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長期以來網上一直流傳著一種關於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說法,而這種說法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為什麼會存在這種說法呢?為什麼這種說法會引起爭議呢?事實上所謂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這種說法指的是山海關外的東北地區本不屬於中原王朝的疆土,是因為清朝入關才使東北地區被納入中國版圖。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清朝入關之前的東北地區究竟是怎樣的呢?清朝以前的東北絕非無人居住的不毛之地。事實上東北那疙瘩自古就有人。需要注意的是:歷史上東北地區所涵蓋的地理概念並不是固定的:狹義的東北就是今天黑、吉、遼三省;廣義的東北還包括內蒙古東部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部分地區。目前東北地區已發現距今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距今二三十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以及距今5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就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具體而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在屬於紅山文化的遼寧牛河梁遺址中發現有日用及農耕的石器、骨器,還發現了一部分祭祀用品,這清晰地表明:當時的牛河梁不但有人,而且已形成了較為原始的文明,已處於由原始部落向上古邦國過渡的階段。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早在商代在今天的遼寧省境內就存在一個孤竹國,據說是商朝貴族建立的,商滅夏,這個地方的人就是後備,他們負責在後面運物資。所以也是立過功的,在商朝中期是北方的一個大國。孤竹國一直忠於商王朝,直到武王伐紂時期孤竹國的伯夷、叔齊兩位王子還曾親自前去勸諫周武王停止滅商的行動,遭拒絕後發誓不吃周朝土地上的糧食,最終活活餓死。周王朝建立後在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區分封了自己的同姓諸侯燕國,燕國不斷擠壓孤竹國的生存空間,孤竹國不得不向北遷徙,逐漸由深受中原殷商文明影響的國家淪為戎狄部族,被中原諸侯稱之為山戎。春秋時代他們一度向燕國發起報復性進攻,結果當時的霸主齊桓公出兵救燕北伐山戎。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西周時期的東北主要存在三股地緣勢力。其中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商朝貴族建立的孤竹國。另一個則是西周王朝冊封的箕子朝鮮:箕子是中國商朝末年遺臣,名胥餘,稱箕子(畿內采地之爵)。箕子與比干、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武王伐紂後並沒對商朝後裔趕盡殺絕,倒是對箕子的賢德之名欽佩不已,於是向箕子請教人倫規範,箕子便作《洪範》,向周天子講述定國安民的道理。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記載與《尚書大傳》大致相同,只是先後次序略有不同,它認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請教,箕子告以《洪範》。夏、商、週三代的改朝換代和後世王朝有一點很不一樣:後世改朝換代要麼就將前朝皇室趕盡殺絕;要麼好生優待,但嚴加監視。總之不會讓前朝皇族參與朝政,封一個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夏、商、週三代不這樣——那時華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國家過渡:商部族取代夏部族成為華夏各部族的聯盟領袖,但夏部族的後裔依然被冊封為商朝貴族,武王伐紂後對商朝後裔基本也延續這一政策。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將朝鮮封給了他,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周武王時代的朝鮮國和今天的朝鮮半島其實並沒關係——周武王時代的朝鮮國大體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遼河流域一帶。後來經過箕子朝鮮的開拓才逐漸將朝鮮半島納入其版圖之內,不過箕子朝鮮的統治中心在戰國中期以前一直在中國境內的遼河流域。孤竹國和箕子朝鮮基本位於今天的遼寧省境內,至於更為偏北的吉林、黑龍江兩省在當時主要肅慎人活躍的地區。