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皇帝姓“朱”与“猪”谐音,那明朝人管猪肉叫什么?

公子无双


这个问题的由来,应该是源于中国封建时期,人们在起名字上的禁忌,就是取的名字中不能有跟皇上一样的字,而且就连读音相同也不行,不然的话就是以下犯上,严重的是要被杀。

回答明朝人管猪肉叫什么的问题,就得分享历史上有两则典故。

第一则典故,发生在明朝初期。

对于这则典故,从两个角度来讲述。

一是从皇帝的角度来说。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比较开明的皇帝,对于朱和猪同音的情况,并不怎么在乎。

据说,有年春节前夕,朱元璋到一个屠户家里,这屠户正在卖力的阉猪,朱元璋并未生气,反而感到很愉快,还为屠户家写了一幅春联:双手劈开生绝路末路,一刀斩断长短根。

二是从百姓的角度来说。

尽管皇帝不在乎,但是老百姓还是不敢冒犯天子呀,比如说,在过年时候你不小心说了句“杀猪了”,就会被误认为成“杀朱了”,那还了得,再给定个谋反的罪名,多犯不上啊。

所以,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期“猪”用“彘(zhi)”、“豕(shi)”等字代替。

第二则典故,发生在明武宗时期。

当时的皇帝是朱厚照,有一次,他打算御驾亲征,去“打宁王”。结果在挥军南下的路上,听说有人已经把宁王杀了,这令朱厚照很不开心。转念一想,反正仗也打不成,也当不上将军了,索性在江南玩几日。沿途地方官自然是好吃好喝的招待了。

但因出师不利,皇帝朱厚照心里还窝着火呢,所以,吃饭时也不开心,当他看到桌上的猪肉时,当时就发火了:

“猪,这不就是朱吗?这肉怎么能吃?我姓朱,你们还让我吃猪肉?这是想集体回家种地了?”

于是,当即下了《禁猪令》,对所有人说,养猪杀猪这事,本来很平常,但是,她属猪,还跟我的姓一个读音。以后谁也不准养猪卖猪杀猪,要是谁不听话,全家都去边疆充军,这辈子都别想回来!之后,没人敢养猪了。

这让皇帝自己陷入尴尬局面。

一是因为猪,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贡品,叫太牢。如果没有猪肉就不合礼法,也是对祖宗的大不敬;二是因为他平时吃惯了猪肉,一下子没有猪肉吃,让他突然感到很不适应。

于是,几个月后就解禁了《禁猪令》。但皇帝颜面不能丢呀,为了缓解尴尬的局面,只好把猪的名称给改了,叫彘,或者豚。

所以,明朝及以前称猪为豚,杜甫诗里就有“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句子。

不过,明朝当时叫猪肉,并不犯忌讳,还是吃猪肉,或者用来祭祀。

从历史上来说,所谓“避讳”,其实避的是“名讳”。如当时有个开元县,因避朱元璋名讳而改为开原,避的就是名字“元璋”当中的“元”。

又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规定,只要“世”“民”二字不连用就行,但是李治比较孝顺,直接规定“民”不能用。

还有件趣事,大家都知道,以前的观世音菩萨,后来又叫观音菩萨,就是在李世民时代改的。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佛经里有名的《心经》中的观世音菩萨,就改成了观音菩萨。

通过历史故事,说明中国古代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都深受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和限制,上演了许多奇葩轶事。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定要加以借鉴,用科学的、发散的、开放的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更有利于发展和进步。


有书博物馆


明朝人管猪肉叫猪肉!

