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中國動力電池雙雄“保衛戰”

正值車市寒冬,動力電池領域卻接連傳出喜訊。

近日,寶馬增加了寧德時代的訂單,從2018年中期宣佈的40億歐元訂單額增至73億歐元(約合568億元),也使之成為迄今為止動力電池領域最大一筆訂單。相隔不過一日,奧迪中國總裁武佳碧也透露稱,奧迪正就在華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與比亞迪進行談判,具體細節尚未公佈。

寧德時代與寶馬,比亞迪與奧迪,雙雙攜手的背後,意味著中國動力電池已經進入全球頂尖車企的供應鏈。

2009年,我國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賽道,通過鉅額補貼與政策扶持,中國迅速躍升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電池行業也乘此東風,一併崛起。

顯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正處於向上突破的關鍵時刻。與此同時,在政策上,為了鞭策國內企業進行優化與創新,我國汽車與電池市場將逐漸放開。

或許不久將來,充當“鯰魚”攪動國內電動車江湖的不止有特斯拉,還將有松下、LG化學、三星等電池巨頭。在此背景下,作為國產電池領域“雙雄”的寧德時代與比亞迪,能否保持如今的強勢增長,續寫輝煌?

雙雄時代

中國對汽車核心技術的漫長追趕過程中,動力電池行業率先登頂。

據今年1—5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統計數據顯示,寧德時代(25.4%)、松下(20.3%)、比亞迪(15.2%)分別佔據前三名。

後發先至的中國本土品牌佔據兩席,成績斐然。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動力電池的地位,就好比是燃油車的發動機,充當著汽車心臟的作用。即使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競爭的格局中,電池的角色都相當關鍵。因為動力電池不僅是整車製造成本的大頭(約為30%-40%),還直接關係到車輛的續航與安全。

如今,經過數十年的追趕與超越,在動力電池領域,我國終於擁有了與海外電池巨頭掰手腕的能力。這也多少證明了通過電動車實現“彎道超車”的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給中國汽車科技領域提振了信心。

當然,成果來得並不容易。

以“十城千輛”工程為起點,政府、民間將數千億資金一併投入汽車領域。在補貼的促進與政策推動下,我國2018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接近200萬輛,蟬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產銷國。

電動車帶動了電池行業的強勁增勢。10年裡,我國電池裝機量從0.03GWh增加到了57GWh,增長超過千倍。

更關鍵的外部因素在於“看不見的手”。2016年,一紙“白名單”發佈,為國內電池行業設立准入門檻,外資電池由此被擋於高牆之外。

佔據天時地利之後,國內電池領域迎來春天。

而其中的“新秀”寧德時代與“老將”比亞迪,從240多家電池企業當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內電池領域當之無愧的雙雄。根據我國上半年動力電池裝機數據顯示,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各佔據45.5%、24.5%,排名第三的國軒高科僅有5.9%,其餘玩家各自不足2%,差距明顯。

寧德時代與比亞迪成為國內電池領域的頭號玩家,二者市場佔比總額超過70%,形成了雙寡頭格局。

在產能利用率方面,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總裝機量約為57GWh,而總產能達到260GWh,也就是說,產能利用率僅有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寧德時代利用率86%,排名第三的捷威動力產能僅僅只有49%,其餘玩家的表現更是差強人意。

當然,寧德時代、比亞迪拿下的江湖地位,離不開資金、技術、人才的支撐。

首先,兩家企業的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而且在電池領域深耕已久。

據地歌網瞭解,寧德時代的研發金額佔營收比始終保持在5%以上,2018年研發人員超過4000人,國內鋰電池行業擁有博士學歷的研究者,有一半就職於寧德時代。而在資本市場上,寧德時代市值更是接近2000億元,當之無愧的行業巨獸。

而比亞迪以電池起家,在技術積累和成本控制上,都有著先天優勢。同時其業務多元,擁有整車製造能力背書,旗下王朝系列更是電池裝機量的絕對保障。

因為總體產能的過剩,動力電池領域的洗牌從未停止。然而,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還遠未到放慢擴張節奏的地步。