肅慎人的後裔經過與其他民族的融合演變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勿吉人,勿吉人又演化為隋唐時期的靺鞨人,靺鞨人後分化為粟末靺鞨與黑水靺鞨兩支,其中的黑水靺鞨又演變為女真人,女真人則演化為如今的滿族人。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直到燕昭王時期東北地區基本都還在東胡部族和箕子朝鮮的控制之下,此時身為華夏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只控制著今天河北北部一帶(包括京津地區),在燕國東部是控制著遼西平原的東胡部族,再往東是控制著遼東半島的箕子朝鮮。這時的燕國疆域小、人口兵力少、國力弱,西方是正在崛起中的趙國,南邊是傳統的霸主國——齊國,這兩國的存在切斷了燕國向西或向南擴張的所有通道,燕國除了向東北方向開拓外別無選擇。然而東胡部族雖經濟文化落後,但尚武剽悍,並不是什麼好對付的對手——春秋時代的燕國險些被山戎滅國的歷史教訓仍時不時湧現在燕昭王心頭。這時一個曾在東胡對燕國的進攻中淪為人質的人走進了燕昭王的視線,此人名叫秦開。秦開有過在東胡為人質的經歷,他熟悉東胡的戰法和生活模式。據說他是在替東胡人販馬時脫離東胡部隊的監管而逃到燕國的,燕昭王任命他為大將。公元前283年秦開率軍迎戰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媯水流域(今延慶境內)向密雲地區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凌厲的攻勢,只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失地。在連連勝利之下,燕軍士氣更加旺盛,一鼓作氣向東北追殲東胡。抵抗無用,一直退卻到千餘里外的今西遼河上游。東胡向北退卻逃遁,燕國北境大展,號稱拓地“千餘里”。燕軍又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箕子朝鮮,奪取了遼東的廣大地區,極邊甚至伸過今鴨綠江以南。“直至滿番汗為界”——燕國的邊界由此一直推進到今天朝鮮半島鴨綠江以南的清川江流域一帶。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秦始皇嬴政一統華夏之後廢分封行郡縣——將全國上下劃分為三十六郡,其中遼西、遼東兩郡就位於今天東北三省中的遼寧省境內。此後歷經兩漢、曹魏、西晉等朝代中原王朝一直對遼西、遼東兩郡進行著行之有效的管轄。只是在經歷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的分裂對峙後遼西、遼東地區落入割據政權高句麗之手。唐代滅高句麗後進一步擴張了中原王朝對東北的影響:秦漢時期的遼西、遼東兩郡只延伸到今天遼寧省境內,至於更加偏北的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在當時還基本上是蠻荒之地。唐代在東北設置有安東都護府、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行政管轄機構,唐帝國的國境線一直向北延伸到了今天俄羅斯境內的外興安嶺一帶。這一時期唐朝還開闢了由東北地區通向新羅、日本以及今天勘察加半島一帶的東北亞海上絲綢之路。隨著李唐王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了藩鎮割據的現象,而這些邊陲地區的都督府大多原本就是冊封當地部族酋長治理的,此時渤海都督府逐漸脫離李唐王朝的控制成為獨立的渤海國,渤海國同新羅、日本等東北亞國家較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貿易往來。公元926年渤海國被新興的契丹國所滅,契丹則在逐漸漢化後形成了同北宋對峙的大遼王朝,至此東北地區又處於遼帝國的統治之下。1019年日本對馬、壹岐、筑前等地遭到一群駕駛50餘艘船隻的不明海盜襲擊,事後日本人才從高麗人口中得知這群海盜來自於一個叫”刀伊“的部落——這是一支散佈在中國東北地方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女真部落。1114年生活在混同江(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完顏部在首領阿骨打的率領下起兵反遼,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正式建都立國,國號大金。1125年金國滅遼,整個東北地區完全被金國掌控。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1234年蒙古滅金後在東北以及今天俄羅斯遠東地區設遼陽行省。元末納哈出成為遼陽行省的實際統治者。當明太祖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在南京登基稱帝時萬里之遙的東北地區看起來尚是遙不可及,然而局勢的變化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到了這年閏七月丙寅朱元璋麾下第一名將徵虜大將軍信國公徐達率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元順帝北逃後以納哈出手握重兵,封其為丞相,繼封太尉。