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北宋王朝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眾所周知,北宋王朝的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是依靠陳橋兵變才得以取代後周、登基稱帝了。

以兵變奪權的皇帝最擔心的莫過於其他武將會效仿他,所以趙匡胤一上臺,其首要任務就是要杜絕其他武將發動軍事政變的可能性。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趙匡胤以兵變得以取代後周政權並登基稱帝!

北宋建隆元年五月(960年),剛剛登基稱帝的趙匡胤就率先罷免了與自己關係較疏遠的步軍都指揮使趙彥輝和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的軍職。

次年三月(961年),趙匡胤又以種種藉口將位高權重但未參與陳橋兵變的禁軍大將慕容延釗和韓令坤二人驅逐出局。

同年七月(961年),趙匡胤又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高懷德、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羅彥等親信大將的軍權。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禁軍大將的軍權!

至此,宋太祖趙匡胤完成了對北宋禁軍高級將帥的人事調整。經過這一番大洗牌,北宋禁軍的高級將領就全部由趙匡胤的親信心腹充任了,史載:"所命將帥,率多攀附舊臣,親姻貴胄。"

此後數年間,宋太祖趙匡胤軟硬兼施,恩威並重,最終將地方藩鎮的行政權、軍權、財政權等權力悉數收歸中央。從此以後,藩鎮節度使成為雖榮寵卻無實權的虛職,而藩鎮割據的歷史也從此一去不回了。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趙匡胤後來又將藩鎮的各種權力悉數收歸中央,藩鎮割據的局面徹底被改變!

儘管經此一系列改革,北宋王朝中央集權的程度已經遠勝前朝了。但是宋太祖趙匡胤仍舊十分擔心武將干政、地方割據等問題,所以趙匡胤在此之後仍然對當朝武將的種種權力嚴防死守,並將這種執政理念作為祖宗家法而代代相傳。此即北宋王朝長期實行的"崇文抑武"政策。

在宋代皇帝如此猜疑武將的政治大環境下,宋代武將又該如何安身立命呢?他們又該如何與皇帝和諧相處呢?事實上,宋代的武將在這種險惡的政治環境下確實不得不進行各種各樣的"掙扎",而"自晦"往往就是宋代武將最常用的避嫌手段。(所謂"自晦"是指自毀名聲、自我壓制才能,並有意地、頻繁地向皇帝表示忠心)。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面對皇帝極端猜疑武將的政治大環境,宋代武將又該如何安身立命呢?

一、謹言慎行、謙恭有禮

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武將掌握著絕對的政權。他們通過自己麾下的精兵強將往往毫無節制地干預朝政、左右朝局,甚至於常常幹出弒君自立、廢帝自立等行為。

但是在北宋王朝嚴厲打壓武將勢力的政治大環境下,幾乎所有的宋初大將都不得不一反五代十國時期強橫驕縱的習性,轉而變得溫文爾雅、謙恭有禮了。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非常強勢,常常干預朝政,甚至於廢帝自立!

例如北宋初期的鳳翔節度使王景雖然出身草莽,並投身行伍多年,但卻在北宋王朝建立後不得不謹言慎行以求安身立命。史載"(王景)性謙恭,折節下士,每朝廷(使)至,雖卑位皆送迎,周旋盡禮。"意思是"王景一向謙恭有禮,禮賢下士,每次朝廷派遣使者到他那裡時,即便使者官銜卑微,王景也總是親自迎來送往,禮數週全。"

再例如北宋初年的樞密院最高長官、樞密使楚昭輔一向以"忠謹"的個性而備受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兩朝皇帝的親近與信賴。但即便如此,高居廟堂之上的楚昭輔也根本不敢掉以輕心,每每與朝中文臣往來交際時,他都是謹小慎微、絲毫不敢逾矩,生怕授人以柄。甚至於在酒宴之上,為了避免酒後失言,楚昭輔也養成滴酒不沾的品性。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宋代的武將往往一改驕橫品性,而變得謹言慎行、謙恭有禮!

二、信佛崇道,以示心無遠志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如果某人想表達已經看破紅塵之志,那麼他就會以信佛崇道的方式來廣而告之。所以信佛崇道往往也帶有不問世事、心無遠志的意味。

對於征戰殺伐、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武將而言,這種溫和謙恭的宗教理念似乎與他們毫不相關。但是,對於宋代的武將而言,信佛崇道卻是一種時尚和趨勢,因為這是他們躲避政治猜疑和政治打擊的方式。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信佛崇道往往成為宋代武將躲避政治猜疑和政治打擊的方式!

例如北宋初年的禁軍大將石守信被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他就以大造佛寺、吃齋唸佛、交際僧侶等方式來表達自己信奉佛教之心。而宋太祖趙匡胤對他這種前半生征戰殺伐、後半生吃齋唸佛的行為也是大加讚賞。

再例如北宋初年的天雄節度使李繼勳、彰德節度使韓重斌、樞密使李崇矩、保信軍節度使陳思讓、雄武軍節度使吳廷祚、振武軍節度使李漢瓊等高級武將皆是極度信奉佛教之人。

史載李繼勳"酷信釋氏(即佛教),每造寺飯僧,則不計其費。";韓重斌以"督催軍卒民眾採木造寺為務";李崇矩"倍奉釋氏,飯僧至七十萬。"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北宋時期許多武將都信奉佛教!

