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蘇日軍隊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大戰

1939年5-9月,在今中蒙邊境諾門坎地區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戰爭,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立體交戰,無論空戰還是坦克戰,在當時都是空前的。戰爭的一方是日本和偽滿州國軍隊,另一方為蘇聯和蒙古軍隊。因該地區位於哈拉哈河中下游兩岸,蘇聯稱為“哈拉哈河軍事衝突”,日本則名為“諾門坎事件”。

蘇日軍隊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大戰

雙方共動用近20餘萬人的精銳部隊,火炮500餘門、坦克和裝甲車輛近1000輛,飛機900餘架。戰爭中,驕橫狂妄的日本關東軍屢屢受挫,最終被蘇蒙聯軍打得潰不成軍,被迫乞求停火。日本陸軍省承認“諾門坎之戰是日本陸軍自成軍以來首次慘敗”。

雖然這是一場雙方沒有宣戰的戰爭,但卻是世界戰爭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立體交戰,無論空戰還是坦克戰,在當時都是空前的。8月20日蘇蒙聯軍展開對日軍的毀滅性總攻,是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的先兆,是以機械化戰爭為特徵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場前的序曲,它對後來的戰爭進程、軍事學術、武器裝備的改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蘇日軍隊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大戰


諾門坎,是中蒙邊境的一片荒原地區,距離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海拉爾以南約180千米處,即從汗達蓋-將軍廟-阿穆古朗一線至哈拉河的地區,面積約500平方千米。“哈拉哈”的蒙語為“屏障”之意,河的西岸比東岸高出50米以上,從東岸看西岸如同一座長長的壁障在眼前,哈拉哈河由此地貎而得名。在發生戰鬥的地方,哈拉哈河的寬度有400多米,而河水寬度僅為50-60米,水深約2米。東岸地區分佈著沙丘,叢生著雜草和灌木。一條名叫胡魯斯臺的小河從東北向西南流入哈拉哈河,將諾門坎地區分成南北兩片。胡魯斯臺河有1500米長的泥濘地帶,對軍隊行動限制很大。

哈拉哈河西岸易守難攻,從西岸臺地俯視東岸諾門坎,如同一幅清晰的訓練用沙盤。利用西岸臺地制高點佈署炮兵陣地,將佔據火力的絕對優勢。果然,在戰鬥中日本士兵常常埋怨:諾門坎是蘇軍的“炮擊靶場”。歷史證明戰爭的勝負都與地理因素有關,日本關東軍的地理失算為其最終慘敗埋下了伏筆。

蘇日軍隊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大戰

諾門坎戰爭的史源,可追溯到中國清朝時此地兩個蒙古民族部落間的邊界糾紛,1734年雍正皇帝給他們裁決,分界線劃在了哈拉哈河以東15-20千米處,邊界以西屬於喀爾喀部落(民國時期成立蒙古國),以東屬於巴爾虎部落(內蒙)1932年偽滿州國成立不久,日本關東軍以一份俄軍標錯的遠東軍事地圖為據,挑唆偽滿州國修正國境線,將邊防巡邏線路向西移到了哈拉哈河,從此雙方爭執不休。戰爭種子就這樣被埋在了諾門坎的這塊溫床上。

(喜歡請加關注,精彩還未開始,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