這時東北地區完全被殘元勢力佔據:元丞相也速佔據熱河,元遼陽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駐守開元,元將洪保保駐守遼陽,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屯兵得利瀛城,元將高家奴固守遼陽山寨平頂山,元將哈剌張屯兵瀋陽古城,而實力最為強大的元丞相納哈出的數十萬人馬則盤踞金山。洪武三年(1370年)秋朱元璋派斷事官黃儔到遼東招降元將。次年二月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明,於是朝廷在遼東地區設遼東衛。七月明朝置遼都衛指揮使司於遼陽,任命馬雲和葉旺為都指揮使。至此遼東大部為明所有,納哈出領兵踞開元路(今開原),屯兵二十萬於金山(今昌圖金山堡以北至遼河南岸的吉林雙遼東北一帶),與明軍對峙。洪武八年(1375)明朝又將定遼都衛改為遼東都司,下轄25個衛和2個州。由於遼東只設衛所而不設郡縣,所以遼東都司是遼東地區最高的軍事和行政機關。遼東都司的轄區南起旅順口,北至開原,東臨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囊括了今天遼寧省大部分地區。遼東都司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真,猶如一條巨大的臂膀橫亙在幽燕一帶的左側,構成一道政治軍事的天然屏障。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遼東都司的建立大體上恢復了漢晉時期幽州(平州)的版圖,但在其北方盤踞在金山的納哈出仍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納哈出是蒙古開國功臣木華黎的後代,他所佔據的金山地勢險要:南出遼河流域、北扼松嫩平原。朱元璋多次遣使招撫,納哈出均置之不理。洪武八年(1375)納哈出入犯遼東,兵鋒一度直達金州。洪武二十年(1387)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於金山戰勝納哈出,見大勢已去的納哈出這才歸順於明,東北地區由此納入明王朝的版圖。在納哈出等殘元勢力歸順後東北當地的土著部落也紛紛歸附於明朝:當時這些部落基本還停留在原始的漁獵文明時代。中原人將他們的生活描述為”可木以下,松江皆榛莽,人無常處,惟逐水草、樺皮為屋,行則馱載,住則張架。事耕種養馬弋獵。刳獨木為舟,以皮毳為市,以貂鼠為貢“。一時間大明聲威所及之處各部族紛紛歸附。明朝人記載道:”荒服之外皆奉正朔,稱臣妾。小者得列署而爵秩之,大者得宣命而君長之“。截至永樂七年(1409)明朝已在黑龍江地區先後設置129個衛所。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年中明朝派遣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出使黑龍江下游地區,在此設置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大致囊括了現在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局部、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如都指揮使、同知、僉事等奴爾幹都司的主要官職都由朝廷任命流官,而各衛、所的指揮、千戶等職則由當地部族的首領充任土官。奴爾幹都司的性質與漢唐時的都護府相似,各衛、所內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權;但都司的管轄比都護府更嚴密,因為下屬單位不再有西域那樣的國,各衛、所必須完全服從都司。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永樂十年(1412年)亦失哈第二次以欽差大臣身份巡視奴兒干。在這次巡視中亦失哈等人在滿涇站左側附近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偉瑰麗的寺廟——永寧寺。修建永寧寺的目的旨在供奉觀音以祈願奴兒干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於此同時還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寧寺記”碑文。碑文記載了明朝建制奴兒干都司、興建永寧寺和亦失哈巡視該地區的經過。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宣德七年(1432年)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康旺致仕,明宣宗委任康旺之子康福為都指揮同知,亦失哈受命統領官兵二千餘人護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來到奴兒干城後看到永寧寺已被人破壞。經詢問才得知這是當地吉烈迷人乾的。亦失哈弄清事情原委後從爭取當地各族人民出發並沒有追究、懲罰參加拆毀永寧寺的居民,而是立即組織力量重建寺院。重建後的寺廟及塑像華麗壯觀超過先前。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為了記述永寧寺的重建,亦失哈再次刻石立碑,碑文題為《重建永寧寺記》。