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精彩青岛:历史上的浮山所村


精彩青岛:历史上的浮山所村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后,在海防和边防地区建立了“卫所”制,在全国设若干“卫”,每个“卫”下辖几个“所”,如天津卫、威海卫等。

《明史纪事本末》记:“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定太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二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有事征伐,无事军垦。”是一种平战结合的体制。

卫所是军事机构,但在辖境内有行政职能,与行政机构并行。卫所虽然遍及全国,但在北方沿海地区建立的多,主要原因是明朝时期北方沿海经常有倭寇登陆劫掠烧杀。所以,在胶州湾以东以西,相距并不远就设了两个“卫”,胶州湾以东是螯山卫,胶州湾以西是灵山卫。鳌山卫在今即墨县境内,今还存有遗址。鳌山卫下设两个“所”,一个是雄崖所(是青岛两卫七所中唯一尚存城墙的卫所),一个是浮山所。

浮山所属于千户所,设千户一员,正五品,高于七品的县令;副千户一员,从五品;百户一员,正六品。

浮山所城墙周围三里,高二丈五尺,是用砖石和土夯筑而成。全城为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城内街巷整齐,有七个水湾,如苏家湾、仲家湾等,其中苏家湾面积最大,约有四亩。浮山所城只有三个城门,唯独没有南门,城内有纵横大街各一条,相交为十字形,人称“十字街”,是全城商业中心,有所衙、仓廒、庙宇、店铺,城外有练武场。如今的四〇一医院就是当年练武场的旧址。

浮山所有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2000余人,初期城门临海,有哨船及水兵,有船100余艘。浮山所下辖4个军寨,18个墩堡,军屯9处。

浮山所辖境东至流清河,北至沧口,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青岛市区,所以1990年讨论青岛以何时建置时有四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以汉代不其县为建置之始;一种以1898年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为建置之始;一种以1891年设置总兵衙门为建置之始;再一种就是以设立浮山所为建置之始。经过多次讨论最后才确定以1891年设置总兵衙门为青岛建置之始。所以今天的大麦岛、湛山、双山、仲村、城阳、女姑口、楼山、孤山等均是当年浮山所下辖的墩堡。

浮山所《苏氏族谱》记载:“我始祖从明太祖创业建功,洪武定鼎,敕封世袭武德将军,赐爵千户,授予御券,分封鳌山卫浮山所。”前后封为千户或百户者有余、杨、焦、亢、毛、张、王、汪、丁、葛、侯共十几个姓,所以浮山所的许多居民都是明朝官兵的后人。

到了清代,裁撤卫所制,浮山所这个地方设巡检署和即墨县的仓大使,仍然是即墨县的海滨重镇。清代后期,居民以农、渔为主,这时浮山所的军事作用已经丧失,但仍是今天青岛市区内的一个大的村庄,“所”内有许多商铺、作坊,还有寺庙。浮山所大集是青岛一带与李村大集并称的两大集市,到近年浮山所大集才被撤销。

德占青岛以后,浮山所与湛山村之间是青岛的军事防线。1914年,日英联军攻打青岛曾在这一带作战。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浮山所地位逐渐下降,从人口、商贸来说比不上湛山村,城墙逐渐被毁。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全市分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李村和浮山七个区。浮山所是浮山区政府所在地,7月2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任命慧千里为浮山区区长。

1951年8月24曰,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青岛分市区与郊区,浮山区划归郊区,以后浮山一度曾归崂山区管,又划归市南区,不再单独设区。

1992年,青岛市决定行政中心东移,市委市政府大楼建于原浮山所城西南角,这也是一个历史的重合。

现在昔日的浮山所只存有一株六百年树龄的银杏,使人勉强能够回忆这段历史。

精彩青岛:历史上的浮山所村

《鲁海说青岛·青岛掌故》

青岛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