先说一下明朝给猪改名的可能性

避讳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政治文化现象,意思就是指避开名讳,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严重者甚至要避开与君主或尊长名讳同音、同义或谐音的字。

避讳一词出处甚多,不过《公羊传·闵公元年》的那一句"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可以说是避讳总则,它体现出了避讳的一个主要目的,即维护秩序。

尊者掌握权力,权力负责统治,君主和长官手握不同的权力,可以施行不同范围和程度的避讳,也就是避君主讳(国讳)和避圣贤讳(圣讳);亲者代表家族,宗法制下,要避长辈讳(家讳);贤者代表德行,贤达至极则为圣人,要避圣贤讳(圣讳)。

避讳本是来源于人类对于文字的文化体现,但当它与等级社会的政治相适应的时候,它就成了稳定不平等社会的工具,地位低者须为地位高者做出让步和牺牲,以这种文字上的垄断营造神秘感,让人崇敬。

话说回来,避讳避的都是名讳,而不是姓讳,因为统治者还需要考虑避讳对于社会的影响,如果一股脑地违背民众习惯改字,很容易造成民众的普遍不适和反感,反而不利于维护秩序,有些君主为了方便民众,还会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少见字,比如汉宣帝刘病已,“病已”二字太常见,他就改成了刘洵。

而姓氏往往不是独家的,如果要天下人避姓讳的话,那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历史上几乎没有避皇帝姓讳的。比如唐朝以前,马桶是叫“虎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要避国讳,虎子就成了“马桶”,但李树还是叫李树,天下姓李的人也不需要改姓。

同理,“朱”虽然与“猪”同音,可并没有把猪改名的必要。

到处可见的“猪肉”

猪有彘这些别称,不过从今天猪肉的一家独大来看,这些别称最后都因使用频率降低而退居二线,在明朝,猪的使用频率就已经超过了彘,在很多文献上都能看到猪和猪肉的身影。

朱元璋的早膳菜单:羊肉炒、猪肉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香米饭、豆汤、泡茶。

永乐二年郊祀结束后的庆成宴菜单: 上卓: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烧煠五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五钟。 中卓: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猪羊肉饭。酒五钟。 随驾将军:按酒一般。粉汤。双下馒头猪肉饭。酒一钟。

礼部晚宴并早粥:用鹿一隻。猪二口。羊三隻。鹅十二隻。熝猪肉八十斤。粳米三斗。火熏三腿。鸡弹一百箇。豆腐五十连。煮粥猪肉五斤。

《酌中志》(明代宦宫刘若愚著)载: 本地则烧鹅鸡鸭、猪肉、泠片羊尾、爆炒羊肚、猪灌肠、大小套肠、带油腰子、羊双肠、猪膂肉、黄颡管儿、脆团子、烧笋鹅鸡、炸鱼、柳蒸煎赞鱼、卤煮鹌鹑、鸡醢汤、米烂汤、八宝攒汤、羊肉猪肉包。

从皇宫到宫外,都是叫猪肉,完全不用避讳。

明朝曾短暂禁止养猪杀猪

上面说了,避姓讳很容易引起社会大范围的麻烦与方感,所以统治者一般不会避姓讳,可架不住明朝奇葩皇帝多,明武宗朱厚照搞了一个比避姓讳波及范围更广的避讳,那就是避生肖讳。

朱厚照出生于辛亥年,也就是属猪的,这本来没什么,毕竟哪个属猪的还没吃过猪肉呢?可朱厚照吃着吃着,忽然觉得不对了,下了一道禁止杀猪吃猪肉的圣旨。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圣旨的内容还挺狠:”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知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在圣旨中,朱厚照先表示自己知道养猪这事是很平常的,然后话锋一转,历数猪的罪过,一是跟本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厚照自封的)的本命相同,二是跟本老爷的姓同音,三是猪肉这东西吃了以后还得病,所以大家都别养猪了,也不许买卖宰杀,谁敢违反,全家充军!

禁止吃肉这事倒也不是朱厚照原创,唐朝曾因“鲤”与“李”同音禁食鲤鱼,宋徽宗就更是朱厚照的直接源头,他因为属狗而禁止杀狗,朱厚照不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手段更狠了而已。

官方严格执行皇帝的诏令,整的民众无所适从,为了不违法,全国上下的百姓争相杀猪,瞬间供过于求,猪肉价格大降,来不及杀的小猪干脆就埋了。

这种乱象很快引起了中央的注意,圣旨下发后三个月,内阁首辅杨廷和上《请免禁杀猪疏》,要求废除这道荒唐的命令。朱厚照不想认错,还想拖,又过了一个月,祭祀的时间到了,礼部猪肉是太牢三牲之一,一直是祭祀的必备,不然不合礼法,朱厚照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允许皇宫内部偷偷使用猪肉,不过皇宫自己又不养猪,这也是变相废除律令了。