它與《永寧寺記》碑一樣鑲刻著漢文、蒙古文、藏文、女真文四種文字。亦失哈的做法是正確的——奴兒干地區各族雜居,必須小心尊重各民族的行為習慣。奴兒干都司轄區內分佈著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達斡爾等民族,他們多以漁獵為生。明政府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恢復了奴兒干通往內地的驛傳,密切了奴兒干同明廷的政治聯繫、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幹線是海西東水陸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滿涇站,中經四十五個驛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龍江雙城縣境內),經遼東都司直達北京,全長達兩千五百公里。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明代奴兒干都司的轄區內除少部分歸附的蒙古部落外絕大多數是女真部族。金代的女真人曾從白山黑水之間大規模向南遷徙。蒙古滅金後生長在漢地說漢語的女真人被視同漢人,而生長在西北地區的不通漢語的女真人則被視同蒙古人,只有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群仍大體保存著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明朝把女真各部分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三大系統,而每個系統之下則各有若干大小不等的部落。建州、海西女真原先以今天的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散佈於松花江流域與黑龍江中下游東至海岸的地區。入明後這兩支女真人逐漸南遷:沿著牡丹江南遷的建州女真最終聚居於渾河流域、鴨綠江以北的長白山北麓一帶,向西南方向遷徙的海西女真最終分佈於開原以東、輝發河流域以及如今的第二松花江中游一帶。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南遷後留在原地的女真部眾由於距離遙遠而不常朝貢於明,被明朝稱為野人女真。明朝在女真聚居地設置衛、所、地、面、站等管理機構,授予各部落首領衛所都督、都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等世襲官職。明朝治理女真各部有兩大基本目標:一是利用女真的力量牽制蒙古,二是使被分而治之的女真各部無法形成合力。1403年明朝在女真各部中設立了第一個衛所——建州衛。1416年明朝又設立了建州左衛,1442年設建州右衛,至此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從1423年到1467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李滿住擔任建州衛都指揮。李滿住同時兼具明朝臣子和女真首領的雙重身份。儘管像李滿住這樣的女真首領擁有相當大的世襲權力,但這並不改變其是明朝臣子、其所轄之地是明朝疆土的客觀事實。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關於明朝對女真人聚居的東北地區的統治在當時明朝的藩屬國李氏朝鮮王朝的史料中也能得到證明。建州女真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西面是明朝的遼東都司,東面則是李氏朝鮮王朝的國土。整個有明一代李氏朝鮮被視為所有藩屬國中的典範:朝鮮始終對明朝奉行事大主義,而明朝也把朝鮮列為不徵之國。明朝與朝鮮這種密切的宗藩關係一方面是由於李氏朝鮮王朝仰慕並積極學習中華文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兩國存在共同的現實利益。整個有明一代最大的外患就是所謂南倭北虜問題——南方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事實上朝鮮最大的外患也是南倭北虜:早在朝鮮王朝立國之前半島上的高麗王朝就不斷遭受倭寇的襲擾,事實上李氏朝鮮王朝的開國之君李成桂就是在與倭寇的戰鬥中嶄露頭角的。由於李氏朝鮮是在推翻親元的王氏高麗的基礎上得以建國,所以建國之初的李氏朝鮮王朝與北元政權的關係是比較緊張的,因此有必要尋求明朝的保護。共同的敵人使明朝與朝鮮具備現實的合作基礎,然而兩國之間其實也存在競爭關係,而兩國爭奪的對象就是東北方向的女真部落。朝鮮王朝立國之初在對北方女真部落的關係上採取懷柔與武力並舉的政策:一方面接納歸順的女真人,授予官職、開放貿易、進行民族同化,不斷擴大對女真部落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明朝對女真部落重視程度不夠和以及上國心態的特點使用武力蠶食女真部落的土地、擴展北部疆土。朝鮮對於女真部落的大肆拉攏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儘管朝鮮是明朝最親近的藩屬國,但明朝也不願意自己的小弟勢力太強,畢竟東北方向的女真部族也是明朝勢力的輻射範圍。在當時的朝鮮史料中記載著:帝於東隅置建州衛是扼我咽喉,掣我右臂也。