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打造宜居宜業 優質生活圈

<table> 打造宜居宜業 優質生活圈

中山計劃利用3年時間,投入1400億元打贏大交通建設攻堅戰。圖為廣澳高速、廣珠城軌從火炬開發區穿過。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table><table> 打造宜居宜業 優質生活圈
/<table>

2年前,胡云從北京南下到中山創業,帶領團隊一起研發能應用於建築、包裝、電子高科技產品等領域的納米級新材料。現在,他的公司已逐漸走上正軌,在火炬開發區有了自己的生產車間。“中山的生態環境不錯,人文氛圍也比較好,我的父母和弟弟很早就到中山定居,我也正在考慮落戶中山。”胡云說。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也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2019年中山投資經貿洽談會暨中山人才節期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中山市政府顧問李曉江說,中山應提升城市規劃水平,從園區(街鎮)的產業發展轉向綜合性功能、高品質服務、高質量生活的城區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進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中山正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城市綜合實力。今年的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規劃、建設、管理同向推進,著力提高城市品質和能級;提高規劃質量,提升城市、建築和景觀設計水平;加快城市建設和更新步伐,塑造特色風貌,營造宜居環境,創新管理服務,讓中山更生態、更人文、更有韻味。

●南方日報記者 郭鼕鼕 羅麗娟

強化交通銜接 水陸快捷路網進入全面升級階段

站在翠亨新區馬鞍島的前沿碼頭工地現場,可以看到中山港馬鞍區新客運碼頭工程的港池雛形初現。目前,新客運碼頭工程的前沿碼頭項目完成投資近90%,預計今年年底完工。

與現在的客運碼頭相比,新客運碼頭擬建設12個泊位,比原來增加8個,解決了旅客運輸量規模限制的問題。其中,10個客運泊位中包括8個港澳線泊位、2個國內線泊位。

未來,新客運碼頭建成後旅客通行能力可達277萬人次/年,比現有碼頭翻一番。最為重要的是,新客運碼頭建成後,所有航線的航程將比現在縮短20公里,可節約時間20分鐘左右。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區域性的交通互聯互通,給了中山非常好的發展機會。”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李貴才說。

當前,中山正積極暢通對外聯繫通道,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同時,著力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構建佈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大交通網絡。

根據計劃,中山將在3年時間內,投入1400億元打響大交通建設攻堅戰,全力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半小時可達廣州、深圳中心城區,1小時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

在軌道交通建設方面,中山正積極推進深茂鐵路建設,謀劃推進廣中珠澳高鐵等軌道交通項目,加快廣州地鐵18號線、佛山地鐵11號線延伸至中山進度,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在高速公路方面,中山市將新增東部外環、西環高速、中開高速、香海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東延),實現各組團、鎮區功能中心15分鐘內可聯通高速公路;同時規劃東、西外環高速對接珠海,聯絡港珠澳大橋;東部組團與珠海交界處預留與深圳前海聯繫的高速公路跨灣通道(伶仃洋通道)。

在港口建設方面,中山正加快推進與周邊城市在客貨運、信息基礎設施、能源、水利等方面合作;大力推進中山港智能化建設,提高集疏運能力;同時加快新客運碼頭建設,實現水上客運1小時到達香港、澳門。

在內部交通方面,中山正大力推進交通強市建設,構建高質量立體化交通體系。加快快速幹線建設,按照全市一盤棋、統一規劃、同步實施的原則,推進主要通道快速化改造。

據悉,今年中山將完成長江路改造並全線通車,加快東二環、西二環、北二環、民眾快線、黃圃快線、南朗快線、坦洲快線、嶺欄路等幹線公路建設,啟動大涌快線、古鎮快線、坦神北路、坦洲大道、105國道南線等幹線公路建設,開展民古路小欖水道特大橋前期工作。

此外,相關部門還謀劃打通中心城區與高速出入口、樞紐站場之間的快速通道聯繫;加快市政道路改造,完成松苑路等23條道路改造,啟動富華道、悅來南路等主幹道路提升改造,推進興中道美化亮化並深入研究快速化改造的可行性。

