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將是怎樣?

用戶5547786683


可以很肯定的說,如果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不投降、不賠償,那麼清朝將提前結束這個王朝。

縱觀馬關談判前後,日本其實在進行一場豪賭,他們加幾十倍的槓桿,形成對自己最有利的贏面,然後找人接盤,再套現離場。

加槓桿、搞大賭注這些都很簡單,而問題是如何讓人接盤後在離場,這就需要著重思考。所以日本的思路很簡單,用盡各種方法讓你接盤。

那麼如何讓人接盤?

從理論上來說,就是讓你相信如果繼續戰爭,你將承受更為沉重的損失,而實際上,日本就是利用大清的內部矛盾,煽動內亂,讓清廷自顧不暇。

很多人並不完全瞭解清朝當時的戰爭處境,甲午戰爭後清朝的局面跟北洋艦隊的覆滅關係其實不大,真正關係到清朝能不能不投降而堅持對日作戰的是陸戰。

但清廷陸軍戰鬥力實在讓人不忍直視:

  • 鴨綠江江防站,清軍兵力3萬,被日軍2天攻克;

  • 旅順攻防戰,清軍兵力1萬3前,被日軍1天攻克;

  • 營口攻防戰,日軍不戰而勝。

現在很多書只說甲午海戰不提陸戰,這著實讓人詫異。

陸戰不行,海戰失敗,這樣的局面就可以讓日本擁有了“逼你接盤”的優勢,因為再打下去,清朝的祖宗之地要淪陷了,北京城也不保了。

最重要的是日本到處散發謠言,說清朝的統治者們是蠻夷,而日本才是漢唐文明的繼承者,他們到處呼籲漢人武裝起義,恢復漢人江山。當時的日本鬼才宗方小太郎寫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還是非常牛的,這篇文章很容易挑起滿漢之間積累了百年的矛盾,按這樣的事態發展下去,如果清朝繼續打下去,就非常的危險啊。

然而,為什麼說要說日本對馬關的談判是常豪賭?

因為日本自己在當時也撐不下去了,日本國小民寡資源有效,那時的日本工業建設不夠、鋼鐵產量不足,買武器的錢都是借英美的。隨著戰爭的持續,糧食、武器、軍餉、軍備等等大量供應部隊已經拙荊見肘。從1894年底開始,許多地方已經有農民開始暴動了。

所以說馬關談判就是一場賭博,賭的就是誰的籌碼更多,誰撐不下去 先認輸。

日本撐不下去主要是在物資上,但日本如果咬緊牙擠一擠,還是可以再打兩場戰爭,攻打山海關和瀋陽或北京,問題不大。雖然他們並不希望真的發動戰爭推翻滿清,推翻了找誰要賠款?

但在態度上必須做足了姿態,讓滿清認為他們隨時會發動戰爭攻打北京或瀋陽。

有句話說的好:

“威懾的要義就在於讓敵人相信你的力量,並相信你會使用力量。”

而在這場賭博中,日本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的精髓,這就是日本的籌碼。

滿清撐不下去,是在政治上,清朝在錢和人方面都不擔心,他們擔心的是有錢但沒命花。如果清朝當時能夠硬氣,像沙皇那樣說一句:“大不了遷都先,調集全國士兵再跟日本打,那麼日本也只能收手,最多拿個臺灣,至於遼東半島和兩億白銀,是拿不到了。”

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清朝不敢這麼做。

  • 首先來說,如果清朝真的遷都西安,那麼這就等於向全國和日本宣告清朝的統治已經崩盤,漢地十八省會趁勢叛亂。


  • 其次,如果漢地十八省真的叛亂,那麼清朝的統治者將死無葬身之地,因為他們的退路:滿洲,已經被日本人控制的緊緊的。
  • 所以,清朝不敢遷都,這是日本人早就盤算好的雙重威脅,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清朝的統治必定崩潰,江山易主。

說到底,清朝不敢遷都主要還是自身的不自信,因為他們的統治並不具備合法性;他們也始終把自己當成外來人,這兩點就很容易被日本人給利用。

因此,在這次賭博中,日本還有攻打瀋陽或北京的籌碼,而清朝沒有,他們承受不起來自外敵與國內政治上的風險,他們只能接盤,只能停戰、賠款、割地。

所以,如果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會怎樣?

答案就是:清朝將提前進入亂世,王朝的統治將提前被推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