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2020年的春天,从关注法律圈运营人的成长开始|2月榜单

2020年的春天,从关注法律圈运营人的成长开始|2月榜单

“我是文晴。之前是一直在互联网法律行业,这一块有5年的工作经验,给自己的定位标签是新型未来法律人。目前在法蝉担任运营总监以及首席运营官,也是之前法蝉新媒体的运营负责人。

之所以定《2020年的春天,从关注法律圈运营人的成长开始》这个主题,主要第一个是基于我自己是从智善走出去的,特别感谢在智善的成长时光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第二点的话,本身自己是做法律圈运营背景出身。”

开篇语:

律所想要找寻优秀的应届法科生、年轻的律师寻求心仪的律所,最后找来找去发现其实都是因为资源信息的不对称。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当下法律行业的运营圈中。

如果你正好,

  • 在法律服务行业(如律所、团队、法律科技公司、法律服务创新机构等)

    从事相关运营工作;

  • 对法律圈运营感兴趣并打算入坑(律所行政人员、法科应届毕业生、其他专业背景比如中文、新闻的同学);

  • 是负责律师团队运营的各位律师;

  • 有这方面尝试打算的年轻律师;

我们可以聊聊这下面的三个话题。

法律圈运营人的现存困境。

其实特别是在近几年,与圈子里面认识的一些正在从事法律运营工作的小伙伴们聊,大家都表示对未来存在难点和不确定性,比如新媒体小编阅读量惨淡、组织活动是搬砖、社群运营是客服等,可能就会出现一个迷茫的状态。这些群体都想着改变,但是很多时候要么是资源不够、要么是想法和领导的不合,要么是能力不够,各种情况导致很多事儿没办法落地。 运营的岗位本身是从互联网公司里面拨出来,因法律圈这几年开始有这方面的需求和意识,导致法律类的运营岗位开始在法律行业里面出现。明明在互联网公司运营是一个万能选手,为什么到了律师的行业里面却变成了“打杂”的这种角色?在我的成长的过程当中,也遇到过这些困境;即使走到现在我也会一直思考: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据我所了解的,很多决定到法律圈做运营的会是这样的群体

  • 法考没有通过、公务员没考上、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但是又想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所以就先找个“近水楼台”的工作先“混混”;

  • 基于兴趣,本身是觉得挺高端的一个事儿,但进来之后发现都是靠自学也挺孤独;

  • 自己想做但负责人不同意,大家都似乎不太懂,不确定性也很大,于是在错的路上渐行渐远。

他们或许还在考虑,不如再继续考公务员、或者努力的把法考考过然后去做律师......但是我会有这样一个劝告:醒醒吧,同学!运营圈子不要这样玩。为什么?首先是5年过去之后,我现阶段已经比较看好这个群体以及法律运营的行业,特别是今年出现这样触不及防的疫情。每一个新鲜的事物进入到某行业,都需要前一段时间的培育、发展、变革,所以14年、15年在做这份工作的朋友会迷茫不知道方向。但目前大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律所及团队已经开始重视创新和改变,运营人需要考虑接下来能够做什么,哪些未来的发展和机会是可以抓到的。

个人定位。

大家是否想过自己的定位?又是否真的清楚法律行业?对职业和未来的规划,仔细地想清楚再上路也不迟。

我想用两个对比来体现一下定位的意义。

新媒体运营和内容运营。现阶段的新媒体运营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短期内将账号做大、流量做起来;但内容运营不同,它需要基于团队本身的定位、目的和品牌战略发展,属于长期性投入。新媒体本身是一个工具并不是目的,具备这个工具后,我们需要借助它完成向内容运营方向上的过渡。社群运营和用户运营。其实很多团队负责人或者是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区别。社群只是手段和方式,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用户。用户运营才能够把客户跟自己产生更好的联系、带来实际的流量变现。 在运营人的这条发展路线上,在不同的时期给自己不同的定位会是打造自己全方位的运营思维的不错方法。比如从新媒体运营到内容运营需要过渡时期,好的活动运营到社群运营往后面延续是为了更有效的用户运营,这就要求大家在不同时间去精进各个部分,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对于法律行业的运营,我有

三点认知:特别讲究实操、经验和落地。这些就要求大家能够更多的去执行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凡是都往前边想一步,深耕一点,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专注。所以需要给自己一些短期的目标,同时也设置一些长期的目标。 做过与没做过、用心与不用心完全是两个样子。运营其实都是在做一些细节活,考验人的耐心和逻辑感,只做过一次到第二次的时候能够hold住全场,想拥有这样的能力只需要你在做第一次的流程当中把各种方法沉淀下来。很多事情行业里面没有人可以指导,既然没有人可以指导那就自己活成一家公司吧!用公司的管理战略去规划、经营自己运营的这条路。 另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复盘,复盘,复盘。早在16、17年的时候,智善就在把新媒体运营所有的工作内容形成SOP流程。当年在做这个的时候,其实我没有任何感知,包括我们的小伙伴都会认为很麻烦,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用处,但后续确实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

未来发展。

再坚持一会儿,曙光就要来了。

2019年法律行业里边,像大鱼、新则、海蜂法务,他们开始在行业里面讲运营对律师团队、对整个法律行业变革的重要性。前辈们在做这些事情让我很感慨,好像是突然有人就来了和你站到同一条线上。 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家都有线上的动作,可能说2020年的下半年,很多团队会开始做更多线上的尝试。我从来不认为线上和线下是分开的,而是互相引导助力团队的发展,给行业带来更多的变化。应对大环境,我们需要做什么?找到自己的定位、优势,让自己具备行业所要求的全方位运营能力,其次拓展其它的边界能力,这样下来运营的生命周期会更强;

不要固步自封。很多行业是比较传统的行业,信息比较闭塞,也导致我们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其实是看周边的人怎么做我们再怎么做。律师行业里面目前没有绝对的参照物和标准,大家需要走出去,走出去的第一点就是紧跟趋势与创新。 为了应对未来更多的玩法和声音、现象,呼吁大家向全栈运营力的方向去发展。如果哪天你真的不愿意在法律圈里“玩”了,真的掌握了这些能力之后实际上你去做

跨界人才也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哪天你不想做运营想转型去做律师,或者去律所做相关的运营管理者,这也是一条路,希望大家能够拓宽这样的思路。

结语: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有跨界能力的人。比如现在很多律师因为团队发展的需要想做运营,或者因团队发展需要而被迫去做运营,其实大家也是在尝试拥有跨界能力。不管是做运营还是其他,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现在正在做运营的小伙伴,跨行业、跨群体、跨资源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跨界能力。

前五年,法律行业的运营走到了今天,现在很多团队也意识到了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我希望、也相信接下来的五年,一定是法律行业精细化运营阶段的到来。

2020年的春天,从关注法律圈运营人的成长开始|2月榜单
2020年的春天,从关注法律圈运营人的成长开始|2月榜单

下期榜单,再会。

终审|伟 娜

2020年的春天,从关注法律圈运营人的成长开始|2月榜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