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被賜死,為什麼不反抗?

歷史漫話


反抗的結果是什麼?扶蘇反抗了,馬上可以殺了傳旨的太監,然後呢?就只能發兵咸陽了,因為殺了傳旨的人,跟造反沒區別了,殺了他就成了叛軍,就只能造反了。

如果秦始皇沒死,他們大概率是不敢造反的,如果知道秦始皇死了,他們反抗還是有可能的。

這樣,就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蒙恬對這隻軍隊的控制力怎麼樣?這隻軍隊是軍閥化的軍隊,還是蒙恬就是個武將?

如果蒙恬是個軍閥,手下將領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他們成了利益共同體,那自然能反抗了。

如果蒙恬只是個武將呢?手下將領都是朝廷或者秦始皇任命的,那其他人還等著踩著蒙恬的人頭往上爬呢,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太監帶著囚車就能把蒙大將軍抓了,因為他就是個武將,而不是軍閥。

一個武將、一個皇子,能翻起什麼大浪?

如果蒙恬支持扶蘇造反,其他人不支持,他們也只能乖乖受死了。





中國通史視頻


扶蘇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沒有能力反抗!

秦始皇死後的利益格局。

秦始皇死後,帝國分為三大利益集團。  

第一強大的利益集團,就是秦始皇的直屬班底。他們以趙高、李斯為代表人物。而基於他們的共同利益,就是擁立一個弱勢的皇子繼承皇位。  

第二強大的利益集團,就是強勢皇子的直屬班底。他們以蒙恬為代表人物。基於他們的共同利益,他們自然希望扶蘇繼承皇位。  

第三強大的利益集團,就是皇族利益集團。他們以始皇帝的二十多個子女為代表人物。而基於他們的共同利益,對皇位繼承人的人選,似乎是不明確的。因為,強勢皇子繼位,弱勢皇子繼位,似乎都沒有明顯的好處,也沒有明顯的壞處。  

為什麼扶蘇蒙恬集團會出局,因為不符合趙高李斯集團的利益。

如果一個弱勢皇子繼承了皇位,那老皇帝的直屬班底,就可以完整的保存下來,他們的既得利益,就不會因為新皇帝上臺而改變。如果一個強勢的皇子繼承了皇位,強勢皇子的嫡系人馬,自然會全面接管老皇帝的直屬班底權力。在這種背景下,秦始皇的直屬班底,絕不會希望公子扶蘇繼承皇位的。表面上,始皇帝的長子扶蘇,是死於趙高、李斯兩個人手裡。實際上,他是死於秦始皇的直屬班底手裡。


為什麼扶蘇無非反抗,因為沒有能力反抗!

我們總覺得,扶蘇不能繼承皇位。主要是源於他輕信李斯、趙高的假聖旨。其實趙高、李斯敢派人到軍隊裡,逼令扶蘇、蒙恬自殺,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因為,始皇帝的直屬班底形成了某種默契、共識,他們自然可以擁有秦始皇一樣大的權力。因為,帝國中央政府的命令,就是從他們那裡發出;因為,帝國的主要軍政資源,就集中在他們手中。公子扶蘇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強勢皇子),自然喪失了與趙高、李斯對抗的力量。失去這種背景下,李斯與趙高,哪敢派人深入蒙恬、扶蘇的大軍中,逼令蒙恬、扶蘇自殺呢?

蒙毅在權力中樞舉足輕重,還有強大的家族為後盾,蒙恬更在軍隊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力,卻不能有所作為,任由趙高、李斯的宰割,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忠義可以解釋。因為普遍軍政大佬,都為了保證既得利益,所以希望胡亥的皇位穩定,而支持趙高、李斯。而,蒙恬、扶蘇手下的高級屬員,都是源於始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所以,蒙恬、扶蘇雖然擁兵三十萬,卻無法用他來對抗中央政府的。  


公子天行健


公子扶蘇沒有反抗這個問題的確很具有討論性,在小莫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情的時侯,就有了同樣的困惑,隨著對歷史的瞭解,小莫終於找到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公子扶蘇手中根本就沒有兵權,他到上郡去只是以監軍的身份,而掌握兵權的蒙恬又對皇帝非常忠心,面對自己也要被賜死的遺詔,他僅僅選擇了向秦二世“請旨”的做法,淪為階下囚,把自己變成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最終難逃一死。