今年,寧德時代先後宣佈在四川宜賓投入百億建立動力電池製造基地,另外將在德國建立電池工廠,2021年投產之後,將實現14GWh的產能。其產品主要供應給寶馬、奔馳、大眾、PSA等歐洲汽車巨頭。

面對寧德時代的擴張步伐,比亞迪同樣不甘人後。其先後與長安汽車成立合資公司,建設年產10GWh動力電池工廠;另外與重慶璧山區政府簽訂20GWh動力電池項目投資協議;30GWh動力電池項目落戶西安高新區。其在青海投資250億元建立的電池工廠,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

由於動力電池行業注重研發能力,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都已經形成了穩固的優勢,小企業無論是在研發能力還是成本控制上,都難以匹敵——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朋友圈”競逐

產能是電池行業的一大焦點,有產能也必須要有銷量,由於電池必須要安裝在車上,因而電池巨頭爭奪的焦點還在供應鏈上,比如,產業鏈下游的整車廠。在此基礎上,電池供應商形成了各自的朋友圈。

寧德時代的成功,更是驗證了朋友圈的重要性。

當寧德時代還名不見經傳之時,創始人曾毓群帶頭啃完了700多頁的技術文檔,由此得到了寶馬的青睞,獲得了一筆大訂單。有了寶馬的背書,寧德時代之後又接連進入宇通、戴姆勒、大眾等車企的供應鏈。

如今,寧德時代的朋友圈已經遍佈海內外主機廠與造車新勢力。其在國際上擁有寶馬、奔馳、奧迪等豪華車企,國內也擁有上汽、廣汽、吉利等頭部車企,另外還有蔚來、威馬、小鵬等一眾造車新勢力。

2018年底,據工信部公佈的新能源車型有效目錄顯示,共有3800餘款車型入選,其中由寧德時代配套動力電池的車型達到1100餘款,佔比接近30%。

寧德時代長驅直入的背後,也有對手的一份“功勞”——比亞迪的戰略誤判也幫了不少忙。

2016年,比亞迪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龍頭,旗下的比亞迪唐、比亞迪秦、比亞迪E6三款車型,佔據當年銷量榜前三。王傳福信誓旦旦地對外說道,“比亞迪的電池暫不會對外出售,我們要保持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

不曾想,本來唸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比亞迪,卻錯失了動力電池的爆發期。等到比亞迪反應過來時,為時已晚,寧德時代2017年裝機量達到10.40GWh,接近於比亞迪的兩倍。中國動力電池大王的稱號由此改弦更張。

經歷了戰略失誤的比亞迪痛定思痛,2017年決定分拆電池業務,不再自給自足,開始對外供應,組建自己的朋友圈。

始料未及的是,比亞迪在汽車產業的佈局,反而成為了其電池對外供應的絆腳石。不同於寧德時代專注於電池板塊,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玩家,比亞迪與其他車廠存在直接競爭關係。有人做過比喻,購買比亞迪的電池,就像兩國交戰,自己去敵國購買軍火。

不過,比亞迪決心已下,志堅不改。

去年,王傳福就四處拜訪車企,先後與北汽、長城、長安汽車的老總會面。王傳福的努力也沒有白費,先後拉來了長安汽車和豐田的訂單。

由此,比亞迪的朋友圈逐漸熱鬧起來。在商用車領域,比亞迪擁有北京華聯、中聯重卡、揚州商威等一眾車企;乘用車領域,則有長安汽車作為同盟,之後還與豐田達成合作。最近,寧德時代朋友圈裡的奧迪,也在和比亞迪互拋橄欖枝。

