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300年爭議不斷,此人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大漢奸?

若把300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排排座次,施琅一定能夠名列前茅。

施琅本是明朝將領,受南明朝廷重用,最後卻走上反叛之路;民族英雄鄭成功對施琅有賞識之恩,栽培之情,可施琅卻與鄭成功勢不兩立。

300年爭議不斷,此人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大漢奸?

施琅初降清,還是在順治末年,並沒有被清廷重用,只被授予副將職務,處處受到排擠,日子過的很清苦。後來換了老闆,輔政大臣鰲拜特別討厭施琅,康熙親政後,倒是留意了一下施琅,卻得出了非常負面的評價: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

十六個字,把施琅全面否定,欽定讓施琅繼續坐冷板凳。

這一坐,就是25年。25年,可以讓一個正常人耗幹青春,磨盡雄心,然而施琅卻堅持了下來,錘鍊心志,保養身體,始終相信有自己用武的那一天。

仇恨總是比寬恕更有生命力。事實上施琅之所以堅持,就是因為他對鄭成功的仇恨。我們歷史書上,只給我們講了一個英雄鄭成功,但這個英雄的背後,有著許多致命的缺點,比如猜忌,獨斷,易怒,衝動等等,早年跟隨他征戰的將領,至少有一半都成了老鄭的刀下之鬼。

施琅本人雖然逃的快,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都被鄭成功斬首,這就是施琅死心塌地投靠清朝的原因,也是讓他堅持25年滅鄭信心不動搖的原因。

300年爭議不斷,此人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大漢奸?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公元1681年,西南三藩初定,康熙皇帝將目光移到了臺灣,施琅的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施琅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負責攻臺事宜。不知是康熙皇帝健忘,還是用人之際要特別哄哄施琅,二評施琅:諳熟海島,凡事必與之共議!

施琅不負康熙皇帝所望,在1683年澎湖海戰中,大勝臺灣鄭家水師,並一舉拿下臺灣,為康熙皇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世功勳。在施琅,姚啟聖等人的主張下,清廷在臺灣設府管轄。

為了表彰施琅,康熙皇帝封施琅為靖海侯,而且世襲罔替。

這是一個含金量很高的爵位,最主要的特點是可以繼承,施家從此從清廷領到一張長期飯票,最後一任靖海侯施普澤,在1906年襲爵,清朝滅亡後才自動銷號。這可比《鹿鼎記》中,施琅的賞識者-----韋小寶的鹿鼎公強多了。

和靖海侯一起賞給施琅的,還有一句聖祖寶訓: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勳,必令永秉節鉞,榮華以終其身!

300年爭議不斷,此人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大漢奸?

從否定到肯定,到嘉獎,康熙對施琅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大轉彎。

然而對施琅的兩面評價,卻並沒有因為康熙的最終定論而止。施琅此人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你我的想象。

比如他仇恨鄭成功,可在攻克臺灣後,為了收復臺灣人心,令鄭家餘部不再反抗,竟然收斂起了自己的復仇之心,主動拜祭鄭成功,並對鄭成功生平給予高度的評價。

這樣的表現,令鄭氏餘部和臺灣軍民都很意外,紛紛為施琅豎大拇指,稱讚施琅能冷靜處理公私關係,還說他比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強多了。

可不久之後,臺灣百姓就對施琅怨聲載道。原因很簡單,施琅在管理臺灣期間,對臺灣人很苛刻,嚴禁臺灣和大陸百姓的私嚮往來,還不許定居臺灣墾荒的福建人和廣東人攜帶家眷。這樣簡單粗暴的管理,令臺灣長期與大陸隔閡,還一度讓臺灣島奇缺女子,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施琅的兒子施世綸,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可施家卻並不清廉,而且一度富可敵國。在攻佔臺灣後,施琅強佔南臺灣一半已經開墾的土地,名為“施侯租田園”,向園內所有農民徵租,名曰“施侯大租”,由臺灣地方官代理收取,再送到北京供施家揮霍。

這樣的盤剝,一直延續了一百多年,直到1895年之後,日本割據臺灣才結束。

施家依靠這一財源,過了一百多年奢侈的生活,而這一切都建立在臺灣百姓的苦難之上。因此,臺灣人對施琅惡評無數,至今仍恨之入骨。

而清廷這邊,雖然康熙最終給了施琅官方好評,但士人卻多看不起施琅,對他很不感冒,原因有二。一是施琅靠反清起家,又兩度降清,是個貨真價實的反覆無常者;二是施琅在收臺之後,獨攬軍功,令收臺的第二功臣姚啟聖受到冷落。不僅如此,施琅受寵後,還在康熙帝面前詆譭姚啟聖,導致推薦他獲得重用的姚啟聖鬱鬱而終。

四個字概括:小人,貳臣。

雖然如此,乾隆年間,由皇帝欽定的《貳臣傳》,卻並沒有將施琅收錄進去,可見康熙帝的聖祖寶訓,乾隆還是不得不尊重的。

近代以來,對施琅的兩面評價不僅沒有停息,還有越爭越歡的態勢。

300年爭議不斷,此人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大漢奸?

歷史學界認為施琅收臺,以及他後來主張在臺灣設府,維護了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可文化界並不認可這一說法,畢竟施琅身為漢人,在國破家亡之際,保的卻是異族滿清,收臺灣之舉消滅了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最後一點反抗,若對他正面評價,如何對得起那麼多反抗清廷暴政的烈士?

這樣的爭論,直到今天仍然在繼續。看官如你,是怎麼看待施琅這個歷史人物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