除此之外,小莫還總結出了另外兩個方面的原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其一,秦朝的法令嚴明,幾乎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抗旨,更何況從小接受法制教育的公子扶蘇。秦始皇是在出遊在外時染病去世的,當時身邊只帶了親近的一小部分人,而近侍趙高攔截了始皇傳位公子扶蘇的詔書,並與李斯一起做了嚴格的保密工作,使得旁人都以為始皇帝還在活著安排身後事。

之後,趙高連同胡亥偽造詔書,並假借始皇之名頒佈遺詔賜死公子扶蘇和蒙恬,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使用的都是真的印章,按照先前秦國的律例,看到這樣的詔書是如同見到皇帝的,這是物證,除此之外,還有前來送詔書的使者做人證,仁厚的公子扶蘇就相信了詔書的真實性,之前秦始皇殺害的人不在少數,其中不乏秦國的貴族,扶蘇也就沒有對父親要殺自己的做法存疑。

其二,扶蘇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長久的忠君孝父教育荼毒了他的心靈,讓他喪失了一般人的思維能力,而且他和父親秦始皇在不久前是有過矛盾的,他內心覺得自己讓父親生氣發怒已經犯下了不孝的過錯,餘怒未消的父親討厭他也是應該的,只不過這其實是扶蘇對秦始皇的一種誤解。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素來以仁德著稱,性格隨和,待人友善,但不是老好人那種,經常向他的父親嬴政提出許多建議,只是政見與他的父親略有相悖之處,其實這與兩人的身份有關,皇帝只有果斷決絕才能坐穩江山,當扶蘇再次反對他“收天下之兵”“焚書坑儒”時,他覺得這個兒子太需要鍛鍊了,為了磨鍊扶蘇的性格,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 ,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

名義上是發配,可明眼人都能猜到這是一種歷練,是要將皇位傳給他的節奏,趙高明白這件事,所以就用假詔書來害他的性命,蒙恬明白這件事情,於是勸扶蘇不要自殺,而扶蘇卻沉浸在“要聽父親的話”的悲痛中,流著淚自殺了。


我是小莫


小莫侃歷史


你好!我是影子,感謝提問!您想問的應該是公子扶蘇為什麼沒有反抗把!下面我來談一談,望採納!

1.扶蘇名不正言不順。在這之前,秦始皇並沒有在宮裡,而是在外遊玩,而且秦始皇沒有定下太子是誰。趙高等人在胡亥發假詔書賜死扶蘇之前,就已經下了另外一道假的詔書,內容是立胡亥為太子。那立胡亥為太子的這個消息被扶蘇知道了之後,扶蘇就認為他和胡亥之間有了君臣之別。然而,在這以前,扶蘇才應該是太子的不二之選,既是秦始皇長子,又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正是因為德才兼備,那大臣們心裡自然也是把扶蘇默認為太子的不二人選的。扶蘇被詔書賜死,他想的是可能秦始皇既然要立胡亥為太子,那自然是容不下在大臣們心中威望較高的扶蘇的。賜死他,是為了給胡亥清除障礙。那賜死這個假詔書就變得比較合理了。若是扶蘇反抗,倒是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了。


2.因為怯於私鬥,而不敢反抗。怯於私鬥這件事最初源於商鞅變法。我們知道,戰國後期,秦國的法令是越來越森嚴。這也導致了整個秦國社會漸漸地形成了遵法守法的風氣,並且十分嚴格。當時秦國的人勇於上陣殺敵馳騁疆場,卻不敢進行私鬥。由此可見,當時秦國對禁止私鬥還是管理的非常嚴格的,整個社會對於法令都是有敬畏感的。更別提一項遵守禮法的公子扶蘇了,自然也是怯於私鬥。而且,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就是假詔書極具權威性,扶蘇可能是擔心反抗會給家人帶來危險,所以才如此忍氣吞聲。



