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陳氏太極拳練習時動作緩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馮江瑞


我練習陳氏太極老架一路已經有些年頭,陳氏太極拳要求虛靈頂勁,中正安舒,心靜體松,呼吸自然,均勻連貫,輕靈沉穩,剛柔相濟,上下相隨,圓活完整,意念引導。有了這些要求打快了就難完成要領。只有慢慢的體會,慢慢的用“心、神、意、念”。才能發之於心、達之於神、行之於意、想之於念。

慢慢練上幾年,找到了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感覺,就可以練筋骨皮達到內勁,出拳速度就有了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再練習快、剛、猛、穿蹦、跳躍的動作。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練習方法。

據前輩說,太極拳變慢主要是在推廣太極二十四式時開始變慢。我個人認為,陳氏太極一直都沒有變慢,這個慢是一直存在的。

陳氏太極拳有好多套路,有快有慢,但在練快的套路前都要先練慢的,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練習,過於急進練習容易傷到肺腑。那就起不到養生作用。

從我練習陳氏太極拳的體會來講,也是這麼一個過程,慢慢打著套路時,腦子還要有意念,引導氣血運行,呼吸也要跟上。呼吸氣血動作還要一直,不然起不了效果反而傷身體,只有慢慢來才能練出這種感覺,找到氣感才能快。陳氏太極也稱為內家拳,內家拳是對”心、神、意“的修練,練習時就要遵循練拳規矩方能出功力。




太極邊緣人


陳氏太極拳練習時動作緩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答:根據道家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之陰陽學說。在陳王庭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在創編此拳時就以存在。因陳王庭當時仕途時運不濟,而不得不棄軍歸家。因平生除了喜好習武以外,還喜歡研究道家吐納之術。在他人生不得意時,揣著平時喜歡的有關道家書藉黃庭一卷,同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因陳王庭老先生戎馬一生,爭戈殺場。回到家鄉後,閒來無事,隨把戚繼光長拳和黃庭內卷中的道家養生之術而融合,形成了陳式太極拳的雛型。因戚紀光長拳是殺戈之技,而黃庭內卷的內容是道家修練的養生之術。所以說在陳王庭老先生在創編陳式太極拳的過程中,已把道家的順其自然慢慢的舞動做為了一個主因而形成了陰,形成了柔。而陳式太極拳的躥蹦跳躍及柔到極時而形成的發力,冷勁,炸勁,驚勁,脆勁則表現出陽性而形成了剛。這樣就附合了太極陰陽有柔有剛。也完美的體現出來了道家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之演化。這從陳家後人把家傳的太極拳歸納整理而形成了現在的陳式太極拳一路,陳式太極拳二路。既可看出陳式太極拳一路雖然也有跳躍,也有發力發勁的剛性表現,但總歸是以柔以慢為主。偏於陰偏於柔。而二路炮捶時間短髮勁動作多,躥蹦跳躍動作多,而偏於陽偏於剛。從而和一路的偏陰偏柔形成了陰陽上的互補。而陳式太極拳的練習者在練習太極拳的套路功架時的緩慢動作也可以肯定的說,從陳王庭先生創編太極拳時就已有了。但是陳式太極拳的特點不是一味的慢,一味的緩,一味的柔。它講究的是快慢相間。而它的快慢相間是多快多慢,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就拿陳式太極拳一路來說,普通的來講打十五分鐘左右。這只是對於初級學員和表演時來講。而對於每一個真正的修煉太極拳的人來講,是沒有固定的時間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學練太極拳以後,隨著每個人的功夫上身時間的長短不一樣,每個人在練功中的進度體會感覺不一樣,而每個人的性格和身體素質不一樣,而反映在你的意識你的肢體動作時也會有差異。你怎麼能把練習一趟太極拳的時間而固定下來呢?所以說同樣是快,同樣是慢,也會因為自己的練功進度反映差異而表現不同。所以我們老師在教我們太極拳時告訴我們,陳式太極拳一路慢時可以打四,五十分鐘,快時可以快到七,八分鐘。但慢不可滯,不可停,不可斷,雖慢但要一氣相連。快時動作不可丟,不可亂,不可做不到位。所以說快也好,慢也罷,都要在拳架完整,不丟,不亂,不停的狀態下一氣完成。也可以說是我們在長期規整修煉下,在不同的練功過程中,隨著修煉的功夫長進和大腦皮層及意識肢體上的具體反映。不論拳架打的快與慢都不可強求,都要時刻隨著心意而走,隨著神經意識在身體大腦意識的反射,肢體的反映而快慢。快慢不是強求的,而是水到渠成。所以說陳式太極拳在練習過程中的動作緩慢是在有太極拳時就已蘊藏生成。它的慢和快形成了一對完美的陰陽結合。回答完畢。





鶴舞蘭天逍遙客


是有快有慢。


踐行中行走者


好象是剛開始不久,一個發力,一個拳速,比照楊家太極拳在修改。二路炮捶是不敢再演練了的。金剛搗碓的擊掌震腳,也都放輕緩了。外在的東西好模仿,可內在的內功那是模仿不出來的。怎麼樣,陳溝的大師們,想學楊家的內功嗎,跟我聯繫,免費教你們,但要尊楊露禪為祖師爺才行。


手機用戶62364108981



眾所周知,太極拳是一種緩慢柔和的運動,緩慢運動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術的明顯特徵。做為一種養生健身的手段,這種舒緩、柔順、勻慢的運動方式能夠調和氣血、深長呼吸、舒經活絡,既進行了全身的運動,又不會因快速劇烈的運動而產生相應的勞損。做為一種理想的養生運動真的是無可挑剔的。

但太極拳的誕生不是基於創立一種養生運動,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拳術,是冷兵器時代用於生死搏殺的一種技擊之術。

從這個角度上看,這樣的拳術就有些令人費解了,這樣慢吞吞的拳術能技擊嗎?怎麼可能應對搏擊時變化速度極快的拳來腳往呢?