推進生態建設 做好宜居宜業宜遊的“裡子”工程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期之際,中山是否還有必要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公園等城市配套服務建設中?”3月28日,由市政府主辦、市自然資源局承辦的大美中山規劃論壇,在市博覽中心舉行。在論壇現場,觀眾向與會的專家提問。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新的趨勢變化。現在是人跟著城市走,企業跟著人走。因此,城市的好壞決定了人口的聚集,也決定了高端招商引資的能力。”在論壇上,李曉江建議,為應對這樣的新形勢,中山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城市品質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還要從如何滿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上去思考城市建設方向。

和美宜居是中山追求的城市特質之一。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既有國際化現代化城市的“面子”,也有宜居宜業宜遊的“裡子”。加強生態保護建設,讓市民推窗見綠、推窗見花、推窗見果,把五桂山生態保護區打造成城市“綠肺”,爭當協調發展、綠色發展的領跑者。

每到週末,山水相伴的金鐘綠道,總會吸引許多徒步愛好者。在金鐘湖北片區城市設計規劃方案中,相關部門計劃打造兩大板塊:以文旅小鎮為主題風貌的核心區;以戶外徒步為主題的五桂山徒步森林區。核心區規劃可承載年遊客量480萬,高峰期可承載20萬人次/天。

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各鎮區也都積極行動起來。在積極協助深中通道、中開高速、中山東部外環高速(省濱海旅遊公路中山段)、中山港新客運碼頭等省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同時,翠亨新區先後投資190億元加快起步區83.37公里,共計30條道路、22座橋樑的“一環四縱五橫”基礎路網建設,投資150億元推進學校、公園、綜合管廊、濱海水利整治等城市配套設施建設。

據翠亨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翠亨新區將加快推進起步區內外交通基礎設施、北部臨海科技金融新城、南部翠亨科學城和中山港新客運碼頭及現代綜合體建設,加快翠亨國家溼地公園建設和環島濱海城市風貌塑造。

當前,總規劃面積達625公頃的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正在加快建設,計劃在年內通過驗收。溼地公園建成後,將和南沙溼地和淇澳島共同構成國際候鳥的遷徙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好家園怎麼建?就是要保護好自然山水,整合碎片化佈局、孤島式園區,構築生態城市。”在李曉江看來,除了宜居的生態環境,城市文化遺產、文化價值空間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且潛力巨大。

下一步,中山將充分發揮與港澳鄉情濃厚、人文相通的優勢,打好中山文化僑牌,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遊徑系統建設,推動岐澳古道與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步行系統連接,將城鄉歷史文脈以及古驛道文化自然景觀串珠成鏈。

挖掘人文資源 到2022年打造24個特色精品村

當前,對於提升城市品質和營造宜居環境來說,美麗鄉村建設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鄉村地區的吸引力正在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和嚮往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李曉江說。

今年的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持續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動,加強村居水環境和生活垃圾治理,推進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整治髒亂差現象,改善村容村貌。

同時,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推進鄉村旅遊公路建設,創建一批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制定鄉村可開發文物建築資源和旅遊開發資源目錄,加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等人文資源保護和開發。

南朗鎮左步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村裡還保留著大量碉樓住宅、祠堂、村廟、歷史街巷等特色建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是中山的特色古村落之一。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中,左步村推進“圍牆改造”,在主要道路沿線以及重要節點的空地上實行通透圍牆建設。

這些圍牆以低矮的灰砂磚牆體為主,搭配簡易窗花。這種方式建設的圍牆不但通氣、透綠,風貌協調統一,而且建設成本低,有效減少房前屋後積存垃圾的產生,環境提升效果顯著。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小建表示,中山正按照乾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三個梯度層次,全面建設“業興、村美、人和、民富”的美麗鄉村。據悉,到2022年,中山力爭創建190個以上美麗宜居村(社區),打造24個特色精品村,形成一批示範帶動強、村莊規劃建設有序、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美麗鄉村。到2027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達到美麗宜居村以上標準。

此外,中山計劃依託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及美麗宜居鄉村示範點,連線連片推進鄉村旅遊;選取重要交通幹線、南粵古驛道、沿河臨海區域,規劃建設若干精品鄉村旅遊線路、美麗田園綜合體和農業公園。到2020年,擬引導扶持5個休閒農業景點創建國家3A級以上景區,創建3個省級2A級農業公園;到2025年,擬建成各級農業公園10個、休閒觀光農場100家,建成廣東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5個、示範點30個。