最誇張的是陳思讓,史載:"酷信釋氏,所至多禁屠宰,奉祿悉以飯僧,人目為'陳佛子'。身沒之後,家無餘財。"

即陳思讓為了推崇佛教,他甚至禁止他所管轄的地區隨意屠宰牲畜。而且他還把他自己的所有俸祿都捐獻給了寺廟,以至於他死後,家裡並無餘財。也正因為他這種極端信佛的舉動,所以當時許多人都暗地裡叫他"陳佛子"。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陳思讓十分信奉佛教,以至於人們暗地裡叫他“陳佛子”!

除了信佛,崇道往往也是北宋將帥躲避政治猜疑和政治打擊的途徑。

例如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就特別推崇道教,特別喜歡交際道教徒。就和陳思讓一樣,他的家產也因此基本消耗殆盡,所以人們暗地裡稱呼他為"張道人"。史載當初曾有人密告張永德準備圖謀不軌,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大笑道:"吾固知張道人非反者也!"

再例如上文所說的樞密使李崇矩,他不僅非常信奉佛教,而且對於道教也頗為推崇。史載"又喜黃白之術,自遠迎其人,館於家以師之,雖知其詐,猶以為神仙,試已終無悔恨。"意思是"李崇矩也喜歡道術,常常將道人迎入家中以家師的禮儀相待。雖然他也知道一些道術屬於欺詐之術(類似於現在的魔術),但仍舊將其視之為神仙。"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就特別推崇道教,人們暗地裡稱呼他為“張道人”!

三、貪財好利、自汙名聲

聚斂錢財、貪汙受賄等自毀名聲的惡行一向是功臣勳貴韜光養晦、以示無志的手段之一。

昔日秦國大將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出征後,就曾屢屢派遣使者去向秦始皇討要封地、錢財等賞賜,其目的就是為了表示自己只愛錢財、不愛軍權;

昔日漢朝丞相蕭何留守長安時,也曾強買百姓土地以自汙名聲,其目的就是為了打消漢高祖劉邦對他的種種猜疑。

這種"前輩們"行之有效的手段,宋代的武將們自然會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了。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秦將王翦就曾向秦始皇討要錢財、封地等賞賜,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秦始皇對他的猜疑之心!

例如北宋初年的禁軍大將石守信當年曾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後來在陳橋兵變中,他也是極力推舉趙匡胤登基稱帝的武將之一,堪稱是北宋王朝的開國功勳之一。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為了寬慰石守信這類禁軍大將,就曾勸告他們道:"卿等何不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你們(指石守信等禁軍將領)這些人為何不放棄兵權,去選擇上好的地方做買賣呢?這樣一來,你們能為子孫後代留下榮華富貴,你們自己也能飲酒作樂,頤養天年。我們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快哉!"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就曾告訴諸將可以盡情聚斂財富!

石守信放棄兵權後,就真的按照趙匡胤所說的那樣去積累財富了,他利用自己多年為官的政治資源來積累財富,很快就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豪富之家。史載"專為聚斂,積財矩萬。"

而趙匡胤聽聞石守信貪財好利、貪贓枉法等事蹟後,卻也並沒有什麼懲處措施,甚至兩人之間還帶有以錢財換忠心的政治默契。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趙匡胤與石守信等人之間有著以錢財換忠心的政治默契!

再例如北宋初年的大將高懷德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夫,曾歷任忠武軍節度、歸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武勝軍節度等職務。在長期擔任軍政要職期間,高懷德為了避嫌,常常並不直接管理各類軍務,只是外出打獵遊玩而已。

而宋太祖眼見妹夫高懷德不務政事,卻也並不惱怒,反而還是繼續讓他擔任軍職,其緣由就是看中高懷德不理軍務的個性和明哲保身的性情。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高懷德為了避嫌並不直接管理各類軍務!

再例如北宋初年的大將李漢超曾歷任綿州刺史、恩州團練使、齊州防禦使、關南兵馬都監、應州觀察使、關南巡檢使等軍職。

在擔任這些軍職期間,李漢超屢屢貪贓枉法、巧取豪奪以致於民怨沸騰、怨聲載道。但即便如此宋太祖趙匡胤卻屢屢法外施恩,寬宥其罪,其緣由就是李漢超貪財好利,容易掌控。

宋代武將如何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堪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北宋初年的大將李漢超屢屢貪贓枉法、巧取豪奪,但宋太祖趙匡胤卻屢屢法外施恩!

結語

總而言之,面對宋代皇帝極端猜疑武將的政治大環境,宋代的武將為了安身立命,也往往非常"明智地"選擇了新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來儘量降低皇帝的猜疑之心。

而這些為人處世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種。首先,宋代武將在平日裡和皇帝、文臣交往時,常常會非常謹言慎行,謙恭有禮,在許多時候,這些武將甚至比文臣更謙恭、更溫順;其次,宋代武將還常常採取信佛崇道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看破紅塵、不問世事、毫無遠志等狀態;最後,宋代武將還常常採取貪財好利、貪贓枉法等方式來自汙名聲。

這些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其目的卻都基本相同,即為了儘量降低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之心,進而能夠達到所謂"君臣相安"的狀態。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