每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經常聽到的回答是“太極拳還有快練的方式呢”,而且這種快練的方法經常被炫耀為門內的密不外傳之法。我也有幸見識過這樣的太極拳快練之法,雖然比平時太極拳的習練快了許多,但和其他的拳術相比,就速度而言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根本就無“快”可談。還有一種說法是太極拳練時慢、用時快,這好像就有些自欺欺人了。我們學習做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學以致用,學什麼、練什麼,最終才能用什麼,怎麼可能練的東西和最終用的東西完全不一致,而且截然相反呢?

所以,如果不明確太極拳慢練的真正目的和在實際技擊時的真正用意,那麼,太極拳的“慢練”就失去了其實際的意義,太極拳的習練就根本談不上“學以致用”,慢吞吞的太極拳也就只能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和“老年操”了。

那麼,太極拳的慢練到底是在練什麼呢?慢練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在實際技擊中起作用呢?讓我們仔細地在太極拳的理論中尋找答案吧!

在對太極拳的論述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練太極拳要“輕靈圓活”“極虛極靈”“彼不動,己不動,我意在先,彼微動,己先動,我意仍在先”“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這些闡述實際上向我們揭示了太極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核心價值,即太極拳練的是“靈”,也就是極高的“靈敏度”!靈到可以“觸動猶靜”,輕輕一觸即動,但看上去卻猶如沒動一樣的極細微的動,就像鐘錶的時針,我們根本看不見它的動,但只要秒針還在走,時針就一直在動,但我們根本無法覺察到,這樣的微動就是“動不令人知”的動,就是太極拳要練出來的“雖動猶靜”的動,即“靈動”,最終要靈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般靈敏。

那麼這樣的“靈敏度”是如何訓練出來的呢?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告訴我們,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就靈到十分。這就很明確地闡述了“慢”和“靈”的關係,也就是說,太極拳的慢練是在緩慢的運動過程中訓練和提高中樞神經對身體微變化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

通過對極緩慢運動變化過程的感知,使意識對極細微的運動產生極其靈敏的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極拳是“練意”的拳。這種極高的意識反應靈敏度和極細微的身體運動能力一旦形成,太極拳的“快”就自然形成了。這時,當別人只是輕觸我們的身體時,我們的意識已經明確地感知了,同時我們的身體已經產生了極細微的動作反應,在對方“動之機”剛剛產生時,我們身體的微運動就已經產生了相應的應對,而這樣細微的應對,對方是截然不知的,因為“靈敏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只能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聽勁極其靈敏”的意思。

“聽勁兒”是在“動機”的階段產生的反應,等對方動起來成“勢”了,那就誰都能感覺到了,也就根本談不上“聽勁兒”了。太極拳的“聽勁兒”能力是以極高的“靈敏度”為基礎的,所以,太極拳的“快”,不是快在自身運動速度上,而是“快”在極高的靈敏度上,至於速度,那就只剩下“捨己從人”的事兒了。

在極高的靈敏度狀態下,自己的速度是被對方碰出來的,對方快到什麼程度,你就會“隨”出什麼程度,就像我們碰一個極其靈活的輪子,你多快,它都能隨你轉多快。

所以,太極拳“練時慢,用時快”的說法看似無稽之談,實則千真萬確,是真真正正的“練以致用”,只是我們沒有搞清楚其中的道理,根本不知道太極拳的“慢”到底在幹什麼,那麼“練”和“用”就風馬牛不相及了。

隨著推手的引入,人們開始注重勁力的精準和連貫。只練快拳是沒法做到這一點的,據說連少林拳也是從慢入門的。陳式好象發螺旋勁較多,方向多變,也就不大在乎對方如何應對,相對來講手法是粗糙了點,攻擊主動性多一點。而後來發展的楊,吳式(沒接觸過武,孫)更注重捨己從人,這樣推手更有趣一些。

太極師傅經常會說學生斷勁,慢都連不上,快起來還不跟拳擊一樣?好在能擋你三連貫的人就不多,所以快拳仍然有人主張練。

太極講究連綿不斷,如果一個動作過去已經是無數個勁力變化,那慢動作其實一點也不慢啊。

套路反正只是熟悉動作用的,不練推手的根本就不算太極,套路快慢又有多少區別?要是沒人對練,把套路加快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小建體育


很簡單 因為都是老人 快了受不了。而且慢了才閒的高深莫測,其實這東西就是廣播體操。活動活動身子骨 沒什麼不好。就是沒事少吹沒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