在當時的宗藩朝貢體系中身為藩屬國的朝鮮君主只能稱王,只有中國君主才能稱帝,所以文中的”帝“指的就是明朝皇帝。顯然朝鮮方面是把明朝設置建州衛的行為視為對自己的遏制,這也從側面反證在朝鮮眼中建州衛就是明朝領土。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朝鮮儘管是明朝最親密的藩屬國,但雙方圍繞女真地區的博弈其實一直存在:早在永樂元年(1403年)女真族胡裡改部酋長阿哈出嚮明朝稱臣。阿哈出到南京朝貢時向永樂皇帝朱棣推舉了斡朵裡部的酋長猛哥帖木兒。永樂三年朝廷派人招撫猛哥帖木兒,於是猛哥帖木兒親自到南京拜見朱棣。大喜之下的朱棣當即加封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賜予印信、金銀等物。大概就是在這段時間裡猛哥帖木兒的姐妹嫁給了朱棣,猛哥帖木兒由此成為明朝外戚。當然這也是朱棣拉攏猛哥帖木兒的一種手段。而朱棣之所以如此著力拉攏猛哥帖木兒呢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還有人想收服這位女真族首領,由此與朱棣形成了競爭關係。朱棣的這個競爭對手正是當時李氏朝鮮王朝的國王李芳遠。由於朱棣先一步招撫了猛哥帖木兒,於是懷恨在心的李芳遠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宣佈禁止女真人在慶源府的貿易活動。 李芳遠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女真各部落的普遍不滿。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率領部眾遷徙到了鳳州(今吉林省海龍縣境內)一帶,與阿哈出統率的胡裡改部居住在一起。 既然已經向建州女真各部攤了牌, 李芳遠索性以女真人劫掠朝鮮人民為藉口,任命趙涓為統帥,率領大軍進入遼東,殺害了毛憐衛首領把兒遜與斡朵部首領哈而非、加時仇,掠去部眾數百人。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四月猛哥帖木兒在虛裡、仇老等首領的隨同下率領女真軍隊向李氏王朝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理論上女真和朝鮮都是被明朝視為自己的藩屬的,如今兩邊大打出手就驚動了明成祖朱棣。在朱棣下達給李芳遠的聖旨中寫道:“猛哥帖木兒,皇后之親也。遣人招來者,皇后之願欲也。骨肉相見,人之大倫也。朕奪汝土地,則請之可也。皇親帖木兒,何關於汝乎?”所謂“皇后之親”可能是朝鮮方面翻譯的錯誤,因為我們都知道朱棣的皇后不是女真人,實際上原話可能是“皇妃之親”,也就是說猛哥帖木兒有姊妹入宮侍奉朱棣。這個猛哥帖木兒可不是一般人——他姓愛新覺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宣德九年(1434年)後奴兒干都司逐漸消失在了明朝的典籍之中,事實上史籍中從未記載過明朝曾正式於某年撤銷過奴兒干都司這一軍政機構,可它就這樣不聲不響得悄然消失在明代的典籍之中,放佛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事實上奴兒干都司從明代典籍中逐漸消失的時代正值明王朝進入全面的戰略收縮時代:在此之前明王朝曾五出漠北、七下西洋,在青藏高原上明王朝設置了烏斯藏都司,在西南明王朝已冊封當地土司的方式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今天的緬甸、泰國等國,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置使越南一度納入明王朝的版圖,而在南洋的蘇門答臘舊港也一度出現了明王朝設置的舊港宣慰司。然而明王朝進入仁宣時代後就逐漸改變了永樂年間主動出擊的外交態勢,轉而採取全面的戰略收縮:這一時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舊港宣慰司均被放棄。明朝一開始設置奴兒干都司的初衷其實主要是為掃平蒙古諸部——自元順帝北逃以來蒙古就始終是明朝最大的外患,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同樣是一支彪悍的漁獵騎射民族,但由於女真各部的實力實在太小,實際上淪為明朝與蒙古爭奪的對象。事實上整個有明一代在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一直是在明朝和蒙古之間搖擺不定的不確定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奴兒干都司的設置正是為強化對女真各部的管理,從而切斷蒙古與女真的聯繫。在經歷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兩代雄主持續不斷的打擊之後蒙古勢力對明朝的威脅已大為下降,這也意味著奴兒干都司對明朝的戰略意義的下降,也許這也是後來明朝對奴兒干都司疏於管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明朝與之前絕大多數中原王朝一樣都以中原為基礎,對不適宜農耕的苦寒之地興趣不大,而進入仁宣時代後明王朝整體上處於戰略收縮狀態,基本已放棄對外開拓,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奴兒干都司逐漸從明代的史籍中消失了。