一年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人亡政息,这条律令就这么废除了。


平沙趣说历史


唐朝“鲤”与“李”同音,于是有了禁鲤(鱼)令;

宋朝宋徽宗因为属相是狗,于是有了禁(杀)狗令;

明朝“猪”与“朱”同音,于是有了禁猪令;

好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只是不让人叫猪,然而到了明武宗时期,竟然下了《禁猪令》,家家户户都不能养猪,这究竟是为何?为什么明武宗时期连猪都不能养?要知道之前只是不能叫而已。接下来我们看个故事……

原来是明武宗朱厚熙过生日,这年正好过27岁的生日,可以说是风光的很,文武百官都提着礼品来祝贺,朱厚熙也坐在最豪华的餐桌上,餐桌上的菜香气扑鼻,朱厚熙向来喜欢吃肉,于是用筷子去夹了一块肉,咬上一口,结果发现是猪肉,一下又想起自己姓朱,生于辛亥年,属相也是猪,这样彻底惹怒了朱厚熙。

为什么呢?他认为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竟然杀猪吃肉,吃猪肉不就是“吃朱肉”吗?

他越想越来火,筷子一丢,挥一挥衣袖就走了。

随后就颁布了一条禁令,就是《禁猪令》:“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很简单,意思就是除了牛羊之外,禁止喂养和买卖猪以及猪肉,如有违反,就发配到边疆充军!

这禁猪令的颁布,可以说太狠了,大家互相监督,一时间猪差点被灭绝了。

朱厚熙颁布禁猪令之后,越发觉得菜难吃,于是决定去民间查看,走到庄家,发现菜地里的菜枯黄无色,便问一老农道:“这菜为什么这么难看,没有一点生机?”

老农道:“还不是那该死的皇帝,颁布禁猪令,现在好了,没有猪粪,庄家不能施肥,菜肯定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只恨那皇帝不能早点去死。”

朱厚熙的随从想上前抓老农问罪,结果被朱厚熙拉住了。

再加上当时祭祀一般都是用猪、羊、牛,然而没有猪就少了一种祭祀品,这样对祖宗不敬,所以很多人也因此上奏说废除禁猪令,朱厚熙最后决定解除禁猪令。

那么解除之后,虽然还可以养猪,但是还是不能叫,所以朱厚熙就将“猪”改名豕(shi)、还有以前的叫法“彘”(zhi),所以大家只能这样叫猪的名称。

其实在明朝朱元璋一开始为了避免猪与朱同音,就给猪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就是叫“肥肥”,是不是挺有创意的,这个和猪也很形象。据说现在很多地方叫猪依然是叫“肥肥”。

实际上明朝并没有对猪这个字那么敏感,也只有在皇帝面前不能叫猪,民间依然是该怎么叫就怎么叫,就好比《西游记》一书中的猪八戒,这部名著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足以证明明朝是可以把猪叫成猪的。


猫眼观史


古代确实有避讳的说法,但中国古代传统是避讳名而不避讳姓。印象中,明朝比唐宋都要专制集权许多,但反倒是在避讳这件事上,明朝君臣都显得比较开明。

在汉唐宋,皇帝们对避讳一事相当热衷,观世音避讳李世民,改为观音;姮娥避讳汉文帝刘恒改为嫦娥;在明朝,朝堂开明,大部分皇帝基本都是三个字的名字,对每个字都不避讳,除非你真的是恶意攻击,否则皇帝一般不care你。

所以明朝的猪还是被称呼猪,但在明朝有一位奇葩皇帝,那就是全国性的禁止猪,问题就出在明朝的皇帝异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身上。

这位不靠谱皇帝朱厚照好好地皇帝不当,想体验一把大将军的威风,化名朱寿,一下道圣旨,自己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