可以預見,比亞迪擴大自己朋友圈勢力的同時,蠶食的是寧德時代的朋友圈。更印證了那就話,把自己的朋友圈搞得大大的,把敵人的朋友圈搞得小小的。

為了強化朋友圈的關係,雙方你來我往地過招,都在千方百計地與車廠建立聯繫。

寧德時代除了給車企供貨外,先後與北汽、上汽、東風、長安、一汽、吉利等八家傳統車企成立了合資企業,以利益捆綁的方式,鞏固聯盟之間的關係。

這一招,也被比亞迪學了去。

比亞迪除了與長安汽車形成聯盟之外,今年11月,其與豐田成立純電動車的研發公司簽訂合資協議,雙方各持股50%,共同開展純電動車及該車輛所用平臺、零件的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此次和奧迪的合作,也有建立合資公司的傾向。

電池雙雄格局不斷地鞏固,而時不我待,因為國產電池企業的春天快要結束了。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政策東風正在退散,車企對電池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由於“白名單”(外資電池補貼准入門檻)取消,枕戈待旦的海外玩家,即將入場。

同仇敵愾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對其行業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

據《2019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最關心的問題分別為續航里程、電池安全、以及充電體驗(快充)三個方面。在消費者放棄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調查中,出於電池因素的影響佔到了87%。

因此,續航里程無論對於車企還是電池企業來說,都是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

制衡續航里程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是電池的密度。曾經一度被認為主流技術路線的磷酸鐵鋰電池,便是由於密度遇到了天花板,無法達到乘用車的續航要求,開始逐漸被邊緣化。所以,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一直都在研發更高密度的電池。

據地歌網瞭解,寧德時代當前的NCM811型號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了300Wh/kg,基本可以覆蓋續航600公里左右的工況里程。排名第二的比亞迪電池密度則在270—280Wh/kg。但是,按照我國既有的技術規劃,電池在2020、2025、2030年單體能量密度分別要達到350、400、500Wh/kg。

由此可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壓力一點都不小。

另外,在提高續航里程的同時,保證電池的安全性更加重要。今年隔三岔五的自燃事件,已經讓消費者擔驚受怕。工信部也是再三強調電池安全。

但電池安全和續航里程之間又存在著天然的衝突。當前電池企業為了追求大容量與快充,增加了高鎳材料的比例,導致電池的熱穩定性變差,因此也提高了電池的失控風險。但消費者購買車輛,安全性又不容有失。因此,除了電池生產方提高技術外,還需要與車廠進行合作,提高BMS(三電管理)系統的能力。

由此可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裝機量雖然取得了第一和第三的成績,但距離實現新能源汽車的整體目標,還有想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且,這條路上的競爭對手實力不容小覷。

自從今年政府取消電池“白名單”目錄之後,松下、三星、LG化學等老牌電池巨頭紛紛獲得入華門票。

巨頭入華之前,早已厲兵秣馬。2015年松下宣佈投資 4 億美元落戶大連,三星宣佈牽手西安政府,LG化學則著手在南京興建電池廠。

電池行業戰國時代或將開啟。

2017年,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警惕地問道,“當颱風來了,豬都會飛。但是豬是在飛嗎?颱風走後豬的下場如何?”

曾毓群的擔憂不無道理。國產電池企業雖然在市場份額上取得領先,但在產品方面,與外資電池仍有差距。

去年,瑞士公佈了一份關於全球動力電池的研究報告,在能量密度上,松下的21700電池單體密度可達340wh/kg,寧德時代目前為300wh/kg。在成本上,松下電池成本為111美元/kWh, LG化學的成本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寧德時代的成本均超過150美元/kWh。

也就是說,作為國內動力電池領頭羊的寧德時代,密度不及松下,成本也不佔優勢,與外資電池競爭,並不輕鬆。

雖然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建立了各自的朋友圈,但聯盟能否抵抗外資電池的進攻,還需要時間來觀察。

近日,特斯拉的上海工廠開始投產,其電池供應方選擇了LG化學,將老夥伴松下晾在了一邊。一個可見的趨勢正在發生,車企為了加強自己的話語權,不願意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同時腳踏多隻船,降低供應商單一造成的風險。

走出溫室的寧德時代與比亞迪,打開了我國動力電池雙雄割據的局面。然而,這個世界是平的,面對著未來海外強敵,它們將何去何從?未來的戰局又如何拉開?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