明宣宗以休養生民為念,不再繼續發展成祖的擴張事業,這在當時的確起到了節省財力民力的作用。然而他的戰略收縮政策不僅使中國永遠失去了繼續向北開拓西伯利亞地區的機會,同時也大大削弱了明王朝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力度——奴兒干都司逐漸從明代史籍中消失後明朝仍直接管理著今天的遼寧地區,至於其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則以衛所制度進行統治,因此並不能說在此之後明王朝就已徹底放棄了對東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對東北的控制力度的確在此之後大為下降,而這也為日後努爾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筆。事實上努爾哈赤在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賜予的建州左衛都督,這證明直到此時明王朝對東北的女真部族仍在進行管轄,直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正式起兵反明,東北地區至此徹底脫離明王朝的管轄。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綜上所述明代的確在東北實行過行政管轄,然而在宣德九年(1434年)之後明朝對東北的管控力度呈弱化趨勢:《大明一統志》中甚至將東北的女真人劃入與朝鮮、日本並列的“外夷”條目。宣德九年(1434)建州左衛都督僉事範察奏報:有野人楊木答兀糾結七姓野人來襲,殺死都督猛哥帖木兒等人;得知消息的明宣宗竟說:“彼之相仇乃常事,朕豈應疲中國之力為遠夷役乎” 。由此可見明朝對東北不只是管控力度薄弱,事實上在主觀上對東北就不大重視。事實上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能得以崛起同明王朝對東北領土的相對漠視有關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後金政權的誕生反映的恰恰是明朝東北防務體系的漏洞。在1583年5月至1588年9月的五年時間裡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此時努爾哈赤的勢力已由起兵時微不足道的“十三副遺甲”數十人,發展為一萬五千餘部屬的強大女真勢力之一。明朝對女真各部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其他女真部族成為了遏制努爾哈赤發展的力量,這樣迫使努爾哈赤又努力了20多年才終於統一了女真大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後金政權由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縱觀東北地區的完整歷史不難發現:清朝絕不是東北地區最早的開拓者。事實上明朝時東北就曾是中國領土,甚至更早的時候燕國、唐朝、遼金元也曾開拓過東北。

清朝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

這樣看來東北很難稱之為清朝入關帶來的嫁妝。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說法呢?這是因為一種概念上的混淆。如果說清朝入關真是帶著嫁妝來的,那麼清朝的”嫁妝“並不是東北的土地而是對邊疆領土的管理措施。很多人以為清朝最大的貢獻在於開疆拓土,可實際上清朝所開拓的那些領土大部分之前也曾被其他王朝開拓過。新疆是清朝開拓的嗎?漢唐時期就設有西域都護府。西藏是清朝的開拓的嗎?元朝就將西藏納為宣政院轄地,明代又在西藏設烏斯藏都司。臺灣是清朝開拓的嗎?元朝就有澎湖巡檢司。所以很難說東北、新疆、西藏、臺灣等地是清朝所開拓的領土。可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自唐代安史之亂後西域地區與中原內地隔絕上千年,直到清代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汗國重新納入版圖。清朝與其說是擴大了中國的版圖,其實不如說是完善了對邊疆領土的治理管控模式。我們就以被視為”清朝嫁妝“的東北地區為例:東北是明朝領土毫無爭議,然而明朝對東北管控力度如何呢?如果不是明朝在東北的治理方面存在漏洞,那麼後金能發展壯大進而入關滅明嗎?相比之下東北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自然會強化控制力度,尤其是在經歷清末東北建省和大量關內人口的闖關東之後就使東北地區成為了中國穩定疆域的一部分。清朝強化了對邊疆領土的管控不假,但要說東北是清朝的嫁妝其實是牽強的。不過皇太極在入關前曾發兵征討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一舉將漠南蒙古全部納入後金(清)的版圖。這方面倒可以說是清朝入關前帶來的嫁妝,至於作為清朝龍興之地的東北真不是清朝自帶的,而是本來就是從明朝手中搶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