禁猪这事发生在正德十四年12月,当时南方的宁王朱宸濠造反啦,我们的正德皇帝听到有人造反的消息,可把他激动坏了。当上“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的正德皇帝早就想上战场大显身手,展现一下大将军的威风。于是他决定御驾亲征,亲自收拾宁王,解决这场叛乱。

然而才走到半路,连叛军的影子都没见到,叛军就被王阳明解决了。这让千里而来,只为打仗的正德皇帝怎么办,郁闷的皇帝决定在南方散散心再回去。

这条禁猪的圣旨就是在扬州到南京的路上发出的。据《万历野获录》记载,那条圣旨内容是这样的:

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知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圣旨下达后,举国哗然,十天半月之内,全国的各处城镇乡村都在杀猪,为了快速处理,更有的将小猪掩埋或投入河中。

这样的举措对于民众来说,是荒唐的且无法彻底执行,3个月后,留守北京的杨廷和就写了《请免禁杀猪疏》,要求废除这道荒唐的命令。而后礼部以祭天祭祖一定要用猪,用其他牲畜代替不和礼制为由,迫使正德皇帝批准,在皇宫内部偷偷使用猪肉。

这是明朝的一个特例,由于命令的荒唐,一年后正德皇帝死了,命令也随即被废除。

说的不到的,还请朋友们批评指点

机械引擎


事实上,在传统的江淮官话里猪和朱并不同韵。

猪在传统的江淮官话里读“jio”(汉语拼音里找不到合适的发音)而朱发(zhiwu)和zhu的发音从韵上也不一样(现在有些老南京、老扬州应该还能有这种发音感受)。后来是因为洪武25年以后,全国性正韵,采纳了部分北方中原韵律,才属于同一韵部的。但是很显然朱元璋应该发音还是尊崇了传统江淮官话的发音,所以一开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开国初期说猪无需避讳。既然在开国时期都不犯法,以至于在明朝说猪都不犯法。

所以明朝的很多文章典籍里,涉及到猪的,仍然非常之多。

比如明朝的《御制大明会典》里记载“是日、内官于奉先殿陈设牲醴祝帛讫。每庙猪一、羊一、帛二、缸一篚。”“郊祀庆成:永乐二年、……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猪羊肉饭。”《酌中志》里记载:“本地则烧鹅鸡鸭、猪肉、泠片羊尾、爆炒羊肚、猪灌肠、大小套肠……”等等。

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朱元璋是什么时候发现“朱猪同韵”的这个问题的,但是等他发现也已经晚了,但是朱元璋似乎也不是那种根本不在乎避讳的那种人,不然“元来”不会改为“原来”。更不会给儿孙取名字必须要加上金木水火土,生造出一堆字来。

但是朱元璋很显然不愿“与民争利”,所以根本没有避讳“猪”,更没有给猪改名。

对于现在网上传的“肥肥”,反正炒米是没有找到相关史料。还请采用“肥肥”的,能给出史料证据支持。同样炒米也没找到朱元璋下令改回文言文“豕(shi)”、“彘(zhi)”的史料证据。但是有些文言文作品采用这两个字,炒米个人觉得应该还算是合理范围,因为本身猪在文言文中就是这两个字而已,彘是小猪的意思。

正德皇帝朱厚照倒是的确下令禁止养猪、吃猪肉,但也没有禁止说猪。

《明实录·武宗实录》里记载,“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朱厚照做得很干脆,那就是不允许民间养猪。主要原因,竟然也不是因为猪和朱同音犯忌讳,而是朱厚照本人的属相是猪。而且猪肉吃了容易生病,所以大家就不要养猪跟吃猪肉了,违反的人,全家充军流放,但是在明朝的时候,猪肉已经不仅仅占据百姓肉食排行榜第一位的位置,而且祭祀里缺不了“大肉”。所以这个决定没执行几年,就彻底废止了,而且在这几年里,根本也没有全国性执行这个命令。

所以明朝的猪就叫猪,猪肉就叫猪肉。而且祭祀时称为“大肉”也没有证据是从明朝开始的。



炒米视角


猪肉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食物,但某些人对此非常忌讳,朱家人作为明朝皇帝,他们对猪肉的态度也就值得玩味。

