部進入四川。四川地勢險要,有道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於是這裡便成了張獻忠的根據地。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雖然這裡環境安穩,但是也難有作為,張獻忠眼睜睜得看著李自成攻陷北京,逼死崇禎皇帝。而後清軍入關,清軍看待這些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並無差別,所以八旗的鐵騎便向他們衝殺過來。

張獻忠寶藏有了重大發現!四川人為何對他恨之入骨?

圖為影視劇中崇禎皇帝形象

當時清軍入川、南明軍隊反攻、川民起義,張獻忠可謂是四面楚歌,而後便發生了一件對於四川人民來說,堪稱是災難的事件。據《明史》、《客滇述》、《蜀亂》、《後鑑錄》等一系列文獻記載,張獻忠大規模的屠殺川民。當時情況異常慘烈,四川人口在明朝萬曆六年時還有三百一十萬之多,到了清初順治十八年,只剩下八萬(一說50萬)人口,這簡直就是接近滅絕的人口大銳減。後來清朝初年,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大移民,就是所謂的“湖廣填四川”。

張獻忠寶藏有了重大發現!四川人為何對他恨之入骨?

圖中文字為傳說中張獻忠“七殺碑”內容

當然了,張獻忠屠蜀在史學界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張獻忠沒有能力造成四川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銳減。後來清政府花了十餘年時間才佔領四川,他們在這個期間肯定也沒少殺人,後來他們將自己的暴行歸罪到了張獻忠頭上。關於歷史的真相,還有待發現,但這就像張獻忠的“千船沉銀之謎”一樣,終有一日會真相大白,終有人會為那些無辜枉死的人們負責,揹負起千古罵名。

你覺得屠蜀暴行,是張獻忠所為,還是清政府的栽贓?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討論!

歡迎關注“嘉道文流”,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