3.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扶蘇的性格。扶蘇從小就是一個善良的人,也一生的崇尚善良,做了一輩子的良善之徒。也就是因為這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常常與秦始皇意見不合。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出了名的果斷決絕與暴虐,那悲天憫人的公子扶蘇也就經常在政見上不合。秦始皇也因此覺得扶蘇性格軟弱無比。但是扶蘇還是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了這種性格,一直到死都演繹著悲天憫人的慈悲角色。而且在歷史中也有記載,歷史中對扶蘇被賜死這件事的評價,也是說是因為扶蘇的性格所導致的,他因為“仁”,而不願意進行反抗。


影子創作者


反抗的結果是什麼?扶蘇反抗了,馬上可以殺了傳旨的太監,然後呢?就只能發兵咸陽了,因為殺了傳旨的人,跟造反沒區別了,殺了他就成了叛軍,就只能造反了。

如果秦始皇沒死,他們大概率是不敢造反的,如果知道秦始皇死了,他們反抗還是有可能的。

這樣,就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蒙恬對這隻軍隊的控制力怎麼樣?這隻軍隊是軍閥化的軍隊,還是蒙恬就是個武將?

如果蒙恬是個軍閥,手下將領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人,他們成了利益共同體,那自然能反抗了。

如果蒙恬只是個武將呢?手下將領都是朝廷或者秦始皇任命的,那其他人還等著踩著蒙恬的人頭往上爬呢,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太監帶著囚車就能把蒙大將軍抓了,因為他就是個武將,而不是軍閥。

一個武將、一個皇子,能翻起什麼大浪?

如果蒙恬支持扶蘇造反,其他人不支持,他們也只能乖乖受死了





宏視影視剪輯


我是史海講經人,我愛回答。因為反不反抗結局都是一樣,與其如此,不如就不反抗了。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這幾個方面分析下,思想上,廟堂上及皇位的傳承上。

1、皇位的傳承

由於我們讀者是上帝視角,所以我們在讀《史記》時當時知道那道叫扶蘇自盡的詔書是假的,但扶蘇不知道呀,所以他最多隻是能懷疑,但他卻沒有的證據,也沒時間去求證。


而且關於皇位的傳承秦始皇生前根本就沒有明確,所以會造成扶蘇自己對於詔書真偽判斷不準確。還有就是關於皇位的傳承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說法,一是秦始皇其實是要傳位給扶蘇,但後來隨著《趙正書》的出土,裡面卻記載著與《史記》截然不同的說法,《趙正書》裡記載著是李斯等在秦始皇病重時冒死勸秦始皇立胡亥為接班人,所以如果此種說法為真的話,那麼下詔叫扶蘇自盡那扶蘇就真的是一點反抗的理由都沒有了。


2、從思想上看

再從扶蘇的思想上來看,扶蘇為什麼會被秦始皇叫去和蒙恬守關,不就是因為看扶蘇不順眼麼。因為父子兩人有思想上有著相當的對立。秦始皇治國那完全是法家的作派,你看丞相李斯那就是法家的代表呀。


但秦始皇卻給扶蘇找了個大儒做老師,畢竟秦始皇考慮的更為長遠,也知道如果治國一直是法家的做法肯定不行,但建國初期,六國的勢力又還沒完全消滅,雖然國家是統一了,但還有相當的勢力潛伏了下來,所以要加強國家的統治必須用鐵血的手段。


但從長遠看,這樣的高壓勢必會引起天下的反彈(陳勝吳廣的起義就是證明),所以秦始皇也希望扶蘇能學習儒家的思想,以秦始皇的意思應該是想扶蘇將法家與儒家的思家兼容幷蓄,但沒想到扶蘇學習儒家思想一下子就儒化了,言必稱子,這對於秦始皇來說是始料不及的,所以秦始皇將他打發到蒙恬那裡去,就是想讓他反醒,但沒想到這一去就兩人再無見面之時。


《論語·八佾》中的“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董仲舒提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既然扶蘇師從大儒,那他怎麼理解“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呢,我們可能不得而知,但從他依詔自盡來看,應該是走了董仲舒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路子了。所以從思想上來看扶蘇也是不可能的抗的。


3、從廟堂勢力格局看

最後從廟堂的勢力格局來看,即使扶蘇反抗那也是不可能會成功的。我們前面說了扶蘇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但我們看下當時廟堂上的幾個關鍵人物,丞相李斯,典型的法家人物,肯定是不會和扶蘇站一邊的。拋開思想上的分岐來說,對李斯而言,如果扶蘇上位了,李斯的地位肯定會不如現在呀,而且趙高在勸李斯時也說的很明白,說如果扶蘇上位了,那麼丞相這一位置肯定就會是蒙恬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李斯為什麼要幫扶蘇呢?