就现在来看,我们对姓朱的伙伴,调侃也是猪,明朝时期的避讳情况,悦史君给大家分析一下。

与我们现在只有一种叫法“猪”不同,古时候猪的代称就比较多了,比如“豕”“彘”等,这些发音和猪原本就不一样。

古人的避讳是避名不避姓,所以一般帝王的姓氏,不仅大臣和百姓可以用,还会被作为一种优待,赐姓给有贡献的人。

明朝虽然在很多政策方面比较严苛,但在帝王姓名避讳这方面,却比其他朝代要宽松,至于朱姓避讳,皇帝们多次重申不需要。

有一种说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曾把猪改称“肥肥”,悦史君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肥肥”明显是现代语言,也不符合帝王的形象。

不过,皇帝虽然说不必多虑,但民间还是有所避讳,猪在明朝一般还是叫“豕”“彘”等,朱红、朱砂等有时也会加个石字旁等。

特殊的情况是有的,在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曾短暂禁止天下人吃猪肉,这一史实引起某些人的注意,认为朱元璋等明朝皇帝是其他民族,还有什么常遇春等明朝开国将领也是不吃猪肉的民族等类似传言。

实际上,明武宗禁止吃猪肉只是一场闹剧,他虽然下诏不让其他人吃,自己在宫里每天吃得很开心,而且这个政策在大臣们的反对下,也就个把月就取消了。

至于朱元璋、常遇春等明朝开国君臣,生前大口吃着猪肉,去世后逢年过节都会祭祀,几头猪是必须的,当然也就可以破除某些谣言。

总的来说,悦史君认为大家还是不能想当然,明朝皇帝姓朱,但他们一样也要吃猪肉,而且还要考虑天下人的方便,不可能为一己之私,让老百姓都尴尬啊。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9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明朝时期的人们,管猪肉,依然叫做猪肉。也可能称之为“豕”。因为在古代,猪的学名就叫做“豕”。而明朝时期,并没有因为皇帝姓朱,而有什么避讳。因为“朱”是姓氏,古代的习惯是名字有避讳,如果皇帝名字中有“朱”字,那么就不能管猪肉叫“猪肉”了。



但是,还是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在明武宗时期,明朝曾一度限制老百姓养猪,那些在特定条件下养猪的人,就不能管猪叫“猪”了,而是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称呼,叫做“万里哼”。管猪肉叫做“万里哼的肉”,管杀猪就叫做“杀万里哼”。不过此项禁令没有实施多久就被解除了。



不过明朝总体来说,还是没有这样避讳的。我觉得这可能是要取决于当权者的心态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就没有在乎过“猪”不“猪”的,就算给“猪”叫出个花来,不也是一样放到桌子上来让人吃吗。

所以自朱元璋起,接下来的这些朱氏皇帝,也没有什么说道。其实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姓氏没有避讳。如果把“猪”叫做“元”,朱元璋的“元”,那肯定就要被诛杀九族了。当然,老百姓也不能那么傻。



明朝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开明时期,至少要比清朝好多了。不能说与大唐为之对比吧,至少也算得上是,汉族王朝中比较盛世的朝代了。朱家王朝的皇帝们,至少没有太过于在意姓氏名称避不避讳的这件事。


北方木乔


众所周知,明朝皇帝冠以“朱”姓,那么这个时候,“猪”这个字也是叫不得的,比如过年时候宰猪的时候如果说“杀猪了!”,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所以老百姓一般会避开“猪”这个字,用“彘”、“豕”来代替。现如今 也能在古文上看到这类词,还有老一辈文化人仍然会用这些词语。

朱厚照皇帝属猪,很忌讳“猪”这个词

据说明朝这个属猪皇帝朱厚照在这件事上就很讲究。

正德十四年间宁王朱宸濠谋反被皇帝朱厚照得知,于是打算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出去游玩,后来中途听说有人已经摆平了宁王,于是就在江南游玩了一番。当地官员肯定是殷勤地招待这位皇帝,各种好吃好喝好玩的都奉上跟前。不过朱厚照心情一直都不太好,有一次在宴会上他看到有猪肉被做成菜肴,因为“猪”和“朱”谐音,再加上朱厚照刚好“属猪”,于是朱厚照龙颜大怒,马上颁布了禁令《禁猪令》。

