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赵爱虎


朱标不死,朱棣根本就不敢造反,也不会造反。因为朱棣清楚,朱标在朝中的威望非他可以比拟。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便早早的将朱标立为太子,原因就是因为朱标乃是嫡长子,而且是一个宽厚有贤名之人。

算得上是天下百姓都认可的一个贤德太子,且朱标协助朱元璋处理国事,一直都没有大的纰漏。

可以说朱标当皇帝,全天下都会臣服,而且也都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可惜的是朱标却突然暴毙,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再立太子。

朱元璋出于对朱标的宠爱,便立了朱标的儿子为太子,然而太子年幼,且这在礼法上也没有约法。

也就是说朱元璋这次立太子,其实就显得不那么的能让天下人臣服,而这也导致了朱元璋拔除朝中功臣阶级力量。

在朱元璋晚年,不是没有想到过朱棣会造反,所以才会一二再再而三的削弱朱棣的兵力。

当时朱元璋已经除去了不少朝中的武将功臣阶级,这些都是朱允炆在登基之后的巨大威胁。

而朱元璋也意识到了在这些人死后,朱允炆似乎无可用之人,像汤和这样的忠臣,其年龄也大多偏大了。

所以说朱元璋面临一个跟纠结的选择,但是最后朱元璋还是觉得防外人更好了一点,也就没有对朱棣展开更打的打击。

朱棣在朱标死后,其实是呼声最大的一个皇子,因为朱棣在军中十分有威望,其岳父更是徐达。

也就是说假如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那他没必要杀这么多功臣,因为朱棣完全可以控制的了。

然而朱元璋终究是疼爱朱标,没有让朱棣当上太子,此时的朱棣其实就已经开始不满。

在历次削藩中,朱棣都保留着他的精锐部队,而且一直扼守燕云地区,这就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所以在靖难之役开始之后,朱棣可以迅速的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且快速的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而朱允炆则是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只能坐看江山被朱棣拿走!


小司马迁论史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朱标画像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李氏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南京太常寺志》记:“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画像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画像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国疑”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也不会有迁都北京之事,也不会有《永乐大典》,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