再說秦始皇眼前的一號紅人趙高,趙高可是胡亥的老師呀,你想趙高會幫誰,用腳趾頭想也能明白呀。扶蘇環顧了一週發現就只有蒙氏兄弟跟自己親近些,但要上位光靠這兩兄弟顯然是不夠的。所以與其反抗不成落得個不尊遺詔的名聲還不如就這樣自盡。


所以不管是從皇位的傳承上還是思想上以及廟堂的勢力上來看都不足以支撐扶蘇反抗。


史海講經人


扶蘇身為太子,突然被老爹一紙詔書賜死,卻完全不懷疑,完全不反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待罪之身,被賜死合情合理,至少他自己這麼認為。先說說背景,秦始皇要統一六國,戰爭準備階段,國內有件事情必須做,那就是剷除國內呂不韋代表的趙國勢力、皇后代表的楚國勢力。史書中對秦始皇的皇后幾乎沒有記載,怕是都刪掉了,但秦楚通婚是有歷史淵源的,所以皇后很可能是楚國人,我再繼續大膽推測:皇后以謀反或通敵的罪名被賜死,並株連了秦國內主要的楚國勢力。扶蘇身為太子,必是皇后所生,他自認待罪之身,也就合情合理,所以一紙詔書就能讓他自殺,也就順理成章了。[酷拽]推測而已,歡迎討論[呲牙]


胖虎5697


提問者的主題應該是為什麼不反抗吧,,這樣才接近主流歷史。。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一直都很景仰公子扶蘇,甚至還有想過,若是公子扶蘇不死,秦王朝會不會可能不會那麼快覆滅。當時趙高對秦始皇的死一直秘不發喪,胡亥用假的詔書想要把扶蘇賜死,以便於自己登上王位,讓扶蘇自盡。但是,其實扶蘇完全可以辨別詔書的真偽,也可以進行反抗。但是,為什麼扶蘇卻沒有反抗呢?

以下對扶蘇不反抗的原因進行了簡單的總結:

其一,扶蘇名不正言不順。在這之前,秦始皇並沒有在宮裡,而是在外遊玩,而且秦始皇沒有定下太子是誰。趙高等人在胡亥發假詔書賜死扶蘇之前,就已經下了另外一道假的詔書,內容是立胡亥為太子。那立胡亥為太子的這個消息被扶蘇知道了之後,扶蘇就認為他和胡亥之間有了君臣之別。然而,在這以前,扶蘇才應該是太子的不二之選,既是秦始皇長子,又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正是因為德才兼備,那大臣們心裡自然也是把扶蘇默認為太子的不二人選的。扶蘇被詔書賜死,他想的是可能秦始皇既然要立胡亥為太子,那自然是容不下在大臣們心中威望較高的扶蘇的。賜死他,是為了給胡亥清除障礙。那賜死這個假詔書就變得比較合理了。若是扶蘇反抗,倒是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了。

其二,賜死的詔書表面上是具有權威性的,因此迷惑了扶蘇。在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一手遮天,甚至連符璽等都在他們的手裡。而且當時權力極大的左丞相李斯也和趙高等人同流合汙,參與其中。也就是說,這份假的詔書,即使沒有秦始皇的參與,其實仍然是具有權威性的。也就是這份具有極大權威性的詔書,迷惑了扶蘇。

其三,因為怯於私鬥,而不敢反抗。怯於私鬥這件事最初源於商鞅變法。我們知道,戰國後期,秦國的法令是越來越森嚴。這也導致了整個秦國社會漸漸地形成了遵法守法的風氣,並且十分嚴格。當時秦國的人勇於上陣殺敵馳騁疆場,卻不敢進行私鬥。由此可見,當時秦國對禁止私鬥還是管理的非常嚴格的,整個社會對於法令都是有敬畏感的。更別提一項遵守禮法的公子扶蘇了,自然也是怯於私鬥。而且,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就是假詔書極具權威性,扶蘇可能是擔心反抗會給家人帶來危險,所以才如此忍氣吞聲。