根据史书记载,不管何人都禁止养猪杀猪吃猪肉,一旦违反马上发配边疆充军,这条禁令算是蛮狠的。

但是猪又一直是宫廷祭祀的贡品,颁布《禁猪令》后又不太符合这个祭祀的礼法,于是皇帝马上解除了《禁猪令》,然后就把猪称为“彘”或“豕”。

朱元璋不忌讳谐音

不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并不怎么忌讳“猪”和“朱”的谐音。据说某年春节时他还为一家杀猪的屠户写过一副春联:

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下联: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明朝皇帝都讲究名字谐音的。

古人对名字和姓氏的非常重视,而身为真龙天子,天命所归的皇帝,他们的身份的尊贵、名字不容侵犯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搞史人


皇帝爱避讳。

例如嫦娥原名叫姮娥,因为汉文帝叫刘姮,嫦娥你在月球也不行,所以就改名为嫦娥。

李世民的名字中间有个世字,导致观世音不能叫观世音,必须交观音,你看连菩萨都能让道。

但是历朝历代都是避讳名字的, 很少有避讳姓的。

唐朝的皇帝姓李,他并不避讳别人就不能姓李了,例如李白。

唐朝皇帝据说不让大家吃鲤鱼,因为鲤鱼跟李同音。

对不起唐朝的皇帝脑洞没这么大。

我不知道这个说法的出处,但我知道,至少王昌龄吃过鲤鱼。

王昌龄写诗“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手里提着的就是刚打来的双鲤鱼。

白居易也吃过

《舟行》: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枻人,已行三十里。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

看到了吗他吃的米饭配鲤鱼。

唐朝不会对鲤鱼下禁令,至于愚蠢的皇帝才把自己的姓和某种动物连在一起。

实际上在明朝一开始也没禁止过猪。

怎么能禁呢?这是汉民族最喜闻乐见的食物啊。

每年朝廷献祭的时候猪也是祭品之一,还是重要祭品。

把朱和猪联系起来的是明武宗突发奇想要求禁止吃猪肉,理由就是猪和朱同音。

但这道禁令严重违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导致无法实行。

特别是皇家祭祀还要用啊。

文官集团不断反对,才让皇帝收回成命。

这不吃猪肉的命令成了一场闹剧。


锦翼


正德十四年,唐伯虎看清了宁王朱宸濠的真面目,装疯卖傻躲过一劫。

因为宁王反了。

住在紫禁城里的朱寿,也就是皇帝朱厚照听到这个信息开心坏了,因为他打算御驾亲征。

大军挥军南下,结果走到半路,听说有个叫王阳明的人已经把宁王干掉了,朱老板很不开心。

但是朱老板反过来又一想,自己御驾亲征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玩。既然打不成仗,当不了将军,那就不如在江南玩玩。

沿途地方官听闻,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可能是因为出师不利,朱厚照老板一路上心情始终不好。在一次宴会上,他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却丝毫没有兴趣,尤其是看见猪肉,更是让他大发雷霆,猪,不就是朱吗?

这肉怎么能吃呢?于是马上下了《禁猪令》,据《万历野获录》记载,那条圣旨内容是这样的:

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爲未便。爲此省谕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知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你看,这条圣旨还是蛮狠的。

或许你以为这是野史记载,其实《明书·武宗本纪》: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视到)保定(河北省清苑县)禁民间养猪,着为令。”

《明实录·武宗实录》: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者发配充军。

朱老板之所以不许养猪吃猪肉,朱、猪同音是主要的,最次要的是他本人属猪。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尴尬了,猪,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贡品,叫太牢。如果没有猪肉就不合礼法,对祖宗不敬。万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来,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时,吃惯猪肉的朱老板也很不习惯,于是几个月后有解禁了《禁猪令》,但是却把猪的名称给改了,叫彘,或者豚,总之不能叫猪。

但是,朱家的列祖列宗还是很生气,于是一年后就把朱厚照带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