如今,嶺南水鄉民眾鎮,已經成為了中山及周邊城市鄉村旅遊的熱點目的地。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民眾鎮鎮內主要旅遊景點共接待遊客3.9萬人次,其中偉豐生態農場接待3.53萬人次,佔全鎮接待遊客數的90%。在交通方式上,遊客以自駕遊為主,佔總接待遊客數的85%以上。

根據《中山市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中山將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與休閒觀光農業,統籌開發休閒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車房車營地、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閒度假產品,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扶持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休閒農業聚集村(鎮),著力改善休閒農業景點及周邊的基礎服務設施。

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未來將更加註重保護、留住鄉愁,保護好桑基魚塘、騎樓碉樓等富有嶺南特色的鄉情美景,持續提升村容村貌,讓田園風光、詩意山水人人嚮往。

■觀察

規劃先行:翠亨新區的產城融合實踐

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東部臨海區域,自規劃以來邁入第8個年頭的翠亨新區建設迎來新的發展背景,其區位優勢在新的發展語境下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中山市委、市政府對翠亨新區提出了“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對標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要求”的高度,以此作為規劃建設起點,進一步提升翠亨新區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城市發展質量。

堅持規劃先行,翠亨新區先後開展了發展總體規劃、城市空間與概念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起步區土地利用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綜合交通、水利工程等7個專項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2016年在全市率先開展起步區城市設計和6座景觀橋樑設計方案國際競賽,2017年開展中山港新客運碼頭及現代綜合體初步設計國際競賽,2018年因應大灣區建設新要求和灣區時代新區的新定位,高標準開展起步區控規修編和南部片區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國際諮詢,目前已進入最後成果整合階段。

交通路網建設方面,在積極協助深中通道、中開高速、中山東部外環高速(省濱海旅遊公路中山段)、中山港新客運碼頭等省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同時,翠亨新區先後投資190億元加快起步區83.37公里,共計30條道路、22座橋樑的“一環四縱五橫”基礎路網建設,投資150億元推進學校、公園、綜合管廊、濱海水利整治等城市配套設施建設。

城市配套方面,圍繞新城、新業、新人、新貌的“四新”要求,翠亨新區將推進孫中山故里旅遊區、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翠湖公園、金水湖公園、金山公園和起步區濱河水利整治景觀工程建設納入重點工作範圍,著力建設最宜居、最低碳、最現代化的濱海新城。

從翠亨新區的規劃理念看,該區產城融合脈絡比較清晰:圍繞融入大灣區“一小時”通勤圈,目標是加快構建區域立體綜合交通樞紐;依託現有海岸線、島嶼,突出近海區域城市功能佈局和濱海城市天際線塑造,以逸仙灣為核心空間,海岸線、島嶼為拓展空間,目標是加快打造水貫中城、靈動變化的“飄逸水城”,建設在水中央的“水蕊城市”和水城街區;依託偉人故里的文化優勢,挖掘孫中山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整合現有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和華南中醫藥城、火炬區健康基地等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大力發展醫療服務產業,積極創建國家生物醫藥科技國際合作創新區。此外,翠亨新區還開始實施中山翠亨人才發展“展翅計劃”,進一步拓展港澳和海外人才交流合作渠道,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

通過營造現代時尚城市環境、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鼓勵創新創業環境、促進人才發展環境和宜居宜遊生態環境等五大環境建設,翠亨新區將打造成一座生活舒適、生產活躍、生態優美的宜居宜創宜業宜遊濱海新城。

■聲音

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授梁士倫:

既要注重創新 也要保有特色

最近這幾年,很多朋友到中山後總會跟我說,中山真的太美了。大美中山,幸福家園。從根本上講,一切問題都要通過發展去解決,沒有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家園,就不可能有優美的環境。

實際上,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山在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始終特別注重保護綠水青山。比如,在土地資源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中山仍然堅持把五桂山作為自然保護區保護起來。

正因為這樣,既注重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同時也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和改善,才有了現在的大美中山。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山的城市功能定位、產業功能定位等等,確實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和理清。

我認為,未來中山的發展,既要注重創新,也要保有特色。也就是說,在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要繼續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比如一系列的城市公園配套,讓我們的家園越來越美好。也許,這正是中山的綜合優勢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