其四,扶蘇即使反抗,選擇也不是很多。其實,扶蘇就算不走上自殺的那條道路,他也沒有過多的選擇,想破腦袋也不過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路就是,像蒙恬說過的一樣,再去請旨。在假詔書中,其實不只是要賜死扶蘇,還有要賜死蒙恬,但是最後自殺的卻只有扶蘇。沒有自殺的蒙恬,回了咸陽。那如果說這個時候扶蘇不去自殺,而是和蒙恬一起回去。結局難道就會不一樣嗎?當然不會。當時胡亥的太子之位已經得到正名,等秦始皇發喪,胡亥登上王位,扶蘇仍然沒有絲毫反擊的機會,即使當時不死,之後也逃不了被賜死的結局。第二條路就是反叛,但是這條路應該也是行不通的。如果說要蒙恬幫助扶蘇背叛秦始皇,那可能性不是很大。並且在假詔書有提到蒙恬的職責由王離來代替,王離就更不可能參與扶蘇的反叛了。再加上扶蘇自己坑定也是不想謀反,而才選擇的自殺。

其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扶蘇的性格。扶蘇從小就是一個善良的人,也一生的崇尚善良,做了一輩子的良善之徒。也就是因為這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常常與秦始皇意見不合。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出了名的果斷決絕與暴虐,那悲天憫人的公子扶蘇也就經常在政見上不合。秦始皇也因此覺得扶蘇性格軟弱無比。但是扶蘇還是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了這種性格,一直到死都演繹著悲天憫人的慈悲角色。而且在歷史中也有記載,歷史中對扶蘇被賜死這件事的評價,也是說是因為扶蘇的性格所導致的,他因為“仁”,而不願意進行反抗。所以,有可能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聚氺軒


前言:大秦帝國的皇帝嬴政在巡視的路上駕崩,心懷鬼胎的趙高在幫李斯“分析”利弊後,成功的將他拉下水,最後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繼位為新君,為了他們的謀劃更為穩妥,便將聖旨派人送到到扶蘇與蒙恬處,那麼聽完聖旨內容後的扶蘇,為什麼安然接受自裁的結果,沒有反抗,應該有以下幾點原因。

有什麼理由要反?

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對於嬴政與扶蘇而言,既是君臣也是父子,就君臣關係而言,都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公子扶蘇安然接受這結果,雖無奈但是也是執行君上的旨意,對扶蘇而言自己是在執行君上的旨意,雖然看似是愚忠,但是等級制度在那,被奴役化的思維已經深入到骨子裡。不管胡亥謀得大位的事情,公子扶蘇是否早於聖旨到達前知曉,但是他死之前的態度已經說明一切,就是父讓子死,還有什麼好問的?公子扶蘇有什麼理由要反?

有什麼能力要反?

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是不是覺得蒙恬手握重兵三十萬,就可以有反抗的底氣?還真錯了,聖旨裡面的內容有一條寫得很清楚,兵歸王離統轄,古時戰爭調兵遣將靠的兵符是一分為二的,趙高與李斯既然想一擊中的,顯然不會疏漏掉這點,更何況有宣旨的公差,有聖旨,蒙恬雖然為邊疆守將,也抵不過朝廷的調遣,沒了兵力,不要說扶蘇了,蒙恬也得束手就擒,只要反抗就更會坐實謀逆之罪,退一萬步講,即使蒙恬有統御權,在聖旨面前,誰能保證他手下的將士都跟他一起抗旨不遵?

