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少年時代的韓寒寫出他的成名作《三重門》時,不知是否清楚蘇州古城東北角有座歷經千年風霜的古城門,也曾有厚重的三道城門。仔細算起來,其實應該是水陸城門各有三道,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蘇州的這座曾經的六重門——婁門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出了拙政園往東,走大概不到1公里,我們就能看見今天重建後器宇軒昂的婁門,城門外一條婁江從這裡的護城河開始一直向東流到崑山。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闔閭大城,一共建了八座城門,東北邊的叫做為疁門,到漢代王莽時期改稱婁門。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不過這個稱呼的歷史似乎比漢代還要早,在《越絕書》裡就說的很清楚“邑中徑從閶門到婁門,九里七十二步”,可見在先秦時代蘇州人就已經把這裡叫做婁門了。

數學好的朋友可以再進一步計算一下,秦漢時期我們老祖宗講的一里地大概是400多米,算下來閶門到婁門的距離不到4公里,打開百度地圖我們再看看從今天的閶門向東橫穿蘇州城走到婁門,差不多也就3.8公里,可見2000多年來蘇州古城的大致位置的確沒有改變

難怪有人說,蘇州最重要的文物古蹟就是這座古城本身。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說到閶門,我們之前給大家介紹過,是古代蘇州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相比之下婁門的定位就不一樣了,更像是一個水陸交通樞紐,當然這裡的貿易也很發達,也許我們國家最早的市場經濟就是在這裡誕生的,清代時婁門就是蘇州著名的米市,而近代以來婁門集貿市場更是一度成為蘇州四大菜場之一,一直到現在也是不少蘇州人居家過日子的好伴侶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由於緊挨著婁江,婁門外水運也是繁榮了千年,明朝永樂年間,由於地理環境的變化,婁江成為太湖入海的唯一通道,於是景德鎮的瓷器、蘇州的絲綢、茶葉等大量貨物就是通過婁門、經過婁江最終送上停靠在太倉劉家港的鄭和寶船,開啟了通向西洋、送往世界各地的航海之旅。

而這座婁門,也曾見證過溫柔江南鐵血的一面。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明嘉靖34年,日本倭寇在東南沿海化整為零,四處襲擾,其中有一股來到了蘇州,從婁門上岸後燒殺劫掠,當時蘇州府同知任環帶兵抗擊,最終在太湖全殲倭寇,甚至母親去世他也來不及吊亡。

而說起婁門的“六重門”,可以說是蘇州城門之最了。經歷歷史上多次興衰,一直到了清代婁門得到了重建,城樓翹角,舟船熙攘,三重陸門,三重水門,都有閘門裝置,城門上還提寫了“江海揚華”四個大字,可以說是蘇州城不多見的大氣豪情了。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這婁門內外除了江河城牆,其實還有許多遺落的故事。比如說大明朝最後的皇帝崇禎老丈人家的祖墳就在這附近,清代蘇州城的四大家族之一的韓家也住在婁門附近,他們家不僅出過狀元,還培養了不少大文豪、書法家,山塘街上五人墓景點裡有“五人之墓”四個大字就是他家的神童韓馨書寫的。

大概到了1948年,婁門外城、中城及內城門上的城樓相繼被拆除,吊橋也無法使用。到了1958年大鍊鋼鐵時,城門就幾乎拆了個乾淨,現在只有水城門還能看見一點依稀的痕跡。


婁門,蘇州的三重門


在我們查到的資料裡,能看見在老照片裡還有成群結隊的鴨連連在婁門流連,范成大的《吳郡志》、顧震濤的《吳門表隱》裡都有這隻鴨子的身影,據說當日陸稿薦、杜三珍等熟食店必用婁門鴨做醬鴨,不然蘇州人可不買賬。當年毛主席都專門派人來蘇州瞭解它的情況。可惜現在再難找到一隻血統純正的婁門鴨了,崑山一些地方還有婁門鴨的親戚鴨在養殖,也算是給蘇州吃客們留了點念想。

閶門昨日看不足,今日婁門花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