未質疑聖旨真假

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

上面已經講過,蒙恬勸扶蘇回到咸陽之後再說,扶蘇的答覆是父親要兒子死,兒子就應該執行父命,就如聖旨所言,扶蘇為人不孝,為什麼這麼說扶蘇呢?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意思是作為兒子的扶蘇,還反過來多次數落老子的不是,典型的忤逆之言,而且怨氣十足,典型的事情就是秦始皇在坑殺術士一事上,扶蘇諫言天下剛安定,還是要實行懷柔政策,被始皇帝發往蒙恬處做監軍,在邊境多年,始皇帝身邊自然由其他兄弟照應,在繼位人選上選擇其他兄弟也不是不可能,再說了,古代聖旨的造假的可能性有多大,他扶蘇能知道?再說了,即使扶蘇懷疑聖旨是假,那就意味著咸陽那邊已經塵埃落定,自己這邊的蒙恬兵卒被王離取代,他還能做什麼?

總結:始皇帝駕崩,趙高與李斯從私利出發,擁立胡亥為二世祖,一紙矯詔就將扶蘇除掉,扶蘇的性格是比較仁義,但是仁義不代表沒頭腦,在無兵,無理由,無其他路可走的情況下,扶蘇除了奉旨自裁之外,他還能做什麼?


農夫說歷史


1、不知始皇已死,扶蘇沒反的前提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在南巡的途中。死前留有遺詔給長子扶蘇令其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掌管始皇符璽的中車府令趙高扣留了始皇遺詔,封鎖始皇已死的消息,勾結始皇少子胡亥,拉攏丞相李斯陰謀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偽造遺詔令遠在北郡監軍的始皇長子扶蘇自盡,將軍蒙恬自殺。當胡亥的使者到達北郡向扶蘇宣佈偽造的遺詔時,扶蘇聽完後馬上拔劍要自殺,將軍蒙恬向扶蘇建議向始皇請示確認後再死。顯然,此時的扶蘇蒙恬並不知道始皇已死,要刺死他們的是胡亥趙高之流,這是扶蘇沒能反的前提。

2、太子之位花落胡亥,扶蘇心灰意冷

西周時期開始國君繼承的禮法是“立儲以嫡,無嫡立長”。始皇未立皇后也就無嫡庶之分,扶蘇作為始皇長子無疑是帝位的第一繼承人。然而始皇統一天下十數年間,卻一直沒有明確扶蘇的太子之位,反而命他到西北苦寒之地做監軍和蒙恬一起修築長城。當胡亥的使者前來向扶蘇宣佈偽造的遺詔時說始皇已經立胡亥為太子,不知道始皇已死遺詔是假的,扶蘇聽到胡亥是太子怎能不心灰意冷。

3、忠孝觀念影響至深,決定扶蘇不可能反抗

秦始皇死後,作為長子的扶蘇成為帝位的第一繼承人。胡亥趙高之流為謀權篡位矯詔刺死扶蘇,這完全合乎常理。可他們卻只是派使者去向扶蘇宣佈他們偽造的始皇遺詔,而不是把扶蘇召回在半路上進行截殺,顯然他們篤定扶蘇接到始皇遺詔就會自殺。那麼他們何來的自信?始皇坑殺儒生扶蘇因為多次上書勸諫觸怒始皇才被派到北郡,可窺見扶蘇的仁慈。胡亥使者向扶蘇宣佈假遺詔時,重點說了扶蘇“不孝”,扶蘇拔劍要自殺時,蒙恬勸阻,扶蘇也說到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由此亦可見,扶蘇深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父子君臣觀念的深刻影響,扶蘇個人的“愚忠”還有“仁慈”的個性,成為胡亥趙高篤定其會自殺的原因,也決定了扶蘇不可能反抗。

4、扶蘇反不了

公子扶蘇為始皇長子為人仁愛深得人心,將軍蒙恬為始皇倚重將兵30萬駐守邊疆,此二人關係甚好在一起當是完全具備造反的實力的。要殺他們最好是將其分開,在召回的路上進行伏擊劫殺。然而胡亥趙高之流卻只是派使者到軍營向二人宣佈偽造的遺詔令其自殺,完全就不擔心二人造反。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扶蘇和蒙恬都是忠臣,並且他們都不知道始皇已死,遺詔是假的;另一方面或許是他們雖然手握30萬重兵,但始皇授予他們的只是調動兵馬防守匈奴,他們並沒有調動兵馬入關的權力,因此胡亥趙高就不擔心扶蘇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